記者王涵平/特稿

糖鐵與大台南發展歷史息息相關,主政者高談重建熱蘭遮城,不如妥善維護與民眾生活仍有切身關係的珍貴文化資產,更能貼近基層感受,踏實展望大台南遠景。

2004年,糖業鐵道論壇在新營糖廠舉行,與會者從歷史、文化、產業等觀點提出專業論述,呼籲台糖重視珍貴糖鐵文化資產,永續經營糖鐵。

2009年,台糖早已拆了新營糖廠的巨大煙囪,糖鐵觀光五分車每況愈下,糖鐵沿線推動興建自行車道,愈來愈多的單車道完工,糖鐵鐵軌也愈來愈少。

狗吠火車,在主政者距離基層愈來愈遠之際,是常見的事。

然而,面對台南縣市合併之後,主政者扮演火車頭的重要角色,如無法真正關顧基層民眾與土地的心聲,遑論能有擘劃與執行大台南發展的寬闊格局。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終能在最後關頭勝出,然相較於熱蘭遮城,基層可能更深切感受遍佈中南部3000多公里糖鐵的意義。

日本鐵道專家岡本憲之認為,保存鐵道活動可表現國家文化水準高低,而守護消逝的鐵道文化,更重要的是提高每個人做為文化人的意識。

要高談歷史文化願景,主政者除了肚子裡的墨水要夠,恐怕還得先低頭看看土地的痕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0/today-south18-2.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縣府推動糖鐵沿線闢建自行車道,珍貴糖鐵文化資產卻逐漸消失,鐵道文化工作者曾吉賢建議兩者並存。(記者王涵平攝)
縣府推動糖鐵沿線闢建自行車道,珍貴糖鐵文化資產卻逐漸消失,鐵道文化工作者曾吉賢建議兩者並存。(記者王涵平攝)

〔記者王涵平/南縣報導〕縣府推動糖鐵沿線闢建自行車道,但是自行車道完工,糖鐵卻逐漸消失,成功大學講師曾吉賢建議,自行車道與糖鐵可規劃並存,單騎民眾可同時欣賞糖鐵之美。

推動烏樹林糖廠五分車復駛的曾吉賢,日前接獲社區反映早年行經社區的台糖鐵路,在縣府推動闢建自行車道之後,鐵軌都被覆蓋住,原本爭取五分車復駛的規劃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曾吉賢前往土溝村過埤部落1處已闢建與正要興建單車道的廢棄糖鐵平交道勘查,發現已完工單車道,雖可看到鐵軌,但枕木基座都被覆蓋,無法行駛五分車,而在未興建單車道的糖鐵,仍可見到完整的水泥枕木基座。

他說,台糖小火車「五分車」,因國際鐵道軌距標準軌為1公尺又43.5公分,台糖則為76.2公分,台糖的窄軌約為正常軌距的「五分」而得名,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規格,目前已成為台灣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為了規劃單車道,讓糖鐵消失,相當不值得。

他建議,自行車道不管規劃單線或者雙線道,可導入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概念,透過某種程度的保護措施,將沿線的鐵道完整保存,讓民眾沿著自行車道也能深入糖鐵沿線設施的歷史。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票」亮創紀錄》「鈔」級景點 躍上郵票
新台幣壹圓紙幣,曾以美麗壯觀的蘇花公路為主要圖案。(記者游太郎攝)
日治時代郵票介紹台灣的國家公園,以蘇花公路為主要的圖案。(記者游太郎攝)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蘇花公路從日治時代起,兩度躍上郵票和新台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認為具有十足的代表性,未來將持續爭取更多風格獨具的園內美景,成為台灣的代表性圖案,讓國內觀光客一看到,就聯想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管處指出,蘇花公路從清末即開始興建,日治時代進行拓寬,當年稱為臨海道路,曾被選為郵票上的圖案,當年發行國立公園郵票時被納入,因此日本民眾對於這條道路並不陌生,每年有不少的觀光客衝著美景而來,迄今仍是台灣知名度最高的公路。

民國42年,太魯閣和蘇花公路分別以「魯谷幽峽」和「清水斷崖」入選「台灣新八景」,更讓蘇花公路聲名遠播,壯觀的美景讓人憧憬;50年台灣銀行發行新版紙幣,以介紹台灣風光為圖版的特色,當時發行最廣、印行數量最多的壹圓紙幣,票面圖案除國父孫中山的肖像,就是綠色印刷取景自蘇花公路「姑姑子斷崖」的象鼻隧道(日治時期稱為8號隧道,後改為4號隧道)。

蘇花公路在不同時期、兩度躍登國家級的有價證券上,已成為台灣其他公路極難超越的障礙。太管處說,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南湖大山也被印在現在的千元紙幣上,相較於其他公園更顯得彌足珍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29/today-north5-2.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花蓮縣7日電】
2009.09.08 06:01 am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進行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考古研究,在崇德等地遺址發現煉鐵、煉金的遺跡,研判台灣北部的十三行文化人不僅為生活東遷,可能也為追尋砂金產地而來。

太管處委託學者進行「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之研究」,從民國96年起至今已進入第3年的考古研究期程,雖然研究計畫還在進行中,但在期中階段就已有重大發 現,研究人員在崇德遺址中發現鐵渣、黃金,證實從台灣北部東遷立霧溪流域的十三行文化人,除生活需要東遷外,追尋砂金應也是東遷的目的之一。

太管處指出,位於台北淡水河的十三行文化距今約1800年至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人是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一般認為是台北盆地凱達格蘭族的祖先,部分族人曾東遷到東部的立霧溪流域。

研究人員在花蓮崇德、布洛灣、竹村、梅園等地挖掘探坑後,在崇德發現的墓葬遺跡中,有兩具完整的側身軀肢葬遺骸及陶器等陪葬品,推估是距今約1000多年前,從台灣北部東遷立霧溪流域定居的十三行文化人。

立霧溪擁有砂金,可說是一條黃金之河,太管處指出,從文獻發現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海權國家曾於16、17世紀陸續到立霧溪尋寶找砂金,曾聚居在立霧溪 北岸的原住民哆囉滿人也採取過砂金,甚至連漢人都被吸引來探勘過金脈,不過,現在立霧溪劃入國家公園內,依法不得開發採取砂金。

研究人員在崇德遺址挖掘出的文物,經過碳十四年代測定比對後,確認十三行文化人於1200年前,就已在立霧溪北岸建立聚落,另外,在布洛灣、梅園、竹村也 發現遺址,顯示十三行文化人的足跡已擴及立霧溪中游和支流,而從挖掘出的煉金遺跡研判,已不僅是單純的生活領域擴張,目的應是追尋黃金產地。

太管處指出,十三行文化人東遷立霧溪流域追尋黃金和生活的過程,可說是一部史前人類在台灣東部生活的千年史詩,時間比原住民太魯閣族更早,這項考古的發現將填補史前人類在太魯閣地區活動的歷史。

這項考古研究仍繼續進行中,研究人員於期中階段已解決史前人類這段失落環節的問題,今年更往立霧溪上游探勘,以解決猴猴人在族群分類上的問題。

【2009/09/08 中央社】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織田信長(1534~1582)

尾張国の戦国大名・織田信秀の子。幼名は吉法師。
父の死後家督を継いで尾張一国を統一、桶狭間の戦い(1560)で今川義元を破って武名をあげる。その後畿内を制圧、室町幕府を滅ぼし長篠の戦(1575)で武田勝頼を破る。
京都・本能寺で家臣明智光秀の謀反にあい、天下統一半ばで自害。

織田信長肖像画

織田信長肖像画

実力主義と自由競争がすべての原点

 「天下一の号を取る者、何れの道にても大切なる事なり。ただし、京中の諸名人として内評議うちひょうぎありて相定あいさだむるべき事」(『当代記』)
 「天下一」の称号を得ることはどんな道でも大切なことである。ただし、これを決定するには京都の名人たちが集まり、公平に評議して決定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いう意味であり、織田信長はこの定書さだめがきを京都奉行・村井貞勝に宛てに送った。元亀4年(1573)7月のことである。

岐阜城天守。永禄10年(1567)信長は美濃国を手に入れ天下統一をめざした

岐阜城天守。永禄10年(1567)信長は美濃国を手に入れ天下統一をめざした

 この時期の信長は、勢力がようやく畿内に行きわたり、京の町の地子銭じしせん(固定資産税)を免除するなどして、より一層深く民衆の気持ちをつかんで大きな支持を得たいと考えていた。そして、冒頭の定書は京都中の職人たちを奮い立たせ、励ますことになった。
 具体例をあげると、鐘、釜、畳、茶器などの制作に秀れた者が輩出した。

 「京都(武野たけの紹鴎じょうおう)時代に京都天下一西村道仁にしむらどうじん、名越善正なごえよしまさなり。道仁は信長公<御釜師おんかまし、わが家の元祖なり・・。」(『釜師由諸書』)
 「京之天下一、太郎五郎」(『津田宗及そうぎゅう茶湯日記』)
 「その方、畳刺たたみさし天下一として、信長御朱印なされ、諸公事しょくじ御免許の上は・・」(『玄以法印下知状』)
 畳刺(たたみさし)の天下一で代・石見いわみ(伊阿弥)新四郎宗珍そうちんは信長が上洛したとき内裏修造に際して畳大工の御用をつとめたのをはじめ、安土城の大・中・小書院の広間の畳の製造を請負って名をあげた。

 要するに信長はフェアな競争で技能を競うという自由を社会に与え、それまで重視されていた門閥や誰彼を問わず、力のある者を抜擢しようとしたということであった。
 京都に旗を立てて日本を統治するために、多くの武将が全知全能を傾けた。
 それは、名将中の名将のなかから、ただ一人だけが勝ち残る苛酷なサバイバル・レースであり、誰もが多大な必要経費と犠牲を払う命がけの戦いであった。
 そうした厳しい戦いを戦い抜くために、先頭を走っていた信長にとって、どの分野に限らず天下で最も秀れた者が誰なのかは大きな問題であり、なおざりにはできない問題であった。

  持ち前の好奇心もあったろうが、信長はこの「誰が最高なのか」という問題を職人の世界に適用したということで、その技能を競わせ、自由競争させることに よって「天下一」の称号を与え、ひいては実力主義と自由競争が導入された結果、技術の大きな発展を促進する成果をあげて日本経済が活性化され、成長したの である。

戦国版・構造改革の断行で人心掌握

 天正7年(1579)5月に安土城(滋賀県蒲生郡)が完成すると、信長はまず家臣たちをそれまで本拠地にしていた岐阜から新しい城下に移住させた。
 そして、信長は安土城下にも楽市・楽座の制度を採り入れた。
 これは、旧制度がどのようなものだったかを説明するとわかりやすい。

安土城百々橋口(滋賀県安土町)

安土城百々橋口(滋賀県安土町)

  それまで各地を支配していた大名、領主、寺社は、自領に関所を設けて物資の流通、人の往来に「関銭せきせん」(税金)を課して利益をあげていた。

 たとえば、京都と大坂を結ぶ淀川の沿岸には、600以上の関所があった。また伊勢(三重県)桑名と日永ひながの四里(約16キロ)の間には40以上の関所があった。
 人々はこれらの関所のすべて、一か所ずつに通行税を支払って往き来していたのである。
 したがって、物の流通や人馬の往来が分断され、時間と手間がかかり、金がかかる。それは、一般の人々が無駄な金とエネルギーを使うことであり、物価に関銭が上乗せされるから、慢性的な物価高がつづくということだった。

信長が岐阜・円徳寺の寺域にあった楽市場の権利を認めた制札

信長が岐阜・円徳寺の寺域にあった楽市場の権利を認めた制札

 また、商人たちは「座」をつくっていた。
 「座」とは同業者組合のようなもので、世襲したり、その組織に所属している者だけが利益を得る特権を握って関銭を免除されたり、「座」に所属していない者を市場から閉め出したりしていた。
 いいかえれば、業界業種別の専売制であり、「座」という既得権によって経済の成長がいちじるしくさまたげられていた。特定の人だけしか利益をあげることができない独占的な営業組合=ギルドのような閉鎖的な経済体制下では正義と自由経済を調和させることはできない。
 信長は、そうしたあらゆる悪しき法や規制を取り払い、武力を背景に既得権を奪い、旧体制を破壊して関所も座も取り払って民間に自由な流通を導入して新しい経済のありかたを創造したのである。

 さらに信長は、「安土山下町中」という掟書(おきてがき)十三条を発布した。
 安土城下に移住してくれば、伝馬役てんまやく などの課役は免除するといった多くの特典をあたえたのだ。

永楽通宝。室町時代から江戸 初期まで広く流通した。

永楽通宝。室町時代から江戸 初期まで広く流通した。

 新しい町を経済特区にするために、永禄12年(1569)に京都で布告した「 撰銭令えりぜにれい 」を、安土でも施行した。
撰銭令は、商品経済が発展して貨幣が一般に流通し、税も銭納化がゆる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た室町時代に粗悪な 私鋳銭しちゅうせん や 渡来銭とらいせん が出回ったため、人々は 撰銭えりぜに 、つまり良銭だけを選ぶようになった。そのせいで経済活動が円滑に行なえなくなり、足利幕府や諸国の大名はしばしばこの法令を出した。さほど効果があがら なかったのだが、信長もまたこの撰銭令を出して、撰銭をした者を厳罰に処すことにした。それに効果が上がらないとみると、さらにこれを悪貨と良貨の交換比 率を定める方法に改めた。

 要するに信長は秀れた軍人、政治家であると同時に、現実を深く認識したうえで先見性と独創性に富んだ新しい手法を導入した経済人であったというこ とで、これまで述べてきたような措置はすべてうまくいき、一般庶民は快哉を叫ぶような感じで信長を応援することになったのである。

 イエズス会宣教師ルイス・フロイスは次のように述べている。
 「信長はあらゆる賦課、関銭や通行税を廃止し、おおいなる寛大さですべてに自由を与えた。この好意は民衆の支持を得て、一般の人々はますます彼に心をひかれ、彼を主君に持つことを喜んだ」(『日本史』松田毅一訳=以下同じ)

 

執筆者 : 泉 秀樹(いずみ ひでき)
昭和18年(1943)静岡県生まれ。慶應義塾大学文学部卒 産経新聞社勤務を経て文筆活動に入る。 同48年(1973)「剥製博物館」で第5回新潮新人賞受賞。 著書は「海の往還記」(中公文庫)、「戦国なるほど人物事典」(PHP文庫)、「日本名産事典」(日本図書センター)、「天下取り73城」(学研ムック)、「江戸の未来人列伝」(祥伝社)、「士道の本懐」(PHP研究所)など多数。 写真家としても活躍している。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歴史小説家(NHK大河ドラマ「天地人」原作者) 火坂 雅志氏

直江兼続と私の出会い

 2009年度のNHK大河ドラマの主人公である直江兼続は、額に 「愛」の兜をかぶった武将として有名ですが、これまでほとんど知られていなっかた武将です。一部の「戦国ファン」の人々からは徳川家康に対して「直江状」 を叩きつけ、意気地を示した戦略家として注目されていましたが、兼続の故郷である新潟県の人々にもほとんど知られていない存在でした。しかし、兼続は大阪 城を築城した豊臣秀吉が「天下執柄(しっぺい)の器量人」、つまり、天下の政治を任せられるほどの大きな器量を持った人物であると言ったほどの武将です。

  私と直江兼続の出会いには運命的なものがあります。中学生時代を長岡市で過ごしていた私は野球部に所属していました。当時は野球帽のつばの裏側のフェルト の部分には「根性」「努力」「勇気」「忍耐」などの勇ましい文字が書かれていました。私はそこに「愛」という文字を書いていました。冬に廊下で腕立て伏せ をしていたときに、たまたま帽子が落ちて監督の足下にころがりました。そのとき私が書いていた「愛」という文字を見て、監督が怒鳴りました。当時のことで すから監督が怒るのは当然ですが、怒られたことが心に刻まれました。

 大学時代に一念発起して歴史小説家になろうと決め、歴史の 本を読破していたとき、戦場で兜の額に大きな文字で「愛」と着けている男を見つけ驚きました。解説を読むと直江兼続という越後出身の人物であると書かれて います。そのときこの男を書けるのは新潟県出身の自分しかいないと思い込みました。それ以来、直江兼続をテーマに書くことは私の熱い夢になりました。

民政(経済政策)に長じた上杉謙信

  越後の国、現在の新潟県南魚沼市が直江兼続の出身地です。大変雪の深いところで、昔は軒を超えて雪が積り、道路から足を滑らせると屋根の上に落ちてしまう ような土地です。兼続は子ども時代に、後の主君である上杉景勝とともに海沿いの上越市にある上杉謙信の春日山城に移ります。上杉謙信は青年を集めて教育す ることに尽力しましたが、そこで兼続も武将としての心構えや戦いの仕方、民政などを学びました。10代で入門した兼続は数年で謙信の一番弟子といわれる存 在になっています。

 上杉謙信は経済政策に長けた武将で、新田開発、金・銀山の開発などを行いました。さらに、殖産興業に努め、 特産品である越後上布のもととなる青苧(あおそ)を育てるノウハウを開発し、質のよい青苧を作り出して京や大坂に持ち込みました。当時は流通ルートの幹線 は波の静かな日本海側にありましたが、日本海側の流通経済を掌握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台頭したのが上杉謙信でした。ただの神がかりの武将というわけではありま せん。

「義」のもとに戦国時代最高の家臣団を組織化し、名将への道を歩む

  経済大国を築く一方で、上杉謙信は「義」というテーマを掲げました。「義」の精神とは私利私欲だけではなく、公のため、世間のために自分に何ができるのか を念頭において行動することにあります。戦国という乱世に台頭していく武将は、梟雄(きょうゆう)と呼ばれ、裏切り、暗殺など権力を取るためには何でもや るという武将達でした。それくらいでないと生き残れない厳しい世の中で、謙信は「それでいいのか」、胸を張って人間らしく生きることがこの乱世ではできな いのかと言い出したのです。多くの武将が蔑む中で「義」を掲げた謙信のもとには多くの武士が集まり始め、謙信は求心力を持ちはじめました。その後、謙信は 戦国時代で最高といわれる家臣団の組織化に成功し、最後には戦国の名将といわ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謙信の死後、直江兼続は謙信の経済政策と「義」により 国を治めるという政策を引き継ぎまし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田俊雄/花蓮報導】
2009.09.06 03:28 am
 
壽豐鄉原鄉舞蹈團演出七腳川Rinahem的足跡,以薪火相傳回歸原鄉部落精神,帶來七腳川的故事。
記者田俊雄/攝影

花蓮縣政府主辦的「花蓮原住民歌舞音樂季」,昨晚以阿美、太魯閣、賽德克、布農、撒奇萊雅和葛瑪蘭六大族群,在花蓮縣原住民文化館首演,向鄉親分享原民文化饗宴。

縣長謝深山致詞說,從即起至12月26日止,未來每逢週五、六、日假期,安排多元、創意、傳統的原住民歌舞表演,將和觀光業界合作,免費提供傳統的原住民歌舞節目,讓觀光客體驗道地的原住民歌舞。

阿美族總頭目王成發在縣長致完詞後親自獻花,表達感恩;王成發表示,感謝縣長重視原住民文化,讓文化以傳承。原住民籍立委楊仁福也說,感謝省政府乃至中央,給它點光和靈性,讓音樂季誕生。

首支舞碼由壽豐鄉原鄉舞蹈團演出七腳川Rinahem的足跡,以薪火相傳回歸原鄉部落精神,帶來七腳川的故事,並紀念祖先的足跡和文化,把原住民歌、舞、劇等藝術展演躍上會館舞台。

縣府原民處長林錦師指出,原民處與觀光、旅館和民宿業者接觸,打造原民歌舞新形象,藉由每周展演機制,逾20個在地優質表演隊伍加入,展現原住民文化精神內涵,為花蓮帶來觀光效益。

【2009/09/06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繪圖/中野寧寧

撰文˙繪圖/中野寧寧

夏天一到來,日本人就開始策劃要去參加哪邊的花火大會!雜誌、網頁都在介紹今年各地的花火大會,雖然去過很多次,貓咪還是想去最有人氣的隅田川花火大會,然後再看從家附近可看到的另外2場花火大會。有些日本人太入迷,全國各地有名的花火大會都會大老遠開車趕場呢!

日本人看花火大會很辛苦,一大早就去占好位置,然後等到晚上6點多;結束後又是人擠人,到車站搭上電車得花數小時,又擠又熱。

建議大家,可到會場附近馬路上等花火大會開始,再慢慢移動尋找視野好的位置。各地花火大會時間都不同,事先了解時間,在結束前15分鐘離開會場,邊走邊觀賞最後最精采的部分,快快搭車離開。

如果願意花錢輕鬆觀賞花火的話,可預約會場最前面的頭等席,約5,000日圓,或是預約附近能賞花火的餐廳、hotel,從船上(屋形船),還有直昇機提供周遊會場、俯瞰東京夜景和花火的服務,優閒又舒適!不過在好幾個月前就要預約,價格都要3萬日圓以上。

此外,叮嚀大家看花火時,千萬別喝太多囉!否則光排隊等廁所不但浪費時間看不到花火,有時還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哦!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31/today-travel3.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認為,身體器官中頭最重要,為元(即為首,為第一)。頭髮作為頭的衍生物,被視為頭的延伸,故而,頭髮的髮式、綰束頭髮的頭飾常被作為人身分、形象的代表。例如,男孩成童,束髮為髻曰束髮;成年束髮為冠曰冠禮,女子成年曰及笄。
【文/高光斌】

京劇名淨侯喜瑞有一拿手劇目為:《戰宛城》,又名《割髮代首》,敷演的是《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至十八回的故事。但該劇「馬踏青苗」一折卻是史有明載,據 《三國志》注引《曹瞞傳》所述,有次出軍,行經麥田,操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拔麥牽馬步行,偏在此時,操的坐騎被驚竄入麥中,踏壞一大 塊麥田。曹操令主薄議罪,「主薄對以《春秋》之義,罪不加於尊」。操言「制法而自犯之,何以治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於是「緩劍割髮以置 地」,表示已受刑。

割髮代刑

對此,《三國演義》引後人詩論之曰:「拔刀割髮且為首,方知操瞞詐術深。」視此為曹操狡詐權術的事例。此論影響甚廣,以致近世學者在肯定曹操執法認真時,仍視他割髮代刑「不無滑稽」。

其實,曹操割髮代刑,是有其法理依據的,其源於古代有一種刑法名「髡鉗」,其特徵之一就是將男子頭髮剃去,《說文解字》釋:「髡者,剃髮也。」《周禮‧秋 官‧掌戮》有「髡者使守積」的記載,《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曾被諸葛亮處以髡刑,「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晉書‧陳壽 傳》),可證三國時仍施髡刑(後世囚犯剃光頭似為髡刑孑遺)。這種刑罰與古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毀傷,孝之始也」(《孝經》)的觀念有關,與 古時的社會習俗有關。

古人認為,身體器官中頭最重要,為元(即為首,為第一)。頭髮作為頭的衍生物,被視為頭的延伸,故而,頭髮的髮式、綰束頭髮的頭飾常被作為人身分、形象的 代表。例如,男孩成童,束髮為髻曰束髮;成年束髮為冠曰冠禮,女子成年曰及笄。《說文解字》言:「笄,簪也」,即將頭髮盤結後用簪子貫束頭髮,此亦指女子 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齡「女子許婚,笄而禮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鑑於男子冠禮、女子及笄均有將頭髮盤結,用簪貫束為示,此儀式的具體操作即是「結髮」。所謂結髮夫妻指原配,白頭偕老言一生相伴,皆是以頭髮的髮式,顏色作人的指代。

頭髮是「體外器官」

古詩中常以髮式,喻指人的貌美,如:樂府詩〈陌上桑〉之「頭上倭墮髻」,以狀羅敷之美;李白〈清平樂〉之「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是詠楊玉環 之美無人可敵,漢宮美人趙飛燕不過是倚仗新妝飾扮邀寵,難比楊玉環之天然國色。句中所言「新妝」的標誌,首指頭髮的髮式,《飛燕外傳》言:「飛燕為卷髮, 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懨來妝。」

戲曲中以頭髮喻代人的著名角色當屬楊玉環,如《長生殿》、《太真外傳》均有表現楊玉環被逐出宮後,剪髮獻明皇,特用隆基所贈之鈿盒盛之,以頭髮喻己,欲終身伴駕之意,明皇睹物思人,亟召回宮的情節。

人類學家稱文化為人類的「體外器官」,文化了的頭髮不僅是人生理上的「體外器官」,更是人精神上的「體外器官」。

中國古人給頭髮所賦予的文化內涵還表現為對整體頭飾——冠的尊崇。冠,是帽子的總稱,它除有綰束頭髮、保暖美飾的功能外,還是人某種身分、地位的象徵。在 傳統戲曲裡,冠被表現為各式盔頭,如百姓戴的「草帽圈」、普通官員戴的「紗帽」、大官戴的「相貂」、武將戴的「帥盔」、貴婦戴的「鳳冠」、帝王戴的「九龍 冠」等,不同的冠,是區分角色有何種權勢的標誌。

古人對冠重視程度的極端,是「君子死、冠不免」(《左傳‧哀公十五年》)。此係孔子的學生子路臨終所言,子路在抗擊攻擊者時,因冠被擊斷,他語此以明志,停刃繫冠帶,遂被對方殺死。

古人以不惜犧牲個體生命,來維護頭飾、髮式的事例,在明清鼎革之季,江南民眾反剃髮的鬥爭中表現得尤為慘烈,幾十萬人寧可「留髮不留頭」,而被殺戮。因為他們所重視、維護的頭髮、髮式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習俗,更是一種人類所秉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頭髮所具有的社會和文化意義,在西方語言、文本裡也時有反映。如:歐洲歷史上指代力量和權力的標誌物曾經是勇士的頭髮,Caesur(凱撒)、 Kaiser(德國皇帝)和TsRr(沙皇)這些詞的原義都是「多毛的」。毛髮賦予西方神話以傳奇,最著名的即是《聖經》中講述的古猶太人大力士參孫,正 是從他的頭髮裡獲得了無窮無盡的力量。

對頭髮力量的表述,漢語中有一經典成語——怒髮衝冠,生動地形容了頭髮的神奇力量與人極度憤懣的狀況。而使「怒髮衝冠」一語廣為流傳者,首推岳飛的〈滿江 紅〉詞,但如溯其源,此語的發明權當歸太史公所有。司馬遷首次在《史記》裡使用此語,一見〈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相如抗爭秦廷時「倚柱、怒髮上衝冠」;一見 〈刺客列傳〉言荊軻易水悲歌時,送眾「髮盡上指冠」(《燕丹子》宗此述之「為壯聲、則髮怒衝冠」)。

戲劇藝術中頭髮的故事

京劇《滿江紅》、《將相和》、《易水曲》搬演的便是上述怒髮衝冠的故事。後世詩文裡妙用怒髮衝冠,為人所熟知者,似為吳偉業《圓圓曲》中「慟哭六軍皆縞 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神之筆。在渲染群情悲憤的誓師中,點名主帥吳三桂「衝冠一怒」卻是「為紅顏」。該曲揭露吳三桂所打旗號冠冕堂皇,個人目的卑鄙, 然其情緒卻是真實的。

怒髮衝冠,形容人的某種情緒(如悲憤、焦急、驚恐)在極端狀況下,頭髮的力量能上豎直衝帽冠(類似的成語還有:令人髮指、毛骨悚然)。這種誇張的語言,在 戲曲舞台上卻得到了形象的展示,其具體表現為「甩髮」、「翎子」、「帽翅」的程式舞動。譬如「甩髮」(束在演員頭頂的一綹長髮)舞動著稱的有:京劇《野豬 林》之林沖,《鐵籠山》之姜維,《打棍出箱》之范仲禹等;次如「翎子」(角色所戴盔頭上裝飾的野雞尾毛)舞動著稱的有:京劇《風儀亭》之呂布、《群英會》 之周瑜等;再如「帽翅」(紗帽兩邊裝飾的長翅)舞動著稱的有:蒲劇《竇娥冤》之竇天章,晉劇《徐策跑城》之徐策等。

此外,還有屬於毛髮一類的鬍鬚,在戲曲中稱為「髯口」(演員化妝掛的假鬚)。它的舞動對表現人物的情緒也頗為傳神,如:《一箭仇》之史文恭、《洗浮山》之賀天保等。

就傳播學與審美實踐而言,內在的情緒必須外化為相應的言語和身體動作,方能為人們所感受。

戲劇藝術中,演員的動作至關重要。在西方詞語裡「drama(戲劇)」,一詞典出希臘文「dran」,原義即為「動作」。所為動作,也就是指演員的表演。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裡強調藝術的對象是「人的動作」、「在動作中的人」。黑格爾在《美學》裡說:「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動作才見諸現實。」

中國戲曲的表演動作獨具特色。為了使角色的內心情感外現,表達情感的言語形象,戲曲演員立足將人體的手、眼、身、髮、步及相關服飾、道具的表演,規範為各 種程式,形成特定的舞蹈動作。譬如:甩髮、翎子、帽翅的左右旋轉、前後甩擺、上下搖抖;「髯口」的捋、托、推、彈等的技巧功法,「把動作表現為動作、反動 作和矛盾的解決的一種本身完整的運動」(《美學》)。使戲曲的頭髮、頭飾、鬍鬚在運動中美不勝收。

俗常的頭髮、頭飾及鬍鬚經藝術的律動,為人思想、情感的外逸另闢了蹊徑。透過飄渺的頭部衍生物,窺視人類社會文化的奧秘。是幻?是真?是戲……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9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荒之年,「有禱無祭,國不稱樂」,食不盡欲,捐出財物,賑濟貧困。「君巡四方,卿參告糴」,庶子協助運輸。「開口同食,民不藏糧」,鼓勵百姓飼養牛羊。瘟疫流行民心惶惶之際,要嚴格執法。男子守衛邊疆,兵戎禁止出境...
【文/譚家健】

《逸周書》今存59篇,有兩篇文章專論救災。

《逸周書》中的救災思想

〈糴匡解〉第五。「糴匡」的字面意義就是購糧匡救。陳逢衡《逸周書補注》說:「此篇專為荒歉立法,而首由成年敘起,豐殺各當,以補凶禮,以濟天道之窮也。」文章不長,共分四段。

成年穀足,宴享賓客和祭祀祖先皆用盛典,大奏音樂,服飾禮儀華美,供品嘉鮮。飼養牲畜之欄廄齊全,宮室城牆修整完備。庶子學技藝,日子過得充足。

年儉穀不足,宴祭用中典,「樂唯鐘鼓,服不美」,各種牲畜欄廄合用,皮革、金屬、角齒、毛羽之庫互補,而不求全備。庶子務農,注意糾察積蓄情況。

年饑,慰勞來賓而不宴享,「祭祀以薄樂無鐘鼓」,禁止華麗之物,車不雕飾,兵不新制。取民利不過度,徵稅限於商旅,以救窮乏。瞭解災情,分情況資助無糧者。

大荒之年,「有禱無祭,國不稱樂」,食不盡欲,捐出財物,賑濟貧困。「君巡四方,卿參告糴」,庶子協助運輸。「開口同食,民不藏糧」,鼓勵百姓飼養牛羊。 瘟疫流行民心惶惶之際,要嚴格執法。男子守衛邊疆,兵戎禁止出境,祭祀減少食品,行禮無樂,嫁娶從簡,賓客不設宴,僅賜少量禮品。

這些規定,與《墨子‧七患》相近而更具體。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釋》認為其性質似禮書,文字古樸,當屬西周王室文獻。周玉秀《逸周書語言特點及文獻學價值》認為是春秋中期以後作品。我認為,從內容看,多有國際交往痕跡,當屬東周諸侯國文獻。

〈大匡解〉第十一。記周文王匡救災荒措施。《逸周書序》認為是西周穆王時作。黃懷信認為寫定當在春秋中期魯僖公以後。周玉秀認為作於春秋中期至舊中國中期。我覺得其文字與戰國頗異。

文章開頭說,周文王遷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乃召集諸侯大臣百官於朝廷,「問罷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樂之尤,賓客之盛,用度之費,及關市之 征,山林之匱,田宅之荒,溝渠之害,怠惰之過,驕頑之虐,水旱之災」。並作自我批評,然後要求摸清情況並且採取應對措施,主要有三大段:

一是積極救災。「官考其職,鄉問其利,因謀其災。」廣泛救助群眾,動員和勸勉遊散者定居下來,農夫各養其家,什伍相保。倉廩分鄉而設,按人口平均供給食 物。外來糧食不足,就開關通糧,不分早晚運輸糧食。按一定數量收購穀物,糧食不隨便買賣。發放公家錢幣為貸款,鄉正為保人,不急於償還,到財生食足時再徵 收。

二是發展經濟。使商旅廣泛出動,使貨物流通,作大錢以代小錢,貨物交易貴賤要公平,不要有黑市。平衡本地和外地物價,囤積不售者要處罰。要平均而不使民眾困乏,取民財利不要過分。

三是厲行節約。國君以身作則,推及百官,節省用度,按計劃開支。只祈禱不祭祀,衣服洗舊不制新,「車不雕飾,人不食肉,畜不食穀」,房屋只修補不建新的。 幫助農民而不妨害民事,不要扔掉可食的蔬菜,不要吃掉種子糧。招待賓客從簡,舉喪不過一天,送往迎來一律簡化。如有不執行規定者,按律令處罰。

這篇文章比〈糴匡〉更詳細,寫作或在其後,作者當是假託文王之命以自重。可以看成是當時各國救災經驗的總結。

《國語》中的救災思想

《國語》的成書時代晚於《逸周書》上述二篇。其中的〈周語上〉記,周幽王二年,發生大地震,岐山崩,涇、渭、洛三川皆斷流。伯陽父分析地震原因說:「夫天 地之氣,不失其序。若失其序,民之亂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 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11年後,西周亡。 這段話是中國古代陰陽學說的重要資料。伯陽父認為,天地之氣有其次序,陽本在上,卻伏而在下,不能散去,陰氣壓迫它,使之不能蒸發,二氣相擠壓,於是有地 震。陽失其序,而使屬陰之川源受震而阻塞,水土失常,人民財用匱乏,國家必然滅亡。他不是用當時流行的上天發怒來解釋地震,而是用客觀物質性的氣的擠壓消 長加以說明,這是一種原始唯物主義的觀點,受到後世哲學家的重視。

〈周語下〉記,周景王將鑄大錢,單穆公反對。他分析鑄錢與防災的關係:「古者天降災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 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於是有子權母而行,大小利之。」巫寶三《先秦經濟思想史》解釋說,市場上有兩種金屬貨 幣,重而大者叫母,輕而小者叫子,兩者按一定比價流通,叫子母相權。金屬貨幣的輕重,要適合流通的客觀需要。當鑄幣單位購買力低時,則加鑄重幣;相反,則 加鑄輕幣,使輕重並行,大小適宜。

周景王鑄虛價大錢,廢止原來錢幣流通。單穆公批評他是「絕民用,實王府」,「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匱乎?若匱,王用將有所乏,乏則將厚取於民。 民不給,將有遠(逃)志,是離民也。」「若民離而財匱,災至而備亡,王其若之何?吾周官之於災備也,其所怠棄者多矣;而又奪之資,以益其災,是去其藏而滅 其民也。」這番話指責景王鑄大錢造成貨幣貶值,民失其資,將造成災難。周室官員本來就疏於防災,現在又增加了災害的可能性,等於去民之產而置之於死地,怎 麼可以呢?要言之,適時調整貨幣輕重可以穩定民生,災害減輕,但是不能實行貨幣貶損政策以掠民資。

〈魯語上〉記,魯莊公時,魯國發生饑荒,大夫臧文仲主動向莊公請求告糴於齊,即向齊國購糧,說:「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他的隨從說,國君沒有 派你,你何必自取其事呢?臧文仲說:「賢者急病而讓夷(平),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今我不入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 也。」乃入齊,卑辭厚幣,以玉磬等為禮品,說:「天災流行,戾於敝邑,饑饉薦降,民贏幾卒(幾乎死亡)。……敢告(請)滯積,以紓執事,以救敝邑,使能供 職。豈唯寡君與二三臣實受君之賜,其周公(魯國先詛)太公(齊國先祖)及百辟神祗實永饗而賴之。」這番話講得委婉得體,結果,齊人歸其玉而予之糴。可見當 時向鄰國購糧是嚴重而艱巨的事,要完成任務很不容易。

※延伸閱讀:
先秦史籍之救災思想 (下)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9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劉毓慶】

2. 國號說

《史記索隱》 曰:「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又按:《國語》云:『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黃帝、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黃二帝雖則相承,帝王代紀中間凡隔 八帝五百餘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餘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又按《秦本紀》云:『顓頊氏之裔孫曰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 大業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國號,非人名也。黃帝者少典氏後代之子孫,賈逵亦謂然,故《左傳》『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亦謂其後代子孫而稱為子是 也。」

3. 日主說

此丁山先生所創。丁山以為,「少典」由「小腆」語根演來。《尚書‧大誥》:「越茲蠢殷小腆,誕取紀其敘。」《尚書正義》引鄭玄注云:「腆,謂小國也。」王 肅注云:「腆主也,殷小主,謂祿父也。」古文宜作「少典」,典者,主也,與少典名義正相應。腆字古文,《說文》作「 」,當是小腆的本字,言日主也。由是言之,黃帝之父「少典」,不是小主,也不是小國,宜即小的日主。少典生黃帝炎帝的故事,正是說黃炎二帝都是日神的子孫。

4. 氏族部落說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馬世之先生認為,少典與有蟜是中原地區兩個著名的氏族部落。少典氏有作小典氏,其上應有大典氏。馬世之又引何光岳先生說 云:從典字看,他與冊字形相似,典似乎是以竹冊、木牘串在一起的簡片,置於祭台上,供祭司、酋長們查看本氏族的人員情況和記載祭神過程。少典有可能是最早 發明文字的人。

5. 少典為氐族說

此是劉起釪先生的卓見。劉先生認為:少典之「典」,是「氐」之音轉;有蟜之「蟜」,是「羌」之音轉。「少」和「有」只是附加的發音字,和有虞、有夏、句 吳、于越的「有」、「句」、「于」一樣。少典族即氐族,有蟜族即羌族。少典孕育出黃帝族,有蟜孕育出炎帝族。

在以上數說中,劉起釪先生之說最為雄辯。劉先生還認為,姬與氐之間,也有一種不同尋常的關係。他說:姬字讀音原來實由氐字而來,氐族之所以傳衍成姬姓,正 猶羌族之所以傳衍成姜姓。姬、姜二姓,蓋自黃帝、炎帝二族的母系氏族從氐羌二族發展分化出來之後,即由方言變異之故,氐與羌讀音逐漸轉化為典、為蟜;隨著 歷史進展,又再度發展出周、姜二族,於是氐、羌讀音又轉化演變為姬、為姜了。

劉先生還有一篇大作名〈炎黃二帝時代地望考〉,在這篇文章中,劉先生進一步明確地指出了炎黃出自西北大地氐羌的觀點。並指出:「可知漢代與氐有關係之地,西起敦煌,中經張掖,東南達渭水北岸,即西自新疆以東,歷河西走廊全境,東達甘陝渭水之北,都是古氐族所居之地。」~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劉毓慶】

黃 帝出自少典,為北狄的一支。黃帝原初以熊為圖騰,故又稱有熊氏,而古代以熊為圖騰的氏族多活動於北緯40度以北,屬草原民族。黃帝族團最早活動於大西北與 大北方,甘肅、青海一帶的崑崙山即其早期的中心,其族群主要分布在北方,因草原乾旱而南下,與農耕民族在今之長城腳下的涿鹿相遇。炎、黃之戰,實是一場農 耕民族抗擊游牧民族的保衛戰。戰爭之所以在北塞長城腳下發生,就是因為長城一線,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黃帝三戰而勝炎帝,隨後以涿鹿為根據地, 越燕山而南下,開始活動於燕山之陽的河北平原。

《國語‧晉語》中明確地說到,炎帝黃帝乃是兄弟,兄弟所居自然相去不會很遠。所以相當多的 學者,在推定炎帝的起源地時,都與黃帝聯繫起來,以為黃帝在陝西,炎帝理所當然也應該發祥於陝西。因為炎帝不僅傳為兄弟,而且也曾有過大戰,所以說把炎帝 與黃帝活動的地域聯繫起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資料的匱乏,上古史上許多複雜的事情,很難用單一的邏輯推導。只有綜合考察,對現存的 傳說史料作出全面、合理的分析與解答,才有可能獲得符合實際的結論。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炎黃的起源、遷徙及戰爭衝突、衝突的性質等問題。

黃帝與少典

《國語‧晉語四》說:

昔少典取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故也。

在這一段記載中,披露了三個方面的資訊,一是炎帝、黃帝出於一個原始母體;二是在炎、黃之前,還有個少典氏、有蟜氏,他們是炎、黃二族的前身;三是炎帝與 黃帝分別崛起於不同的姜水與姬水之域。這三點,幾乎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成為一個研究的課題。關於炎黃兄弟之說,我們頻見於漢以後的記載中,只是在誰為兄誰 為弟的問題上,傳說各異而已。問題在於「少典」何指?是國名?還是一原始部落?其地望何在?這應該是解釋炎黃起源問題的一個關鍵。

除《國語》外,少典一名也曾見於其他典籍中。如:《大戴禮記‧五帝德》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帝系篇》曰:「少典產軒轅,是為黃 帝。」《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史記‧秦本紀》曰:「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關於少典,約有五 說:

1. 人名說

《漢書‧古今人表》所載有少典之名,而於其下注曰:「炎帝妃,生黃帝。」這條記載大異於諸書所言,把炎帝和黃帝說成了父子關係,想來是有其特有的資料來源 的。梁玉繩《人表考》引其子梁耆說云:「以少典為炎帝之妃,以黃帝為炎帝之子,孟堅不宜舛誤如此。疑元表大字少典有蟜並列,而於有蟜注云:少典妃,生炎帝 黃帝。傳寫訛脫耳。」關於這個問題,暫不討論,我們所注意的是,在這裡班固把少典是作為一上古人物來對待的,這應該是當時一般人的共識。《史記‧五帝本 紀》集解引譙周《古史考》以為,少典是有熊國君之名。~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paper/記者陳文惠/報導,記者鄭超文、陳俊吉/攝影】

素食蒸籠鍋套餐

想吃道地的日本美食,再也不用花錢飛到日本,台北街頭正宗的日式料理,口味正統直送台灣!

 

相撲力士鍋套餐

南京西路巷內的土方鍋之助,是在日本擁有多家主題居酒屋的日籍老闆,在台開設第一家的Shbu Shbu鍋專賣店。一進門,店員活力地用日文齊喊:「歡迎光臨」,在土方鍋之助不僅品嘗日本美食,也同時享受日本的服務精神。

店內Shbu Shbu鍋,以昆布干貝為湯底,搭配多樣的肉類選擇,像是松阪豬或霜降牛都是人氣美味。另有多種的特色鍋,像是日本流行的番茄起士鍋,一鍋可享多重吃法。

湯頭由雞骨、大蒜、番茄等熬製一天,香甜順口涮出食材的鮮美。吃完後剩餘的湯底,加上米飯和多種起司拌煮,就變成香濃的起司雜炊,又是另一種味蕾享受。

如想體驗日本相撲的飲食文化,一定要試試相撲力士鍋。相撲鍋強調食材豐盛量多,且湯頭由2隻腳的動物熬煮,代表在相撲場上力量強大,雙腳站立不倒,而4隻腳的動物,模樣如相撲手腳貼在地上,則代表「輸」了!

番茄起司鍋套餐

因此湯頭以雞骨與日式醬料熬製,附上鮭魚、鮮蝦、蛤蠣、雞豬等食材,各式美味一次嘗盡!

 

推薦料理

●素食蒸籠鍋套餐/250元,品嘗蔬菜甘甜原味的蒸籠鍋,是現在日本女生最流行的飲食文化。

●相撲力士鍋套餐 (晚間限定)/320元,除了豐盛的主食,還附餐前醋、前菜和手工甜點等。

日本籍的店長在捷運站口,背著人型看板的宣傳方式,十分有趣。

●番茄起司鍋套餐 (晚間限定)/280元,番茄熬製的湯頭,享一鍋多吃的美味。

 

店家小檔案

.鄰近捷運站:中山站41號出口

.地址:北市南京西路18巷20號

.時間:11:30~14:30,17:00~22:30

.電話:2550-8878

 

【Upaper】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乘鞍高原上的名瀑「善五郎瀧」。
休暇村的植物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徒步山林許久,沒什麼比享用鹽烤岩魚更棒的了。
到達上高地穗高神社前必經的明神橋。
從休暇村遠望乘鞍山,已是6月底的山頂還有殘雪。

日本特派記者張茂森/日本報導˙攝影

台灣每年約有超過120萬人到日本旅遊,主要觀光景點幾乎都有台灣觀光客足跡;然而,很多山岳地帶的自然觀光區除了偶爾還可以碰上三三兩兩的台灣人(大部分居留在日本)之外,幾乎很少見到台灣旅遊團,其實,大自然的觀光地帶毋寧才是日本觀光資源的原點。

中部山岳 四季美景不絕

日 本政府指定的「中部山岳國立公園」只是其中之一。中部山岳國立公園包括長野縣、富山縣、岐阜縣、新潟縣等4縣的精華山區,其中最有名的是乘鞍高原與上高 地。乘鞍高原的良質溫泉和漂亮的乘鞍山岳一直為日本人引以自傲,特別是到了乘鞍高原,還有高原公路可以直攻山頂,此為日本的公路最高點,標高2,702公 尺。

首次到日本旅遊的台灣觀光客大都以東京首都圈、北海道,及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地區為目的地;第二次後就會選擇鄉下的名勝或到溫泉泡湯, 只有經常往日本跑的「日本旅遊達人」才懂得找3、4位好友或是全家到乘鞍高原、上高地等著名的山岳國立公園,享受在台灣已經很難找到的山間森林浴。這裡的 夏季是一片翠綠,秋天則滿山紅葉,到了晚上則在無我的環境下,盡情享受泡湯之樂。

乘鞍高原上風景秀麗,可造訪「乘鞍八景」中的「善五郎瀧(瀑布)」、「千間淵」等名勝,高山上的珍奇小花更是到處可見。最為當地居民自滿的是從乘鞍高原溫泉鄉遠望乘鞍山岳,在6月底時,山頂仍留殘雪,黑白交加,蔚為勝景。

7月初,搭乘公營大巴士(小型車禁止入山)直上2,700公尺的日本公路最高段,沿途兩側滿是翠綠在眼前;抵達山頂的巴士站,近在眼前的大片殘雪上,居然還有不少人在上面享受寒冬滑雪的樂趣,這對在夏天必須忍受攝氏37、8度氣溫的台灣人來說,實在有夠刺激。

乘鞍高原 泡湯體驗自然

乘 鞍高原溫泉鄉著名的有乘鞍高原溫泉、鈴蘭溫泉、安曇乘鞍溫泉與山蕨澤溫泉,各地溫泉的泉質及成分皆不同:乘鞍高原溫泉是從乘鞍山中腹湧出的白色酸性硫化水 素泉、鈴蘭溫泉是含有鐵質的溫泉、安曇乘鞍溫泉屬於淡褐色的炭酸水素鹽泉、山蕨澤則為炭酸泉,各種溫泉各有不同的療效。

乘鞍高原地區的溫泉鄉至少有5、60家溫泉飯店,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以低消費提供高品質溫泉住宿與料理的「乘鞍高原休暇村」,這是日本「財團法人休暇村協會」在日本全國國立公園或國定公園營運的36所平價休閒飯店之一。

「休暇村」是日本財團法人休暇村協會在1961年創設,目的為提供日本國民廉價食宿設施,讓他們有保健休養與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另一方面在於振興地方經濟,目前已有36家,皆設立在日本各處國立公園或國定公園內,亦為休暇村休閒飯店的最大特色。

每天清晨7點,乘鞍高原休暇村有專業人員免費帶領房客至高原內的森林觀賞高山植物,並且一一解說,讓大家更能親近自然,獲得相當大的好評。

純淨度假勝地 上高地

從 乘鞍高原約40分鐘車程可抵上高地,這裡與乘鞍高原同樣頗富盛名。日本政府環境省在保護上高地和乘鞍高原的自然生態上費盡工夫,進入上高地與乘鞍高原自然 保護區的所有通路,都設有關卡由專人把關,除了國立公園當局的車輛與高乘載大型巴士外,任何私人車輛皆禁止進入保護區。

上高地以高級休閒度 假地聞名日本,東京帝國飯店在此有棟木造高級休閒飯店「上高地帝國飯店」,一晚的住宿費新台幣2萬元起跳,並不便宜,不過別擔心,這裡也有平價飯店供旅客 選擇。此外,這裡也是日本享有盛名的高原散步地,冬初直到春天時,因積雪3、4公尺,道路封閉;初夏至秋天時,徒步山中小徑,沐浴在夏綠裡、感受火紅的秋 楓洗禮。

在上高地的入口處,經過景色絕倫的「大正池」後,即抵達大巴士停車場,這裡是一般車輛進入上高地的終點,也等於是上高地的入山管制站,所有乘客必須下車,想進入森林保護區只有靠2條腿,徒步入山來回約需2小時。

進 入山區約過10幾分鐘,首先遇見的是上高地溫泉鄉,名為「河童橋」的小木橋,橫跨在「梓川」清流上,連結分散在兩岸的溫泉飯店。其中,有家溫泉飯店取名為 「五千尺」HOTEL,詢問為何以五千尺為名,原來為此地標高1,500公尺(約5,000尺),這也可算是日本人的幽默吧!

遠離城市喧囂 感受自然風味

一 邊行走登山步道,一邊享受新鮮乾淨的森林浴,這是到上高地一遊的最大收獲。在登山細道行走時,偶爾會傳來非常熟悉而親切的台灣話,原來也有零星的台灣客深 入到日本的山奧地帶探索。沿途常可遇到小動物,如野鴨、鴛鴦、猴子等,牠們一點也不把登山客放在眼裡,對牠們來說,「實在看太多了」,而且也不會有人傷害 牠們,這也讓人領悟到與自然共生的重要。

經過一座別緻的吊橋「明神橋」後,約10分鐘路程抵達穗高神社奧宮,日本人相信被供祭在神社內的神 是鎮守日本阿爾卑斯山的保護神。神社內院有座神秘而奧妙的「明神池」,被高山針葉樹林包圍,前面為「一之池」,後面則是「二之池」,池水清淨如明鏡,只有 一些鴛鴦在池中划水,令人頓感身處另一個世界。

穗高神社旁的小溪流有許多約15公分的「岩魚」,住在神社旁的居民以細長的竹條串著岩魚,加以椒鹽燒烤。這時,大家已在森林內徒步一個多小時,能在露天的木桌上享用椒鹽燒烤的清流岩魚定食,比什麼山珍海味都要難以忘懷。

旅遊資訊

◆航班及交通:可搭乘長榮、華航等至東京,轉搭JR中央本線約2小時抵松本車站,有專車接送;或開車自東京上長野高速公路,下松本交流道轉158國道約30公里。

◆簽證:日本免簽證。

◆時差:快台灣一小時。

◆匯率:新台幣一元約兌換2.9日圓。

◆相關資訊:

1.乘鞍高原觀光協會:http://www.norikura.gr.jp

2.上高地官方網站:http://www.kamikochi.or.jp

3.長野縣觀光指南:http://www.go-nagano.net/tw

4.日本財團法人休暇村:http://www.qkamura.or.jp/cn

5.乘鞍高原休暇村:http://www.qkamura.or.jp/norikura;當地電話:0263-93-2304。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24/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炸白蝦蓋飯。
雨晴海岸風光宜人。
.醃漬螢光墨魚。
白蝦生魚片。
JR雨晴站小而美,站名更是討喜。
味噌拌螢光墨魚。
五箇山山菜套餐。
五箇山豆腐做成的「豆腐生魚片」。
綜合握壽司。
五箇山合掌屋聚落有如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白蝦冰淇淋。

記者周幸叡/專題報導˙攝影

從地圖上看日本富山縣,就像一隻展雙翅的蝴蝶,點綴在右翼的景色,是近幾年較熱門的立山黑部、黑部峽谷及宇奈月溫泉鄉﹔左翼部分,上端是冰見,底下是五箇山,這側區域的人氣雖不若右邊響亮,卻是老饕心目中的美食天堂。

冰見魚獲 天下一品

冰見位置正好臨富山灣,這裡是寒流和暖流交會處,魚獲豐富,自古即有「冰見魚獲天下一品」稱號。

一 翻開冰見珍奇海味排行榜,榜上有日本人眼中的吉慶魚鯛魚、被喻為「海中的牛奶」牡蠣、有「富山的冬之味覺女王」讚譽的津合蟹、被推為「北陸的冬之味覺國 王」的鰤魚等,眾多美味海鮮,一一化為日本料理店的四季應時招牌菜,喜歡生魚片的人,只要點道綜合生魚片,馬上可以一嘗當季生鮮魚獲。

除了這些海鮮外,富山灣還有2種特別的海產--螢光墨魚和白蝦,很多饕客可是專程選在夏秋季節前來品嘗﹗

螢 光墨魚顧名思義是會發出螢光的墨魚,大約7公分的身長,體內卻擁有約1000個發光器,會發出藍色、水色和綠色3種光芒,但人類只能看見藍白光,原本棲息 在水深200~600公尺處, 每逢3~7月產卵季就會浮上海面,夜晚在捕捉螢光墨魚的定置網現場,有如佈滿閃爍著藍光的寶石,既神秘又美麗。

螢光墨魚體型雖小口感倒很脆,不論做成生魚片、炸天婦羅、拌味噌醃漬、或以鹽巴調味,各有不同風味,當地餐廳還會推出螢光墨魚套餐,所有料理一次飽嘗。

同樣身長約7公分的白蝦,呈半透明且帶點粉紅色澤的蝦肉,若做成生魚片,不只外觀如寶石般晶瑩剔透,味道更是清甜鮮美,被當地人稱為「富山灣的寶石」。

除了生魚片誘人外,油炸白蝦的Q甜肉質和酥脆蝦殼,拌著富山產的越光米,更是絕配﹗還有蝦肉丸子湯、碳烤蝦泥棒等,都值得品嘗。至於飯後甜點,不妨點個白蝦冰淇淋,就讓那種說不出的絕妙滋味,為白蝦料理巡禮打上難忘的驚歎號﹗

五箇山美食 豆腐&山菜

有別於富山灣的鮮美海味,位在群山圍繞的五箇山小山村,能與之競美的只有平實的山珍。

五箇山當地的相倉、菅沼合掌屋聚落,被列入世界遺產,聚落中的大型合掌屋,見證了豪雪地區的大自然考驗、以及衍生的人類智慧。除了住屋,吃也是一項考驗。

往 昔山區吃魚不容易,大豆做成的豆腐,就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五箇山豆腐的特徵是大且硬,每塊約10公分的立方體、質地硬到足以用繩索綑綁提行不崩裂。外觀 樸素不起眼,內在是以富山縣產的優質大豆及當地的清泉製成,吃在嘴裡有淡淡的大豆香甜。若由餐廳大廚巧手切盤擺飾,加上芥末、醬油,以「豆腐生魚片」方式 品嘗,更是「村姑變靚女」,視覺、口感瞬間升級﹗

山菜是當地另一項重要食材,春天採集後,必須細心處理保存,讓嚴冬時節也有青菜可食用。醃漬過的山菜,去除野菜的一些嗆辣野味,同時還保留原有菜色,味噌、薄鹽、微甜口味,搭配蕎麥麵、白飯,還是吃得到春天的氣息。

詩情畫意風光 雨晴海岸

屬 能登半島國定公園的雨晴海岸,名字由來有段傳說:12世紀日本史上的悲劇英雄源義經,一行人落難來到雨晴海岸時突遇大雨,全躲進海岸邊的大岩石下等待天 晴。沒想到天一放晴,遠方聳立著立山連峰壯觀山容,眼前則是白砂青松配蔚藍海岸,優美的風景讓義經主從皆看到忘神,「雨晴」一名就此傳開。

想要看到當時讓義經震撼的立山連峰美景,最好選在冬日晴朗時節,屆時,白雪覆蓋的綿延山峰映著陽光閃耀,如此立體彷彿伸手可及,加上清澄海面上有一排排如堆雪的白浪花,像滾花邊一樣環繞在海面外圍,如夢似幻的風景,讓人看了禁不住湧現詩情。

日本史上知名的萬葉歌人「大伴家持」,往昔就曾經對雨晴海岸風光如此詠歎:「覆蓋立山之雪,觀全年不思膩,因山為神居故。」

遊賞雨晴海岸,會發現情侶偏愛沿著海岸漫步﹔親子喜歡戲水撿貝殼﹔三五年輕學子老愛鑽進巨大的義經岩去吼叫、探險﹔而老人家都會靜靜佇立,眺望遠方的立山連峰,雨晴海岸的風光,的確讓所有旅客著迷。

特色小車站 JR雨晴站

JR雨晴站不大,老舊的外觀和小地方的寧謐味道很相襯,但可別因此小看它,這個車站還挺有人氣的喔﹗

誘客的秘訣,一是車站名稱,「雨晴」一名,意即下雨後放晴,因為天氣變晴朗,代表一切轉好,有否極泰來的吉祥意味。只要來到這裡,彷彿人生也能雨過天晴、轉禍為福,從此一片開朗﹗因此,遊客特別喜歡在「雨晴」站名旁拍照留念,順便趁機「改運」。

另一個人氣引爆點,是可愛的彩繪列車,目前行駛於冰見線的列車,每節車廂都畫上了小朋友喜歡的卡通《忍者哈特立》。這是出生在冰見市的漫畫家藤子不二雄A的作品,富正義感又擅長忍術的忍者哈特立,和同伴間的故事躍上車廂,當列車行駛在軌道上,就好像看卡通一樣有趣。

為了搭這些「忍者哈特立列車」,每逢國定假日,雨晴站就出現許多大、小朋友,也成了另一種溫馨的親子活動。

旅遊資訊

◆航班及交通:可搭乘長榮至小松機場,再轉乘北陸本線至富山。

◆簽證:日本免簽證。

◆時差:日本快台灣一小時。

◆匯率:新台幣1元約兌2.9日圓。

◆ 日本政府正在推行VJC(Visit Japan Campaign)活動,提出「YOKOSO﹗JAPAN 」(歡迎蒞臨日本)口號來迎接觀光客,為了配合這項政策,各縣市單位均努力招攬國外觀光客。利用長榮直飛小松機場航班及其他航班,國內旅行社也設計一系列 相關的富山、北陸一帶旅遊產品,詳情可洽詢燦星(02)81783000、東南(02)25310555等各大旅行社。

◆相關資訊洽詢:

1.富山觀光公式網站:http://www.info-toyama.com/cht/index.html

2.日本觀光協會台灣事務所,電話:(02)25064231,網址:http://visit-japan.jp/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18/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花蓮鐵路醫院建築正面的入口門廳、救護車車道等保存尚佳,評估具有保存價值,列為花蓮縣歷史建築。(記者花孟璟攝)
舊花蓮港廳豐田移民村內的「豐田小學,建築原貌大體良好。(記者花孟璟攝)
前身為日本時代豐田移民村警察廳舍的「壽豐文史館」,原地點仍具有紀念價值。(記者花孟璟攝)
豐田神社」終戰後雖拆除改建成碧蓮寺,但原有的神社參拜道還在,還有鳥居、石燈、石狗等具保存價值。(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目前作為「花蓮石藝大街」的鐵路局花蓮鐵路醫院建築,是台灣的鐵路醫院保存較完整的建築,建於1936年,花蓮縣文化局最近公告為「歷史建築」。

花蓮鐵路醫院 保存完整

同批公告歷史建築者還有4處都在壽豐鄉,包括日治時代「豐田神社」參拜道、舊花蓮港廳豐田小學校劍道館、墓葬「俱會一處」、舊豐田移民村警察廳舍(壽豐文史館),由長期關注地方文史的壽豐鄉牛犁文史工作室提報為歷史建築。

花蓮縣文化局本月初召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查包括舊花蓮鐵路醫院等5件歷史建築並通過,13日正式公告。

文化局說,舊東線鐵路1908年興建,除文化資產保存法尚未立法前,就已被拆除的建物之外,包括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花蓮鐵道文化館)、舊東線鐵路蒸汽火車加水塔、舊台鐵工務段、警務段、舊鐵路局處長宿舍都已經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只剩鐵路醫院尚未登錄。

審查委員們認為,花蓮鐵路醫院建物正面保存還不錯,包括入口門廳、兩側走廊的門窗、掛號處等,藉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鐵路醫院的建築形式不會被破壞。

此外,壽豐鄉牛犁文史工作室所提出的花蓮港廳豐田移民村4建築,也正式登錄歷史建築。其中,移民村內的「豐田神社」,雖然戰後改建為碧蓮寺,但神社參拜道的鳥居、兩旁的石燈、石狗、開村30周年紀念碑、水井都還在。

另4建築 在壽豐鄉移民村

壽豐豐田移民村日本警察廳舍,雖然後來整建為壽豐文史館,與原貌已有差異,但原地點、建築仍有紀念價值,應與保存為歷史建築。

其他包括豐田小學校劍道館(今豐裡國小活動中心)、豐田移民村內日本移民留下的墳墓「俱會一處」,也都有歷史價值。

文化局說,本次登錄的5件花蓮縣歷史建築,雖然部分建築已被破壞,但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只要該建築具有代表性、紀念性及特有性,即可登錄歷史建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18/today-north1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9年8月16日5時40分

印刷印刷用画面を開く

ソーシャルブックマーク このエントリを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 Yahoo!ブックマーク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del.icio.us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livedoorクリップ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Buzzurlに登録

:400人近くが生き埋めになったとされる村で15日、初七日を迎えた。僧侶に伴われた遺族らが訪れ、跡形もなくなった村の上を歩いた=高雄県甲仙郷小林村、野嶋写す400人近くが生き埋めになったとされる村で15日、初七日を迎えた。僧侶に伴われた遺族らが訪れ、跡形もなくなった村の上を歩いた=高雄県甲仙郷小林村、野嶋写す

図:  

 【小林村(高雄県甲仙郷)=野嶋剛】台風8号による台湾の水害発生から1週間が過ぎた。土石流で村が壊滅し、400人近くが生き埋めになった小林村には 15日、初七日の追悼に遺族らが訪れ、足元に眠る人々の冥福を祈った。一方、馬英九(マー・インチウ)政権が海外援助を拒む公電を在外機関に発令した事実 が発覚するなど、災害対応のまずさに民衆の不満が高まっている。

 小林村と約15キロ離れた甲仙郷の町を結ぶ道は、あちこちで陥没や樹木倒壊が起きている。車と徒歩で2時間以上かかるが、朝から多くの遺族が訪れた。

 7日からの豪雨で8日早朝、土石流は小林村の背後の山が崩壊して起きた。土砂は村全体を覆い、600~700人が暮らした村は石と倒木だけが残った。8日は台湾の「父親の日」にあたるため、普段は外地にいる人も村に戻り、被害を拡大させた。

 息子や孫、親族計15人を一瞬に失った林宝芬さん(40)は「なぜこんなことが起きるのか誰か教えて。私も一緒に死なせて」と大声で叫んだ。妹夫 婦を亡くした劉麗霞さん(50)は「7日に妹から『雨がひどくて怖い』と電話がかかってきた。8日に避難すると言っていたのに」と村のあった場所に泣き崩 れた。

 「静かに眠ってほしい」という遺族の強い希望で土砂は掘り起こさず、祈念碑を建てる。

 15日時点で死者は123人、行方不明は54人。農業損害額も120億台湾ドル(約350億円)を超えた。15日の地元紙朝刊には「指導者を選び損ねた代価」「無能政府」など政権批判が並び、不満の矛先は馬政権に向く。

 海外の支援を歓迎するとしてきた馬総統の発言と食い違う形で、外交部(外務省)が各地の在外機関に「救援物資や救助隊の派遣は遠回しに断るよう に」と指示した公電の存在が判明。馬総統は15日に被災地で「我々はもっと良く、もっと素早くできた。申し訳ない」と謝罪したが、各地で民衆の怒声を浴び た。

 馬政権は同日までに、災害対応の総責任を負う「中央災害対応センター」のトップを更迭し、毛治国・交通部長(交通相)を充てるなど態勢立て直しに躍起だ。

 

http://www.asahi.com/international/update/0815/TKY200908150219.html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8月15日0時43分

印刷印刷用画面を開く

ソーシャルブックマーク このエントリを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 Yahoo!ブックマーク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del.icio.us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livedoorクリップ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Buzzurlに登録

 【台北=野嶋剛】台湾の馬英九(マー・インチウ)総統は14日、台風8号の被害をめぐる対策会議で、死者が500人を超えるとの見通しを明らかにした。土石流などで住民らが生き埋めになったとみられる村は各地にあり、最終的な犠牲者の数はさらに増える恐れがある。

 14日夜の時点で確認された死者は121人だが、土石流で大勢が生き埋めになったとされる南部・高雄県甲仙郷小林村の死者について馬総統は「約380 人」との見方を示した。さらに行方不明者が53人いるほか、同県やその他の県でも各地に数十人単位で生き埋めになったとされる村が複数あるという。

 台湾では半世紀前の59年に台風で667人が死亡しており、今回と比較する議論が出ているが、馬総統は「被災の深刻度ではすでに50年前を上回った。我々は救援や再建の任務を貫徹し、被災民の生活の回復を支援する」との決意を示した。

 一方、日本の台湾窓口である交流協会台北事務所によると、高雄県の山間部に取り残されていた子ども2人を含む日本人6人が、14日までにヘリコプターで救出された。6人は温泉地を観光で訪れていたという。

 

http://www.asahi.com/international/update/0814/TKY200908140236.html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9年8月12日16時18分

印刷印刷用画面を開く

ソーシャルブックマーク このエントリを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 Yahoo!ブックマーク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del.icio.us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livedoorクリップに登録 このエントリをBuzzurlに登録

地図:  

写真:11日、軍のヘリで山間部の被災地から救出された高雄県の被災者たち=高雄県旗山、野嶋写す11日、軍のヘリで山間部の被災地から救出された高雄県の被災者たち=高雄県旗山、野嶋写す

 【旗山(台湾南部高雄県)=野嶋剛】台風8号の大雨による土石流にのみ込まれ、約600人の住民の多くが安否不明になった台湾高雄県甲仙郷小林村で11 日、軍の捜索活動が本格化した。軍によると、同日夜までに、ほぼ半数が救出されたり生存が確認されたりしたが、助け出された人は「村が跡形もなくなった」 と当時を振り返り、逃げ遅れた人たちを気遣った。

 同村は道路が洪水で寸断され、救出活動は病院のある同県旗山との間を軍のヘリがピストン輸送する形で行った。同日までに救出されたのは100人ほ ど。さらに同日夜、軍当局が新たに約200人の生存を現地で確認したという。一方、救出された人は大勢の住民が生き埋めになった可能性が大きいと証言す る。

 土石流は高雄県一帯で1日に千ミリの豪雨が降った9日早朝、村を襲った。11日朝に救出された黄金宝さん(56)は「家が浸水したので危ないと思 い、近所の人々を呼んで一緒に高い場所に逃げた。30分ほど後に爆発のような音が聞こえ、あっと言う間に村が跡形もなくなった」と語った。

 黄さんら約40人は携帯電話で救援を求め、雨水を飲みながら2日間、耐えしのいだ。救出後、子供数人が病院に運ばれた。残りの住民の安否を聞くと、「早朝だからみな寝ていた。たぶん駄目だ。義母も弟の家族も逃げ遅れた」と涙を流した。

 林麗玉さん(49)も高台に上って難を逃れた。「土石流は村の裏の山の方から来た。小学校も家も全部、川のように平らになった。逃げた後はヘリに向かって木を燃やし、服を振って助けを呼んだが、なかなか見つけてくれなかった」と語った。

 消防当局によると、11日夜の時点で、台湾全土の死者は62人、行方不明者は57人。軍の救援ヘリが同日、墜落し、操縦士ら3人が死亡した。

 

大雨を十分に予測できなかった気象予報に対し、世論の批判も強まっている。台風の中心は今回、台湾北部を通過したため、中央気象局は南部に雨への強い警戒 情報を出さなかった。馬英九(マー・インチウ)総統は9日に「気象予報に改善の余地がある」と批判したが、辛在勤局長は10日、「災害を気象予報のせいに されても、我々はそこまで責任を負えない」と異例の反論をするなど、足並みの乱れも目立っている。

 

http://www.asahi.com/international/update/0812/TKY200908110486_01.html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半腹饑,輾轉難眠,應是人生的苦事之一。這時候,如有一頓好味,可以一覺睡到天明,肯定是美事一樁。由此看來,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貴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何其有幸?只要他夜半不嗛(即肚子餓),他那被後世尊為「廚神」的廚子易牙...
【文/朱振藩】

夜半腹饑,輾轉難眠,應是人生的苦事之一。這時候,如有一頓好味,可以一覺睡到天明,肯定是美事一樁。由此看來,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貴為春秋五霸之首 的齊桓公,何其有幸?只要他夜半不嗛(即肚子餓),他那被後世尊為「廚神」的廚子易牙,就會使出渾身解數,「煎熬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讓他食之而飽, 才心滿意足地睡上一覺,「至旦不覺」。然而,即使貴為天子,也不見得個個有此福份。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恭儉仁恕,出於天性」的宋仁宗了。

據魏泰《東軒筆錄》的記載:「仁宗一日晨興,語近臣曰:『昨夜因不寐而甚饑,思食燒羊。』近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聞禁內每有取索,外間遂 以為制,誠恐自此逐夜宰殺,則害物多矣。』」他為了「恐膳夫自此戕賊物命,以備不時之需」(見《宋史‧仁宗本紀》),寧可自家肚子餓,也不肯破例吃消夜, 尤其是自己愛吃的燒羊肉,怕從此成為慣例。這種仁民愛物的精神,確實令人佩服,難怪正史會記上一筆。

宋人最愛食羊肉

以「天性仁孝寬裕,喜慍不形於色」著稱的宋仁宗,本名趙禎。《宋史》對他的評價極高,指出:「《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不過,當他在 位期間,宮中食羊數量驚人,以致一日宰殺280隻,一年需用十餘萬隻,這些羊多數是從陝西等外地運送至汴京的。仁宗駕崩後,為他舉辦喪事,竟將京師的存羊 殺盡,可見他如不稍加裁抑,殺羊之數必更可觀。只是宋人何以特別嗜食羊肉?倒亦有跡可尋,不全為無的放矢。

原來豬肉在飲食上的地位,自魏晉南北朝之後,不僅大不如前,反而直線下降,上至天子,下到公卿百姓,無不以吃羊肉為貴,推敲其中原因,應與當時的本草學者對其沒有好評有關。

例如《名醫別錄》記載著:「凡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唐代的神醫孫思邈亦認為:「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疾,豚(即小豬)肉久 食,令人片遍體筋肉碎痛乏氣。」另,講究以獸肉作補的韓懋則說:「凡肉有補,惟豬肉無補。」且一代宗師陶宏景亦云:「豬為用最多,惟肉不可多食。」其中, 又以撰寫《食療本草》的孟詵所持的看法,最具殺傷力,表示:「久食殺藥,動風發疾。」正因他們一連串的批評,於是到了宋代,不論宮廷民間,對豬全無好感。 以致「御廚不登彘(豬的別稱)肉」(見《後山談叢》),「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見周紫芝《竹坡詩話》)。另,根據統計,宋神宗十年(公元1077 年)時,御廚共支用羊肉十多萬公斤,豬肉僅用兩千多公斤,比率約為10:1,足見兩者落差極大,比例懸殊。

其實宋人愛羊,早在徐鋐受宋太祖之命,重加刊訂《說文》,中有「羊大為美」之語,即見端倪。在時勢所趨下,皇上賜宴以羊肉為大菜,臣下進筵給皇上,自然也 是如此。羊肉成為官場主菜,即使宰官的俸祿中,亦有「食料羊」一項,算是特加的賜物(註:相當於後世之配給)。尤奇的是,御廚每年都承辦賞賜群臣燒羊的事 務,尤為宋朝所僅有。準此以觀,在尚書省所屬的膳部,其下設「牛羊司」,掌管飼養羔羊等,以備御膳之用,也就理所當然了。

羊肉在北宋的肉食中,固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北宋宰相呂大防曾上奏哲宗道:「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 者。」(見《續通鑑長編》),故其歷朝皇帝,篤守著祖宗家法,仍以食羊肉為主,首都臨安的食羊,多來自兩浙等地,由船隻裝運到都中,以備各方之用。

至於宋仁宗夜半思食的燒羊,其原始之面貌,解讀卻有不同。照袁枚在《隨園食單‧雜牲單》「燒羊肉」一節的看法,乃「羊肉切大塊,重五、七斤者,鐵叉火上燒 之」,因「味果甘脆」,故「惹宋仁宗夜半之思也」。顯然認為是切成大塊肉叉烤。今人周三金編撰的《中國歷代御膳大觀》則異於是,認為北京羊肉床子所賣的燒 羊肉,才是其正韻。如純就菜名觀之,自當以後者為是。

北京羊肉最有名

北京的羊肉夙負盛名,所謂「名聞全國,無半點腥膻氣也」,並未言過其實。《都門雜咏》云:「喂羊肥嫩數京中。」更直指舊時中國的羊肉,要數北京所喂的肥羊最好。

基本上,北京當地亦養羊,惟數量不多,總的來說,全是外來的。其來路有三條:第一條從西口外,即居庸關、張家口之外的蒙古草原,以張家口為集散地;第二條 由東口外,即古北口之外,以承德為集中地;第三條則從太行山脈來的,以易州、保定為集散地。公認以西口外的大肥綿羊品質最優。

那時的羊肉販子,將成群的大肥羊趕到北京郊區圈起來,並不馬上宰殺上市,先要喂養個4、50天到2個月。一說西口外來的大肥羊,一定要吃上幾十天北京的草料和水,肉才不會羶,這當然是說說而已,其主要的目的,絕對是把風塵僕僕、久經風霜的羊兒養肥,才能賣個好價錢。

老北京一年四季都有羊肉賣,但以舊曆六月六日為分界點。這天人們照例買羊肉吃,從此日起,燒羊肉開始供應。俟金風送爽時,羊肉大量上市。東西南北各城,凡 有豬肉杠的所在,必定也有羊肉床子。而羊肉的生意,往往較豬肉好得多。《舊都文物略》所記的:「飲食習慣,以羊為主,豕助之,魚又次焉。」正是實情。老文 學家鄧雲鄉回憶說:「我家住在北京西城時,記得由甘石橋到西單,大街兩旁羊肉床子,有四、五家之多,總多於豬肉舖,其中有一家,店名叫『中山玉』,多年來 一直不忘這個高雅的店名。」

已故的文學大家梁實秋曾撰文指出:北京「夏天各處羊肉床子所賣的燒羊肉,才是一般市民所常享受的美味。」這種羊肉床子,就是屠宰專售羊肉的清真店舖,內外 皆保持清潔,刷洗得一塵不染。一到「六月六,鮮羊肉」的時節,便於午後賣燒羊肉。其做法為:「大塊五花羊肉入鍋煮熟,撈出來,俟稍乾,入油鍋炸,炸到外表 焦黃,再入大鍋加料、加醬油燜煮,煮到呈焦黑色,取出切條。」

而這樣的羊肉,其妙在「外焦裡嫩,走油不膩」。且買燒羊肉時,要記得帶碗,因為店舖會給顧客一碗湯,其味濃厚無比,自家再拉個麵,以此湯澆著吃,可謂鮮到極點。這時正逢新蒜上市,也是黃瓜旺季。取此二者佐這碗燒羊肉麵吃,簡直「美不可言」。

其實,在京中所有的燒羊肉床子中,其名氣最響的,莫如老字號的「洪橋王」和「東廣順」(一名「白魁老號」)這兩家。

洪橋王

據說前者燒羊肉的老湯,歷史最悠久。其後院有個地窖人家,每年一遇燒羊肉的季節結束,必一年滾一年,將保存的老湯下窖,故能歷久常新,滋味獨絕。已故飲食 大家唐魯孫憶及往事,謂其院內「有一棵多年的花椒樹」,當「金風薦爽,玉露尚未生涼,燒羊肉一上市,恰好正是椒芽壯茁,嫩蕊欣欣的時候」,凡是來買燒羊肉 帶湯的,一定用花椒蕊就羊肉湯下雜麵(豌豆細麵),吃得不亦樂乎。

唐老又言,抗戰勝利後第二年,他回老家北平(即北京),正好趕上燒羊肉剛剛上市,便興沖沖的光顧「洪橋王」,但見「內櫃陳設佈置,仍然老樣,絲毫未改」, 而且盛放燒羊肉的大銅盤,「仍舊是擦得晶光雪亮,羊腱子、羊蹄兒、羊臉子,紅燉燉、油汪汪、香噴噴、熱騰騰,堆得溜尖兒一大盤子」,便大快朵頤,吃了一頓 「非常落胃的燒羊肉和花椒蕊羊肉湯下雜麵」。然而,好景不常,因「羽書火急,又匆匆出關」,以後「連再吃一頓的口福,都沒有了」,言下不勝唏噓。

※延伸閱讀:
夜半最思燒羊肉 (下)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8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秦大規模進入中國歷史舞台是從一個英雄美人的故事開始的,在這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中,君王的美人一笑傾國,直接導致了一場令周王室顏面掃地的戰爭。美人因為這場戰爭成為中國歷史上老資格的紅顏禍水...
【文/晨湘】

先秦任何文化上的脈動都不會是一日一夕之功,秦始皇焚書,看似新朝代引發的新氣象之一,和「書同文,車同軌」一樣是規劃天下的大手筆,是文化界的「掃六 合,一天下」。但細究卻有他背後極深遠的文化積累,文化思潮同樣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猴子,在看似心血來潮的舉動之後往往隱藏著一段令人驚訝的潛伏期。兩 千年前秦帝國也是如此,焚書如同原子彈爆發一樣,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經久不衰的話題。而它的最初一動也許來自一個夜晚。在秦王嬴政還沒有成為始皇帝的之 前,有一天,有人遞上《韓非子》的文稿,那些充滿凜冽之氣的竹簡被他翻閱了整整一夜,當他抬起疲憊的雙眼,看著東方拂曉的桔紅色,不由自主地發出悠長的嘆 息:「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所以,如果不嫌囉嗦的話,讓我們把歷史的眼光放遠一些,從秦之文化及諸子學派講起。

戰國時代思想解放

秦大規模進入中國歷史舞台是從一個英雄美人的故事開始的,在這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中,君王的美人一笑傾國,直接導致了一場令周王室顏面掃地的戰爭。 美人因為這場戰爭成為中國歷史上老資格的紅顏禍水,而秦也因此由一個偏遠部落一躍成為擁有廣大領土的諸侯,開始了他在歷史舞台上的精采演出。

秦雖然能夠位列諸侯,但就文化而言,相比東方諸國,他一直處於落後的地位,他的東邊是強大的鄰居晉。晉是國力很早的諸侯國,春秋時代就以強國的面目出現, 從晉文公起更是霸主迭出,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強大的政治軍事優勢,他的強大甚至可以從三家分晉之後依然各為強國中看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晉都具備著操縱 各國外交的實力。有這樣一個強大的鄰居不見得是件好事,事實上,在進入中原這件事情上,晉一直是秦的天然屏障,中原諸侯聚會,秦不得與聞。

秦不得與聞的除了諸侯的聚會,還有文化。正是在函谷關外,中國的學術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春秋時代是中國思想解放的源頭,而孔子是這場解放運動的分水嶺。

在孔子之前,文化是貴族才能夠參與的事,類似祭祀,有嚴格的範圍和規矩。西周的學術都統一在國家,由國家派遣的官員把關,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貴族可以 參與,庶人無權接觸。文字、歷史、章典都不通行天下,民間可說是無學術。這是文化萌芽階段的一個特徵,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既初具規模但又範圍狹小。後人 稱這時的學術為「王官之學」。

而民間的啟蒙是從孔子開始的,具體的風氣也許形成在孔子之前,但孔子的「有教無類」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證據。在孔子臨死的時候,他似乎還在為自己把學 術引入民間而感到不安,於是留下了「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這樣左右為難的感嘆。可以想見,即使在從事了一輩子啟蒙工作之後,他 所處的時代背景依然讓他看起來有些像個冒大不韙的普羅米修斯。

孔子雖然一直堅稱自己對西周上下有序的禮儀推崇之至,但從各人行為上,他更多表現出寬容、善良和平等的精神。他曾經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 要提來拜師禮,我都可以教授。學術的門檻從此打開,私學的開辦導致民間學術的興盛,更多的人加入了思考,對天下事的關心終於不再僅僅是貴族才可以做得事 情。當時間進入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那些各式各樣的思考就具備了它的現實意義,甚至急切盼望在強大的諸侯國裡得到實際運用,這於是又反過來促進更多的人加 入這個行列,進而加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氣象,一連串足以讓中國人自豪千年的思潮一個接一個的誕生、成熟。

在中國歷史上,再沒有一個朝代如戰國這麼多紛亂,各國的邊界每天都在改變。大小的戰爭每天都在上演,社會結構的逐漸成熟竟然反應在動輒就會有幾十萬的軍隊 投入戰爭。而也沒有一個朝代像戰國這麼活潑,從國君到政府官員都表現出對奇言怪論的極大耐心,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國家變成書生們的社會實驗田。很多思潮都保 持著極快的更新速度,甚至索性以顛覆傳統的面貌出現。有極端支持獨裁者的法家,也有無政府主義的道家,還有依靠嚴密組織四處阻止戰爭的墨家,當然,資格很 老的,主張以倫理秩序架構帝國的儒家一直也是其中聲音浩大的一個。

值得一提的是法家和道家,這兩大思潮一個在秦得天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卻導致帝國在12年後灰飛湮滅。另外一個則是漢用來避免類似錯誤的武器。跟儒墨兩家 不同,法、道兩家形成較晚,儒墨因為成熟於春秋時代,所以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浩大政治觀,胸中渾涵天下,而無各國霸業,所以重維護、輕顛覆。而戰國的學派 因為適逢亂世,缺乏春秋時代才有的平穩大氣,往往表現出火氣十足,力爭一步到位,一勞永逸地解決社會問題。法道兩家都是這樣,法家偏狹冷峭、務實際而尚功 利、崇尚集權統治,能夠在混亂中製造秩序,產生巨大的運作效率,但也同時具備毀滅一切的氣概,缺乏可持續意義上的長治久安。而道家則是對動盪的極端反動, 在厭倦了戰亂紛爭之後,他們主張的清靜無為、回歸自然,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禁欲味道,正因為如此,他又不可避免地缺乏推動社會前進的激情。他對社會的構想, 只在漢初時發揮過巨大功績,以他特有的「無所作為」挽救了戰亂之後千瘡百孔的帝國,使他能夠平穩進入政治板塊。從那以後他很少再以意識形態的身分介入權力 中心,雖然他的少政府主張經常被農民起義作為旗幟,但更多能見到他的地方是中國的藝術,他那充滿人文色彩的抒情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滋養了中國文人書畫的成 長,並一直伴隨至今。

戰國學派的顛覆性,是相對春秋學派來說的,如果仔細分辨,即使孔子和孟子也表現出極大的不同,雖然他們分別是一個陣營裡的至聖和亞聖。孔子更加注意個人的 修為,經常討論一個「君子」該如何如何,孟子則明顯地把整個社會的政治改造作為自己的主題,並為此四處奔走。等到了戰國末期,同是儒家的荀子又表現出更大 的不同,他甚至具備了很多法家的韻味,強硬而且務實,他的弟子中就有兩個著名的法家:韓非和李斯。時代越往前走,學派越不那麼涇渭分明,雖然很多學者會堅 持自己的師承,但時代風氣給予他們的烙印遠比他們從前輩那裡繼承下來的要大得多。

法家與秦的一統天下

在儒墨平分天下言論的時候,法家首先是個懷疑論者,他們對現有的思想體系抱有很大的悲觀和不信任,不認為任何曾經存在過的社會理論可以解決今天的問題,於 是他們開始動手打造一個新的。在打造新的之前,他們自然要先破壞那個舊的,直接針對的對像是儒墨兩家的「托古立言」。儒家一直標榜「周」,墨家一直標榜 「商」,這些都是發生在很久之前的時代,在文字不成熟、歷史感還稀薄的情況下,留下真實度相當可疑的言論,儒墨兩家不見得不知道這其中的奧妙,所以他們的 堅持更多的是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而法家沒有類似的耐心,甚至也不想走道家的道路,道家為了技壓一籌,竟然搬出了更古老的神話人物黃帝,這是一 場比賽誰更古老的遊戲。法家顯然對此嗤之以鼻,他們在顛覆道路上走得更加徹底、純粹,他們甚至把規則都改了,他們要「滅先王之法」。

第一個用法家思想家理國的諸侯是魏文侯,他啟用的是法家的源頭人物李悝。可以說李悝根據其在魏國進行的社會試驗而寫成的《法經》,是中國兩千多年來國家刑 法的底版和基石。他務實作風體現在記錄一個魏國普通農民的家庭收入上,並在此基礎上平準帝國的稅收。類似的手段對後世一直影響很大,以至於幾百年後班固把 這段計算原封不動地安放到《漢書》裡。

誰也無法否認法家能夠產生立竿見影的社會效率,但除了秦國之外,其他各國都很難借此達到脫胎換骨的效果。商鞅是使秦脫穎而出的功臣,大部分的說法是他從李 悝那裡、也許是李悝的弟子那裡學習到《法經》,並且把它帶入秦國。他的很多變法策略,類似廢除貴族世襲、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以及除井田、開阡陌,進入 秦國之前,在其他國家都曾經使用過,但沒有人比商鞅更成功,以至於一提起這些變法,好像他是始作俑者一樣。

相同的變法產生不同的帝國,秦帝國終於能夠一枝獨秀成為天下的主人,得益於他的文化特性。秦因為地理的原因,一直在文化上處於閉塞和落後的地位,這造成了 他對中原文化既欽慕又自卑的態度。欽慕使他能夠徹底洗滌自身,全盤接受東方文化為自己所用,一旦決定變法,就能全力以赴,毫無保留。商鞅在秦最成功的時 候,整個社會肅殺整齊,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但如此良好的社會風氣不是來自公民的高尚道德水準,而是因為法律嚴明詳盡,並且鐵面無私。這個社會對儒家崇尚 的倫理的破壞是如此徹底,以至於最基礎的民眾也知道代表君王的法律是凌駕在任何人事關係之上的,身邊最親近的家人朋友往往也是為獨裁者服務的員警。這從商 鞅逃走後被極有效率地抓回可以看出,他臨死時不得不感嘆這個他一手建造的,冷酷的、超越一切人情味的制度。而其他國家總是或多或少地殘留著西周以降的繁文 縟節和迂迴婉轉的人際關係,很難不走樣的進行變法。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容許我們說的簡單一點,秦的崛起是得益於他沒有所謂的歷史包袱。

只要稍做留心就會發現,在秦效力多是客卿,而這些人絕大多數出自三晉,比如張儀、范雎、甘茂、公孫衍、呂不韋、尉繚、韓非、李斯。三晉此時可以說是秦帝國的文化臍帶,中原優秀的政治人才源源不斷地由三晉進入秦國,最後成就了他。

秦對中原文化的另一個態度是自卑,這導致他對東方文化不脫客體姿態,始終抱有不親近之感。雖然能在一段時間內任用東方之士,但商鞅車裂、張儀見逐、范雎退絀、不韋身死,東方人才在秦難得善終,日後全國範圍內的焚書也是源於對東方文化極重的戒備和不信任心理。

※延伸閱讀:
從秦皇焚書到罷黜百家 (中)
從秦皇焚書到罷黜百家 (下)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8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王凱旋】

「胡 市」是漢代時期出現的為同北方少數民族進行經濟聯繫的商業市場。《後漢書‧百官志》「護烏桓校尉」注說:「應邵《漢官》曰,擁節,長史一人,司馬二人,皆 六百石,並領鮮卑,客賜質子,歲時胡市焉。」《後漢書‧鮮卑傳》記載:「安帝永初中,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鄧太后賜燕荔陽王印綬,赤車參駕,令止烏桓 校尉所居甯城下,通胡市,因築南北兩部質館。鮮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質。」它是東漢政府為加強同北方少數族聯繫而在沿邊地帶特設的市場,通過定期的集市 貿易,擴大雙方的政治、文化聯繫。所以它不是單一的經濟交流。

「私市」,即私人建立的集市。西漢時期的市,嚴格說都帶有官辦性質,設立市 場要有上級主管部門嚴格的審查批准方可施行。但在東漢時,民間已經開始衝破官方的這種限制。《後漢書‧張禹傳》記載:「(元和二年)禹開水門,通引灌溉, 遂成孰田數百頃。勸率吏民,假與種糧,親自勉勞,遂大收穀實。鄰郡貧者歸之千餘戶,室廬相屬,其下成市。」這是典型的自發成市的例證。前引張楷在弘農山中 的市,也是私人間自發而成。在東漢的私市中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即會市的出現。《金石萃編》卷13〈史晨饗孔廟碑〉記載說:「(靈帝建寧二年)史君 念孔瀆、顏母井去市遼遠,百姓酤買,不能得香酒美肉,於昌平亭下立會市。因彼左右,咸所願樂。」這是在交通不便,距離官府所設的市較遠的地方所建立的私 市。小商販在這裡的活動顯得很活躍,政府也沒有嚴加取締,事實上等於承認了它的存在。甚至在三國初年竟然也採用了「會市」的稱謂:「(孫權)遣校尉陳勳將 屯田及作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雲陽西城,通會市,作邸閣。」(《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會市」是東漢一個特有的現象。這種小型私市的出現,說 明在東漢時代的基層農村組織中,也出現了商業活動,並且出現了新的市集,也表明王符所說的「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的話不是沒有根據的。

漢代政府對市場的行銷價格有一定的評估標準,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9〈延光壺〉銘文記載:「(安帝)延光四年,銅二百斤,直錢萬二千。」《太平御 覽》卷845引《典論》說:「孝靈末,百司湎酒,酒千文一斗。」由於時間、場所的不同,更由於特定歷史條件的差異,價格並不可能絕對一致。如東漢初年「黃 金一斤,易豆五升」(《東觀漢記‧鄧禹傳》),而漢安帝時則「穀斗三錢」(《金石萃編》卷6〈祀三公山碑〉)。兩相比較,價格的差異竟是如此之大。這種差 異就不是靠政府官員的評估能確定的,而是受了市場交換規律的制約。但也存在漢政府強行定價的情況,如漢昭帝時曾規定酒價:「賣酒升四錢。」(《漢書‧昭帝 紀》)漢武帝時,為獎勵民間養馬,曾下令提高馬價,《漢書‧武帝記》說:「平牡馬匹二十萬。」但在漢代,政府限價往往也是短期行為和應付急需,並不是長期 的措施。~未完,詳見《歷史月刊258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玉里神社志工隊,日前展開玉里神社清掃工作,石燈籠從荒煙蔓草中重見天日,參拜道路徑也成形。(記者楊宜中攝)

〔記者楊宜中/玉里報導〕由一群關心文史古蹟人士組成的「玉里神社志工隊」,上週開始從荒煙蔓草中想把被遺忘的玉里神社園區恢復舊貌,打掃工作已從表參道(參拜道)推進到第二座石燈籠,志工隊本週將繼續清掃工作,希望能推進到玉里神社本殿。

揮汗清掃環境

盼重現神社原貌

志工隊的發起人陳世淵說,玉里人都知道玉里鎮有個地方叫做「神社腳」,但仍有不少人不知名為何來,他們希望還原這段歷史,也讓鄉親更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至於未來是否能引起政府單位重視,爭取經費修復玉里神社,他們暫時不想這麼多。

玉里鎮的西邊街被鎮民稱為「神社腳」,是因為日治時代有一座玉里神社,1928年10月22日鎮座,主要祭神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玉里鎮、富里鄉、卓溪鄉民眾或日本移民的信仰中心。

台灣光復之際,這座神社的主殿及拜殿遭搗毀,加上歲月的侵蝕,如今只剩地基仍清楚可辨,然而,通往主殿、拜殿的參拜道仍保持完整的鳥居及大型石燈籠。

陳世淵對於玉里神社曾存在、而「神社腳」的地名至今仍通用,十分感興趣,於是在網路及文史同好中號召,決定將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的神社整理出來,玉里神社志工隊於是成形。

本週日將繼續推進

8 月1日,玉里神社志工隊展開第一次清掃工作,縣議員王燕美、玉里鎮公所、花蓮縣文化局及環保局都支持這項行動,當天有十餘名志工參與,他們從進入玉里神社 園區的參拜道入口開始砍除雜草並清掃,費了一天的時間,已推進到參拜道的第2座石燈籠,預定本月9日再繼續,希望能推進到神社主殿及拜殿的地基平台。

陳世淵說,最令人遺憾的就是神社主殿及拜殿已不復存在,然而,整個園區如果整理出來,將是玉里鎮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尤其參拜道的石燈籠及鳥居保存完整,仍能感受神社的氣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6/today-north18.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時代都有守正不阿的硬漢,按制度、司法來走,不留情面。這種人很多下場悽慘,或擋人財路,或言行得罪了人,然後被中傷,被陷害。能夠終老,大概是最幸運的了。

  幸不幸,不能自己決定,命運操在領導人手上。這種硬漢愈多,生命愈安全,領導人就愈值得一贊。

  徐奕,是三國時代很適合的監察院長人選。正直、無懼。但他個性太剛強了,他的老闆曹操不知聽了多少他的壞話,因此不免勸他。

  曹操說:「你的忠誠坦蕩,古人也比不過。但稍微太嚴了些。從前西門豹佩戴軟皮帶提醒自己不要性急。希望你能以柔弱制剛強。」

  西門豹這個典故出自《韓非子˙觀行篇》:「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韋是去毛加工製成的柔軟獸皮。功用很多,例如古人用竹簡書寫,用皮繩編聯成冊。後作為書籍的代稱。成語「韋編三絕」說的是孔子反復讀《易經》,以致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斷落。

  韋是熟皮,性柔韌,因此性子急的西門豹,常佩戴軟皮帶,提醒自己,要柔軟一些。

  和西門豹相反,董安于過於舒緩,因而佩弦提醒自己,要緊張一點。<背影>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就是有感於性情遲緩,字「佩弦」以自警策。

  西門豹、董安于的行為,按《韓非子》的說法,是「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就是截長補短的意思。

  人都有缺點,本性難移,但至少修正一些,不要太超過,不要傾斜到天平一端。

  這裡提到的徐奕,就是這麼一位正直之士。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討伐張魯,魏諷藉機在鄴城謀叛。但叛變不成,行動前就擺平了。中尉楊俊的任務是摘奸發伏,既然未能及早察覺魏諷的叛變意圖,自認失 職,跑到曹操所在的長安,自請彈劾。曹操未怪罪,但他仍不安,給留守的太子曹丕辭職。曹丕不悅,說:「中尉(楊俊)說走就走,未免太過清高了。」

  曹操在楊俊離職後感嘆說,多希望能有諸葛豐這樣的人才。諸葛豐是漢元帝時候的司隸校尉,舉發不法,不避權貴。

  有人推薦徐奕。徐奕這時是尚書令,調來接替楊俊,擔任中尉。但他只幹了幾個月,就因病辭職。不久就死了。

  徐奕,字季才,巧的是,楊俊也是字季才。

  徐奕最早到江東避難,孫策聘他為官,他落跑回鄉,後來在曹操手下做事。

                         (羅吉甫20090805)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曾紀鑫

多重性格、正邪兼揉的複雜人物

   曹操的評價之謎主要表現在他的一言難盡。他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其言行舉止往往因評價者所取的角度不同,觀點與看法截然相反。就歷史上的真實曹操而 論,他不是某一理念的化身,而是具有多重性格、正邪兼揉的複雜人物,也就是說,他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一個豐富完整、有血有肉的人。

  小時候,他就喜歡弄點惡作劇,並將這種「把戲」玩到了他的叔父身上。據傳說,曹操的叔父一直看不慣他那無拘無束的行為,常到他父親那裡去告狀,而每一次告狀的結果免不了會遭來父親的一頓斥責與怒罵。曹操對此又恨又怕,後來就轉動腦子想了一個法子整治他的叔父。

  一天,他遠遠地看見叔父走了過來,就故意做出一副張牙咧嘴的樣子,將一張小臉扭曲得不成人樣。叔父驚異地問他:「你這是怎麼啦?」曹操回答說自己突然中風了。

   叔父嚇得不行,趕緊跑去告訴他的父親曹嵩。曹嵩一聽也急了,忙將曹操叫去一看,並未發現半點異樣,就說:「叔父剛才說你中風,怎麼這麼快就好了?」曹操 說:「我玩得好好地,怎麼會中風呢?肯定是叔父不喜歡我,就這樣故意誣告我、詛咒我。」曹嵩一聽,也就聽信了兒子的話。此後,叔父又來反映曹操的不是,曹 嵩就不肯相信了。於是,曹操也就更加放蕩無度了

  傳說固然當不得真,即使所言不虛,也是小孩子的調皮搗蛋,大可不必「上綱上線」,可那些反對、醜化曹操的人卻總是以此為據來證明曹操的奸詐與生俱來、無可更移。

  本文半點都沒有要為曹操「翻案」的意圖,只不過引導讀者如何一點點地剝去後人披在曹操身上的那些花花綠綠的「外衣」,儘量再現一個真實的曹操,還他的本來面目。

   當然,曹操身上之所以容得下厚厚的「外衣」,臉上能夠塗抹一些厚厚的「白粉」,與他本人的德行操守有著必然的聯繫,也就是說,他那不甚檢點的言行及有虧 的操守為後人的「演義」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據與基礎。比如撒謊騙人、飛鷹走狗、不務正業、心思難窺、陰鷙猜忌以及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不擇手段等等。他無拘 無束,放蕩不羈,我行我素,想說就說,想做就做,半點都不顧忌旁人的議論評說,時常做出一些違背儒家禮教的事情,自然為封建道德所不容。

    然而,當曹操在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走上從政之路後,他似乎革心洗面,開始規規矩矩地當官做人了。為了改變屈辱的宦官家世,達到出人頭地的目的,以曹操的智 慧而言,他肯定能於一眼就可窺見官場的虛偽,因此,哪怕做出一些姿態,也是十分必要的。是的,他需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得到世族清議的好評,獲得謀官上 進的政治資本。即使如此,他也沒有過多地苛刻自己改變自己,始終保持著一種難得的人生本真。他與宦官集團決裂,首舉義兵討伐董卓,頗有一股慷慨激昂的英雄 氣概。而這,正是血管裡流淌著的一腔青春澎湃的熱血在推動著他博取功名、昂然奮進。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既是他人生成功的「得意之作」,也是人們對他的評價開始「走下坡路」之肇始,他也因此而每每為後人所詬病,並落得個「奸臣」的罵名。

曹操的人才觀

   曹操最為後人稱道之處,便是他對人才的重用。為了將真正有用的人才籠絡、團結在自己身邊以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曹操不計前嫌、不避親仇、唯才是舉, 主張「舉賢勿拘品行,取士勿廢偏短」,不以儒家傳統道德衡量人才之得失,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懷有「治國用兵之術」,他都大膽起用、重用, 虛心地聽取並採納他們的良好建議。這些正確開明的「人才政策」也使得曹操身邊猛將踴躍謀士雲集,這也是他克平群雄、建國立業之根本。

  曹操選人將才幹放在首位,這與以德為主、德才兼備的傳統標準大相徑庭,簡直就是對中華儒教觀念採取的一次大規模顛覆行為,自然要遭到封建衛道人士的猛烈抨擊。

   就曹操的人才觀念本身而言,也確實存在有著許多攻擊與貶斥之處。從維護自己的統治出發,他希望所用之才都是一些「吾得而用之」的奴才。閹宦之人在儒家經 典教義中沒有政治地位,曹操從小深受其害,所以他將「唯才是舉」作為高於其他一切標準之上的首要條件,「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時,「閹割意識」從小就積澱 在他的潛意識深處,稍不留意,他就將這股無名的怒火發洩在天下人才身上:他希望所有人才對他循規蹈矩、服服貼貼,於無形中不知不覺地閹割著中原大地最優秀 最傑出的寶貴人才,使得他們異化變態,沒有陽剛之氣,沒有反抗精神,沒有獨立意識,有的只是一些陰柔與服從的「假男人」。

   禰衡恃才傲物,喜歡隨意褒貶人物,還當眾脫衣擊鼓羞辱曹操,曹操恐擔負不能容人的罵名,就將他送到南陽,變相地把他驅逐出境,使了個「借刀殺人」之計; 孔融桀驁不馴,反對曹操專權,曹操用計構陷其罪,以圖謀叛亂、大逆不道將他處死;名醫華佗不願做官為奴,曹操就派人將他從老家抓回關到獄中,活活拷打致 死,結果使得一代名醫絕術失傳,等到曹操自己頭痛發作及兒子曹沖病重無人醫治時,已是悔之晚矣;荀彧反對曹操晉爵魏公,曹操毫不猶豫地將他逼死;崔琰只因 在給友人的信中寫了句「會當有變時」的語句,就被認為是想推翻曹操的政權而命他自殺;陳留人邊讓居功自傲,曹操無法容忍,把他及其全家一同捕殺……

   但是,他又特別能容人。劉備曾先後兩次投奔曹操,其目的明眼人一望即知,不過是「勉從虎穴暫棲身」而已,謀士也不只一次地勸說他除掉劉備以絕後患,都遭 曹操拒絕;關羽被捉,執禮甚厚,在得知他即將逃離的消息後,仍厚加賞賜,即使關羽出逃諸將請求追擊,曹操也不聽從。如果曹操真能趁機殺了劉備、關羽,恐怕 就不會有後來的赤壁慘敗及鼎足而立的三國局面了;曹操與張繡爭戰多次,好幾次被他打得落馬大敗,兒子、侄兒及愛將典韋都死於張繡之手,但曹操最終還是不計 私怨、寬宏大量地接納了他的投誠,並委以重任;袁紹那篇討伐曹操、罵他為「贅閹遺醜」的檄文即出自文人陳琳之手,面對如此惡毒的攻擊,曹操在打敗袁紹後陳 琳請降,他不念舊惡,責備幾句也就罷了,還授予他官職;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繳獲了不少自己陣營暗中與袁紹往來的信件,他全部付之一炬,一概不予追究……

  曹操真是一個複雜之人,坦誠與權詐、寬厚與忌刻、多疑與信任、輕佻與威重這些相互對立的正反因素集於一身。如同他的身世一樣,他本身也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人物。他性格的這種多面性、複雜性也為後人對他的正反評說留下了相容可塑的彈性空間。

(本文摘錄自《上帝之手:撥動歷史的轉盤》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9.8.4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那國島的美麗海灘。
在與那國島最高處眺望白色海灘與市區。
與那國島上充滿夏威夷風情。
大批潛水家在海底觀看遺跡。
站在與那國島西端高處看到的台灣,被畫在大觀望台的牆壁上。
與那國島海底遺跡第一發現者新嵩喜八郎。
站在與那國島「日本最西端之地」石碑的高地,可以很清楚看到台灣。

日本特派記者張茂森/日本報導˙攝影

站在日本最西端的島嶼─與那國島上的「日本最西端之地」紀念碑的高崗上,遇到空氣清澄的晴天時,可以很清楚看到台灣的中央山脈,對與那國島上的住民來說, 「台灣好像是隔壁的村落」,非常具親近感。因為日本的其他地方和與那國島的距離都遠過台灣,與那國町町長外間守吉甚至還說過很想搬到台灣,每天乘直昇機上 班。

遺世獨立 軍防要地受注目

在 行政上,與那國島隸屬日本沖繩縣八重山郡的一町(村或里);在位置上,距離最近的日本島嶼是124公里的石垣島,與台灣的距離則只有111公里,與那國島 距離日本首都東京的距離甚至超過2,000公里,由於日本國內交通費昂貴,從與那國島往返東京,繞道台灣往返可能還比較省錢。

面積只有 28.95平方公里的與那國島,在戰後最盛期時的人口多達2萬人,目前只有1,700人,町長外間守吉覺得「好像是被日本政府遺忘的地方」,因此積極自尋 活路,27年前與花蓮締結姊妹都市,2005年宣佈「與那國自立自治宣言」,翌年與花蓮市簽訂《擴大國境交流基本同意書》,與那國島的「獨立宣言」一度引 起騷動。

與那國島的周邊海域為世界有名的珊瑚礁,乳白色的海岸沙灘特別誘人;此外,棲息島上的珍貴蝴蝶種類繁多,其中有一種世界是最大的 蛾,也是島上生態的特徵。然而,與那國島最早是因海釣旗魚和潛水(Diving)而著名,後來被發現島的南方海底藏有人工建造物「石城」的巨石群遺跡而受 到高度矚目,加上最近日本自衛隊與美軍直昇機攻擊部隊計畫在島上駐防的消息,與那國島的行情逐日水漲船高。

久部良地方 眺望國境之西

與那國島的3個居民主要聚集地區是北岸的祖納地方、西岸的久部良地方與南岸的比川地方。祖納地方的人口最為密集,「町役場」(町公所)、觀光協會、主要的飯店、民宿都集中在此,這裡也有機場與主要漁港祖納港,機場的跑道長度有2,000公尺,一般民航客機的起降不成問題。

西 岸的久部良漁港,是與那國島的2個主要漁港之一,到達西岸最西端的西崎展望台高崗上有一個「日本最西端之地」的紀念碑(日本的國土呈反「L」型,因此為最 西端,而非最南端),是台灣觀光客到與那國島的必遊之地。如遇到清澄的晴天就能清楚看到台灣,即便如此,當地政府為了「安慰」碰上陰天看不到台灣的觀光 客,特別在附近興建一座很大的展望台,在牆面漆上眺望台灣的風景圖,讓台灣觀光客高興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往西崎展望台的沿路兩側盡是大王椰子樹,還有一大片牧草地,是當地牧馬與乳牛的放牧地,非常有夏威夷風情。

比川地方 謎般的海底遺跡

到 了南端的比川海岸往東沿途幾處漂亮的沙灘車程大約20分的「新川鼻」,這裡沿海的「海底遺跡」為與那國島觀光的最大賣點,海底的巨石活像一座古城,不但有 石砌階梯,也有石門,從潛水觀光船的透明船底往海底看,簡直令人毛骨悚然,不時有許多潛水家在海底,不知道是觀光還是研究。

海底遺跡的第一發現者是現年61歲、在與那國島祖納地方出生的新嵩喜八郎,新嵩的潛水資歷多達35年,他說他在1986年潛水時偶然發現海底「石城」,當時他還不相信這是真的,發現後的幾天裡他一直保持高度機密,幾度潛水才確認,並且將它命名為「海底遺跡」。

在 與那國島與附近的石垣島、黑島、新城島、西表島等地,古時候的有錢人住屋外牆為石砌,窮人的外牆則用竹子圍,當地還有很多石樽、石墓等,東京都立大學教授 曾到現場調查後,對日本文化財產保護委員會提出報告指出,此一地區為「巨石文化的遺物」,而新嵩喜八郎發現的「海底遺跡」也是巨石文化的一環。

新 嵩喜八郎說,當時他認為與那國島的海底遺跡「很可能是切石場」,但是很多地方人根本無法上上下下,也很像祖納地區的石墓,但若是石墓,如此巨大的石墓到底 是誰的,也是一團謎。截至目前為止,除了日本的學者,歐美等外國學者也頻繁地前往研究,雖尚未有最後結論,但各國專家看法的共同點是,海底遺跡「不是天然 的巨石,而是人工的」,這表示與那國島的海底遺跡以前是陸地上的人造物體,後來因地球暖化,冰山溶化後海面上升而沈到海底。

日本的考古學者與政府文化財產相關單位正在研究是否可申請為世界遺跡,到目前為止登錄為世界遺跡的地點,沒有一處是在海底,全在陸地上,如果與那國島的海底遺跡的歷史將來證據更加明朗,則可能受到更大的注目,到與那國島觀光的遊客不一睹海底遺跡等於是白跑一趟。

與那國島的有力人士目前正全力推動串連與那國島、石垣島、西表島與台灣花蓮的快速艇觀光旅遊,如順利完成,將是一個新的離島觀光地區,也符合與那國町推動的「日台國境交流計畫」,與那國島的國際港計畫也將向前邁進一步。

當地特產 泡盛&天然海鹽

沖繩地方當地的酒類以「泡盛」著名,與那國島的「泡盛」酒精度高達60度,和金門高梁酒同等級,可能是風情與台灣相似,喝酒也豪放;此外,與那國島的黑糖也相當有名,是日本本島很難看到的。

由於是海島,海產品當然是不可少的,當地的海鹽不含任何添加物,加上與那國島附近海水的磺物質含有量豐富且具特殊的甘味,相當受到日本消費者的青睞,而台灣來的觀光客也是主要顧客。

旅遊資訊

◆航班:可從台灣搭機至沖繩那霸轉飛與那國島,或者從東京羽田機場飛至那霸或石垣島轉與那國島。

◆簽證:免簽證。

◆時差:快台灣一小時。

◆匯率:新台幣一元約兌換2.9日圓。

◆相關資訊:

1.與那國町觀光協會:沖繩縣八重山郡與那國町與那國2114;電話:0980872402。

2.與那國町役場商工觀光課:http://www.town.yonaguni.okinawa.jp。地址:沖繩縣八重山郡與那國町字與那國129番地;電話:0980872241;傳真:0980872079。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5/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王凱旋】

種類多樣的專業市場產生

漢代的東都洛陽是同長安並駕齊驅的商業大都市。根據對洛陽城所 作的考古發掘和調查復原情況來看,「五都」居中的洛陽,市場的規模和功能都相當可觀。洛陽市中不但有「酒市」那樣的分類市肆,而且洛陽市場的設置不僅僅局 限於城區內,在環城周圍也設立了諸如「馬市」那樣大型的專業市場。《太平御覽》卷861引《東觀漢記》記載了東漢洛陽馬市有「市正」的官員來管理馬市內的 交易情況,形成了獨特的內外市格局,專業市場的分類也愈趨完備和合理。

洛陽城市商業的繁榮,吸引了大批商人到此經商。東漢人王符說:「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什於末業。」(《後漢書‧王符傳》)這是此前長安也 不曾有過的現象,說明洛陽的市場交易當是十分繁盛的。洛陽城外的工商業區俗稱「南市」,規模和貨物交易種類比起「馬市」還要來得大,而城內的市場中新增了 「金市」,可見東漢民人商業經營的品類已開始部分地轉為於貴金屬的貿易經營。其後,在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又在洛陽城東設立了「粟市」,而且其 交易數量逐漸超過了前三個市。洛陽城內管理市場的官員名稱較多,說明漢政府對市場的管理進一步細化而具體,文獻上所見的洛陽市場官員有「市長」、「市 丞」、「市掾」、「市吏」等,此外還有基層的管理者「市卒」。東漢洛陽市場經營的商品種類極其繁多,除出售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外,奢侈品的販賣,是洛陽市 場的一大特色。諸如錦繡綺紈、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珍玩、香料寶石之類,都可以在洛陽市場中見到。

漢 代的其他地區商業市場也十分發達,文獻上記載的成都、涿、薊、溫、軹、平陽、陶、睢陽、江陵、陳、吳、壽春、合肥、番禺、滎陽、鄴、姑臧等地都是一方的商 業都會。許多邊塞地區也興起了集市貿易,《居延漢簡》中有「市張掖、酒泉」之語,說明河西走廊的荒涼地區也存在市場的交易活動。《三國志‧魏書‧閻溫傳》 裴松之注引《魏略》中還提到酒泉有「東市」、「西市」之別。(參見林劍鳴等《秦漢社會文明》)漢代一些周邊遠狹地區也有市的交易活動,史載:「天下擾亂, 唯西河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日,輒致豐積。」(《後漢書‧孔奮傳》)西北地方主要是同少數族的羌胡之人貿易往來。 東漢時的巴蜀之地則有幾十座郡縣城市相繼建成。

漢代民人的市井生活也深入到田野鄉里。《太平御覽》卷827引《七家後漢書》說:「張楷隱 居弘農山中,學者隨之,所居成市。後華陰山南,遂有公超市。」這是隱居鄉村的學人自發形成的市。《後漢書‧張禹傳》記載說:「(張禹)遷下邳相,……鄰郡 貧者歸之千餘戶,室廬相屬,其下成市。」這是民人慕循吏之名自發而成的又一種市,所以漢代鄉村集市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漢代市井生活的另 一個重要方面是市的種類增多了,有些還很獨特。如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夜市,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太平御覽》卷739引《風俗通》說:「夜糴,俗說市買者當 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時便罷,今乃夜糴,明其癡不足。」東漢學者桓譚在所著《新論》一書中說:「扶風漆縣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日,以相與 夜市,如不為期,則有重災咎。」東漢的另一部文獻《說文解字‧邑部》中對「邠」字的解釋裡也提到夜市:「豳……民俗以夜市。」可知,夜市最初出現於一些如 亭一樣的鄉村之中,在縣、邑、亭這樣一些基層的社會組織中夜市的發起是源於民俗,除了民人購物交易的需要外,也同地方鄉俗的一些習慣信仰有關。~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步小布施 心靈大滿足----日本長野縣

漫步寧謐小布施,身心靈皆感到平和滿足。
小布施雖小,整體街景融合日式雅致與西式摩登。
栗子銅鑼燒吃得到好吃的栗子顆粒。
小布施仍保留許多優美日式庭園。
日本國寶松本城,擁有400年悠久歷史。
小布施堂的招牌栗子羊羹等甜點。
小布施堂的栗子甜點相當有名。
「日本燈器博物館」規模不大但很有意思。

撰文˙攝影/小川黑子

長野縣位在日本本州中部,境內有北阿爾卑斯、中央阿爾卑斯、南阿爾卑斯山脈南北縱走,全日本標高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總計23座,長野縣就占了15座,有「日本屋脊」之稱,壯麗雄偉的高山景觀,正是長野縣的招牌美景。

大自然編織絕景 小城鎮歷史芬芳

在高山屏障下,長野縣是日本知名的高山避暑勝地,上高地、乘鞍高原、輕井澤等地,每到暑期總是擠滿度假人潮﹔長野縣也是溫泉天堂,溫泉地總數有239處,僅次於北海道﹔長野縣更是蔬果栽種寶地,蘋果、巨峰葡萄、萵苣等農作物產量,皆為日本數一數二。

不只大自然絕景和豐富物產吸引人,長野縣的雋永人文歷史也十分耐人尋味,木曾路11宿的古代宿場,如妻籠宿、馬籠宿、奈良井宿等,有濃濃的江戶風情﹔國寶級的善光寺、松本城,各有歷史深義﹔奧飛驒溫泉鄉、白骨溫泉鄉等溫泉鄉情和溫泉香,共同撫慰多少疲憊旅人的身心。

隱身在這些知名景點背後,長野縣還有一些較少被旅人發現的小地方,但地方雖小卻韻味十足,當旅人不經意短暫駐留時,驚豔的驚喜更勝於其他地方。

小布施,一個腹地和地名一樣小的地方,卻能讓初履該地的旅人,心靈得到大大的滿足。

往昔栗子名產地 浮世繪大師留名

一下車,小布施鎮上的寧謐氛圍就悄然飄逸過來,放眼周遭,融合日式房屋與歐式設計的建築,讓小布施的街道既復古又摩登。漫步遊街時,一間間個性化商店,更增添不少遊趣。

人氣街景中,最不能錯過的是「栗之小徑」,這是一條由栗子樹幹切片鋪成的小徑,不仔細看還會以為地上鋪得是地磚,腳踩上去,木片的溫柔觸感瞬間傳到足部,走起來輕鬆愉快。加上小徑兩邊有樹木遮蔭、草木扶疏,配上日式平房單純的黑、白、黃色調,另有一種禪意美。

小布施的另一個人氣招牌,是江戶時代有名的浮世繪(風俗畫)大師葛飾北齋。出生於1760年的北齋,什麼題材都描繪,生涯中共發表抄過3萬件作品,如《富獄三十六景》、《北齋漫畫》等,因晚年長期待在小布施,在這裡完成許多名作,讓人一提到小布施就想到北齋。

據說北齋生前最後的作品,是88歲時繪的《睥睨八方鳳凰圖》,現保存在岩松院本堂的天花板上。遊人走逛完栗之小徑再來此仰頭觀畫,身心靈滿足不言而喻。

甜蜜土產 栗子

小布施是日本有名的栗子產地,緣於當地氣候溫差大、擁有排水佳的酸性土壤等條件,栽種出的碩大美味栗子,在江戶時代就是松代藩獻給幕府的朝貢物。

現今美味的栗子人人都可品嘗,小布施的商家也絞盡腦汁用栗子當食材,開發出多種特色美食。愛吃飯的人首選為「栗強飯」,這是加上栗子蒸煮的飯,甘甜細緻的栗子,讓QQ的白飯更添美味口感。

日 本人喜愛的和果子,也是栗子發揮的舞台,栗子羊羹有看得到整顆黃澄澄栗子含在其中、也有用栗子磨成粉製成的純栗洋羹﹔漫畫人物哆啦A夢愛吃的銅鑼燒,裡頭 有大顆的栗子,咬下去很過癮。不喝抹茶點咖啡,相配的西點當然是蒙布朗,綿密的栗子醬乍看像麵條層層包裹,嘗一口甜蜜化在舌間。

不過,炎熱夏天最棒的,應該是來一支栗子冰淇淋,香濃的牛奶加上栗子顆粒,冰冰涼涼、吃巧又飽足。

藝文洗禮 特色博物館

小布施小雖小,特色博物館可不少,走幾步路就有一間,有的主題還真教人大開眼界,例如「日本燈器博物館」。

館內展示的燈具,是日本往昔至今使用過的燈具,包含打火器材,還有以燃火炬方式、點蠟燭方式,或是用燈油、石油、瓦斯的燈具,樣式林林總總,現今看來,除了照明功用外,似乎也多份古董裝飾味。

喜歡或是想認識葛飾北齋作品,當然要進北齋館朝聖。天才繪師北齋有「畫狂人」稱號,和小布施出身的商人高井鴻山在江戶相識。後應鴻山之邀到小布施作客,鴻山還為他準備專屬畫室,就這樣,讓北齋在小布施畫下許多名作。

「北 齋館」內展示的正是北齋在小布施停留時創作的畫作,有顧盼生姿的美女、栩栩如生的鹽鮭和鼠、秋草、菊圖等。不過,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嵌在祭典用祭屋台車 頂內的畫,東町祭屋台的是「龍」和「鳳凰」﹔上町祭屋台是「怒濤(男浪)」及「怒濤(女浪)」,構圖大膽、線條細緻,想像台車在祭典時舞動的韻律,彷彿這 4幅畫也跟著活躍起來,龍舞、鳳翔、陣陣怒濤洶湧,氣勢懾人﹗

延伸腳程 松本城

又名「深志城」的松本城,和姬路城、彥根城、犬山城並列為日本四大國寶城,400多年的歷史,號稱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城堡,是城堡迷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

木造的的天守閣為5層6樓結構,底下有厚重石牆雄踞,上面的一抹抹白璧搭配層層厚實黑色樓身,遠看就一個威武的古老武士,氣勢懾人。

相對於姬路城、彥根城等城堡的白色調,松本城的黑顯得很特別。為何會採用黑色﹖據說是因為當時的石川城主乃豐臣秀吉信賴的武將,秀吉的大阪城就是以黑色為統一色,故松本城採黑色,被視為是石川表達對秀吉的忠誠象徵。

不 只是外觀特別,松本城的天守閣構造也很有學問。高約29.4公尺、相當10層樓的天守閣,和右邊的渡櫓、乾小天守合稱「連結式天守」,因為建於戰爭頻繁時 期,可以看到牆壁有很多用來拋擲石塊、倒熱水用的開口「石落」,以及用來發射箭、砲的小窗戶「狹間」,反倒少見一般的窗戶,為的就是要防禦外敵。

另一方面,大天守和左邊的辰巳附櫓、月見櫓等建築,並稱為「複合式天守」,因建於和平時代,就看不到戰備設施,大大的窗戶顯露一派閒逸。而綜合兩種結構,松本城就成為擁有特殊的「連結複合式」天守的城堡,也是參觀時不可錯過的重點。

撇開歷史、建築樣式不說,松本城和周遭的廣大庭園,形成最怡人的公園,春櫻夏綠秋楓冬雪的日式風情,最受遊客喜愛。

旅遊資訊

◆航班及交通:可搭乘長榮、華航等至東京,轉搭新幹線至長野市,再轉乘長野電鐵至小布施站。

◆簽證:日本免簽證。

◆時差:日本快台灣一小時。

◆匯率:新台幣一元約兌2.9日圓。

◆ 日本政府正在推行VJC(Visit Japan Campaign)活動,提出「YOKOSO﹗JAPAN 」(歡迎蒞臨日本)口號來迎接觀光客,為了配合這項政策,各縣市單位均努力招攬國外觀光客。利用長榮直飛小松機場航班及其他航班,國內旅行社也設計一系列 相關的長野、北陸一帶旅遊產品,詳情可洽詢燦星(02)81783000、東南(02)25310555等各大旅行社。

◆相關資訊洽詢:

1.長野縣公式觀光網站:http://www.go-nagano.net/tw/

2.小布施堂:http://www.obusedo.com/

3.松本市公式觀光情報:

http://welcome.city.matsumoto.nagano.jp/tw/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30/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亞尋奇穿梭絲路古國

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美得令人屏息。
撒馬爾罕的古爾艾米爾陵寢。
布哈拉有「東方的羅馬」之稱,城內到處是壯麗的回教建築。
伊羌卡拉古城是中亞最具代表性的阿拉伯史蹟。

撰文/朱家瑩 圖片提供/理想旅遊

從 裏海到中國之間的內陸地帶,分布著亞洲文化最多彩多姿的5個國家。這中亞5國,因為地處歐亞交會的輻輳點,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貿易、交流的中繼站,幾千年 來,駱駝商隊在這條聯絡東西方文明的絲路上絡繹不絕,征服者來了又走,帝國崛起又衰落,為這塊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帶留下不少璀燦的文化瑰寶。

伴隨蘇聯解體 神秘面紗褪去

中 亞5國原本就是由一些散布於中亞內陸的綠洲城邦所組成,經過20世紀初的歐亞動盪後,歸於蘇聯的控制之下。交通不便加上冷戰時期美蘇對抗,使得這塊內陸之 地從此關進鐵幕之中,不易為外人親近。1991年蘇聯解體後,這5國才分別從蘇聯獨立出來,也才開始對世人揭開它們的神祕面紗。

目前中亞5 國的觀光業還在起步階段,所以簽證和交通都還不是那麼便捷,尤其個人簽證更難取得,團體簽證也必須仰賴當地旅行社代為申請,所以前往旅遊的人不多。國內旅 行社大約從2000年開始嘗試組團前往旅遊,但因為操作不易,每年最多僅一、二團成行。去年曾經親自前往中亞5國考察的理想旅遊協理楊學進說,中亞5國蘊 藏著絲路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珍寶,即使他自己本身已經跑過那麼多國家,還是忍不住嘆為觀止;而且當地民風友善好客,就算隨便在路上要找人拍照,大家都會很 大方欣然接受,不像有些國家的人會惡言相向,開朗和善的性格,至今仍令他念念不忘。

風情萬種 中亞5國小檔案

中亞5國分別是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和塔吉克,雖然光國名就讓人覺得很陌生,但5個國家各有特色,值得旅人探訪。

◆烏茲別克﹙Uzbekistan﹚:中亞5國中最富庶進步的國家,也是昔日絲路西段的中樞,主要觀光城市有布哈拉、撒馬爾罕、薩爾伊沙布、希瓦等,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首都塔什干。

◆哈薩克﹙Kazakhstan﹚:中亞5國中國土最廣大的一個,主要由游牧民族構成,舊都阿拉木圖和新都阿斯塔納是旅遊重點。

◆土庫曼﹙Turkmenistan﹚:安息古國的舊址,全境大部分土地為沙漠,但黃沙掩不住綠洲古城的光輝,主要觀光點為康亞烏爾根奇、尼撒遺址、馬伏綠洲,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首都阿什哈巴德。

◆吉爾吉斯﹙Kyrgyzstan﹚:天山山脈山腳下的游牧國家,全境群山環繞,有如人間仙境,也是傳說中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故鄉。主要景點為伊塞克湖、蘇萊曼圖山(今年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首都比許肯特。

◆塔吉克﹙Tajikistan﹚:帕米爾高原上的國家,自古就是中國通往印度、波斯的必經之地。西邊的朋吉肯特與撒馬爾罕一樣,都是古絲路上的綠洲古城。首都為杜桑貝。

色景點1 東方的羅馬─布哈拉

位 於烏茲別克中部的布哈拉﹙BUKHARA﹚,是絲路上著名的回學中心,市區裡有365間清真寺、105間神學院,因此號稱即使每天到不同清真寺祈禱,一年 下來也不會重覆。當地曾有一句諺語說:「世上無論什麼地方的光明都是從天上降下的;在布哈拉卻是從地上升到天上的。」足以說明它在回教徒心目中的地位。

布哈拉長久以來一直是絲路上的貿易重鎮,8世紀被阿拉伯人攻陷後,伊斯蘭教在此生根,當時名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曾經在中亞串聯綠洲,形成一條從「和平之城」巴格達通往中國邊境的呼羅珊大道。布哈拉和撒馬爾罕都是往來商隊的重要驛站,也因此奠立了它今天的規模。

據說,天方夜譚裡《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背景就是布哈拉。走在它充滿異國風味的市集裡,不難想像大絲路時代萬商雲集的熱鬧景象。

特色景點2 千年古城─希瓦

1990年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希瓦﹙KHIVA﹚(伊羌卡拉城),是中亞5國中,最早被認定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其重要性由此可知。

希 瓦自古以來就是絲路商旅在進入克拉庫姆沙漠(黑沙漠)之前的最後一個補給站,所以從西元4世紀開始就十分繁榮。8世紀阿拉伯的大食帝國兼併了這處綠洲後, 更把它打造成絲路上的重要據點,尤其城內有一座長650公尺、寬400公尺的伊羌卡拉古城,堪稱中亞阿拉伯建築的典範,被學者譽為「露天博物館」。其中最 偉大的代表性建築是擁有112根廊柱的朱馬清真寺,還有19世紀阿拉庫里汗用來接待外國使節的豪華房間,牆面鋪滿大理石、花釉瓷磚,光彩耀目,氣派直逼天 方夜譚裡所描述的宮殿。

特色景點3 天山下的藍寶石─伊塞克湖

位於天山腳下的伊塞克湖﹙ISSYK-KUL ﹚,在中國古籍上以「熱海」為名,因為它位在往昔中亞通往疏勒的必經之路上,歷史上許多名人都曾途經此處,包括《大唐西域記》的作者玄奘法師及19世紀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等人,都曾在遊記裡提到這處湖光山色之地。

伊塞克湖同時也是全世界僅次於南美的的喀喀湖的第二大深水湖,最深處達700公尺,因為湖水來自周圍的冰山,加上湖底有溫泉湧出,所以有「熱海」之稱。傳說詩人李白的出生地也在附近。

特色景點4 中亞的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如 果中亞綠洲中有絕對不容錯過的古城,那麼絕對非撒馬爾罕﹙SAMARKAND﹚莫屬。前身叫做「馬拉干達」的撒瑪爾罕,是西元前7世紀由波斯大帝居魯士在 東征時所建,到了西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攻陷此城時,這裡已經發展成絲路上頗具規模的綠洲城市,但真正讓它成為偉大古城的,是14世紀的中亞英雄帖木 爾。

帖木爾於1335年出生於撒馬爾罕南方小城薩爾伊沙布,是韃靼人的後裔。他在有生之年東征西討,先後入侵過印度北部、伊朗北部、安哥拉、大馬士革、巴格達等地,他把從各地俘虜的學者、工匠、金銀珠寶都集中到撒馬爾罕,建造出一座絲路上的不朽之城。

如此功業彪炳的大帝,後來竟然在前往中國的征途上驟逝,屍體運回撒馬爾罕後,葬在他自己親自設計的華美陵墓中,陵廟上用阿拉伯文寫著:「如果我還活著,世人還在發抖呢!」

目前撒馬爾罕的歷史建築大多是帖木爾時代留下的,包括帖木爾陵墓、有7座圓塔的「活王」避暑行宮,以及他在1385年﹙一說為1399年﹚以他的愛妾比比哈寧為名所建的清真寺。

旅遊資訊

◆航班:前往中亞的航班不多,目前以搭乘烏茲別克航空經曼谷轉塔什干為主,詳細航班資訊可洽烏茲別克航空台灣總代理─僑興旅行社,電話(02)25116188。

◆簽證:須由旅行社代辦團體簽證。

◆時差:慢台灣3小時。

◆匯率:建議攜帶美元到當地兌換當地貨幣,一美元約兌換新台幣33元。

◆相關資訊:

1.世界文化遺產:http://whc.unesco.org/en/35

2.理想旅遊:http://www.perfect.com.tw;電話:(02)25215241。

3.撒馬爾罕旅遊:http://www.samarkand.info/html/travel.html

◆出團情報:理想旅遊今年將推出「中亞古絲路5國16日之旅」、「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14 日之旅」及從中國至土耳其共28天的「大絲綢之路」。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8/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吳凌遠/報導】

 

「聽說我要寫一本貝果書,所有人都當笑話。我告訴他們,這是很嚴肅的事。」英國BBC新聞部編輯瑪莉亞‧巴琳絲卡(Maria Balinska)自有主見,在她看來,「考察食物的歷史,會發掘其中蘊含文化的獨特性」。巴琳絲卡愛吃貝果,愛屋及烏寫成新書《貝果的神奇歷 史》(The Bagel: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a Modest Bread),讓笑話她的人看看:美食原來大有名堂。

 

巴琳絲卡的父親是波蘭人,有猶太血統。她在美國新澤西州長大,離貝果大本營紐約不遠,但「大學時才頭一次吃到貝果。研究所獎學金不夠用,常 吃貝果度日」。她曾到波蘭深造一年,「我看到很像貝果的圈形餅obwarzanek,深深著迷,納悶兩者間有無關連。」1980年代她在倫敦的猶太機構任 職,「開始和人談貝果,廣蒐資料」。

 

「我覺得從貝果著手,是探究波蘭猶太歷史的有趣方式。」義大利、法國和中國都自稱是貝果的起源地,但巴琳絲卡認為貝果和德國的蝴蝶餅(pretzel)應是近親;也可能由obwarzanek發展而來,因為obwarzanek是波蘭王室最愛,波蘭的猶太人經常出入王室。

 

無論如何,貝果是在波蘭發揚光大,「麵包師傅是波蘭猶太人的第三大職業,僅次於裁縫和皮革工」。波蘭猶太人和貝果的關係,記錄最早上溯 1610年Krakow議會以意第緒語頒行的法規;貝果(bagel)的字源則無法確定,許多專家都認同是源自意第緒語的beigen,意思是「彎曲」。

 

巴琳絲卡指出,象徵生生不息的環形物在死亡相關儀式中占一席之地,因此「貝果在猶太人悼亡時不可或缺,直到今天在喪禮中還常見」。她強調,「貝果是宗教儀式的重要元素,也成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

 

書中駁斥美國流傳一則貝果的故事純屬虛構:傳說貝果是紀念十七世紀末的波蘭國王John III Sobieski,1683年維也納戰役中他擊退土耳其人,因此以馬鐙形的貝果慶祝。「但那時早就有貝果了,而且我從未聽波蘭人有這種說法。」她推論是美 國的波蘭猶太人太懷念Sobieski國王才創造這則故事。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東歐猶太人大舉移民美國,紐約市下東區猶太麵包店接二連三開張。」1960年代前,貝果只在美國大城市的猶太社區 風行,少人知道,直到康乃迪克州耶魯大學所在地新港(New Haven)的Lender's麵包店推出冷凍貝果才打開局面。「剛開始有消費者切冷凍貝果受傷,Lender's推出切好的冷凍貝果,結果大受歡迎。」

 

貝果1960年代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美國人對猶太文化、健康食品開始感興趣,尤其婦女大量外出工作,需要方便的食物。」但巴琳絲卡對美國近數十年來貝果大風行不以為然,市面出現超大貝果、各種口味和顏色的貝果,「許多都只是有貝果形狀的麵包而已」。

 

 

【2009-01-11/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山樟腦場的圍牆因地震倒塌,文建會表示,華山樟腦場的建築主體雖為歷史建築,但涵蓋範圍並不包含圍牆,其身分與一般圍牆無異,該會正在評估如何進行後續處理。

文建會強調,地震過後,該會曾派員赴華山樟腦場檢視,已確認主體建築並未受損。

華山樟腦場位於文建會所屬的華山文化創意園區內,始建於一九一八年,原為附設在台北酒廠旁的樟腦精製工場,六○年代因台灣天然樟腦數量減少,加上民意要求 開放民營,公賣局結束樟腦精製業務,將場房交由台北酒廠使用。目前華山樟腦場正在進行整修,未來將移交華山文創園區使用。

【2009/07/27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中正區梅花里長林永豐說,華山樟腦場不僅圍牆遭震壞,主建物也岌岌可危。
記者楊湘鈞/攝影

幾天前的一場地震,震毀華山藝文公園旁樟腦精製工場的一段圍牆,圍牆雖非歷史建築,卻也讓這個工場的整修與維護問題浮上檯面。

佔地約800坪的樟腦精製工場,位於華山藝文特區的西陲,興建於1918年,原來是棟紅磚老建物,又有華山「紅磚區」之稱。

台北市文化局文資委員審議後,97年10月登錄為歷史建築,經文建會發包整修,打算做為藝文展覽活動場所,但包商動工時卻

樟腦精製場因為發現這條埋在地下的煙道,使得它的修建工作延宕。
記者楊湘鈞/攝影

挖掘出這條「全台唯一」的精製樟腦煙道。

但因樟腦精製工場規畫新建的共同管溝位置就是煙道,文資委員又指定須保留煙道,因此使得紅磚區須重新規畫修建工程,造成文建會與建商合約糾紛致工程延宕迄今。

記者前往勘查發現,原工程僅進行了舊屋頂的拆卸、牆面以鋼骨支撐等,工場僅剩幾面紅磚牆,顯得格外空蕩,煙道口則以一面鋼板圍住。

對當地居民來說,工程停擺直接影響是雜草叢生、蚊蟲孳生,成了流浪狗的窩。「附近黨政機關林立,這裡卻是這幅破敗景況,也差太多了。」當地的里長林永豐說,雖經反映已派人定期清掃,但在首都核心地帶出現如此的歷史建築,「還不如拆掉算了」。

前幾天的地震把紅磚區靠西北角的圍牆給震垮約20公尺,另有10餘公尺也已傾斜、隨時可能倒塌。

另一個讓人擔心問題則是,裡面存放了難以估量價值的近百年紅磚、檜木等建材,圍牆破了大洞、難保不會有人打它們的主意。

樟腦場小檔案

位於台北市北平東路、杭州北路口、台北酒廠廠區西側的樟腦精製工場,成立於1918年的日治時代。當時因樟腦為專賣局專賣品之一,便在台北酒廠旁設工場精製樟腦。

精製工場結構均為紅磚建築,原有8棟紅磚建築,其中一棟已頹圮塌陷,後因整修工程拆下屋頂,目前僅存7棟紅磚牆面。

1967年,隨著台灣天然樟腦數量減少,再加民意機關要求開放民營,公賣局遂結束樟腦煉製場,並交給台北酒廠使用。1988年,工場部分建築物因審計部大樓的興建而拆除。

2007年10月,北市文化局將樟腦精製工場公告為歷史建築,理由是樟腦與茶葉為台北市清朝、日治初期兩大重要輸出產品,建物為樟腦產業發展的見證,具歷史建物文化價值。

集結4位導演的短片電影《愛到底》,其中方文山執導的《華山˙24 》中,男女主角在磚瓦片上寫下情誓的地點,就在此處。

【2009/07/27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全台唯一保留的日治時期精製樟腦煙道。」曾經前往勘查鑑定的古蹟專家李乾朗教授說,由於這條煙道的發現,才確定華山藝文特區的紅磚區原先不是製酒工場,而是製樟工場。

目前正在經營華山藝文特區的台灣文創總經理陳甫彥也說,煙道是紅磚區最值得宣傳的東西,希望相關單位能儘早完成整建,在整建前,也能在紅磚區外圍籬上製作宣傳介紹圖文,讓更多人知道紅磚區的特殊意義。

李乾朗說,當初前往勘查,一看到磚塊全都被燻得黑黑的,就知道是找到寶了。李乾朗解釋,煙道埋在地下,不能用挖的,必須用磚砌成拱形,才不會塌掉。也因此,才會遲至包商準備施作共同管溝、開挖地面時,才掘到煙道。

為何製樟腦須在地下埋設長長的煙道?李乾朗說,這就是前人的智慧。因為,若要讓窯爐的火力達到最強,煙囪設立的最佳地點不是窯爐上方,而須離窯爐遠遠的,煙的爬高力道才會強,有點像是虹吸原理。

李乾朗表示,在苗栗縣的磚窯場也有類似的設計,但那是磚窯場、不像紅磚區的煙道,是專為製樟腦而設,也因此更具有保存價值。

【2009/07/27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李恩慈/旗山報導】
2009.07.26 04:46 am


獲得全國票選為歷史建築百景之一的的旗山小火車站,昨天舉行修復竣工儀式,鎮公所規劃一連串活動與免費小火車導覽,雖然大雨攪局,但仍吸引上千名民眾到場「逗熱鬧」,共同見證百年風華再現。

昨天大批遊客湧入旗山老街,民眾爭相和重新開放的旗山小火車站合影,專程從台北南下的王姓遊客建議鎮公所,「如果火車站能擺放一輛真正小火車,一切會更完美。」

「曾經旗山車站肩負交通、經濟命脈,如今也將帶領旗山鎮成為文化大鎮。」縣長楊秋興表示,旗山火車站一直是旗山鎮精神象徵,雖歷經拆遷、修復等爭議且漫長 的過程,但經過地方人士、縣府與文史等單位不斷溝通終於達成保存共識,民國94年由縣府公告為歷史建築,使這座近百年火車站能夠以原地原貌修

旗山小火車站昨天舉行修復竣工儀式,旗山鎮長林義迪(左)接受高雄縣長楊秋興(右)贈送旗山火車站的模型。
記者李恩慈/攝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何時發明扇子已不可考,倒是唐代在盛夏時以「涼屋」消暑是千真萬確的事。但真正說到消暑,早在3000年前的商朝,有錢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天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

這個中國史上最早的冷飲,當時還有專人掌管,在周朝時稱之為「凌人」。「重慶晚報」根據典故指出,「凌人」在西周時期更成為朝廷中的一員,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足以說明當時冷飲的珍貴。

古代甚至還有「冰廚」,就如同當今的空調間,「吳越春秋」中就記載越王勾踐出遊時食宿於冰廚。不過當時要製成一間空調間,耗用人力和冰量可想而知。

  唐代出現了「冰商」,開始將冰當成商品來賣,不過這些冰商認錢不認人,有時反而弄巧成拙。

「唐摭言」就記載,冰商在街頭賣冰,路人熱不可耐都想一食為快,但冰商自以為奇貨可居故意哄抬冰價,路人買不起都走了。沒一會兒,冰都融化了,冰商賠了本,錢也沒賺到。

  冷飲到了宋代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也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

馬可波羅後來將「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經過幾百年的輾轉流傳、演變,最後成了今天大家常吃的「冰淇淋」鼻祖。

【2009/07/25 中央社】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遊的滋味-----京都苔寺之旅

太陽灑落苔原上,真是美極了!

今天的品嘗者/小巫師

西芳寺又名苔寺,因寺中布滿上百種苔而得名。入苔寺並不容易,入寺費需3000日圓,且須先寄明信片至寺中預約參拜時間,對於不會日語的窮學生而言,的確需經一番考慮;然而,本著對於「遍布青苔」景色的好奇,我和旅遊夥伴決定至此參拜。

從京都車站至苔寺的途中因下錯站,至寺廟已比預計晚了50分,幸好某團觀光客和我們同時抵達,我們得以和他們一起進入,否則,遲到是不被允許的。

我 們於寺中抄畢經文後漫步寺院中,原本想像布滿青苔的苔寺庭院會是個陰森潮濕的地方;然而,步至庭院,眼前一片草原如茵,定睛一看,竟然是苔!一片片種類各 異的苔爬滿整個庭院,隨著樹綿延而上,從樹梢灑下的陽光,隨著樹枝搖曳,將「苔原」變幻出層層的明暗色彩,令人有如置身夢幻中,流連忘返。

「苔」為日本庭院造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但能讓硬梆梆的石造物產生古色古香的美感,更能增添其生命感。此次苔寺之旅,完全扭轉我對苔的印象。在苔寺,苔不再是陰暗潮濕之產物,而是寺廟充滿美感與生命力的象徵。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1/today-travel3.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廳長站上堤防

西鄉菊次郎的孫子西鄉隆文(右一)參觀宜蘭設治紀念館。
頌揚日治時期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的德政碑,已成宜蘭河堤一景。

文.攝影◎吳敏顯

宜蘭河流過坎仔腳的頭頂,迅即扭轉半個腰身,集結浩浩蕩蕩一支接受檢閱的部隊,踢著正步朝前推進。過了中山橋,彷彿聽得一聲「向右看!」抬頭就望見一個日本廳長,像站在閱兵台的大閱官那樣,高高地站在堤防上。

如果,不是經過這麼操演,任令那肆無忌憚的水流直衝而下,肯定穿透老宜蘭城的心臟。

台灣光復迄今已經六十幾個年頭,這個叫著西鄉菊次郎的日本廳長,竟然還能安閒自若地站出如此架勢,我心底不免狐疑,這日本仔廳長恐怕有點恍神,一定以為自己依舊統領著這條河,統領著這片肥沃的土地。

無論太陽從東邊出來,或是日落西山的時刻,西鄉廳長都會在堤防上留下片刻的身影,長長地,猶如巨人的身影。任誰都看不出來,他在十七歲時曾被子彈擊中右小腿而跛腳。

百年史實恍如昨日

西鄉菊次郎在日本占據台灣初期,曾任總督府參事官、基隆支廳長,及首任的宜蘭廳長,後來回到日本第二年還當選京都市長。

西 鄉廳長有個名字響亮的父親,就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三傑之一,也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大政治家和軍事家西鄉隆盛。宜蘭人為西鄉菊次郎在宜蘭河中山橋畔的堤防上豎 立這座大型的石碑──西鄉廳憲德政碑,並不因為他是誰的兒子,而是感念他在一百多年前建了這道堤防,攔住沖向老宜蘭城的洪水。

西鄉菊次郎在 1897年5月至1902年11月,擔任首任宜蘭廳長將近六年。任內重視地方建設,修橋開路,興辦學校,而其中最為人樂道的便是興築宜蘭河南岸堤防,這一 段從城郊七結到西門之間近兩公里的堤防,祛除了金六結、坎仔腳一帶和宜蘭市區年年遭受水患的痛苦。堤防完工十幾年之後,曾被命名為「西鄉堤防」,連同跨越 河道的吊橋都被老一輩的人稱為「西鄉橋」,西鄉橋幾度改建之後,名稱才變為中山橋。至於「西堤晚眺」的景致,曾被視為蘭陽勝景,更是早年騷人墨客樂於吟哦 頌讚的情境。

宜蘭人會幫一個日本廳長在河堤上豎立這座德政碑,在日治時代並不稀奇,但它歷經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國民政府和軍隊撤退 來台、當地堤防整建、鄰近的橋樑數度改建、宜蘭縣改朝換代等,一波又一波翻天覆地的大動盪,仍能夠被遷移保留,仍能夠意氣風發地屹立在風景如畫的河堤上, 確實引人好奇。

近十餘年,許多遠來的日本遊客,聽說宜蘭河堤上有這麼一座銘刻日本官員功德的石碑,幾乎很難置信。他們心裡明白,日本雖然統 治過這塊土地長達五十年,但畢竟戰敗投降迄今早已超過一甲子。全世界恐怕很難找到任何被統治者,如此持續歌頌統治者的事例。難怪這些日本遊客親眼瞧著親手 摸著之後,總要翹起大拇指說,宜蘭人善良,而且有情有義。

2002年4月,日本拓殖大學校友組訪問團專程到宜蘭參觀「西鄉廳憲德政碑」及宜蘭設治紀念館。訪問團成員,包括西鄉菊次郎的孫子西鄉隆文,以及日治時期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後裔樺山薰等人。

西鄉菊次郎的兒子西鄉隆秀曾經擔任日本鹿兒島拓殖大學理事長,而拓殖大學前身係創設於台灣的「台灣協會大學」,西鄉隆文則是西鄉隆秀的侄子。2000年百年校慶時為了紀念西鄉隆秀,校友們決定把兩年後的第十七次懷念會,移師宜蘭並做尋根之旅。

身為陶藝家的西鄉隆文說,他已經兩度來宜蘭,對於百年前他祖父曾經住過的宜蘭,有一份特別的親切感,宜蘭人的樸實和熱心,讓他面對百年史實恍如昨日。

2007年11月,來自西鄉菊次郎家鄉日本鹿兒島龍鄉町教育委員會事務局,特別派遣一組攝影人員來宜蘭實地取景,拍攝有關西鄉菊次郎在宜蘭的紀錄片,做為教育下一代的鄉土教材。

看來,他們和很多宜蘭人一樣,並不清楚這座石碑能夠保存下來,和情義並沒有全然的關聯,其中似乎夾雜著更多離奇的機緣與巧合。

違章眷舍窩藏的時代風景

先 說西鄉碑的由來。1905年宜蘭地方士紳發起刻製「西鄉廳憲德政碑」時,西鄉菊次郎辭職回到日本已經兩年多,還當選了京都市長,所以石碑刻好後一直放在民 家庭院裡。直到1923年11月,距西鄉菊次郎離開宜蘭已經二十一年,大家才為石碑增建巨型基座,把它豎立到西鄉堤防上。在日本鹿兒島的西鄉家族,還送來 一些樹木,栽種在石碑周邊。1928年11月西鄉菊次郎去世時,宜蘭街役場就是在這座德政碑下,舉辦蘭陽三郡聯合追悼會。

1949年秋天,台灣光復才四年時間,國民政府即失去大陸江山,大批軍隊和軍眷撤到這座海島上。部隊暫住學校或廟宇,眷屬則利用一些公有空地搭建簡陋住屋。豎立著「西鄉廳憲德政碑」的土堤位於市郊,很快被軍眷們相中,攜手搭建住屋。

帶 狀的土堤一旦搭建房舍,只得挨家挨戶地排著隊,在寸土必爭情勢下,那些從鹿兒島移植過來的樹木,自然是上好的樑柱門框及熾旺爐火的薪柴。緊鄰石碑的住戶, 把石碑基座當做是撐起屋簷的有力肩膀。先是收音機天線,後來是電視天線,也得勞駕石碑繫牢它。供輸電力的纜線,分別從石碑頭頂和腮邊橫越。而石碑必須勉強 伸長脖子,才能露出個腦袋在長了青苔、芒草的屋瓦上喘氣。石碑的膝蓋和腳掌,經常堆著軍眷們從外頭撿回來的舊報紙、簿冊和空瓶罐。

好在這個日本廳長年輕時曾經留學美國,也當過日本外務省的翻譯官,不難看得懂那些廢紙和書冊裡的英文,至於密密麻麻的漢字,他也多少認得一些。偶爾他會低個頭閱讀,或當猜字謎那樣去排遣寂寞,聊以自娛。

住 在這些屋瓦下的軍人和眷屬,心頭上總纏繞著因為日本侵略中國才讓共產黨得以壯大,才令他們家破人亡離鄉背井的鬱結。國仇家恨令他們每回見了石碑,都禁不住 想去踹它一腳,可光著腳踹會傷了自己,穿了鞋又怕鞋子不耐使勁;午夜夢迴,氣不過時更想朝它撒泡尿屙坨屎,卻怕臭味薰到自己。唉!生活壓力緊迫盯人,每天 顧著大大小小要躲避風雨要填飽肚子,天天又有個敵人虎視眈眈地站在海峽對岸喊著解放台灣。大家只好暫時忘卻站在身邊那個曾經拿著武士刀的老冤家。

這 樣的日子,對這些軍人和眷屬,對西鄉碑同樣地漫長。直到1990年河堤整建工程必須拆掉所有的違章眷舍,才讓這座頌揚日本官員的石碑得以終止潛伏的歲月而 重見天日。隔了幾年,再配合橋樑改建及宜蘭河濱公園南岸堤防景觀綠美化工程,把石碑往東挪移了幾公尺,鋪陳現在看到的風景。

事實上,日治時 期在台灣各地留下的碑碣,光復後即陸續遭到搗毀或磨平,宜蘭地區並不例外。包括日本神社改建的員山忠烈祠,還有宜蘭公園和羅東公園裡的日式石燈、石橋欄、 石獅都難倖免。頌揚西鄉菊次郎德政的石碑,能夠持續豎立在宜蘭河堤防,而且成為地景,恐怕得感謝那些違章眷舍幾十年的「窩藏」。

佇立宜蘭河堤上的告誡者

至 於這個日本廳長和宜蘭的淵源,除了用心地方建設及治水有功,還有另一層其他日本統治者所沒有的深刻,這是一段在日本流傳了一百多年的傳說。傳說的緣起,在 於西鄉菊次郎係西鄉隆盛婚後所生的長子,按照日本人的傳統,只有次子才會被取名次郎。長子被叫次郎,唯一的可能,就是西鄉隆盛早在結婚之前另有一個兒子。

這 個故事,我曾在1998年4月寫過。大致內容是宜蘭縣史館發現蒐藏的書籍中,有一本出版於1936年的日文書籍《西鄉南洲翁基隆、蘇澳偵察》,這本書的副 標題寫著〈嘉永四年在南方澳遺留子孫的故事〉,日本嘉永四年即西元1851年。此書係研究日本近代史作家入江曉風經過深入調查訪談後所撰述,縣史館立即委 託通曉日文的宜蘭市中山國小退休老師范裔川進行翻譯。

根據書中調查報告指出,日本早有擴張版圖野心,西鄉隆盛在1851年以平民身分做掩護,來台灣刺探清朝軍隊防務。他從九州乘船沿著琉球群島南下,到基隆、蘇澳一帶港口進行偵查,同時在南方澳海邊向一名帶著孫女的老人租屋居住了半年。

入 江曉風在書中說,西鄉隆盛在南方澳居住期間,與那老人的十七歲孫女兩情相悅,當西鄉隆盛離去後幾個月,那女子便產下一子。西鄉菊次郎則是在西鄉隆盛離開南 方澳回到日本十年之後才出生。此事不但日本方面傳言四起,1873年日本海軍少佐樺山資紀會見南澳番大頭目後所寫下的《探險日誌》中,也提到在南方澳部落 有日本人的子孫。這個海軍少佐,後來升到海軍大將,並奉派為日本占領台灣時的第一任總督,他和西鄉都是鹿兒島人。

根據入江曉風研判,西鄉菊 次郎在近六年的宜蘭廳長任內,極可能和留在南方澳的同父異母哥哥見過面。兩人相見時間應當在他們的父親西鄉隆盛離開南方澳五十一年之後的1902年,這也 是西鄉菊次郎在宜蘭廳長任內最後一個春天。只是西鄉廳長首度想探訪這個不曾謀面的同父異母哥哥時,卻因為這個傳聞中的哥哥出海打魚未歸,而未能如願。

不 過,據入江曉風1935年到南方澳、宜蘭市、台北市等地實地查訪結果,從西鄉菊次郎擔任宜蘭廳長時的廳長室工友吳阿呆口中,獲得一些珍貴線索。經吳阿呆證 實,西鄉廳長卸任前幾個月曾到過南方澳,而且在廳長回宜蘭廳不久,便有一名身材魁梧男子到廳長室見過廳長,且相談甚歡,那名男子長相確實像透了西鄉菊次 郎。入江曉風認為,西鄉廳長極可能是礙於對方母親是原住民,即當時日本政府所稱的熟番,才未便公開相認,致使親情中斷。

入江曉風經由吳阿呆的協助,循線找到當年西鄉隆盛在南方澳租屋處鄰居、擔任過保正的劉馬荖,再追查出一名五十三歲的男子吳龜力,推測應該是西鄉菊次郎同父異母哥哥的兒子。

不管這樁歷史懸案有多少真實性,並未減損西鄉菊次郎對宜蘭建設的政績。在歷任的宜蘭行政首長中,西鄉菊次郎能以異國統治者代表身分,受到宜蘭民眾立碑誌其德政,堪稱異數。

「西 鄉廳憲德政碑」持續豎立在宜蘭河堤防上,與其說是頌揚一個日本廳長在一百多年前的政績,不如說它是在告誡當今擁有權勢的各階層領導人:平民百姓想要的,絕 非好聽的宣傳口號,辯才無礙的政治口水,以及任何花稍或強硬的統治手段;要讓大眾感戴,正確答案很簡單,就是及時解決民間疾苦,改善民眾生活。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1/today-article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王朝包括遼、金、元以及清朝等,儘管已接受了農業文明,但統治者仍自覺採取很多措施以保持他們民族原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以防止對農業定居生活的依賴,其中定期或不定期的田獵活動即是其中的一種。
【文/李席】

「走犬」的政治義涵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走犬」活動不僅體現了文化內涵,而且在還被賦予了國家意義,從而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對於王公貴族尤其是皇帝來說,提倡「走犬」還有意在保存狩獵騎射的傳統,以防止對安定的生活和對榮華富貴的享受產生過分依賴的心理。西漢武帝尤好田獵,常在上林苑進行,並設專官管理,狩獵時還命司馬相如作賦。據《漢舊儀》載:

上林苑中,廣長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百五十亭苑,苑中養百獸。禽 鹿嘗祭祠祀,賓客用鹿千枚,麕兔無數。佽飛具繒繳以射鳧雁,應給祭祀置 酒,每射收得萬頭以上,給太官……天子遇秋冬射獵苑中,取禽獸無數實其 中。離宮觀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

可見帝王射獵遊樂場面之壯觀。此後的魏文帝、明帝、唐太宗、後唐莊宗等也都熱中於這種娛樂活動。

在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王朝包括遼、金、元以及清朝等,儘管已接受了農業文明,但統治者仍自覺採取很多措施以保持他們民族原有的生活習慣和文 化傳統,以防止對農業定居生活的依賴,其中定期或不定期的田獵活動即是其中的一種。遼聖宗、金元諸帝、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皆好田獵。清代 皇室的木蘭圍場即在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北面四百里處,康熙皇帝常常帶著皇子和大臣到熱河行獵,直到晚年仍樂此不疲,並向皇子及滿清大臣提倡這種活動,意在 防止原有進取精神的退化。

同時,狩獵對於古代帝王來說,還是一種炫耀武力和政治威信的行為,甚至帶有某種儀式的性質。天子「田獵」是中國古代軍禮的一種,亦稱「蒐狩」。天子、諸侯 遇農隙無事,行圍射獵,既是娛樂體育活動,也借此演習軍事,因而受到歷代重視。商代田獵頻繁,卜辭中多有記載。西周時形成制度,天子六軍,諸侯國三軍、二 軍或一軍,每年進行田獵。春稱蒐,夏稱苗,秋稱獮,冬稱狩。《詩經》中有很多以田獵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周代的田獵文化內涵。《禮記‧月 令》中說:「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班馬政。」 可見天子田獵正是為了閱軍習武,帶有軍事和政治的目的。天子冬季出外巡視即被稱為「巡狩」,東漢班固的《白虎通義》中說:「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 也;狩,牧也。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自不得所。考禮義,正法度,同律曆,計時月,皆為民也。」狩即狩獵或打獵,本意為天 子以「狩獵」為名出外視察,從而「巡狩」一詞便成為天子外出視察的代稱。

圍獵及獻禽時皆有一定的儀式,而且帶有明顯的制度性。《後漢書‧明帝紀》有載:「冬,車騎校獵上林苑。」唐代李賢對此注曰:「《周禮》校人,掌王田獵之 馬,故曰校獵。謂以木相貫穿為欄校,以遮禽獸。」《舊唐書‧太宗紀下》:「(貞觀)五年春正月癸酉,大蒐於昆明池,蕃夷君長咸從。丙子,半獻禽於大安 宮。」《宋史‧禮志》關於宋代「校獵」定制的記載,顯得更為詳細:

太祖建隆二年始校獵於近郊。先出禁軍為圍場,五坊以鷙禽細犬從。帝親射走兔三,從官貢馬稱賀,其後多以秋冬或正月田於四郊……至仁宗時,言者言校獵之制所 以順時令,訓戎事,請修此禮。於是詔樞密院奏定制度……宰相賈昌朝等曰:「陛下暫幸近郊,順時田獵,取鮮殺而登廟俎,所以昭孝德也;即高原而閱軍實,所以 講武事也;問耆老而秩近,所以養老也;勞田夫而賜惠,所以勸農也。乘輿一出,而四美皆具。伏望宣付史館。」從之。

其實,從先秦到清代,更多的文學作品或野史筆記中對此多有具體的描述。西漢司馬相如的名篇〈子虛賦〉、〈上林賦〉以及揚雄的〈羽獵賦〉等,便是描寫帝王田 獵情景的作品。取材於《三國志》等史料、成書於明代的著名小說《三國通俗演義》,第39卷「曹孟德許田射鹿」中就有一段關於「田獵」的精彩敘述:

一日,操揀選良馬、名鷹、俊犬,弓矢俱備,先令聚兵城外,操入請天子田 獵。帝曰:「田獵恐非正道乎?」操曰:「古之帝王,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今四海擾攘之時,若出田獵,其利有四:陛下久 處深宮,神力疲倦,馳騁於弓馬之間,爽神暢體,其利一也;耀武揚威,以 示四方,其利二也;軍閒則困,困則生疾,奔走無逸,其利三也;自天子至 於公卿,不可不洗射以生力,其利四也。」帝即上逍遙馬,帶雕弓、金鈚箭, 排鑾駕出城。玄德、關、張各彎弓插箭,內穿掩心甲,各持兵器,引數十騎 隨鑾駕出許昌……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於許田。操令軍 士周回排二百餘里。操與天子只爭一馬頭,背後都是操的心腹之人。文武百 官,遠遠侍從,誰敢近前。各帶一付弓箭,唯天子可帶雕弓。壺中所插之箭, 各有號帖,唯天子用金鈚皮箭。當日獻帝馳馬到許田,劉玄德起居道傍。帝 曰:「朕要看皇叔今日射獵。」玄德謝畢上馬,忽見草中趕起一兔,帝令玄德射之,一箭正中其兔,帝亦稱賀。玄德拜謝上馬,轉過土坡,忽見荊棘叢中,趕出一隻 大鹿,正衝而來。帝連射三箭不中。帝覷操曰:「卿射之。」操就討天子雕弓、金鈚箭,扣滿,正中鹿背,倒於草中。眾群臣將校,皆謂天子射中,踴躍而來,同呼 「萬歲」。曹操縱馬而來,遮於天子之前,以迎當之,眾皆失色。

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皇帝出郊田獵帶有一種儀式性質,是為了「示武於天下」或「借田獵以講武」,其中還描述了皇帝及大臣們圍田打獵的壯觀場面以及具體的細 節。雖然小說敘述的是曹操想借漢獻帝行獵來炫耀自己的權威,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但卻反映了傳統文人對統治者田獵活動的認識;儘管是小說的描 述,但卻是在《三國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有著真實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作依托。

結語

總之,在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由於各種文化的發展、消長和演變,「走犬」這種活動便被賦予了各種的文化內涵,從而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內容,於是在歷史文獻 中,「走犬」這個詞更多的時候是被其他詞語替代了。在中國古代的史書文獻中,常見的「走狗」、「打圍」、「行獵」、「圍獵」、「出獵」、「田獵」等詞彙, 均包含了「走犬」的含義。因而儘管這個詞在目前的辭書類工具書中,只有卷帙浩繁的《漢語大詞典》才被收入,然而其內容卻是非常豐富的,並且在不同時期、不 同群體和階層那裡,體現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中國傳統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犬」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它卻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廣義上的「走犬」應泛指打獵活動,獵狗自然是不可少的,然而在傳統社會的日常語言中,「走犬」一詞的真實內涵並不在於有沒有獵狗的參與,而在於「打獵」這種活動的本身。
【文/李席】

「走犬」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它卻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廣義上的「走犬」應泛指打獵活動,獵狗自然是不可少的,然而在傳統社會的日常語言中, 「走犬」一詞的真實內涵並不在於有沒有獵狗的參與,而在於「打獵」這種活動的本身。在中國古代,「走犬」實質上是一種多元文化內涵的傳統社會生活。

關於「走犬」一詞,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說可能已經很陌生了,人們見到這個詞可能往往只會臆度,不免望文生義。因此,對該詞應做出正確的解釋以揭示其背後的文化內涵,顯然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走犬」與「走狗」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這個詞究竟是指什麼,在哪些古代文獻中曾出現過,又是在什麼語境中使用了這個詞。現在的《四庫全書》電子檢索系統中我們是找不到「走 犬」這個詞的。因而,我們可以猜測,這個詞在古代或許並非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專有名詞,即使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但並不等於我們已經知道它的 具體內容及其原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在辭書類的工具書中,只有現行收錄漢語字詞最全的《漢語大詞典》(共12卷)提供了 「走犬」一詞的具體來源和解釋:

走犬:(1)指獵狗。《淮南子‧原道訓》:「陳酒行觴,夜以繼日,強弩戈高鳥,走犬逐狡兔,此其為也。」(2)為縱狗行獵。《戰國策‧齊策一》:「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鞠者。」

除此之外,流行較早的《辭源》(1915年初版)與《辭海》(1979初年版)中雖然沒有收入這個詞,但卻出現意思極為相近的「走狗」一詞,關於該詞的解釋,和《漢語大詞典》中對「走犬」一詞的解釋幾乎完全一樣。《辭源》:

走狗:獵犬。《史記‧句踐世家‧范蠡遺文種書》:「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漢荀悅《前漢紀‧四年》:「語曰:『野禽殫,走狗烹。』」《史記‧淮陰侯列傳》作:「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後來也比喻受人豢養的爪牙。

這裡對「走狗」一詞的解釋和《漢語大詞典》中關於「走犬」的第一種解釋顯然是相同的,都是作為一個名詞來使用的,指「獵狗」。而《辭海》中關於「走狗」一詞的解釋就和《漢語大詞典》中的「走犬」幾乎完全一致了:

走狗:(1)指獵狗。《戰國策》:「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已具矣。」《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狡兔死,走狗烹。」本以比喻為人出力者,後以指受他人指使,幫凶作惡的人。(2)趨狗出獵。《後漢書‧袁術傳》:「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

不難看出,「走犬」與「走狗」最早主要來源於《戰國策》、《史記》、《淮南子》、《前漢紀》、《後漢書》,兩者在古代語言的使用中幾乎相同,同時它們的意 思無怪乎兩種:一指獵狗,是一種動物,即用於打獵的狗;二指帶著獵狗行獵,是一種打獵活動。顯然無論是哪種意思,這個詞都與打獵有關,由此我們可以認定, 這個詞的出現和使用與中國古代的一種打獵活動有著淵源關係,而且在這種打獵活動中獵狗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我們可以進一步發現,這種活動在農業文明的發展 中被演化成了具有多種目的和多重性質的活動,並且在較為發達的遊牧民族那兒也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

綜上分析,對於將「走犬」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打獵活動來理解時,我認為應當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走犬」是指「縱狗行獵」或「趨狗出 獵」,即在這種活動中一定有獵狗參與,用以追捕獵物,另外可能指一種用獵狗行獵的方式來進行的類似賭球或賭彩的活動。廣義上的「走犬」應泛指打獵活動,因 為在打獵活動中獵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打獵活動中最常見的;當然獵鷹也常出現在打獵活動中,主要用於追捕天上的飛禽和地上的野兔,但相比之下,獵犬更容易 訓練,所以在打獵活動中更為常見。然而在古代的語言使用中,「走犬」一詞的真實內涵並不在於有沒有獵狗的參與,而在於「打獵」這種活動的本身了。

「走犬」是先民的一種狩獵活動

其實「走犬」這種活動從先民們的狩獵年代就應當開始了,只不過那時主要是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而已,可能也沒有訓練狗去幫助打獵。後來農耕文明發達後,打獵變 為一種獲取食物和生活物資的輔助手段,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馴養了獵狗,讓牠幫忙打獵。再後來,由於物質財富的增加,打獵不再為了謀生,而成為人們的一種 娛樂性活動,其目的不僅在於體驗打獵收穫的喜悅,而且在於以此來增強運動以調節身心。北宋文學家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官時曾寫有一首〈江城子‧密州 出獵〉的詞,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走犬」情景: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裡的「黃」即代指黃色的獵犬,「蒼」即蒼鷹(獵鷹)。打獵者在圍獵時往往用鷹犬來追捕獵物,「鷹犬」一詞即由此延伸而來,於是在日常語言中,「鷹犬」作 為一種貶義便成為「幫手」、「打手」或「幫凶」的代稱了。這首詞前半段表現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架蒼鷹,展現了出獵的雄姿;隨從武 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的打獵裝束;他們千騎奔馳,騰空越野,這真是一幅壯觀的出獵場面!下半段則表現了這次打獵帶給詞人的豪邁情懷。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民間社會,「走犬」當與鬥雞、賭博、蹹鞠(踢球)等活動類似,也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之餘的一種娛樂性活動,在某些時候還可能帶有競賽或賭博 的性質。《戰國策‧齊策一》的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鞠者。」這裡所說的「走犬」應該就是這種意義 上的活動了,至於具體內容和操作程序,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應該是各有其特色的。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走犬」這種活動,古代流傳下來的繪畫作品,便有著更為直觀的反映。在已出土數量可觀的漢代畫像石中,就有一些關於「走犬」田獵的生動 描繪。從現藏於南陽漢畫館的一幅東漢畫像石《騎射田獵》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幕生動的圖景:獵犬正在追捕一隻鹿,徒步持矛的捕獵者和騎馬擲套索的捕獵者 正前後圍捕一頭大型的動物(老虎)。四川新津出土的一幅漢畫拓片《田獵》,則反映了漢代貴族騎射田獵的壯觀場景:乘華蓋馬車者居中觀看打獵,而四周的騎士 正奮力捕獵,但其中並沒有獵狗參與追捕這些獵場上的鹿。這幅畫可能說明,這種捕獵活動是在人工建造的獵場(如西漢時的上林苑)中進行的,並不需要借助獵 犬,因此貴族王公大臣可以駕駛豪華的馬車進行觀獵。

宋‧胡瓖所繪的《出獵圖》則反映了遊牧民族(契丹人)的出獵活動。在這幅圖中,獵人攜鷹狩獵,穿著典型契丹族服飾,在他們的四隻獵鷹中,三隻可能是不同花 色的海東青。海東青被認為是鷹、鷲及隼科之鳥類中的極品,產地即在契丹領域中,以善獵天鵝而聞名。另外,我們能看到,畫中的捕獵者也沒有攜帶獵犬,而是架 著獵鷹,這反映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出獵活動稍有不同。相比之下,農耕民族可能更善於馴養和習慣使用獵狗,而遊牧民族則善於馴養和使用獵鷹,但在進行圍 獵時往往也會使用獵狗的。

其實,現在中國的一些鄉村,我們仍然能夠發現「走犬」活動所留下的遺風:捕獵者攜帶獵犬,徒步在蒿叢中趟行,用腳或長杆在其中撥弄,以使獵物受驚嚇逃出, 這時獵犬就會迅速上前追捕。這樣的圖景可能更接近「走犬」一詞的原始含義吧!而在一些少數民族那兒,女性顯然也熱中於這種出獵活動,往往「鷹」、「犬」並 用,如當代畫家馬義泉創作的一系列這方面題材的作品,便真實地展現了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走犬」活動。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帝陵從葬坑中的第一和第二層次雖然資料闕如,但結合歷史文獻、「百官位次」和前引發掘資料,我們有理由推測其第二層次的從葬坑應與「三公」有關;第一層次的從葬坑則與皇帝關係更為密切,或許代表象徵的是「中朝」之屬?
【文/焦南峰(作者為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現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根據各坑出土的印章、封泥及其內涵等,發掘者認為這11座坑分別代表或象徵了西漢王朝的「宗正」,「少府」下屬的「導官」、「徒府」、「太官」、「宦者」、「東織室」、「永巷」及 「衛尉」等官署機構。

根據上述結論,結合帝陵第三層次從葬坑形制相同、規模略異、以帝陵為中心放射性排列的布局來看,這86座從葬坑應當是級別相等、功能略異,我們推測陽陵帝陵第三層次代表或象徵的是「三公九卿」中的「九卿」及其所屬機構及設施。

帝陵從葬坑中的第一和第二層次雖然資料闕如,但結合歷史文獻、「百官位次」和前引發掘資料,我們有理由推測其第二層次的從葬坑應與「三公」有關;第一層次的從葬坑則與皇帝關係更為密切,或許代表象徵的是「中朝」之屬?

后陵從葬坑

后陵從葬坑目前發現32座,但未經發掘。參照帝陵從葬坑的性質分析,這些從葬坑估計代表和象徵了皇后所屬的後宮系統的有關機構和設施。

其他從葬坑(陪葬墓從葬坑)

據《漢書‧霍光傳》曰:(霍光死後),宣帝「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東園溫 明,皆如乘輿制度」。由此可見,使用「外藏槨」是皇帝葬儀,即便是三朝元老、托孤大臣的霍光要使用「外藏槨」也需皇帝賞賜。漢陽陵目前發現有從葬坑的陪葬 墓共有5座,其中北區的兩座墓均為「中字形」,距帝陵也最近,各有8座從葬坑,顯見其地位、級別較高或與皇帝關係較近,或為皇室成員,當地村民稱之為「妃 子墓」或有所本。東側陪葬墓區中有從葬坑的墓有3座,均為「甲字形」,各有一座從葬坑,可見與前兩座陪葬墓比,其地位、級別較低或與皇帝關係較遠,參照已 發掘的陪葬墓資料分析,應為非皇室的高級官僚和貴族。此類從葬坑的設置,(1)應為皇帝特別賞賜;(2)代表和象徵陪葬墓墓主與皇家之間的密切關係及其所 享有的特殊地位;(3)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代表和反映墓主的等級、職務及其所屬機構和設施。

漢陽陵從葬坑的設置內容及理念

有關從葬坑亦即「外藏槨」的設置內容及理念,現代學者多在《漢書》顏注引服虔曰:「(外藏槨)在正藏外,婢妾藏也。或曰廚廄之屬也」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在 研究秦始皇帝陵陪葬坑時,學者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其代表了秦始皇帝生前的衣食住行內容,如兵馬俑代表了京畿的軍隊編成,上焦村陪葬坑代表了宮廷廄苑,銅車 馬象徵著皇帝的出行儀仗,等等。藉以保證其在陰間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

有學者總結道:「墓葬外藏槨中埋藏的『婢妾』(商周時期多為真人,秦漢時期代之以俑),狹義上理解,指各種身分的女性,如侍者、舞者、樂者等;廣義上看, 也包括了各種身分的男性,如御者、家臣、儀衛、兵士等,應是墓葬外藏槨中全部殉人(俑)的總括。」「墓葬外藏槨中的『廚』,應是象徵炊事的場所,包括叫做 『廚』的建築物,與『廚』有關的設施(灶、水井、糧倉等)和物品(炊具、食具、食用動物或動物俑、酒等)。」「墓葬外藏槨中的『廄』,表現為馬坑、車馬坑 和車坑,真馬或以馬俑、馬具代替,真車或用模型車、車器代替。」「後漢人服虔對墓葬外藏槨的解釋,應是在對當時喪葬中有關外藏槨制度考察總結的基礎上作出 的概括性結論。正因為是頗具概括性的解釋,所以只列舉了外藏槨最主要的幾項內容,並沒有盡現外藏槨的全部內涵。從已見漢代王侯陵墓外藏槨的情況看,內容要 豐富得多,大到軍隊(兵馬俑坑),小到武庫,還有其他各種府庫,如錢庫(北洞山楚王陵東西耳室內放置大量半兩錢)和絲織品庫(象崗山南越王陵西耳室內瘞藏 有整匹的絲織品)等,可以說,外藏槨的內容包羅了衣、食、行、用的各個方面,正是墓主生前奢華生活的真實反映。」

如果我們對《史記‧始皇本紀》有關秦始皇陵的記載進行仔細的推敲,就能發現其實司馬遷早就此有所披露。「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 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在 此,理解的重點應是正義顏師古云「塚內作宮觀及百官位次」,也就是說從葬坑(外藏槨)的內容不僅僅是「婢妾藏也」、「廚廄之屬」,而更重要的是「宮觀及百 官位次」。

最近有考古工作者依據上述記載和秦始皇陵、漢陽陵的發掘資料對前引觀點進行了補充,即:主導秦始皇帝陵園的外藏系統的設置理念,應當不僅僅是簡單地滿足衣 食住行等一類生活內容的願望,而是對秦王朝中央集權、對皇帝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模仿追求。於是,「宮觀百官」設之;「廷尉」、「太僕」等三公九卿隨之;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不僅施行於人世間的封建管理體制被普遍地模仿布設於地下,就連服務於這一體制機構的官吏、士卒、宦者、侍女以及各類動物、各種生活 用品或間接(官吏、士卒、宦者、侍女以及各類動物等),或直接(各類動物、各種生活用品)置於地下。簡而言之,秦始皇陵外藏系統中不同的陪葬坑代表不同的 政府機構及設施,這些陪葬坑在空間、規模、內涵等方面的差異,反映了它所代表的各個政府機構及設施在等級、功能及其與皇權之間關係的不同和區別,是秦帝國 中央政權各類機構運行機制保留在地下的真實的、簡要的注解。

我們認為漢陽陵繼承、發展了秦始皇陵有關的外藏系統的設置理念,並使之進一步規範化。也就是說,代表和象徵「南軍」、「北軍」、「宗正」,「少府」下屬的 「導官」、「徒府」、「太官」、「宦者」、「東織室」、「永巷」及 「衛尉」等官署機構的從葬坑的確認證實:漢陽陵不同的陪葬坑不是籠統地代表或象徵「婢妾」、「廚」、「廄」之屬,它還代表和象徵「宮觀及百官位次」,代表 不同的政府機構及設施;這些陪葬坑在空間、規模、內涵等方面的差異反映了它所代表的各個政府機構及設施在等級、功能及其與皇權之間關係的不同和區別,是西 漢帝國各個政府機構、各種設施的真實再現。深入一步講,包括漢陽陵在內的秦漢帝陵設置從葬坑(外藏槨)不僅「藉以保證其在陰間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的生 活」,而且是要繼續擁有、延續其政權,「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0年以來,漢景帝陽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果,為研究西漢帝陵制度提供了豐富的田野資料。其中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從葬坑的探明和發掘尤為引人注目。特別是90年代後期帝陵東側從葬坑的試掘收穫頗豐...
【文/焦南峰(作者為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現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1990年以來,漢景帝陽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果,為研究西漢帝陵制度提供了豐富的田野資料。其中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從葬坑的探明和發掘尤為引人注 目。特別是90年代後期帝陵東側從葬坑的試掘收穫頗豐,除出土了各種身分的著衣式陶俑、成群的陶塑動物、各種質地的生活器皿、生產工具等大量珍貴的文物、 遺跡之外,還發現了印章、封泥等文字資料。設置從葬坑是秦漢時期大型墓葬的特點之一,以前雖多有發現,但因出土器物中文字資料的相對匱乏,限制了對其的全 面認識和深入研究,而上述文物資料的出土,使我們對陽陵從葬坑的分區、分類,設置理念,性質、內涵等問題的進一步研究成為可能。

陽陵從葬坑的發現與分類

截至目前,陽陵發現的從葬坑有:

1. 90年代初,為配合西安─咸陽機場專用道路建設時,在帝陵東南500米處鑽探發現南區從葬坑24座;其後不久,在帝陵西北500米處發現西區(北區)從葬坑24座。90年代,先後對南區的部分從葬坑進行了發掘。

2. 90年代初,在陽陵東側的陪葬墓區中,根據當地村民提供的線索,鑽探發現了從葬坑一座,並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3. 98~99年,在陽陵帝陵封土以外、陵園之內鑽探發現從葬坑86座。99年以後對其中位於帝陵封土東北側的11座坑進行發掘。

4. 99年前半年,在陽陵後陵封土外側、陵園之內鑽探發現從葬坑32座。

5. 99年後半年,在陽陵北區陪葬墓園鑽探中發現從葬坑16座,其中M1周圍8座,M2周圍8座。

6. 2000年以來,在陽陵東區陪葬墓園鑽探中發現從葬坑2座,其中M1周圍1座,M2周圍1座。

根據上述183座從葬坑的具體位置和從葬主體,我們初步將其劃分為:

帝陵從葬坑:結合秦漢王、侯陵墓的發掘成果和陽陵後陵相當數量的從葬坑覆蓋在封土之下的鑽探資料分析,陽陵帝陵墓室之內、封土之下還會有一定數量的從葬 坑。也就是說,陽陵帝陵從葬坑估計可以細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墓室之內(有待發掘證實);第二層次為墓壙以外、封土之下(有待鑽探發掘證實);第三層 次為封土以外、陵園之內的86座從葬坑;第四層次為陵園之外的南區從葬坑24座、北區從葬坑24座。

后陵從葬坑:陽陵后陵封土外側、陵園之內鑽探已發現的32座從葬坑,墓壙之內、封土之下估計還會有一定數量的從葬坑。總之,后陵從葬坑至少也應有兩個以上的層次。

其他從葬坑(陪葬墓從葬坑):陽陵北區陪葬墓園中發現的16座從葬坑;陽陵東側陪葬墓區中的3座從葬坑。

陽陵從葬坑的性質分析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俞偉超先生為首的一批學者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對陵墓外藏系統或曰外藏槨系統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學者們比較一致的觀點 為:「把墓的結構分為正藏與外藏槨這種漢制,實際從春秋晚期已經發其端,戰國時至少已成為好幾個諸侯國的王陵制度。」「外藏系統的基本概念就空間設置而 言,是指墓葬墓室主體空間以外的隨葬區域,包括墓室內的壁龕、耳室、殉坑、車坑、馬坑、車馬坑以及墓室外的所有器物坑。」「外藏槨是相對於正藏的一個概 念,它位於墓葬正藏之外,應是正藏的附屬部分。它或位於墓壙內正藏之外,或位於墓道中,或被安置在墓外。不管位置何處,一般來說,每具外藏槨自成一個單 元,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個的陪葬坑(室)。」根據上述研究,我們將陽陵已發現的183座從葬坑,以及今後可能發現的從葬坑確定為陽陵的「外藏槨」或「外藏系 統」應毫無問題。

與秦始皇陵的從葬坑相比,已經發掘的漢陽陵從葬坑多出土有印章、封泥等文字資料,因而其從葬坑性質的進一步分析就較為容易。

帝陵從葬坑

漢陽陵帝陵從葬坑的第四層次已發現的有南區從葬坑24座、北區從葬坑24座。兩組從葬坑,不僅位置對稱,占地範圍相等、而且數量相同、坑位排列、大小次序 也一致。南區從葬坑「經過發掘和部分清理的有15個(第1~6、8、10、16~18、20~23號坑),雖然只占總面積的36%,但沒有一個坑不同軍事 內容有關。出土了大量的彩繪武士俑、當時流行的各式兵器及戰具。兵種已涉及到步、車、騎,兵器可說是遠射程(銅鏃、弩機)、格鬥的長兵器(鐵戟、矛、鈹) 和近衛的短兵器(鐵劍)等一應俱全」。其中2號、16號、17號、21號坑還出土有「車騎將軍」、「軍大右倉」、「軍武庫丞」、「軍武庫兵」、「軍武庫 器」、「左府」等與軍隊編制有關的印章,因此無論「認為其可能與西漢當時的『南軍』、『北軍』有一定關係」,還是這兩處從葬坑「正是漢北軍的縮影」,「南 區和西區這2處從葬坑擬或象徵著西漢北軍的兩個部分,或者就是北軍的左、右兩翼」。確定其代表和象徵西漢王朝的軍隊應無異議。

帝陵第三層次的從葬坑已發掘或試掘11座,位於帝陵封土的東北側,編號為DK11-21。出土有包括官吏、武士、男、女侍從、宦者等各種身分的陶俑,豬、 狗、羊、牛、雞等陶塑家畜,原大或縮製為三分之一的木車馬,陶罐、陶倉、陶壺、陶盆、陶缽、陶甑、陶釜,鐵釜、鐵缽、鐵杈、鐵錛、鐵燈、鐵刀,銅缽、銅 鬥、銅印、銅錢,以及石製、骨製的生活器皿,鐵戟、鐵劍、鐵矛、銅弩機等兵器,糧食、肉類、紡織品等生活消費品。種類齊全,數量可觀。 其中11號坑的試掘部分位於坑的中部偏東,其南、北兩側分別為兩列陶人木馬騎兵俑,中間為兩列木車馬。陶騎俑身旁大多出土有鐵戟、鐵劍、銅弩機等兵器。

12號坑出土龜紐銀印一,印文為「宗正之印」;鼻紐銅印一,印文為「大澤津印」。

13號坑西端坑道中發現了封泥一枚,印文為「大官丞印」。

14號坑出土一枚鼻紐銅印,印文「陳疚」。

15號坑發現封泥6件,印文為「導官令印」,封泥旁有竹簡朽跡。西部的陶俑身旁發現有鼻紐銅印3枚,印文分別為「倉印」、「甘泉倉印」、「別臧官印」。

16號坑出土銅印5枚,印文分別為「大官之印」、「內官丞印」、「府印」、「左府之印」、「右府」。

17號坑內發現二枚鼻紐銅印,印文「宦者丞印」 和「長樂宮車」。

18號坑出土宦者俑、白粉彩女俑等著衣式陶俑百餘件,在個別陶俑的腰部還發現有鼻紐銅印,共出土4枚,印文分別為「永巷丞印」、「永巷廚印」、「府印」、「西府」。

在19號坑一男俑身旁還發現了一枚鼻紐銅印,印文為「徒府」。

20號坑主要為著衣式陶俑、木車馬、陶塑動物及少量鐵器等。

21號坑發現鼻紐銅印3枚,其中一枚無印文,其餘兩枚印文分別為「山府」、「東織寢官」。另外,還出土封泥1件,印文「東織令印」。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王凱旋】

漢代的市井生活十分活躍,從京師到地方郡國,都有一批商業十分繁榮的市場存在;在漢代的郡縣乃至鄉、里也遍布小型集市。漢代民人生活中的許多用品即來自於市場交易出售的各種貨物。東漢學者王符在《潛夫論》中說:「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正是對漢代市井之盛的概括之辭。

漢 代市井的盛況,集中體現在東西兩京,即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長安在史書上是被譽為「五方雜錯」、「郡國輻輳」的商業中心。據漢代文獻記載,長安有「九 市」。陳直先生在《三輔黃圖校證》一書中考證這九市是:東市、西市、柳市、直市、交門市、孝里市、交道亭市等。長安九市方圓各為「方二百六十六步」,「凡 四里為一市」(《三輔黃圖》卷2引《廟記》)。可見九市的形制為正方形,它也是漢代市場的基本形制,如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所展示的寧城圖樣即是將城中 的市場繪成正方形。班固在〈西都賦〉中描述長安市場的繁華景象時說:「九市開場,貨別隧分。」

類似今日精品屋格局的「市肆」

長安市場中「市肆」的分布是按出售商品的種類排列劃分的,像《漢書》和《後漢書》中提到的 「酒市」就是這樣。出土的漢代畫像磚清晰地向人們展現了漢代市肆的排列情況,市肆成行分布,按經緯整齊排列,每個店鋪都是一長列廊屋中的一間,十分類似於 今天大型市場中的精品屋格局。在市場之外,縱橫排列著眾多的市肆民宅,是用來供給商人居住的房屋,即《三輔黃圖》中所說的「方市闠門,周環列肆,商賈居 之」的情況。長安市場還有供給商人存放貨物和商品的倉庫,當時叫它作「廛」。班固〈西都賦〉說:「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禮記‧王制》篇鄭玄注說廛也就 是「市場邸舍」。漢代的商人為選擇最佳的銷售時機,必然要經常地儲備一定數量的商品貨物,即所謂的「積貯倍息」或「囤積居奇」。因此廛在市場交易中的作用 就顯得非常重要,漢代市場中廛(即庫房)的面積也就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長安的市場內建有市樓,漢政府派遣專門官員市令和長丞等官員,來統 一督察和管理商人在市場中的買賣經營等事項。市樓的作用是用來觀察和監視市場內各列肆的經營活動,市樓上立有旗幟,所以也稱作旗亭。張衡〈西京賦〉說: 「旗亭五重,俯察百隧。」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當時的長安市場熱鬧非凡,班固〈西都賦〉說:「人不得顧,車不得旋。」

長安市場的規模較大, 所以漢代在長安分設東西兩市的行政長官,叫做市令;而九市中的餘下各市則分別設置市長,長安各市的令、丞等官都歸屬所屬地域的三輔都尉來管轄。大約此時漢 代政府比較重視市場官員的任職效果,為不使市場內的行政官員依照上下級關係而互相串通,採用了官員分治的辦法。這在當時應該說還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市場管理 辦法,因為要管理市場,就必須首先要管好管理市場的行政官員。漢代市場管理的這一套雙軌措施確實起了有效的監督作用。東漢時的官員稱謂略有變化,長安不再 有市令一職,而僅有市長,這主要是因為東漢的都城已東移洛陽。長安雖是大城市,但畢竟不再是京師重地了。~未完,詳見《歷史月刊258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員,在沱沱河考察。
(新華社)

長江、黃河有新源頭?大陸科學考察隊發現,根據「河源為遠」的原則,青海省當曲的且曲源頭,才是真正的長江源頭;而真正的黃河源頭,是卡日曲的那扎隴查河源頭。

長江:當曲 黃河:卡日曲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全長約六千三百公里的長江,是中國第一長河;傳統說法,長江共有三個源頭河流:北源是楚瑪爾河,南源是當曲,正源為沱沱河。

而中國第二長河的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南部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自古至今,人們對於黃河源頭沒有定論,有瑪曲曲果、約古宗列曲、卡日曲三個表述。

費時數月 走過七千公里

去年九月,青海省測繪局與大陸國家測繪局等專家進行「三江源頭科學考察」,經過數個月、七千多公里的溯源,共考察當曲源頭的查吾曲、散當曲、且曲、多朝能四條源區支流,在沱沱河源區有兩條支流。

對比發現,當曲的長度、水流量和流域面積,均大於沱沱河,當曲應該是長江的真正源頭。

考察隊確定長江、黃河源頭的新地理坐標,成果已通過評審,但還有待法定程序審核批准,最後由中共國務院公布。

河源唯長 採國際標準

「人民網」報導,此次考察確定河源的標準與方法,是按照國際上河流正源確定的三個標準,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標準,同時考慮流域面積,河流發育期、歷史習慣。

在長江源頭考察部分,考察隊以當曲與沱沱河交匯處囊極巴隴為起算點,當曲的流量和流域面積均大於沱沱河;歷史上,人類在長江源區的活動也以當曲年代為久,歷史記錄為多。因此,當曲的且曲源頭,應為長江源頭。

在黃河源頭考察部分,目前大陸教科書和各種資料,均認為黃河源頭是約古宗列曲;但據最新的遙感影像資料分析表明,卡日曲和拉浪情曲等幾條源頭支流的水流量和流程,均大於約古宗列曲,因此,黃河的真正源頭,很可能與傳統觀點不符。

考察黃河 清查六支流

考察隊先後對黃河源頭的瑪曲曲果、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棒咯曲、那扎隆查河、拉浪情曲等六條重要的源頭支流進行全面考察,重新確認河源。

黃河以瑪多黃河沿大橋為起算點,卡日曲最長的源頭—那扎隴查河,長度三百六十二點六三公里,比瑪曲最長的支流約古宗列曲的長度三百二十六點零九公里,還長三十六點五四公里,應為黃河源頭。

※延伸閱讀》
國際探險隊 發現長江新源頭
黃河正源→卡日曲

 


【2009/07/18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像三國這種競爭激烈的時代,留名的,建功的,光芒萬丈的,被崇拜的,除了君王,不是勇將,就是謀臣。在政府機關裡擔任後勤、財務、法令等執行、企畫工作的常被忽略,地方首長就不用說了。

  其實地方官不好幹。

  《三國志.任蘇杜鄭倉傳》是特別的傳,我稱之為好官列傳。裡面都是好官,一個比一個沒名氣。

  地方官不好幹。看看倉慈。

  倉慈本來在家鄉淮南郡政府當公務員。後來曹操招募流民屯田,他擔任綏集都尉。文帝黃初年間,擔任長安縣令。這時就已嶄露頭角,他自己清廉,也要求別人清廉,管得很嚴,官吏人民對他又敬又愛。

  但到此為止只是有為有守而已。真正發揮長才和理想的,是明帝太和年間他升了官,擔任敦煌郡太守。

  敦煌郡地處偏遠,動亂連年,和朝廷不通,二十年來沒有太守上任。當地最大勢力是豪強大族。以前太守完全不敢惹他們。

  倉慈上任後,發現這些豪強大族田地多到有剩,而很多百姓貧窮到脫褲。於是強令,按人口比例,把大族的田地分一部分給貧民。然後讓貧民分期付款,給該給的錢。

  另外西域有一些少數民族,要入京進貢,會被豪強大族擋路(可能勒索買路錢),無法通過。少數民族如果和大族進行貿易,也會吃虧,討不回公道。心裡積怨很深。

  倉慈上任後安撫他們,並且解決這些問題。他發通行證給這些要過路的人,讓他們安然通過;有從敦煌郡回去的人,官府和他們進行公平交換(以物易物),且由官民組成歡送團,護送他們離去。

  這些事看起來簡單,需要多少毅力、勇氣和智謀?他在任內死去,官員百姓難過得如喪考妣,畫他的像,誌哀。少數民族人士也很難過,有些人以刀割臉,以流血表達傷痛。

  倉慈是個有社會主義和理想的官員。三國史有這樣的人物,是很光彩的。

                         (羅吉甫20090717)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曾紀鑫

  曹操曾以一己之力在戰亂紛紛、群雄割據的三國時代改變了歷史的進程與走向,而歷史又以一種潛在而深刻的力量改變了曹操的真實形象,這種互動發展滾雪球般地向前滾動著一直滾到了今天,乃至在我們眼前構成了一道真真假假、虛虛幻幻、奇異別致的獨特「風景」。

  曹操的真實形象到底如何?他臉上的白粉是怎樣被後人塗抹上去的?是否與他本人有關而「咎」由自取?他對歷史的改變以及歷史對他的改變又是怎樣構成了一種頗有趣味的互動關係?探討並回答這些問題,正是本文的目的與主旨之所在。

尷尬的身世背景:宦官之後

  曹操生前死後一共留下了三大謎團:一是身世之謎,二是評價之謎,三是墓葬之謎。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一名宦官。

  宦官,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獨有的畸型「產物」,一個正常的男人被閹割後在宮廷中專門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員,並賜予一定的官職官品,這種變態男人、王朝「家奴」就叫宦官,也稱太監。

   宦官沒有性生活與生育能力,哪來什麼後代?也許是為了讓這些「家奴」們更好地為皇族驅使、服務,東漢規定宦官可以娶妾養子,養子與親子一視同仁,享有襲 爵傳封之權。當然,這娶來的妾不可能有正常的「夫妻關係」,而養子沒有血緣關係,也只能是名義上的。宦官們就在這種所謂的「家庭」與「親情」中獲得一種虛 幻的情感慰藉與心理滿足。

  曹騰早年就進宮當了宦官,侍奉過東漢末期五個帝王, 是一名頗有資歷的宦官「元老」,在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任大長秋。曹騰雖為宦官,但有權有勢,能夠被他收為養子,這對許多窮苦人家或家庭沒有多少「背景」 的孩子而言,肯定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因此,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曹騰收為養子後,頓時「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歷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大鴻臚,官至太尉 三公。曹騰死後,他又依例承襲費亭侯。

  東漢時宦官弄權,作威作福,民怨甚大;又因他們帶有恥辱的生理缺陷,常為人們所不齒。曹操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特殊家庭,雖然得到過不少實惠,但其身世總不是那麼光彩,特別是與劉表、袁紹、袁術那樣的顯赫皇族、世族、望族一比,就更是顯得相形見絀了。

   曹操出生在一個稱得上有錢有勢的宦官之家,而他卻在詩中認為自己出身微賤,可見他對自己的身世頗有一股「深惡痛絕」的意味,其態度、認識與當時士族清流 對宦官集團的抨擊與鄙薄十分一致,他後來背叛自己的家庭走上了宦官集團的反面便是一個最好的明證。在詩裡,他還感歎從小既沒有得到慈母的關懷,也沒有受過 嚴父的訓斥。因此,所受的儒家傳統教育也少,相應地就沒有儒教那些繁瑣無聊的禮法觀念的束縛,他後來的行事灑脫、不拘一格莫不與早年的教育有關。

   他享受著官宦之家的實惠卻又對自己的出身不滿,總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搏取功名、出人頭地,以改變與生俱來卑微而屈辱的社會地位。遠大的志向抱負、自由的家 庭環境與寬鬆的教育內容培養了曹操的兒時個性,與堅韌不屈、聰穎機智、富於謀略、打抱不平等相生相伴的,是不務正業、放蕩不羈、逞勇好鬥與詭譎狡猾,這些 複雜的性格特徵幾乎決定、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

時代選擇並造就了曹操

   曹操早年的惹是生非、學習不刻苦、不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等性格缺陷在一般人眼裡,頂多不過是一個沒有多大出息的孩子的頑皮表現。而他那超眾的出色才華,卻 為不少知名人士所看重,有的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還有的說他是一個能夠安定天下的經邦濟世之才,而最著名的評價則出於清議權威許劭之口,說他乃「治世之能 臣,亂世之奸雄。」這一評語不僅涵蓋了曹操的一生,而且差不多成了他的蓋棺定論。

   曹操二十歲時被鄉里推舉為孝廉,不久就被朝廷任命為郎。從此,他便踏上了當官從政的仕途。只要他將過去的放達行跡稍稍收斂,以他的聰明才智與頑強進取, 定能官運亨通。事實也正是如此,當他被推薦為洛陽北部尉走馬上任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官署大門左右各懸掛了十多根五色大棒,申明凡有違反治安條例的, 不論平民百姓還是豪強權貴,統統棒殺。北部尉的官職不大,主要負責管理洛陽北部地方的治安。但洛陽位居「天子」腳下,權貴特多,實難治理,稍有不慎就會出 現差錯。幾個月後,受皇帝寵信的宦官蹇碩的叔父仗勢違禁夜行,曹操不畏權貴,嚴令執法,一頓亂棒,將其活活打死。他拿宦官親屬「開刀」的嚴厲措施起到了殺 一儆百的作用,從此「京師斂跡,莫敢犯者」,治安環境頓時改觀。曹操的這一舉動無疑就是一篇「政治宣言」,他於人生仕途第一站,就敢於與曾受過恩惠的宦官 集團決裂,在士大夫及社會民間博得了正直果敢的美名。後來,他又謀誅宦官,完全走上了背叛宦官集團的反面,多少洗刷了身世不清的「汙點」。

   後來,曹操又升為頓丘令、朝廷議郎。如果沒有東漢末年衰頹腐敗的朝政及不堪忍受起兵反抗的大規模黃巾農民起義,曹操可能還會得到提升。然而,不論他再有 多大才華,在一個循規蹈矩沒有生氣,唯以儒家標準衡量一切的的腐朽官場裡,曹操不會有太大的出息,他的超常才能也難能得到充分發揮。即以他早年的生活教育 及在儒家眼裡並無稱道之處的操行品德而言,如果不是處於經學日漸衰微的東漢末年,人們的認識與價值觀念趨向多元,他就不會受到清議的認可與名士的好評,更 不會被鄉里舉為孝廉出官入仕。時勢造英雄,是時代選擇並造就了曹操!

(本文摘錄自《上帝之手:撥動歷史的轉盤》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9.7.14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忠孝西路與延平南路口有一棟紅色的洋式建築,是日據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倉庫。
記者侯世駿/攝影

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與延平南路口有一棟紅色的洋式建築,這是日據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倉庫,擁有產權的台鐵卻任其荒廢,市議員李文英昨天會同文化局、都市更新處前往會勘,要求盡速訂定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二科科長鄧文宗表示,過去不曾有人提報這棟建物為古蹟保存,文化局將於8月中旬召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調查審議這棟建物。

三井小檔案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刻意扶植的企業,以取代外商的五大洋行,好達到壟斷台灣經濟目的。1899年日本總督府將採製樟腦的業務委由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進行,1912年鴉片進口事業限定由三井獨占,使得三井成為日據時代在台灣最大的日本財團。

【2009/07/17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台生物種類超過五萬種,特色之一是台灣「特有種」比率極高,圖為高山田鼠。
圖/鄭錫奇攝影、特生中心提供
 
圖為諸羅樹蛙。
圖/謝振東攝影、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台灣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以往從來沒人知道確實答案,農委會與國科會經過七年調查,最近終於確定:全台的生物種類超過五萬種,物種密度遠高於世界平均。甚至還有美國學者估計,目前台灣仍有六成至八成的物種尚未被發現!

首先以現代西方生物學方式命名並記載台灣物種的,是清末英國駐華外交官史溫侯(亦譯斯文豪),他是業餘生物學家,在台擔任領事期間蒐集記錄了許多物種。但之後這一百多年,對於已經發現的台灣物種數量,學界始終沒有系統性的整理。

農委會表示,林務局與國科會生物處分別補助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進行「建置台灣物種名錄計畫」,終於完成第一本官方物種名錄。據統計,目前台灣生物種類共有八界、五十五門、一二六綱、六一○目、二九○○科、五○一六四個本土種。外來種及歸化種也多達一○五六種。

林務局指出,台灣陸地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僅占全球萬分之二點五,但物種數量卻達全球百分之二點五,為平均值的一百倍;而台灣海域海洋生物之物種數更是平均值的四百倍,數字達全球百分之十。

官員並表示,本地物種的另一特色是台灣「特有種」比率極高。這使本地學者從事生物多樣性研究占地利之便,也讓國際間的相關研究活動,無法忽視台灣的存在。

四月來台的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雷文(Raven)教授曾估計,台灣至少應該有廿萬到廿五萬種生物,亦即仍有六成到八成的物種尚未被發現。

悆「二○○八台灣物種多樣性」一書包括「研究現況」及「物種名錄」兩冊,在政府出版品—國家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可買到;內容可從「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 網」(taibnet.sinica.edu.tw)以及「生物多樣性國家入口網」(taibif.org.tw)查閱下載。

【2009/07/17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總統府設計師 140歲冥誕

森山松之助一九○六年來台,其後十六年期間主導包括總督府(今總統府)等多項公共建築的興建,作品至今仍然影響台灣。(國史館提供)

森山松之助 打造日治指標建物

〔記 者林嘉琪/台北報導〕今天是總統府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一百四十歲冥誕,他在一九○六年來台,來台灣的十六年期間主導多項公共建築的興建,重要作品包括總 督府(今總統府)、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改建、總督府專賣局(今台北公賣局)、台中州廳(今台中市政府)、台北州廳(今監察院)等,是一位引領當時公共 建築設計風格的建築師,作品至今仍然影響台灣。

國史館與公共電視昨天舉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以系列專書及紀錄片介紹對台灣卓有貢獻的外國人森山松之助、馬雅各及磯永吉。

國史館協修歐素瑛形容,森山松之助效率驚人,來台十六年期間打造指標性建築物,其代表作品總督府上的六十公尺塔樓,地位相當於當時的一○一大樓,宣揚日本為殖民帝國的標識意義。

國史館指出,森山松之助的設計風格,重視裝飾、強調形式化,具有濃厚的歐洲文藝復興色彩。他來台擔任總督府營繕課科長,將歐洲式的建築設計與文化引進台灣,也把殖民地官方需求反映於建築裡,而這座由日人打造的建築至今都還是台灣總統府。

歐素瑛說,總統府六十公尺高的中央塔樓,使得總督府成為當時台北最高的建築物,象徵日本在台殖民統治的權威。

國史館指出,總統府的建築結構,考量台灣位處地震帶,把「耐震」視為設計重點,其建築主體呈現南北走向的「日」字型結構,具有極佳耐震功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15/today-p7.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奇之地─關門海峽------日本九州

很多人來太宰府天滿宮祈求考試合格。
赤間神宮旁的小廟裡所供奉的是,閉眼彈琵琶的無耳芳一。
攸關台灣命運的日清講和紀念館。
阿蘇山麓上的米塚,流傳著日本神話,春天來臨時會覆上一層翠綠。
連接本州與九州的關門大橋,讓來往兩地的交通更方便了。
赤間神宮供奉安德天皇和當年戰敗的平家將士。

撰文˙攝影/尤立曦

赤間神宮隔著一條馬路就到海邊,那就是狹窄湍急的關門海峽。在那裡曾發生多少改變歷史的恩怨情仇,早已隨著波濤潮起潮落煙滅怠盡,現在只見穿梭於海峽的貨 櫃輪過往匆匆,倒是赤間神宮的紅與白,在藍天下格外閃亮醒目,讓人不自覺回溯這彈丸之地曾有的歷史故事,其中還與台灣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接連兩州要地 關門大橋

下 關位於本州西南部尾巴的地方,隔著約一公里寬的海峽,對面即是九州門司港,穿過這稱為壇浦的海域,就可長驅直入瀨戶內海,抵達日本的心臟地帶,自古即是重 要軍事據點,取下關與門司地名,這海峽就稱「關門海峽」,音義都很貼切,現在海峽上方興建有一條接連本州與九州的鐵橋─關門大橋。

氣勢壯闊 的關門大橋,因為要跨越近一公里的海峽,屬於吊橋的建築工法和型式,兩側巨大鋼筋基樁,由2條弧線優雅的鋼纜串連,橋面往來九州與本州車流如潮,是一座兼 具觀光與實用的現代建築。靠近大關這一則橋墩下,有幾個紀念碑,寫著「安德帝御入水處」,一旁的石碑刻著「壇之浦古場址」,著名的源家與平家最後決戰的地 方,也是2005年日本NHK大河劇《義經》故事取材背景。

悼念戰後亡靈 赤間神宮

壇 之浦戰役發生在12世紀末,當時為日本武士各擁皇族爭奪統治權的殺伐動盪時代,源家由號稱戰神的源義經領軍,與平家在壇浦海域最後決戰,打敗大將平知盛領 軍的平家大軍,劇中的源義經由瀧澤秀明飾演,阿部寬演平知盛。平家戰敗後幾個兄弟負錨跳海自盡,他們擁護的安德天皇,也被帶著一併跳海,安德天皇只活了8 歲。如今的關門大橋下,源義經與平知盛的雕像彷彿仍舞動兵器,一決死戰的張力十足。

當年為祭祀安德天皇,在他殞命不遠處興建赤間神宮,依山而建的赤紅色神宮,眼前就是壇浦關門海峽,神宮內還有祭祀在壇浦之戰中失敗之平氏一族的「七盛塚」,目前為1958年重建過的建築。

關於日本人最喜歡的悲劇英雄源義經,雖然立下大功,但不久即被他的兄長追殺;日本正史中,源義經在1189年逃到陸奧(今青森縣)被殺。

後來衍生不少民間傳說,有一說他輾轉逃到中國北方的蒙古,化名鐵木真,也是後來的成吉思汗……,人們對英雄的不捨,莫此為甚了。

夜半小廟琵琶聲 無耳芳一

面對醒目的赤間神宮,左手邊有個像小土地廟般的建築,裡面供奉一位閉眼彈琵琶的僧人,更特別的是,他沒有耳朵,這就是傳說中的僧人「無耳芳一」,他的傳說讓源平戰役更添史詩般的傳奇色彩。

芳 一原住在赤間神宮的前身阿彌陀寺,雖然眼盲,但精通音律,某個深夜他彈著琵琶,聽見武士穿著盔甲的沈重腳步聲,武士說:「我想請你到一個地方彈琵琶。」之 後每晚,芳一都到同個地方演奏壇之浦戰役的曲目。同寺僧侶覺得奇怪,眼盲的芳一三更半夜為什麼都會跑出去呢?才發現芳一在墳墓堆中演奏琵琶!原來是壇之浦 戰敗的平家亡魂找芳一彈奏琵琶尋求慰藉。

於是僧侶在芳一身上寫滿經文,不讓鬼魂看到他,當晚鬼魂再來找芳一時果然不見人影,只看到2隻耳朵,就把耳朵給帶走了,原來僧侶在芳一身上寫經文時,忘了寫在耳朵上,從此就芳一就沒了耳朵。尚有另個傳說,指鬼魂常找芳一聊天,打擾他修行,他一氣之下就把自己的耳朵割了!

《馬關條約》簽訂地 春帆樓

從 赤間神宮再往南走幾步路,有間普通的旅館春帆樓,但那裡卻發生深深影響台灣歷史發展的關鍵事件,1895年中國清廷甲午戰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下《馬關條 約》,日本稱《下關條約》或更客氣的《日清講和條約》,清朝大臣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在春帆樓簽下割地賠款條約,雙方承認朝鮮獨立,更重要的,台灣 以及諸列島割讓給日本。

《馬關條約》讓台灣成為日本的屬地,對台灣各方面後續發展影響甚鉅,也是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一份極具代表性的國際 法律文件。春帆樓目前已成「日清講和紀念館」,2009年4月17日,就是《馬關條約》簽訂114週年,當年李鴻章與日相伊藤博文所率雙方談判代表,坐席 排列與暖爐等大小細節,都依當時狀況陳列,進入春帆樓的入口有幾株巨大櫻花樹,路名就叫「李鴻章道」。

單車優遊 關門自行車道

遊 關門海峽的歷史之旅,很適合騎自行車,沿著海峽有一條特殊的自行車道,租車地點在九州門司港,騎至關門大橋時,自行車得搭乘電梯下達60公尺深的地底,穿 過關門海峽到對岸,不能上橋,這條連接門司港和下關之間的海底隧道「關門自行車道」,專為自行車和行人設計,全長約780公尺。

隧道內空調完善,空氣流通無礙且無臭味,因為隧道橫跨接連山口縣與福岡縣,規畫隧道時在2縣交界處畫線標界,這條楚河漢界也成了遊客拍照紀念的熱門地點,不過隧道內不能騎車,自行車必須牽著步行通過。

從門司港穿過海底隧道到下關的旅程,從現代港灣到諸多歷史發生的地點下關,彷彿穿過時光隧道,腳上踩著宜古宜今的自行車,再適合不過了。

米塚的傳說 阿蘇山

北九州唯一會下雪的阿蘇山,流傳著阿蘇神建磐龍命堆積起米山的傳說,地點就是阿蘇山腰上稱為「米塚」的小山丘,確實像米堆起來的,這小山丘頂有個凹陷的坑洞,據說是阿蘇山神掏了大米分發給貧困人民的緣故,實際情況是峰頂凹坑為火山噴發的痕跡,傳說還是比較美。

沿 著海拔1,506公尺的阿蘇山徑前行,路上有很多黃色「牛馬注意」的警告標誌,據說日本著名的黑毛和牛松坂牛肉,先是在阿蘇山牧場培育,之後才易地養成。 春天大地回暖之後,整座山頭長出翠綠的新芽,包括線條弧度簡潔的米塚,都穿上一層綠衣,將抵達火山口前的大片草原更是壯觀,稱為「草千里」,雨季時草原上 會出現小湖,映著火山口,一旁有馬廄,提供騎馬服務,不過是由工作人員牽著馬沿小湖繞一圈。

通常到草千里時,就會聞到一股刺鼻的瓦斯味,如 果也看得到火山口冒出濃濃白煙,大概就知道無法上火山口參觀「活」火山活動的狀況了。因瓦斯濃度過高,吸幾口就猛咳不止,這時候到草千里的火山博物館逛 逛,或是在外面攤販處吃烤馬肉串,就成了最佳選擇。若自然條件允許,也可從草千里之後的纜車站搭纜車到火山口開眼界。

古九州重鎮 太宰府

太 宰府位於福岡市東南方,距機場不遠,乘電車約需30分,交通便利。早在1,300年前,太宰府就已作為九州的政治中心,有太宰府政廳遺跡、水城遺跡、觀世 音寺、大野城遺跡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天滿宮為祭祀學問之神菅原道真,每年來這裡參拜的遊客人數約達700萬人。太宰府前的石板參道約450公尺,會 經過一整列鳥居,兩側都是販售各種名產的小店,梅枝餅是當地特產。

傳說西元901大臣菅原道真被貶至此,2年後客死異鄉,家臣在他的墳墓上修建了一座祠廟,是天滿宮的起源,在當地的功能類似孔廟或拜文昌帝君,讓赴考應試的人祈求順利過關。

旅遊資訊

◆航班:從台灣飛北九州,有班機直飛福岡,或華航直飛廣島,從山口縣到北九州。

◆簽證:免簽證。

◆時差:快台灣一小時。

◆匯率:新台幣一元約兌換2.9日圓。

◆相關資訊:

1.日本旅遊活動網站:http://visit-japan.jp/

2.門司港自行車租用:http://www.besttour.com.tw/web/biking_tour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14/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束鮮花:數百元。一頓法式浪漫晚餐:數千元。一句「我愛你」:台幣873萬元。

英國最近出版的一本新書,將民眾重視的人生經驗和中大獎的開心程度相比,計算出這些經驗的價值。書中指出,真正的財富來自健康與穩定的感情。

前廣告公司主管亨利(Steve Henry)與艾伯茨(David Alberts)合著的新書「你真的很富有,你只是還不知道」,調查英國1000多位民眾,兩人在書中傳達人生除了金錢,還有更重要的事。

調查人員列舉50個不同的人生情境與經驗,再將中樂透大獎所帶來的愉悅程度作比較,用金錢評等系統計算這些讓受訪者開心的事件所帶來的實際金錢價值。

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資產,價值約台幣962萬元,排名第一。伴侶對你說「我愛你」排名第二,價值約台幣873萬2200元。穩定的感情生活排名第三,價值約台幣827萬元。

被受訪者列為人生最棒經驗的前十名還包括:居住在寧靜與安全的國家(686萬元),養育小孩(655萬),與家人相聚(583萬),享受魚水之歡(558萬),度假(486萬),享受寧靜時刻(476萬)。

【2009/07/14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遊的滋味-----白川鄉的合掌聚落古雅寧靜

美得讓人感動的合掌聚落。

今天的品嘗者/蕭慶華

合掌村為日本北陸知名國際景點,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合掌屋約有400多年歷史,餘均為100~200年,外型看起來宛如2隻手掌斜斜合攏,故稱其為合掌屋。

當地居民為適應山谷多雪的環境,將木造屋頂設計成傾斜60度的雙垂頂以防積雪重壓,並以乾草堆疊其上以抵擋寒風,成為形狀極為特殊的屋頂。合掌屋內部通常有3、4層,以木梯連通,2樓以下多為起居室和工作間,挑高空間十分開闊;3樓以上皆為倉庫。

今日的合掌村內仍有許多住民,其中不乏從事與觀光旅遊相關之民宿、餐館、土產店等,一應俱全。有些老住宅則免費供人參觀,可使遊客瞭解昔日內部設備及風貌。

距 路程約30分鐘的史跡—荻町城跡平台的山坡上,可一覽無遺鳥瞰黃昏時刻的合掌聚落全貌,它雖經幾百年來的風吹雨打,略顯老舊孤寂,但如今仍堅毅聳立於晚秋 楓紅中,與未曾相識的旅人互道晚安,此時家戶燈火陸續點燃,閃耀在黑夜的山谷中,似乎不讓它的寧靜之美消失在旅人的眼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13/today-travel2.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知名鐵道偶像木村裕子(左)與新幹線老將秋山芳弘聯手搭擋,來台拍DVD,扮台灣鐵道旅遊推手。
記者陳俍任/攝影

為吸引日本年輕粉領族來台,觀光局找來日本知名「鐵道偶像」木村裕子,以獨特風格主持拍片,預計十月發片,在全日本書店與量販店「強力銷台」。

觀光局指出,日本民眾對鐵道旅行情有獨鍾,近年來更發展出「鐵道偶像」、「鐵男共遊」、「鐵子」等次文化,全日本鐵道迷就有上百萬人,這些鐵道族是觀光局積極爭取來台自由行的對象。

為讓更多日本年輕女性來台「搭火車趴趴走」,觀光局找來過去專幫日亞航拍攝「台灣風光」影片的製作人島野伸一,執導台灣鐵道旅遊DVD,這次鎖定淡水捷運線、台鐵彰化扇型車庫、集集火車站與台糖小火車。

該片主持人廿六歲木村裕子,是日本鐵道界風雲人物,她從三歲即迷上各式火車,除了豐富的收藏,更因近年穿著性感女列車長裝扮,參與旅遊節目,專門介紹鐵道文化與旅遊,被日本鐵道迷視為超級偶像。

她同時以「木村裕子的鐵道學」出版全球鐵道文化DVD,這次來台拍攝「台灣第一彈」,島野還找來曾幫台灣高鐵規畫路線的「新幹線大師」秋山芳弘共同主持,一老一少看台灣,帶領日本人走進台灣鐵道世界。

「台灣除鐵道外,還有SPA和按摩,日本女生不來太可惜」,木村裕子猛力促銷台灣鐵道旅遊,指很多在日本已經看不到的文物還被保存,秋山芳弘則說,台鐵便當魅力很大。

【2009/07/11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鐵響墩「爆」廢 傳統警報絕響

火車駛過之後,鐵軌上的響墩變成一個個的「鐵餅」,報廢工作完成。(記者曾鴻儒攝)
火車駛過響墩時,現場砲聲隆隆,火車頓時陷入煙霧之中。 (記者曾鴻儒攝)
響墩外觀是毫不起眼的紅色小鐵盒,但在早年通訊不發達時,卻是列車遇到緊急狀況時的救命利器。 (記者曾鴻儒攝)
台鐵宜蘭機務段昨日報廢已經停用的響墩,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響墩扣在鐵軌上。 (記者曾鴻儒攝)

〔記者曾鴻儒、游明金/綜合報導〕台灣鐵道最古老的警報器「響墩」停用,台鐵各機務段陸續報廢,響墩自此成為絕響。宜蘭機務段昨一口氣爆破六百五十只響墩,火車輾壓通過時,巨大的爆炸聲響與煙霧,「聲光效果」十足。

列車緊急停車 防止追撞對撞

響墩的功能是要求列車臨時緊急停車。外觀上,響墩是一個又扁又圓的紅色鐵盒,裡邊裝有炸藥,兩邊有扣帶,可以固定在鋼軌軌面上,受到重壓後立即爆炸,發出特殊的聲響與濃煙。

早年由於通信不發達,響墩的作用特別重要,每班列車出發時,車上一定備有響墩,列車如果碰到自然災害、故障、路線阻斷等緊急狀況,響墩就會派上用場。

台鐵宜蘭運務段段長林清泉指出,列車如果碰到意外而停車,為防止其他列車對撞或追撞,列車長或查道人員就會使用響墩,通常是在列車兩端四百公尺處開始置放,每隔三十公尺置放一組,透過響墩的巨大聲響與煙霧,讓列車能及時停車。

台鐵發言人張應輝表示,早年因為號誌沒有自動化,列車也無隨車無線電,響墩功能就很重要,最常使用的情況就是發生濃霧,駕駛員根本無法瞭望前方狀況時,只好被迫停車,並立即放置響墩,防止列車追撞或對撞。

在 台鐵號誌自動化、環島無線電系統完成、並引進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後,響墩在前年功成身退,各地機務段也陸續報廢響墩,宜蘭段昨一口氣就報廢了六百 五十只響墩。近午時,一樣歷史久遠的柴電機車頭來回開過扣著響墩的鐵道,現場砲聲隆隆,不到五分鐘的時間,響墩全數報廢。

鐵道專家呼籲 送博物館保存

鐵道專家鄭銘彰指出,響墩可說是最古老的列車防護工具,歷史意義不能抹滅,台鐵應該保留部分響墩,拆卸火藥後,送進博物館保存。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10/today-life8.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封信寄出兩個月後(1623年11月),增援艦隊司令官法蘭森接受福建當局邀請,前往廈門簽訂貿易協議。沒想到這是南居益設下的陷阱,法蘭森在宴席中被逮,停在廈門港的荷蘭船隻同時遇襲,快艇梅登號(Muijden)被燒毀。
【文/朱和之】

許多和公司契約期滿的員工請求離職返國,雷爾生必須費盡唇舌加以挽留。他寫道:「看起來此地有點太貧瘠了,我們在此地的大部分士兵,特別是那些牧師和探訪 傳道,都請求解職離去。啊,甚至有人提說,只要能解職前往巴達維亞,送些錢給那些貧窮人也願意,有些人則不領薪水也願意。」但他自己也在這封信中提出了自 己的辭意。他說,真希望一開始沒有發動戰爭,而是經由談判,或者到大員去貿易。

這封信寄出兩個月後(1623年11月),增援艦隊司令官法蘭森接受福建當局邀請,前往廈門簽訂貿易協議。沒想到這是南居益設下的陷阱,法蘭森在宴席中被逮,停在廈門港的荷蘭船隻同時遇襲,快艇梅登號(Muijden)被燒毀。

經此一役,雙方氣勢逆轉。隔年2月王夢熊率領先鋒部隊登陸白沙島,隨後明軍持續增援,不斷興築營壘,慢慢向風櫃尾逼近。

這時雷爾生的辭呈被批准了,總督派宋克(Martinus Sonck)前來接替他。事實上總督也已經換人,新任總督有鑑於軍費壓力沉重,又只能帶來反效果,因此命令宋克以和平手段達成通商目的。宋克在8月3日抵 達澎湖,一上岸就聽說中國軍隊已經有兩百艘戎克船和上萬名士兵壓境(事實上是3千人),於是他寫信給明軍指揮官副總兵俞咨皋要求和談,但俞咨皋不理會他, 仍持續步步進逼。

兩年來雙方爾虞我詐、背盟欺騙,彼此間的互信已蕩然無存。明朝官員不再願意與荷蘭人談,但他們透露不排斥透過中立的第三者居間協調,因此雷爾生和宋克幾度 力邀活躍於東亞各國的大海商李旦前來協助,然而李旦因病在大員休養,只能先派他的助手鄭芝龍從日本到澎湖來幫荷蘭人當翻譯,對局勢沒有什麼幫助。

明軍逐漸完成對風櫃尾的三面包圍,並切斷荷蘭人汲水的道路。8月16日,明軍直逼風櫃尾城堡,情勢一觸即發。幸好第二天李旦即時趕到,在他的斡旋下,雙方 終於恢復談判並達成協議。一切回到原點:荷蘭人拆除城堡、撤出澎湖,福建當局同意在境外通商。荷蘭人提出希望換回法藍森等俘虜,但為中方拒絕。幾天後荷蘭 人開始動手將有用的建築材料拆卸下船,運到大員,後來用作熱蘭遮城的建材。

宋克在致總督的信中記載,這段期間俞咨皋「以大官的姿態和優雅的風度來訪問並視察這個城堡,暢談這城堡拆毀以後的情形」。 9月10日,荷蘭人拆城已畢,撤往大員,從此展開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南居益奏報朝廷說,荷蘭人走時還留下東門外的三層大樓,因為是雷爾生的住處,尚留戀不忍。於是督派王夢熊直抵風櫃,盡行拆毀。

尋找古城的身影

1604年,韋麻郎艦隊自大泥出發打算前往澳門,卻飄到澎湖;1622年,雷爾生艦隊從巴達維亞出擊,攻打澳門失敗,又退而求其次占領澎湖。學者翁佳音認為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結構上的必然。

澎湖距離台灣和福建都不遠,又是怒海中一塊平靜的避難所,自然成為風帆動力時代船隻必停之處。5千年前,已經有台灣西南部住民前來做短期採集。唐末時漢文 化抵達澎湖,南宋以後,東亞各國間貿易熱絡,海上交通漸趨頻繁。古時沒有精確的定位系統,大海茫茫危機四伏,最安全的行船法則便是摸著石頭過河——循著已 知的島群一座座駛去,若錯過了應該看見的島嶼就趕緊回頭。而澎湖就是閩南船隻出海必經的第一座地標。

元朝時人們開始把外海分為東西洋,「東洋」指爪哇以北各地,「西洋」最初單指印度南部一小塊地方,但隨著「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越行越遠,西洋一詞的內涵也隨著一直延伸到非洲東岸。

人們在海上用指南針辨別方向,久而久之,歸納出幾條主要的海上「針路」。東洋針路自福建出海,經澎湖到台灣南部,再由恆春貓鼻頭過巴士海峽到呂宋、摩鹿加 或婆羅洲各地;琉球針路則是經台灣北部雞籠山、彭佳嶼、釣魚台,接上八重山群島以至那霸,又可向北通往日本。從閩南地區出發時,也會經過澎湖。十六世紀葡 萄牙帆船前往日本,就是從澳門循大陸沿海到漳州後,經澎湖接上琉球針路。

台灣和澎湖佇在幾條國際航線的十字路口,閩南商船前往馬尼拉和琉球、日本商船南下、葡萄牙商船北上,就在這裡交會。大陸沿海的漁民、商人和海盜也以這裡為 活動場所。於是葡萄牙人喊出了佩斯卡多麗斯(Pescadores,漁翁島)和福爾摩沙之名,豐臣秀吉派人試圖招諭高山國,而曾一本、林道乾、顏思齊和鄭 芝龍等海上強豪先後在台澎據地結寨。

翁佳音提出,若不拘泥於政治史或台灣本島人的片面觀點,那麼近代初期台灣史並非從台南寫起,而是由傳統中國「東、西洋」航路的海洋場域開幕。

此外,每當外部力量撞擊台灣時,澎湖往往首當其衝。鄭成功率2萬5千大軍攻台,先在澎湖候風多日;施琅率清軍水師在澎湖灣擊敗劉國軒指揮的明鄭軍隊,鄭克 塽便即投降;中法戰爭時法國海軍上將孤拔橫掃清朝的海上武力,並攻占澎湖以封鎖台灣海峽,後來在此染病,又因中法言和而抑鬱死在澎湖灣內的軍艦上;甲午戰 爭後期,日軍也趁李鴻章即將抵達馬關議和之前,先攻下澎湖擴大戰略布局,為之後的要求割台與接收台灣埋下伏筆。

由於風櫃尾扼守著馬公灣入口,荷蘭人撤走之後,明朝一度短暫地將城堡遺址整修為「銃城」並派兵300員駐守。明鄭、清朝和日據政府也都曾將古城當作砲台使用。

雖然明朝文獻清楚地指出荷蘭人所築的城堡位在風櫃尾,但不知怎麼到了清朝以後,各地方志記載的紅毛城卻混亂分歧,說在「瓦硐銃城」的最多,說是在媽宮街外 紅木埕的也不少。後世更有人附會說「紅木埕」和「紅毛城」的閩南語發音相近,可為明證,但其實該城是明軍所建。此外也有文獻說紅毛城是在奎壁澳、赤崁澳或 吉貝澳,乃至於「以上皆是」,把一切來源不明的城寨都算在荷蘭人頭上。真正的風櫃尾古城反而幾乎不被提及。直到十幾年前,學者訪問風櫃尾時,當地居民仍多 以為蛇頭山上的古城是日本人所建。 1932年(昭和七年),歷史學者村上直次郎前往風櫃尾踏查,發現古城四隅有疑似稜堡基礎的稍微高起部分,他用腳步測量城寬約為56公尺,並發現面向港口 一側殘存一點基礎石壁,但不能斷定石壁是荷蘭時代的產物;1972年荷蘭學者包樂史也曾到訪,與村上看到的差不多。但他們的報告並未引起廣泛的注意。

1988年(民國77年)曹永和先生在「澎湖開拓史」研討會上提出論文,詳細比對中荷文獻,並發表一幅奧地利維也納圖書館所藏,荷蘭人於1623年所繪的 《澎湖港口圖》。圖中清楚繪出風櫃尾城堡的位置、形制和周邊情況,證實了古城的身分。當時報紙還以曹永和「發現」紅毛城確切位置為標題加以報導。

然而古城並未因此受到重視,不但未被指定為古蹟,還遭到40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破壞。1998年海軍興建港口標示燈——也就是我爬上去觀看城蹟的那兩根燈 桿——承包商為了施工出入方便,用挖土機將古城的西南和東北兩道牆各挖開一道大缺口。事後媒體詢問時,海軍只簡短回覆不知道當地有古蹟,縣政府則說古城 「尚未出土考證無法申請列為古蹟」。

此事經過媒體報導與輿論批評,兩年後古城終於被列為縣定古蹟,又兩年後提升為國定古蹟。但直到2007年,在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與澎湖縣政府合作下,才設置了步道和解說廣場。

我是在2001年秋天造訪這座古城的,當時它已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一年半,但仍是一片荒蕪,也沒有任何告示。

古城最初因為主要是壘土而成,稱不上堅固,但也因為沒有太多具利用價值的建材,故而主體未遭拆毀破壞。古城一直都在這裡,歷代皆曾使用,但人們不知為何在文獻中將它丟失了數百年。等到人們好不容易確認了它的身分,它卻又立刻遭到建造以來最嚴重的傷害。

我到訪時,古城被掩蓋在仙人掌等植物之下,難以窺見它的面貌。卻是爬上了破壞古城的元凶——港口標示燈上,才得以望見大要。 人和古蹟之間的關係,何以如此周折?

古城遺跡似乎只是一圍不起眼的土堆,受著呼嘯不止的北風,伴著無盡的荒涼。叫人難以想像這裡曾有艦隊靠泊,城中往來著荷蘭士兵、神職人員、班達奴隸、中國俘虜、明朝將領、大華商與大海盜……

但透過當時的中荷文獻,尤其是雷爾生從這座城中寄出的一封封書信,這一切倏然變得鮮明而具體了起來。乍一想彷彿是文獻潤澤了古蹟,但若不曾實際走進城中看 見現場險峻的形勢、不曾在蛇頭山上看見海灣旁歷史之流高密度的匯聚,那麼一切文獻也終究只是寒涼而抽象的符號。正是這座古城,讓文獻裡隱約閃爍的光影,有 了投射成形的屏幕。

蛇頭山上風雲際會

雷爾生在1624年8月交卸了司令官的職務,隨即返回巴達維亞。他在那裡遇見了同樣任滿離職的班德固船長,於是他以返國艦隊司令的身分,搭乘班德固的船出航回國,不料在印度洋上一病不起,最後死在非洲東岸的聖露西亞島。

班德固船長回到故鄉荷恩,後來將他的航海故事出版,大受歡迎。他在老家度過30餘年的退休生涯,一直活到1657年。

接替雷爾生的宋克,退出澎湖後在大員設立商館、興建奧倫治城(後來改為熱蘭遮城),成為第一任台灣長官。然而第二年(1625年)9月,他搭乘的小船在台江內海遭遇風浪翻覆,因而溺斃。

而在廈門遭到明朝官員設局逮捕的增援艦隊司令官法蘭森,在事件告一段落後被押往北京,在御門獻俘予天啟皇帝,最後斬於西市,並傳首各邊以威四夷。

福建巡撫南居益後來升任河道總督,因不肯諂侍魏忠賢而被罷官,幾年後復出,又以工部尚書致仕。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他的家鄉,試圖加以招降,南居益不從,絕食七日而死。

澎湖守備王夢熊從頭到尾參與了荷蘭人占領澎湖事件,表現活躍。他因為這次的功勞而升為澎湖游擊,並負責在穩澳(或稱文澳,就是紅木埕)興建城池,但因為貪汙工程款而在1631年(崇禎四年)被判處斬監候。

李旦在荷蘭人撤出澎湖的第二年,因病在平戶逝世,比宋克還早了一個月。

那位「以大官的姿態和優雅的風度」視察風櫃尾城堡的副總兵俞咨皋,後來升為福建總兵,又因為和荷蘭人接上頭,遂獨占了對台貿易的巨大利益,每年供應東印度 公司價值數萬里爾的生絲。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當他意氣風發地來到風櫃尾城中,陶醉於勝利的氣氛時,角落裡有一名年輕的漢人翻譯鄭芝龍正冷眼看著這一切。 鄭芝龍不久後迅速成為閩海勢力最強大的海盜,並在四年後攻入俞咨皋駐守的廈門,逼得俞咨皋翻出城牆逃跑,從而取代了他在官場和商場兩面的地位。

30餘年後,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出發,在澎湖候風數日,然後強渡黑水溝攻下了熱蘭遮城——一座使用了從風櫃尾城堡拆下來的建材所築的先進堡壘。

各路豪傑在這蛇頭山上風雲際會,隨即又風流雲散。荷蘭人撤出澎湖不過數年,參與此事件的重要人物已有大半謝世。然而個別生命的消逝,並無礙歷史之流繼續匯 集在這澎湖灣上。只有這荒蕪的土城,獨自穿過日復一日的寂寞冷清,靜待數百年後的某一天人們憶起它來,前來尋訪,從而看見歷史曾經浩浩蕩蕩流動的痕跡。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6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艦隊從荷蘭出發,航行了317天後抵達爪哇萬丹,然後又轉往華商聚集的大泥(泰國南部的北大年)。韋麻郎在大泥認識了商人李錦和潘秀,他們建議韋麻郎賄賂福建稅監高寀,由此打開貿易大門。韋麻郎一開始希望能夠奪下澳門...
【文/朱和之】

艦隊從荷蘭出發,航行了317天後抵達爪哇萬丹,然後又轉往華商聚集的大泥(泰國南部的北大年)。韋麻郎在大泥認識了商人李錦和潘秀,他們建議韋麻郎賄賂 福建稅監高寀,由此打開貿易大門。韋麻郎一開始希望能夠奪下澳門,於是另外招募了華人通譯和舵工,朝澳門出發。但他聘到的舵工也許不是廣東人,竟然因為不 熟悉粵海水路而使船隊漂浮到閩南沿岸,結果又遇上颱風,為了避免觸礁航向外海,因而落腳在澎湖,並建造屋舍作久居之計。

既然到了澎湖,韋麻郎就依照李錦的建議和福建當局聯絡,但明朝官員對荷蘭人占領澎湖既驚訝又憤怒,立刻將李錦和潘秀等人逮捕。蓋澎湖乃是明朝的「汛地」, 也就是季節性派兵駐守的地方,被視為版圖之內。雖然高寀為了多達3萬金(將近5萬西班牙里爾,在今日合數億新台幣)的鉅額賄款積極在背後活動,但福建巡撫 一面上奏朝廷反對,一面動員備戰,並且派出都司沈有容到澎湖談判。

沈有容率領50艘滿載士兵的戎克船前往,和韋麻郎在娘媽宮(天妃宮)會面。沈有容強調外人不得在中國從事貿易,不過他也暗示只要在中國領域以外的島嶼上,荷蘭人就有機會取得想要的商品。 韋麻郎在航海記中描述,他們跟沈有容借了兩、三艘戎克船前往東南方尋找理想的碇泊地,但沒有找到滿意的港灣,最後迫於明朝官員的壓力而決定退出澎湖。由於沈有容曾經率兵到台灣追擊海盜,對當地情況有一定瞭解,當代學者認為沈有容建議荷蘭人前去的地方就是台灣。

中文史料對這次「諭退」有更豐富生動的敘述,但不曾提到沈有容建議他們前往別的島嶼,乃至借船探勘的事情。中文資料偏重強調沈有容有膽有智、大聲論說道理 而使荷蘭人慚愧屈服。譬如《東西洋考》記載沈有容對韋麻郎說:堂堂中國,豈乏金錢巨萬萬。你們被鼠輩所誆騙,結果賄款拿不回來,貿易又不成,後悔莫及!荷 蘭士兵聞言抽刀威脅,沈有容毫無懼色,厲聲喝道:中國甚慣殺賊,你們說要來通商,所以好言好語跟你們談。若要動武,難道你們沒有看到天朝兵威嗎?他這番言 語義正辭嚴,說得荷蘭人喪氣折服、恭順退去。

從中荷文獻,可以看出雙方立場南轅北轍,所重之事大不相同。又可以從各自沒有記載的部分,看出兩邊的避忌之處,對照起來甚有樂趣。韋麻郎的航海記純然計算 公司利益,說此行仍然獲得不少中國人的友好對待,對將來的貿易取得了美好遠景。中文史料則強調沈有容的豪情爽氣,以及天朝威儀的張揚。

我不懷疑沈有容在談判過程中展現的堅定態度,因為他確實說服了荷蘭人,並且贏得對方尊敬。但荷蘭人也絕不會只是因為聽了幾句大道理便羞愧伏首而去。持平而 論,當時韋麻郎率領的是公司派來亞洲的第一支艦隊,還沒有建立任何根據地,羽翼未豐,盤算得失之後選擇離開是十分合理的。

且看18年之後,公司在亞洲站穩陣腳,派雷爾生再度前來占領澎湖,事情就沒有那麼好解決了。

用中國俘虜築風櫃尾城堡

東印度公司於1609年在日本平戶設立商館,1610年在爪哇雅加達(後來改名為巴達維亞)設立據點,並將觸角伸向亞洲各地。1619年公司任命科恩 (Jan Pieterszoon Coen)出任總督,此人雄才大略而手段殘暴,以鐵腕強行拓展公司勢力。他上任後立刻奪回被英國人攻占的巴達維亞,興建了宏偉的城堡,並封鎖鄰近的大港萬 丹,使巴達維亞成為往後百餘年中東南亞最繁榮的國際貿易中心。 1621年科恩為了獨占肉荳蔻產地,揮兵攻下班達島,處決44名原住民酋長(外加被俘後自殺一名),並屠殺、流放島上居民。而逃到深山中的倖存者又有不少 飢病而死。一說科恩這次攻擊造成上萬名班達人死亡,使得原本的社會結構崩解不存;此外科恩的手下也在1623年逮捕安汶島上的15名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 以水浸、火燒、鐵烙等嚴刑逼迫他們承認對荷蘭人圖謀不軌,最後處決其中13人,從而獨占了安汶島的香料資源。

這樣的科恩,無法忍受只能被動地在爪哇等待中國商船前來供貨,他決定要獲得一處對華貿易據點。他心目中的首選還是澳門,一來這是已經有良好基礎的貿易港, 二來奪下澳門可以打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敵國。同時科恩又截獲情報,聽說西班牙人有意在台灣設立據點,以利對中國貿易並切斷荷蘭人前往日本的航線。科恩決 定先下手為強,在1622年派遣雷爾生率艦12艘攻打澳門,並命令若這次行動失敗,艦隊就改往澎湖或小琉球(台灣)設立據點。

雷爾生艦隊聲勢浩大地殺進澳門,沒想到遭遇慘敗,於是依照備案來到澎湖。他親率小船前往台灣尋找港口,但看來看去都不滿意,最後決定在澎湖的風櫃尾建立城堡。

正如他在信中對總督報告的,這座城堡長寬各180呎,預計築四個稜堡。其中台夫特(Delft)稜堡是在一塊高地上直接開鑿出來,其餘部分就得從平地築起。雷爾生原本計畫用石頭築城,但因為缺少建築材料,只能填土壘牆,表面敷上草皮加以固定。

顯而易見地,這樣的城堡並不會很堅固,不必等敵人進攻,每逢大雨城堡就會嚴重受損,必須重新修築。雷爾生在每一封信中不斷催請總督運來石灰或者燒製石灰用 的柴薪,好將城堡築得像樣牢固些,但總督對此一直不予回應。雷爾生只好拆掉一艘不堪航行的舊船,取其木板固定稜堡外牆。在這樣克難的情況下,到了當年9月 30日也已粗具規模,架了幾門大砲,並且派兵進駐。

雷爾生派人和福建當局接觸,要求通商。和18年前一樣,福建官方聞訊一陣騷動,但他們很快想到沈有容的例子,便準備依樣畫葫蘆再來「諭退」一次。10月1 日,浯總司澎湖守備王夢熊率領四艘戰船來到澎湖,隔天在娘媽宮前以隆重儀式呈遞福建巡撫商周祚的書信,嚴正表示澎湖是大明天子所有,荷蘭人不得占領。接著 口氣一轉,建議他們前往台灣的大員、打狗或淡水等大明國境外的港口設立據點。王夢熊把沈有容的事蹟從頭搬演了一次,但這回有備而來的紅毛番卻變得不可理 喻。

更有甚者,科恩總督在雷爾生出發前就已下達明確指示,如果中國人不願意通商,那就廢話少說,「竭盡所能去攻擊中國人,無論在海上或在陸上的都要予以攻 擊」。於是就在王夢熊離開澎湖的同一天,八艘荷蘭船艦緊跟著前往閩海,其中三艘在途中被颱風吹回巴達維亞,剩下五艘船還是照計畫對中國「開戰」。

著名的荷蘭船長班德固(Willem IJsbrantszn. Bontekoe)也參加了這次的攻擊行動。他所寫的《班德固船長航海記》不僅在十七世紀時風行一時,至今在荷蘭依然家喻戶曉。班德固在書中描述了這場 「戰爭」的許多細節——事實上大多數的時候並非與明朝官兵作戰,而是侵擾平民和商人。他們看到食物或值錢的貨物就搶走、砲擊村落、大量燒毀戎克船並封鎖廈 門灣。他們殺死反抗者,同時捕捉了上千名中國人,運到澎湖當苦力。

班德固寫道:「我們將他們都送到澎湖群島,當時島上正在建造堡壘;那裡也有從別的船隻送過來的中國人,我們將他們一對一對地綁在一起,要他們運送泥土到堡壘。他們的人數總共有1400人,後來他們被送往巴達維亞,在那裡當成奴隸賣掉。」

班德固這段敘述仍有所保留。中國俘虜運抵澎湖時,風櫃尾城堡正因為颱風侵襲而嚴重損毀,俘虜們於是被派去幫忙重建。荷蘭人在澎湖存糧不多,每天只給每個中 國人半磅大米,許多俘虜餓死或病死。1624年1月巴達維亞城評議會寫給公司董事會的信中說,第一批1150名中國俘虜,有一半死於傷感、病痛、貧困和過 度勞累,有571人由齊里克澤號運往巴達維亞,其中473人在途中死亡,另有65人死於水病(可能是指傷寒,或飲水中毒),最後只有33人倖存。

荷蘭人在十七世紀使用的「東印度人型」大帆船,大約只需80人就可以操作,從歐洲航向東方時通常會載300人左右,其中包含行政人員與士兵,如此已嫌擁 擠。但齊里克澤號從澎湖航向巴達維亞時竟搭載了112個荷蘭人和571名中國俘虜,總共683人,可以想見,多數中國俘虜是被塞在密閉的底層貨艙中,呼吸 著滯悶而充滿病菌的空氣,不病死才怪。

也由於中國俘虜的勞動,風櫃尾城堡在1623年9月底前,終於完成了四個稜堡。雷爾生寫信給總督說:「我們用盡在此地所能想到的所有辦法建造了這個城堡, 這城堡的外牆用泥土、黏土和煙灰建立起來,表面加砌磚頭,但找不到材料使那些磚頭固定下來,所以現在只能用木板和竹子在四周固定……在這四個稜堡和半月堡 一共架設29門大砲。」

荷蘭人毀城撤離

1622年底荷蘭人在福建沿海劫掠一個月後,福建巡撫商周祚邀請雷爾生到福州會談,商周祚提出的條件還是一樣:荷蘭人退出澎湖,如此則允許中國商人前往公 司的貿易據點。較進一步的發展是福建當局派出使者到巴達維亞和總督當面談。但在使者抵達之前,性急的科恩總督已經派遣由法蘭森(Christiaen Franssen)司令官率領的增援艦隊前往澎湖,發動第二波攻擊。荷蘭人連年騷擾使閩海居民受創甚深、群情激憤,朝廷也撤換商周祚,改由強硬派的南居益 出任福建巡撫。

荷蘭人在澎湖的日子並不如意,雷爾生常在信裡抱怨澎湖天氣不好,是個不健康的地方,有痢疾、水腫和其他疾病,因而經常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生病;這裡在雨季 時水會變得像酸牛奶那麼白,旱季時井水變得稀少,而且帶有鹹味;澎湖不產糧食,他們經常短缺食物,必須從亞洲各地運來,而船隻又常為風信所誤。他們也缺少 各種裝備,譬如大砲的火藥一度少到只能讓每門砲擊發十幾次。雷爾生在信中總是開列一長串的補給請求清單,請總督盡快送來武器、彈藥袋、纜索、滑輪、帆布、 鐵釘、木拴、做蠟燭的蠟、瀝青、皮桶、唧筒……等數十種物品,但總督卻很少滿足他的請求。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6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晚不曾睡好,船離岸後我就進了客艙,在沙發椅上睡著了。我做了一個乘船前往澎湖的夢,船隻以超現實的飛快速度前進,又以毫釐之差掠過一道堤岸……彷彿夢到自己錯過了某個海上奇景,正感到有些懊悔...
【文/朱和之】

台華輪緩緩離開高雄港。我站在舷邊張望,才知道逐漸遠去的碼頭和不斷縮小的摩天大樓原來是這般光景。這是我第一次乘船通過台灣海峽,也是頭一次從汪洋上眺望這座海島。

前一晚不曾睡好,船離岸後我就進了客艙,在沙發椅上睡著了。我做了一個乘船前往澎湖的夢,船隻以超現實的飛快速度前進,又以毫釐之差掠過一道堤岸……彷彿 夢到自己錯過了某個海上奇景,正感到有些懊悔,忽然醒來,船身正大幅度地搖晃著,想是到了外海。我推門到舷邊觀看,船在四望無盡的海上航行,海面涌著一波 疊著一波向南而去的潮流。

從一塊台灣最早的石碑談起

不知過了多久,發現遠處海面上似有些不尋常處,待駛得近了一看,海水一線切開分為兩色,西黑東藍,這當然就是著名的黑水溝了。雖知黑水溝的原理是快速的洋 流帶走了水中雜質,海水無從反射太陽光,所以看起來漆黑如墨。然而實際看見黑成這樣的水色,依然大感驚奇。船行甚速,驚嘆未定便已默默駛過分水線去矣。

古時黑水溝被人們認為是一大天險,早期對海洋知識貧乏時,大陸沿海的人們甚至傳說澎湖以東有「落漈」,也就是海平面有一段高低落差,船隻若不慎被颱風吹落到水面較低的那一側,就再也難以駛回。這樣誇張的傳說,充分表現了古人對台灣海峽的畏懼。

我在舷邊待了好一會兒,船身不斷被浪潮托起又放落,每每撞在下一道浪頭上,激起壯觀的水花,叫人觀之不厭。隨著浪越來越高,船首濺起的水花也越大,終於形成一面三、四層樓高的水幕撲頭蓋臉而來,把在舷邊閒看的人都打得一身濕,紛紛逃進船艙裡去。

經過四個小時的航行,輪船駛入馬公港,果然水波不興,不愧自古便有「海中平湖」之稱。下了船,乘客們四處散開各有去處。我信步往市街走去,正迷惘著該先吃飯、租車,還是找個旅館住下,抬頭忽見一片古舊的白色山牆,心想這莫不是天后宮吧?繞到正面一看果然。

澎湖天后宮是台灣第一廟,也曾經是荷蘭人兩度占領澎湖時明朝將領與之談判的場所。現在的廟宇乃是1919年(大正八年)時重建,清朝以前留下來的文物不 多,但在後進清風閣的過道間,立著台灣最早的石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紀念1604年的明荷談判。石碑形式十分簡單,素樸一柱,上書12字,但 其內涵叫人品咂不盡。這碑曾長時間不為人知,1919年天后宮因老舊傾圮全面重建時,人們才在祭壇下方挖出它來。天后宮這次重建將清朝以前的舊廟遺緒清理 幾盡,卻也挖出了通往明朝的一絲線索。

午飯後,租了摩托車,先到位在市區的孤拔紀念碑觀望一番,然後沿著馬公內灣騎了約莫一小時,到對岸的風櫃尾。

抵達海岸公園時,只見一名正要離開的釣客,此外別無人蹤。公園裡立著兩座碑塔,上前觀看,一座是紀念中法戰爭時在澎湖病歿及陣亡的法軍將士,另一座則是紀 念在澎湖灣爆炸沉沒的日本海軍艦艇松島號——甲午戰爭時首先運兵登陸澎湖的驅逐艦。兩者碑文皆漫漶難辨矣。松島號雖然不是在澎湖之役沉沒,而是在戰後一次 練習航行中意外爆炸,但以侵澎主力艦艇之一,葬身於此,也算為歷史留下一些印記。

今日來此,是為了找尋蛇頭山上的荷蘭古城遺跡。蛇頭山是風櫃半島頂端向海上伸出的長岬,顧名思義,做一字長蛇狀,和對岸馬公市遙相對望,控扼著馬公港的入口。

我在沙灘上一時尋不著往岬頂的路,循著岸邊行走,發覺長岬向著海中略略拔高,似無路途可上。於是回頭繞了點路爬上山背,不一會兒就發現有轍蹟通往岬頂。兩道轍蹟間蒿草幾與人齊,轍痕凹陷處也長滿了綠油油的蔓葉和清雅的小紫花,顯然已經很久沒有人車通過。

看不到地面,又不知這蛇頭山上是否有蛇?一步步小心踏著,好容易來到岬頂,只見一圍長滿仙人掌和不知名雜木的土牆,正是風櫃尾紅毛城殘蹟了。土牆中間有一 道缺口,走進其中,約略可以看出古城方正的格局,但城中除了一座崩圮的國軍哨亭之外,地面也都長滿了植物。穿過對面城牆上的另一道缺口,便來到臨海的一小 塊平地。懸崖邊設有兩支警示船隻的信號燈桿,大約一層樓半高,其中一支在杆頂設有維修用的工作平台,並有鋼筋焊成的便梯可以攀登。古城被植物所掩蔽,從地 面難以窺其全貌,很想登上高處綜覽一番,雖然燈桿看來有些恐怖,幾番猶豫後還是硬著頭皮爬了上去。

從平台上往下看,崖底的浪花與岩石歷歷在目。海風勁直不絕,吹得燈桿不住搖晃,似乎隨時都會翻落到崖下去。我不敢站直身子,只能顫顫巍巍地伏在欄杆上張望。

在這小小的風櫃尾海灣裡,竟比肩立著荷蘭入台、中法戰爭以及甲午戰爭的史蹟。此外,施琅也正是在眼前的澎湖灣擊敗明鄭水師主力,迫使鄭克塽薙髮歸降,並使 得台灣首次被納入中國版圖。海灣對岸的天后宮便是這場興替的見證——因為施琅在戰勝後向朝廷奏報澎湖之役獲媽祖顯聖庇佑,康熙皇帝才將媽祖的褒封由「天 妃」晉升為「天后」,並派欽差前來致祭。此外在天后宮旁,也有萬軍井和施公祠聯繫著這段史事。

這是什麼樣的地方?放眼望去如此冷清,其底蘊卻又這般熱鬧。

在這長滿仙人掌的古城殘蹟上,我看見的只有荒涼。這裡曾經擁有的衝突與激盪,早被冷冽的海風吹得一點不剩。我匆匆爬下燈桿,心有未甘地抱著疑惑在城裡城外繞看良久,茫茫的風裡卻沒有任何答案。

明朝與荷蘭在澎湖的初次交手

若干年後,我偶然在市立圖書館的架上看到一本《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驚喜地立刻展讀起來。其中最初的幾封信,就是從澎湖寄出的。隨 著書頁翻動,記憶中空蕩的風櫃尾古城隱約出現了人蹤,他們談話、爭執、壘土造城、開火作戰……我一封又一封地讀下去,古城的印象逐漸鮮活起來。

「七月十一日,我率領艦隊順利抵達澎湖,在那裡看到一個可以讓大船停泊的良好港灣……

「我曾經率領兩艘快艇去巡視福爾摩沙島和其他島嶼,但找不到可以讓大船出入的適當海港,因為最適當之一的大員港,漲潮時水深也不過15到16呎(約4公 尺)。因為找不到比澎湖更適當、對公司更有用的地方,所以我們就在澎湖這個地方開始建造一個城堡。這個城堡的大小為180呎(約48公尺)四方,有四個各 有左右兩側的稜堡。希望——若神賜給我們良好的天氣——三個星期內,或最久一個月內,這個城堡就可以有防衛能力。這個城堡是用煙灰和泥土建造的,因為這些 是我們在此地找得到最適當的材料……

「乾旱的時期,此地沒有很多水,只有一些鹹水。您閣下要派來此地的船隻,可令他們經由藩朗或金蘭,去那裡購買一些豬和牛帶來此地,因為豬和牛在那裡價格比較便宜。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在此地繁殖眾多……

「此地的天氣經常變化不定,也下很多雨,這些島嶼的周圍有熱的潮流。不過,位置很適合把漳州的人堵在裡面,並切斷他們的航道。」

1622年9月10日,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官雷爾生(Cornelis Reijersen)在停泊於澎湖灣的齊里克澤號(Zierickzee)船上寫信給他的老闆——巴達維亞城總督,報告艦隊近況。從信的內容看來,應該是 分成很多次寫的。這也難怪,當時從澎湖寄封信去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可不容易,每年只有在吹北風的5個月裡,趁著有船隻返航時才能順道附寄。不難想像司 令官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把重要的事情先寫下來,然後一次寄出。

這是荷蘭人第一次在澎湖築城,卻已經是第二次占領澎湖了。事情的原委得從1597年說起,這一年,荷蘭第一支航向東方的船隊平安返回阿姆斯特丹,大大鼓舞 了荷蘭商人。他們立刻派出了十幾支船隊前往亞洲,卻因為自我競爭而損失了不少利潤。共和國政府(聯省議會)正忙著和西班牙打獨立戰爭,沒空發展海外殖民, 卻又需要貿易利潤來支持軍事行動,於是協調國內的主要貿易城市和省分在1602年合組一家公司,並授與各種國家權力。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聯合東印度公司。

公司在成立當年立刻派出一支十五艘船的艦隊,並將歷史性的首航交給司令官韋麻郎(Wybrand van Waerwyek)。艦隊最主要的任務是收購歐洲市場最渴望的貨物,也就是東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香料不算太難取得,但中國商品卻 麻煩得多。澳門是中國唯一的通商港口,但是被敵對的葡萄牙人獨占。此外便只能在東南亞購買中國商人運來的貨物,不但數量稀少,價格也十分昂貴。因此韋麻郎 受命尋找一個能夠直接對中國貿易的據點。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6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正八年(公元1919年)日本內相(相當於現在的內政部長)田建治郎出任台灣第八任總督,也是台灣第一位文官總督。田建治郎的任職伴隨而來的影響是台灣行政體制的變革調整,於是乎由原先適用於「武官總督統治時期」的軍警制度...
【文/沈沐昌】

目前位於歸仁鄉境內的舊歸仁警分局,因為新建辦公廳舍而遷徙閒置。然而此幢位於歸仁市區圓環附近,外觀素樸令人不覺得有何特別之處的建築物,事實上在早期 乃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新豐郡」轄下七街庄之一的「歸仁庄役場」。所謂的「庄役場」,乃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於大正九年(公元1920年)調整全台行政區 域實行「州(廳)郡(市)街(庄)」制度後所產生的行政單位,對於人口約1萬多人的則設庄役場,位階相當於現今的鄉公所;至於超過2萬多人以上則設街役 場,位階相當於現今的鎮公所。

然而初期全台各地不斷蜂起的武裝抵抗仍持續不斷,台灣總督府為有效壓制,於是採行「武官總督統治」。但在一次大戰後,隨著各地反抗漸趨平息,加上受到當時 世界潮流的影響;先有俄國推翻羅曼諾夫(Romanov)的帝制王朝,建立起共產主義的蘇維埃政權;接著又有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戰後國際政治十四點宣言, 提到「民族自決」的原則;以及日本原敬內閣的成立,日本政治擺脫藩閥的影響之故,對於殖民地台灣的統治策略亦隨之改變。加上當時台灣漢人社會最大也是最後 一次的武裝抗日「西來庵余清芳事件」平定後,台灣社會對於日本殖民政府乃進入到另一階段,由知識分子所引領的溫和改革運動,乃至於政治參與、議會請願活動 等。

如此時空背景之下,台灣總督也就由原先的「武官總督」改派「文官總督」出任;另外設立台灣軍司令部負責指揮台灣的駐軍,而原先總督的軍隊指揮權則被取消,只有在必要時,得請求其轄區內陸軍司令官使用兵力維持秩序。

大正八年(公元1919年)日本內相(相當於現在的內政部長)田建治郎出任台灣第八任總督,也是台灣第一位文官總督。田建治郎的任職伴隨而來的影響是台灣 行政體制的變革調整,於是乎由原先適用於「武官總督統治時期」的軍警制度──「廳制」廢除,改制與日本殖民母國相同所適用之「文官體制」的「州廳郡市街庄 制度」。

從「歸仁庄役場」到「歸仁警分局」

目前位於歸仁鄉圓環旁的「舊歸仁警分局」,便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新豐郡歸仁庄役場」,透過早期日治時期歷史文獻的考察和親自訪談歸仁鄉圓環周邊的耆老知 道,昭和十三年(公元1938年)由當時台南州新豐郡役所編排發行的《新豐郡要覽》〈第一章 土地、戶口篇〉的「第四節 行政區劃篇」內文中便提到:「歸仁庄役場位置─歸仁北」,其後才列出所轄的大字名;而內文中所指稱的「歸仁北」地段所在位址便是現今歸仁鄉歸仁圓環一帶。

然而另一方面,雖說新豐郡歸仁庄的設置乃始自於大正九年,但是在訪查附近多位耆老後卻發現,庄役場的動土、興建完成則最晚大約要到昭和九年(民國23年, 公元1934年)左右,此一現象基本上在台灣現存街庄役場亦有相當案例,亦即「台南州新豐郡歸仁庄役場」乃是日治時期中後期的建築物,至今亦有7、80年 之久。

「歸仁庄役場」空間布局

從《新豐郡要覽》一書所載內容,歸仁庄役場早期除了充當役場辦公人員處所外,二樓更是當時「歸仁庄協議會」集會所的所在地,經由玄關通到後方兩側空間則以 迴廊予以連結。首先見到的是一樓正中央的廣大辦公空間,後方繞過樓梯便是早期庄長的接待起居室;至於迴廊兩側廳室後方則為一片廣大庭院,然於國府治台之後 卻加以鋪上水泥。

在庄役場周邊,亦即「原歸仁警分局」所在建物兩側,更分別栽種一排椰子樹,此外在庄役場建築主體右後側,另有一棟獨立建築,現今作為鄉公所衛生隊使用的建 物所在地,則是後其增建作為「新豐郡歸仁庄圖書館」用途,在當時的光是藏書便多達1750多冊之多,可說是日治時期新豐郡轄下五街庄藏書量最為豐富的場 所。

就其內部空間觀之並比對文獻所載,當時一樓則乃是庄長辦公處所,和其他課處室辦公的場所;沿著樓梯上到二樓,首先見到的是寬敞的空間,早期乃是作為協議會 集會所之用,繞過後方更有一對圓形羅馬柱,則是初期的「歸仁庄圖書館」。整體建築外觀樣態所呈現的風格顯得儉約樸實,但因歷經二戰波及以及後來又不認真加 以維護,只隨意將屋頂予以加蓋鐵皮,導致現今所見景況不禁令人唏噓。至於建築物正立面則是兩層樓「三開間」風格,且二樓的窗戶仍舊保留早期台灣日式建築 「上下推拉窗」和「內外迴旋窗」的樣態,可說目前已相當罕見。位於玄關兩側則更設計有如現今總統府(台灣總督府)的坡道以供當時候的車輛載送官員通行。

「歸仁庄役場」的現狀

或許目前所謂的「舊歸仁警分局」,就其外觀不怎麼起眼,但它卻是目前全台僅存不多的街庄役場之一。然而台南縣府及歸仁鄉公所方面非但不予重視,甚至還一再 聲稱目前「舊歸仁警分局」,乃是在二次戰後民國34年所建。然而,在其內部屋頂桁架木構件「棟札」卻可見到「昭和」的字樣,豈不怪哉。

「舊歸仁警分局」,亦即此處所指涉之「原歸仁庄役場」,後來竟由當地民代爭取經費,於民國97年底沒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之精神而隨意整修,任意重新施以油 漆粉刷,導致破壞歷史建築的原貌。此外連內部空間為了順應台灣漢人社會所顧忌的路衝、路劍問題,乾脆將原先正後方的樓梯口用門予以遮掩,其中整幢建築日治 時期的「上下推拉窗」竟全數不知去向,甚至將其更換為現代化的「左右平拉窗」。在詢問當地民眾後得知鄉公所已將其BOT出去,以作為經營餐飲場所,如此輕 賤地方之文化資產,試問又將留給後人的土地歷史記憶所剩的將是為何!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6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邁克爾‧卡門著、譯/王晶】

加爾文主義本質上沒有什麼可以自動導致資本主義的。但是,在一個已經在變成資本主義的社會,改良的新教教義鞏固了新價值觀的勝利。清教主義逐漸破 壞了天主教教義更僵硬的習慣所強加的障礙:教會傾向於管制而不是激勵商業企業。然而,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最經常出現的是,加爾文主義和資本主義形成相互制約 之勢。

由於貴格會商人的勤奮和富有,同時代的人意識到貴格會倫理內在的衝突就不足為奇了。一方面,貴格會教徒受到上帝將賜予他們繁榮這個 允諾的鼓勵,在職業生涯中勤勞工作;另一方面,他們受到警告,不允許利益和奢侈品積累或者使他們變得世俗。約翰‧伍爾曼(John Woolman)在他的《日誌》中這樣寫道:「買賣的增長成了我的負擔,因為雖然我的天生愛好就是經商,但是我相信真理要求我生活得更加超脫外界障礙。現 在兩者在我的思維中存在著衝突。」

一位胡格諾(Huguenot)教派移民的貴格教兒子安東尼‧貝尼澤特開始感到深深的擔憂,因為費城的商人們將勞動和財富與虔誠和體面視為平等的。「現 在,像這種人自視為或被視為虔誠的人,也許連虔誠的人都更尊敬他們,因為他富有而偉大,這是個純粹的悖論;但是實際情況常常就是這樣。」漸漸地,教友派 (Society of Friends)中較為敏感的成員對貴格會理論和實踐的不一致以及富裕中的貧困這個畸形物感到絕望。貝尼澤特在1760年寫道,「管事這個稱號」,是我們 經常用來稱呼自己的,但實際上在許多人嘴裡它只是一句偽善之言,毫無意義的表達。

然 而,儘管許多人的意圖是好的,財富的分配卻變得越來越不公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700年前大多數殖民者的財產和地位相當,但是他們信仰等級社會,認為 應該少一點公平。在18世紀,他們的財產和地位變得不那麼公平,但是他們逐漸獲得了民主的意識形態,認為他們的差別應該變小。

所以,歐洲 人來到美洲希望發現「俗世的天堂」。一部分由於他們在這裡感到豐富資源的浪費,他們把城市中的農村理想化為他們的城市風光。加爾文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衝 突,使許多人陷入了他們所謂的「一個美麗的可憎之物」的事物中。社會價值和經濟機遇之間的矛盾,促進了慈善的壟斷家和貪婪的慈善家的產生。許多人獲得了當 地確立的資產階級貴族政府的資格,在政府中,他們僅是偶爾才為出現富裕中的貧困而煩惱。一些實際的空想家最終希望科技的獨創性也許會導致新的烏托邦,他們 終究被證明是錯誤的,雖然他們的推理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未完,詳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現我的旅遊夢 一次看夠4大祭典----日本東北8天7夜之旅

山形花笠祭中婀娜多姿的遊行隊伍。
小岩井農場的綿羊及牧羊犬的表演。
青森睡魔祭的白天遊行。
睡魔祭最後一天的青森花火大會。
仙台七夕祭,街上懸掛的裝飾品。

撰文˙攝影/周明文

[編按:旅遊各國若能參觀當地的慶典活動,就能更貼近庶民生活脈動,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讀者周明文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旅遊夢,正是他們一家4口遊玩日本東北,參觀當地著名的四大慶典經驗。]

 

旅遊緣起 一趟旅行償宿願

秋田竿燈祭、青森睡魔祭,山形花笠祭及仙台七夕祭號稱東北4大祭,熱鬧非凡盛名遠播。舉辦時間都在8月上旬,可以一網打盡,物超所值,因此早就有意前往。 但唯恐熱鬧的祭典人山人海,不適合小孩前往,故遲未成行。去年老大已是小五,老二已是小三,決定全家前去大開眼界,一償宿願。

 

開始計畫 提早規劃都在掌握中

◆行程規劃

每個祭典都延續好幾天,有的第一天有煙火表演,有的最後一天才施放煙火,常難以兼顧。先列出4祭典的起迄日,攤開日本東北地圖及火車路線圖,再上JR 網站查詳細火車時刻,最後根據資料訂出4祭典的行程。

共有8天假期就順道加上松島、小岩井農場、田澤湖及秋田的故鄉村等景點。

◆機票

台北直飛仙台只有長榮,確定行程後趕緊訂位。若行程可配合長榮假期,買長榮假期較單買機票划算。

◆旅館

行程及機位確定後,委託旅行社代訂旅館,起初旅行社告知我旅館尚未開放訂房,我信以為真乖乖等待,到只剩一個半月時,旅行社竟告訴我,因祭典緣故訂不到房 間,請我自行設法。想到夢想多年的東北之行就快要成為泡影,內心不禁涼半截。不服輸心態下努力上網搜尋,查到日本2個訂房系統,樂天及????net。這 2個系統是以日本國民為對象,必須輸入日本住址及電話,日文雖是我一大障礙,但為了去旅行只好全力以赴,此外,幸好家兄在日本,得以使用其資料登

錄為會員,總算解決住宿問題,但因始終訂不到青森的旅館,只好以附近的淺虫溫泉取代。

◆JR PASS

此行常會搭新幹線,為省錢一定要買JR PASS,台灣的旅行社即可買到JR PASS兌換券。JR PASS訂指定席不用加錢,故在台灣先上網確定要搭的火車班次,第一天到仙台火車站換JR PASS時,就順便把整個假期的火車位都訂好。

◆貴賓席券

秋田竿燈祭及青森睡魔祭皆有貴賓席券,每張約數千日圓。我擔心千里迢迢去看祭典,結果為省幾千日圓看得不盡興,不免因小失大,託旅居日本的家兄代為購買。目前並無海外直購管道,若無法購買或想省錢,早點去占位即可。

 

行程特色 4大祭典各有看頭

◆竹竿撐燈高高掛─秋田竿燈祭

秋田竿燈祭(8月3~6日)分為白天的妙技會及晚上的夜本番,前者為激烈競賽,後者則為純表演,2者的主角皆為竿燈。竿燈分大若、中若、小若及幼若等4種 尺寸。大若當然最為可觀,9層高的竹架上掛了46個燈籠,重約50公斤,竹子可以一段一段地愈接愈高,最高可達12公尺,當地的壯丁,或以手、以肩、以 額,或以腰帶支撐於半空中,維持平衡之餘還得故作優閒打傘,或搖扇,神乎其技的表演令人目瞪口呆,佩服不已。最可愛的是當地的幼童努力撐著幼若屢試屢敗的 模樣,看他們認真的樣子,才了解大人的神技可是從小磨練的結果。

◆花笠遊行賞舞姿─山形花笠祭

山形花笠祭(8月5~7日)是個快樂的大遊行,遊行隊伍人手拿著紅花斗笠,伴著熱鬧的音樂踩著熟練的步伐,精神抖擻地向圍觀群眾展示美妙舞姿。最典型的隊 伍是由女士所組成,款款而行緩緩舞動花笠,左顧右盼婀娜多姿,舉手投足優雅賞心悅目。純男士的隊伍則有另一番風貌,剛健舞步俐落身手,原來花笠舞也可跳得 如此陽剛。還有把花笠舞跳得宛如街舞的青少年組,以及轉動花笠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的高超技術組,都令人印象深刻。

◆和紙裝飾具巧思─仙台七夕祭

仙台七夕祭(8月6~8日)分為白天的巨型裝飾品展示,以及晚上的定點表演。裝飾品多由青竹及和紙所作成,迎風搖曳七彩絢麗,千奇百怪各具巧思。仙台的2 個街道,中央通及東一番丁通,幾乎被各式各樣的巨型裝飾品所淹沒。參觀人潮摩肩擦踵,擠得水瀉不通。晚上的表演地點在定禪寺通,會場分成數個表演定點,由 各式各樣團體輪番上陣,有日本傳統舞蹈、樂團演奏、夏威夷草裙、嘻哈舞等表演。因表演定點都有照明設備,占位置只需挑有燈架的地方即可。

◆花火燈籠海上遊─青森睡魔祭

我們參觀那天是青森睡魔祭(8月2~7日)的最後一天,白天是睡魔遊行,晚上則是睡魔海上遊行和青森花火大會。白天的睡魔遊行,似乎不太需要貴賓席券,遊 行隊伍包含跳舞的團體、巨型燈籠,以及笛子和鼓所組成的樂團。睡魔祭的燈籠非常巨大,氣勢磅礡,每個燈籠由許多壯丁所推動,有時會突然向你衝過來再緊急煞 車,燈籠上怒目環視的將軍,當下彷彿臨陣殺敵似地衝著你來,真是懾人心絃;此外,現場樂團成員賣力演奏,更是讓現場氣氛熱鬧非凡。

晚上會場移至海邊,就在我們抵達時,早已是人山人海,每個人都占了最有利的位置,此時貴賓席券就非常有用。貴賓席位於港灣的一個突出位置,緊臨大海視野 佳,無貴賓席券無法進入此區。首先登場的是睡魔海上遊行,燈籠與整個樂團都在同一艘船上,夜色中點亮的燈籠與白天相比,又是另一番風景。就在人聲吆喝、鑼 鼓喧天中,巨型燈籠搖搖晃晃經過大家眼前,引起一陣騷動,接著各式各樣的燈籠依序繞行海灣一周,帶來今晚第一個高潮。

接著是當晚的最高潮─青森花火大會,大約發射一萬發的煙火,施放位置就在貴賓席的正對面,從貴賓席望過去視野良好。煙火綻放的位置或高或低;煙火的形狀,千奇百怪;煙火的顏色,五彩繽紛,整晚看下來,不由得心花怒放。

◆親子遊趣─松島、小岩井農場&故鄉村

松島為日本的三景之一,可遊景點甚多,因時間有限只參觀松島水族館及搭船遊松島灣,這2個景點都適合親子行。我們在松島過一夜,最大好處是晨昏時,可優閒享受寧靜幽遠的松島景色,缺點是松島的住宿費用比仙台昂貴。

可從盛崗火車站搭巴士前往小岩井農場,農場裡有牧羊犬及綿羊表演及遊樂場,還可擠牛奶、摸羊、搭小火車等,適合親子同樂的地方。

秋田縣橫手市的故鄉村有多種設施,但以奇幻城最受親子歡迎,這是利用視覺錯覺造成有趣的效果,尤其在相片中更是令人虛實莫辨,如傾斜房屋、巨人國,及空中的降落傘等,皆經過精心設計,妙趣橫生。

◆單車遊湖好愜意─田澤湖

清晨騎單車遊秋田縣的田澤湖,可見山嵐依偎著遠山,水氣籠罩著湖面,清新的空氣,微寒的晨風,緩緩繞湖而行,頓感自己有如置身仙境。

◆地方美食─牛舌&冰麵食

仙台的牛舌料理遠近馳名,東北的烏龍麵及拉麵也很好吃,尤其是冰烏龍麵及拉麵,更是香Q有勁,是台灣所未見的新鮮吃法。

 

旅人精算機 8天7夜2大2小約18萬元

1.機票:73,600元(台北仙台來回機票,大人20,500元、小孩16,300元)。

2.住宿:50,500元(7夜,部分含早、晚餐)。

3.JR PASS:7天共26,000元(大人8,750元、小孩4,250元)。

4.竿燈祭及睡魔祭貴賓席:10,000元。

5.雜支: 20,000元 (餐飲、交通費、入場券及購物)。

◆8天7夜,2大2小出遊共花費約新台幣18萬元。

 

旅後感想 親子同樂皆大歡喜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旅行不但可闔家歡樂,增廣見聞,更可為親子間留下珍貴回憶。以往,大人總愛追逐美麗的風景,小孩卻總追問著有幾個樂園可玩,此趟旅行竟完全未出現這種矛盾,熱鬧的祭典之旅是親子皆大歡喜的主題旅遊;順遊的幾個景點也是老少咸宜,親子同樂的好去處。

此行最大的感觸,是日本人參加祭典時全力以赴的精神。整個城市的居民因為祭典而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同甘共苦榮辱與共,這種歸屬於同一土地的感情,委實令人動容。

 

旅遊資訊

◆航班:可搭乘長榮航空直飛仙台。

◆簽證:免簽證。

◆時差:快台灣一小時。

◆匯率:新台幣一元約兌換2.9日圓。

◆相關資訊

1.????net訂房網:http://www.jalan.net

2.樂天訂房網:http://travel.rakuten.co.jp

3.青森睡魔祭:http://www.nebuta.jp

4.秋田竿燈祭:http://www.kantou.gr.jp

5.山形花笠祭:http://www.mountain-j.com/hanagasa

6.仙台旅遊資料:http://www.sentabi.jp

7.松島觀光協會:http://www.matsushima-kanko.com

8.秋田故鄉村:http://www.akitafurusatomura.co.jp

9.小岩井農場:http://www.koiwai.co.jp

副稿7 徵文啟事

《實現我的旅遊夢》歡迎讀者投稿自己的旅遊經驗,來稿請依下列規格撰寫,寄gotravel@libertytimes.com.tw,或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99號15樓自由時報旅遊版收。

◆必備撰稿內容:1.旅遊緣起,說明為何想到這裡玩?2.開始計劃,如何將行程變成真的?將你如何找資料、訂機票、訂飯店、選擇參觀景點及規劃行程動線、 換鈔、辦簽證、打包行李等過程說明清楚。3.行程特色,將這趟行程的特色表現出來,景點、美食、人文、歷史、建築等等。4.旅人精算機,請寫出這趟行程各 種費用明細。5.遊後感想,抒發遊後各種感想與經驗,或足供讀者參考的寶貴資料。6.旅遊資訊,列出該行程中的主要國家的旅遊資訊,包含航班、交通

、簽證、匯率、政府觀光單位網址或電話、相關資訊洽詢等。◆文字及圖片:全篇文字約3000字、圖片提供10~15

張,並標明圖說。◆地圖:附一張相關遊程的地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9/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郭靜慧/竹田報導〕屏東縣竹田驛站10多年前差點遭到拆除,在地方努力爭取保存及營造下,近年已成為台鐵熱門車站景點之一,今年還獲得建築園冶獎「優質社區總體營造獎」,昨天驛站歡慶70週年,地方鄉親舉辦盛大活動慶祝。

鄉 公所指出,竹田最早有火車應該是90年前,日治時期日本人興建屏東至南州段的潮州線鐵路,於1919年在竹田設「頓物驛」,最初只是茅草蓋的一個簡易車 站,後來客貨運增加,才於1939年擴建完成木造站房,20坪大的空間裡有候車室、辦公室、信號房、茶水房、值夜室、物品倉庫等,機能齊全。

竹田驛站客貨運量最高峰的時期為1974至1985年間,當時鄰近內埔、萬巒等鄉鎮民眾都在驛站搭車運貨,直到1992年因竹田驛站客貨量驟減,由三等站降為簡易站,2000年驛站重生,命名為「竹田驛園」,轉型再出發。

走過70年歲月,竹田驛站不僅成為學子戶外教學的地點,近年台鐵推出遊輪式列車及兩鐵共乘,也把驛站列入必遊景點,遊客人次逐年成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6/today-south10.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佳站最知名百年古蹟的半圓弧第一月台,最近被敲掉了。
記者蔡惠萍/攝影

台北縣縣定古蹟山佳火車站第1月台拆了!具有S型半弧狀美麗線條的山佳站,台鐵上月獲文建會「解禁」,認為山佳站線型計畫核定在指定古蹟前,同意台鐵前幾天將第1月台「敲」掉,台灣又少了1座舊式月台,令鐵道迷扼腕!

山佳站於西元1903年就設站,是台鐵縱貫線北段僅存的老車站,北縣府2002年將山佳站體、站務房舍外及第1月台指定為古蹟,鋼筋製的候車雨棚也是百年文物。

原本台鐵去年就已發包月台改建,差點在未知會北縣文化局的情況下「敲」掉S型月台,涉及違反文資法,文史單位發現後緊急「擋」下來,沒想到1年後月台還是保不住。

台鐵台北工務段段長郭文才說,山佳站線型計畫早在90年就通過,1年多後才被指定古蹟,台鐵向文建會提出工程申請,上月底接到文建會公文,同意施工。

山佳站半弧型月台是一大特色,圖右方就是拆除的第一月台。
圖/古庭維提供

至於有沒有通知縣府,郭文才說,文建會應有傳送公文副本給縣府。

他說,山佳站北口的隧道,因為剛好位於滑路地段(土石流),威脅行車安全,這次線型工程就包括擋土牆的施作,打掉月台基於維護行車安全及提高行車速度。

他說,早期火車長度較短,施工時發現第1月台其實經過多次改建,不斷加長、加高;他們把月台上百年遮雨棚暫移他處,等到新的月台完工啟用後,會再移回來。

「又少了1座老月台!」鐵道專家洪致文感慨文資保存觀念過去都只看建物主體,卻忽略建物的附屬設施,才能襯托出本身的獨特意義,沒有了圓弧造型月台的山佳站,就看不出它的特殊意涵,將來台中站也會面臨同樣問題,呼籲文化資產保存要有更全面性觀照。

※延伸閱讀》
‧山佳站突拆鐵軌 樹林抗議
‧Blog》山佳火車站訪古

【2009/07/06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國家領導人的才品來看,魏明帝曹叡算是不錯的了。

  陳壽《三國志》評:「沈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說他沈著、剛毅(沈毅)、能決斷、有見識(斷識),能依主見做事(任心而行),有君王的大氣概(君人之至概)。

  可見曹叡是個有氣魄的皇帝。

  有氣魄的皇帝有時會跋扈、殘暴。曹叡不會。

  有史書稱贊曹叡,就算臣子強力勸諫,他也不會翻臉而以權勢殺害懲戒他們。(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這是「君人之量」。大人大量,皇帝肚裡能撐船。(裴注引孫盛之說。)

  有氣魄,難免想要有氣派。曹叡的缺點,陳壽指出,喜歡仿效秦始皇、漢武帝,大規模建造宮殿館舍。然而這兩位大帝,國家統一,不像曹魏,還處於三分天下的狀態。曹叡太早太急了吧,陳壽質問。

   皇帝動用民力,修建宮殿,耗費民脂民膏。百姓外要打仗,內要蓋房子,累得半死,連結婚都沒空檔。臣子用這些理由,上書勸告皇帝。但是又怕皇帝想說,百姓 結不了婚,是他們家的事,和我何干。為人臣者,勸告皇上,就要把他們家的事轉化成國家的事、皇家的事,才有說服力。於是蔣濟從人口切入。說:「我國現在有 12個州,但人口還不及漢代一個郡。」

  據統計,曹魏後期全國約有66萬戶,而東漢戶口最繁盛時,南陽郡有52萬戶,汝南郡40萬戶。一個郡就幾乎是魏的一國。所以要讓人民返鄉休息,多多生產。生產者,一生孩子,二生糧食,讓百姓有空種田,不要把百姓操死。這對國家有才有利。

  這樣還不算。皇帝蓋宮殿房舍,不一定用來辦公,可能也為後宮。蔣濟索性把話講開,勸皇上,省省精力。莫耽溺於「歡娛」。這話講得含蓄,說白了,就是少做男女之事。「神太用則竭,形太勞則弊。」皇帝不要太操勞。條件不錯又能生孩子的留下來,其餘的送出去,圖個清靜。

  曹叡聽了大大贊賞。但聽歸聽,有沒有照辦,不清楚。曹叡只活了36歲。

                         (羅吉甫20090703)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曾紀鑫

 

   縱觀慈禧一生,她最為熱中的就是權力。她愛權力甚過愛真理、愛兒子、愛財物,說她是一個權力迷、權力狂、權力癖一點也不為過。權力是她行事的最低底線, 在不危及地位與權力的前提下,慈禧常以開明、善良、通達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眼前。而一旦觸及權力之爭,她會不計利害、不擇手段,穩、準、狠地置對方於死地。 在她眼裡,權力就是根本──既是生存之本、生命之本,也是發展之本、未來之本,有權力就有一切,沒有權力一切都是泡影。在一個有著幾千年官本位封建傳統的 國度,慈禧這種認識無疑是相當清醒而深刻的。權力是她的禁臠,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以權力為「試金石」,生殺予奪地決定、主宰著他人的命運。

  恭親王奕訢,就因為掌權過重,成為慈禧垂簾聽政後第一個教訓與懲治的對象。

  奕訢不僅是晚清滿族集團中最有識見與才華的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量級的關鍵人物。道光帝有九個兒子,咸豐帝奕與恭親王奕訢分別為道光帝第四子、第六子。清廷祖制,立賢不立長,命運之神只要稍稍眷顧奕訢,那麼登上皇帝寶座的將不是咸豐帝奕,而有可能是奕訢。咸豐以仁愛孝敬著稱,奕訢則以機敏聰慧見長。道光晚年立儲,合適的人選只有他們兩人,游移的目光在奕與奕訢身上掃來掃去,猶豫再三,無法決斷。傳說咸豐聽從老師杜受田之計,才華比不過奕訢,便盡可能地在道光面前顯示自己的仁愛厚道。一次,眾皇子圍獵於南苑,文武雙全的奕訢捕獲最多,而奕卻一箭不發。道光詢問其故,奕答道:「眼下正是春天,鳥獸孳養孕育,不忍傷生。」道光情不自禁地讚道:「此真帝者之言!」父皇一言九鼎,天平無可挽回地偏向奕,但對才華橫溢的奕訢,道光帝又心懷依戀,不由得打破清廷秘密建儲規矩,同時立下兩份硃諭藏於金匱之中,特為奕訢留下一席之地:「皇四子奕立為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後來的事實證明,道光帝在奕與 奕訢兄弟倆的選擇上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咸豐登基後風流成性、無所作為,為帝國與民族的未來埋下了禍根。與之相對照的是在軍機處行走的恭親王奕訢,思想開 放,勇於任事,幹練豁達,受到宮廷內外的一致認可與讚譽。咸豐帝本來就因立儲之事對奕訢耿耿於懷,他的異常活躍更是令他疑忌不滿,加上恭親王奕訢極力為病 重的生母──康慈貴太妃爭取皇太后封號,兩人發生爭執,矛盾終於激化。兄弟倆反目成仇,咸豐帝當即罷免恭親王的一應職務。英法聯軍進軍北京,咸豐帝倉皇北 逃,卻不顧奕訢安危,命他留在京城與洋人交涉,將一個爛攤子交他處理。熱河病危時,也不許奕訢前往探視,在遺詔中更是將他完全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

   慈禧雖居深宮,但對皇宮的明爭暗鬥,卻能「明察秋毫」,這不能說不是她的過人之處。她正是利用恭親王奕訢的怨恨不滿,主動伸出橄欖枝,雙方聯手,一舉擒 獲贊襄政務集團的八位大員。如果沒有恭親王的配合,決不會有改變宮廷政治格局的辛酉政變。作為孤兒寡母的慈禧,只能是長期忍氣吞聲,遭受肅順等人的頤指氣 使與凌辱折磨。

  一八六一年十一月三日,就在辛酉政變第二天,慈禧一改清代先例,連發兩道諭旨,先授政變有功之臣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又馬上補授宗人府宗令,掌管皇族事務,位居內閣六部之上。

   表面看來,慈禧給了恭親王前所未有的權力與榮耀,但就實質而言,她還是擔心奕訢專權尾大不掉,預作防範有所保留。議政王可能是慈禧的一項發明,她所實現 的,既不是代行皇權的攝政,也不是襄助君王的輔政,而是大權獨攬的聽政──在她手下具體辦事的恭親王只具參政、議政資格,最後的決斷,還是兩宮太后,也即 慈禧一人,其心機不謂不深。

  時間一長,手握實權的恭親王不免得意忘形,對兩宮漸漸不尊。慈禧 不滿,奕訢不服,一次,兩人因政見不同發生矛盾,竟當面爭執起來。慈禧說:「你事事與我為難,我革你的職!」奕訢毫不相讓地回道:「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 革我的職,不能革我皇子!」慈禧氣得大呼小叫,誣說恭親王要動手打她。一旁太監見勢不妙,趕緊將奕訢勸出。

   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慈禧確確實實地感到自己的權力與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與威脅。已經聽政四年的慈禧,對處理政事、控制官員早已駕輕就熟,哪怕沒有經 驗豐富、精明能幹的恭親王輔助,也能使帝國正常運轉了,於是,她決定踢開不聽使喚、礙手礙腳的奕訢。正在這時,善於觀察時局、見風使舵的編修蔡壽祺摸準了 慈禧與恭親王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脈搏」,決心投靠、效忠慈禧。一八六五年三月三十日,他上疏參劾恭親王,列舉出奕訢所謂的四大罪狀:貪墨、驕淫、攬 權、徇私。慈禧如獲至寶,乘機發難,以同治皇帝名義宣佈兩宮皇太后懿旨:「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預公事,以示朕保全之至意。」

   詔書一發,頓時惹得「朝野駭愕」,中外一片譁然。不論是宗室親貴,還是部院大臣、外省督撫,都為奕訢鳴不平,他的一班心腹幹將更是紛紛上書抗爭,就連洋 人也有干涉之意。這是一場雙方都沒有料到會出現如此局面的較量,慈禧感到了奕訢力量之強與影響之深,立時罷免,時機尚不成熟,但諭旨已下,又不便收回,弄 得她十分棘手;奕訢仗著自己的身分、能量與才華,以為慈禧奈何他不得,等到諭旨下達,方知這位嫂子非同一般,是一名不可小?的鐵腕人物,最讓奕訢不得不有 所顧忌的是,小皇帝同治為慈禧兒子,她可隨意控制利用,以皇上名義堂而皇之地頒發具有慈禧個人慾望與色彩的聖旨,君命如山,任是誰也無法抗衡。也就是說, 慈禧握有至高無上、為所欲為的絕對權力,稍有不慎,奕訢極有可能像肅順等顧命大臣那樣人頭落地。他越想越憂慮,越想越害怕,不得不趕緊表示讓步。這對騎虎 難下的慈禧來說,正好也有了一個台階,於是,她傳旨召見奕訢,面加訓誡。奕訢剛一進門,就雙膝跪地,痛哭謝罪不已。慈禧眼見目的已經達到,迫於內外壓力, 令恭親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但議政王的頭銜則給摘除了,目的是「以示裁抑」。

  慈禧與恭 親王奕訢的權力之爭,最終以慈禧的勝利而收場,她的地位因此而變得更加鞏固,權威變得更加尊崇,往後去,再也不會有第二個「愣頭青」膽敢與她公開對陣叫板 了。恭親王經此打擊,「事無巨細,愈加夤畏之心,深自斂抑」,往昔的傲氣、銳氣、志氣等風骨全然消失,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唯唯諾諾、謹小慎微。

   垂簾聽政名義上是兩宮主政,但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主宰者唯有慈禧一人。在長達二十年的共同主政期間,慈安與慈禧只在兩件事上有過不快:一次是慈安命 令山東巡撫丁寶楨誅殺慈禧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另一次是同治帝挑選皇后時,慈安與同治帝綁在一塊,與慈禧唱反調,選中了她不喜歡的阿魯特氏。此外,便無任何 重大分歧與爭執的記載,兩人一直保持著相當融洽和諧的關係,這在中國古代後宮史上也極其少見。於是就有人發揮想像,說這種長期的平衡關係,主要是慈禧懾於 咸豐帝臨死前留給慈安太后的一紙詔書,他擔心慈禧以子為貴、擅權跋扈、難以控制,命慈安在關鍵時刻亮出密詔,制服慈禧,將其處死。

 

※本文摘自《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十一個關鍵人物》

最新更新期:98.7.2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史式   多年以來,常常聽到一種說法,是王安石變法失敗了,近年來又聽到外國人說:「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國內學者也有跟著這麼說的。我想:這兩種說法有矛盾。如果說,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他又怎麼能成為「偉大的改革家」呢?   如果說,王安石的變法方案,朝廷沒有通過,根本沒有付諸實施,那可以說是失敗了。或者是,在推行的過程中引起了內憂外患,例如農民起事或者外敵入侵,造成天下大亂,推行不下去了,那也可以說是失敗了。歷史事實並不是這樣。公元一○六九年初,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全力主持變法,新法次第推行,到一 ○八五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高太后臨朝聽政,停用新法為止,十餘年中變法工作並未中斷,也未造成天下大亂。在這十餘年變法期間,如果做出了一些成績,也不論成績大小,都不能作出完全失敗的結論。   變法的目的,朝野上下人人皆知,那就是「富國強兵」。按照這個目的來衡量,變法並未「失敗」。   先說「富國」。變法之初,年年入不敷出。連祭天大典中賜給文武百官的銀帛都拿不出來;變法之後,年年都有結餘,到高太后停用新法後,國庫裡積存的銀兩達到五千萬兩以上,成為整個北宋時期財政上最寬裕的年代。實行新法的結果,墾田面積大量增加,全國高達七億畝,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各種礦產品產量和歷史上相比,提高了幾倍甚至幾十倍,財政收入猛增。當然,在實行新法所增加的財富中,必然有一部分是與民爭利,是殘酷地盤剝老百姓而來,這正是司馬光所反對的。但是,就短期內的效果而言,不能不說,新法至少是部分達到了「富國」的目的。   再說「強兵」。北宋開國以來,宋太祖趙匡胤用兵謹慎,既沒有赫赫戰功,也沒打過敗仗。宋太宗以外行帶兵,兩次冒險伐遼,兩次全軍覆沒。「積弱」從此開始。以後宋軍對外作戰,幾乎每戰必敗,連對小小的西夏,也沒有打過一次勝仗。新法實行以後,裁汰冗兵,於各地置將訓練禁軍,顯然有了效果。和西夏的幾次惡戰,已經有勝有敗。特別是公元一○七三年,用王韶出兵收復河湟一帶失地,建立熙河一路,殺敵數千,招撫少數民族三十餘萬,闢地二千里,這在北宋軍事史上是一次難得的勝利。「積弱」的形勢已經改觀。   既然在「富國」、「強兵」兩個方面都已見效,我們怎麼能說變法失敗!只能說,在那一段變法時期,宋廷在政策上頗有失誤。當時,宋神宗所敬佩的司馬光與王安石兩人全都贊成變法,只不過在時間上有緩進與急進的不同,在方法上有用不用與民爭利諸法的區別。神宗如果能夠耐心一點,在雙方之間盡力協調,變法的步子寧肯慢一點,要求更穩一點,矛盾就不致激化。可他少年氣盛,操之過急。凡對新法有不同意見者,一概貶官外調,結果激化了矛盾,形成新舊兩黨,造成內爭。以後神宗英年早逝,一年以後,王安石與司馬光這兩位領袖人物同一年去世,形勢急轉直下,新法由宋廷自己宣佈廢止。   在朝廷方面,神宗去世以後,哲宗趙煦繼位,時年十歲。高太后臨朝聽政,立即任司馬光為相,盡廢新法。次年,王安石在江寧去世,司馬光還向朝廷建議「介甫(王安石)無他,但執拗耳」,希望朝廷贈恤之典從厚。五個月以後,司馬光在宰相任上病逝。這兩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領袖人物去世以後,社會上君子之風也就逐漸淡薄。在激烈的黨爭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特別是新黨人物大都是趨炎附勢之徒,攻擊政敵,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無所不用其極。高太后聽政八年,於公元一○九三年病逝,哲宗親政,立刻又貶斥舊黨,盡用新黨。朝廷中的帝后介入黨爭,更使黨爭加劇。公元一一○○年,哲宗趙煦以二十五歲的青年病逝,由向太后(神宗之后)做主,立哲宗之弟神宗之子趙佶為帝,這就是出名的亡國之君宋徽宗。   這個趙佶是神宗的第十一子,生母姓陳,因是庶出,本無繼位的資格。可他從小就很狡猾,為了爭取做皇帝的機會,他特別孝順嫡母向太后,每天都去請安,以博得向太后的好感,最後真的如願以償。新黨出身的宰相章惇自己的名聲不好,但他頗有知人之明,一眼就看出趙佶言行輕佻,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但是向太后堅持己見,一些大臣附和,章惇爭不過他們,趙佶終於繼位。趙佶繼位後,立即對章惇進行報復打擊,公元一一○○年後,免掉他的相位,流放潭州(今長沙),次年,更貶為雷州司戶,章惇終於貶死南方。   章惇說趙佶輕佻,只不過是輕描淡寫,說中了趙佶性格中的部分弱點而已。其實趙佶的問題還很多,他的異想天開,胡作非為,不擇手段,不顧後果,也和隋煬帝楊廣相差無幾,要做起禍國殃民的事來,並不下於楊廣。攻擊王安石的人曾經說過,王安石的新法足以敗亂天下。事實上,王安石自公元一○六九年起推行新法,到趙佶登位的一一○○年為止,已經三十一年了,在這期間既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事,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敵入侵,天下並未大亂。從公元一一○○年趙佶登位到一一二七年金兵南侵北宋亡國,不過二十七年,趙佶就闖下了兩件大禍,造成天下大亂。對內,他大辦花石綱,逼得東南各地民不聊生,民變蜂起,一手造成了方臘起事,他所重用的高俅等人為非作歹,把千千萬萬善良的林沖們逼上梁山。對外,他自作聰明,聯金伐遼,竟然完全丟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不守信用,不講道義,見利忘義,出賣朋友,在兩三年中,反反覆覆惹火了金國,最後招來金兵南下,血洗東京,讓千千萬萬軍民肝腦塗地,他的一家人,包括趙氏皇族子孫,也都賠在裡面。   趙佶和楊廣這兩個歷史人物極為相似。第一,他們都是花花公子,他們從前人手裡接下來的都不是爛攤子,而是一個像模像樣的大帝國。到了他們手裡,大膽妄為,拚命折騰,轉眼之間就把一個大帝國折騰得土崩瓦解,他們這種瞎折騰的本領真是一流的。第二,他們都有不低的文化素養,看起來瀟灑風流,和那些窮兇極惡的軍閥,殺人放火的混世魔王相比,表面上大不相同。但是他們任性妄為,做盡了殘害老百姓的事,狠得下心,下得了手,就在他們「瀟灑走一回」的時候,千千萬萬老百姓被推進水深火熱之中,國家崩潰,民族衰亡。他們作為決策者,作為亡國之君,罪責難逃。任何人都應該為自己所造成的災難負責,我們切不可因為他們風流瀟灑的外表而給予半點同情。   經過這樣一比較,歷史事實清清楚楚,王安石變法既有成績,也有過錯,但是並未造成天下大亂。   當時造成內憂外患,造成天下大亂的,正是這位花花公子皇帝,宋徽宗趙佶!   我們就事論事,只能作此結論。如果把問題考慮得再深一層,就不得不承認,作為史學家的司馬光考慮問題,的確比作為文學家的王安石周密得多。在王安石正要重用呂惠卿的時候,司馬光立刻提醒他,呂惠卿不可相信。對靠新法起家的章惇、蔡京,亦復如此。王安石所考慮的,主要是新法的好處,是如何推行新法以富國強兵。司馬光所考慮的,主要不是新法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推行得了的問題,新法雖好,如果用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小人去推行,就不免與民爭利,即或財政收支狀況一時好轉,但是讓老百姓受了傷害,就會留下後遺症,造成隱憂。那些小人一旦得勢,就會盤踞高位,滿足私欲,不肯輕易退下來,必然會闖大禍。從王安石重用呂惠卿開始,司馬光就看出了這種危險傾向;蔡京等六賊把持朝政,造成內憂外患的事,也早在司馬光的憂慮之中。   王安石是出名的「拗相公」,是個不肯認錯的人。但是更重要的,他是個君子,他如果地下有知,知道了蔡京等人打著新法的招牌鬧得國破家亡的話,大概也會引咎自責的吧!    ※本次內容摘錄自《我是宋朝人》 最新更新期:98.6.30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千多年前 中國已有女騎兵
文景之治美好年代的溫潤,這微笑悠遠而令人安心。
聯合報/提供

陝西西安,漫天沙塵的黃土地下,埋藏著兩千年前的幸福密碼;一九九○年的一場工程動土,「陽陵」微笑陶俑悠然甦醒。

「陽陵」是西漢景帝的陵寢,「陽陵」的甦醒,起因於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誕生。九○年春,為修築西安市區通往新建國際機場的公路,在陝西省咸陽平原進行鑽探,漢景帝的地下王國,兩千多年後重現人間,成為震驚世人的「漢陽陵」。

「漢陽陵」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是發現大批無臂的裸體陶俑。這些帶著武器的彩繪陶俑應該是士兵,但是,世界上有裸體的軍隊嗎?

後續的考古發掘,解開漢陽陵彩俑的裸體之謎,並進而發現漢陽陵有世界上最早的宦官形象、有女騎兵的颯颯英姿,有大批動物與豐富的生活器用,補強歷史空白的篇章。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彩俑百人百樣,卻都容貌安詳面帶微笑。

兩千多年前的漢景帝,何以讓陽陵彩俑,能有如此安詳的微笑?「美,比歷史還真實」,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提醒我們凝視漢陽陵的微笑彩俑,從動人的微笑反映出人心之美,觀想兩千多年前真實存在的歷史。

因為那是中國第一個承平時代「文景之治」的微笑記憶。

當然,任何時代的政治現實都並不天真,複雜且殘酷地考驗人性。即使歷史的真相,未必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即使史書對君王的歌功頌德,也還有不為人知的黑暗,人民的微笑,是歷史的證物。

至少,我們從這些微笑的臉龐,學到一門重要的人生功課:承平也好,艱難也好,任何時候都要微笑以對!

微笑,才是時間顛撲不破的真理。

(系列一)

【2009/07/03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杜林裹屍布」又稱「杜林屍衣」(Shroud of Turin)是一塊長4.3公尺,寬1.2公尺的大麻布,上面顯現一個被釘在十字架的男人正面與背面的影像,相傳是耶穌死後用來包裹他的屍體,所以被視為「神物」或「聖物」。

耶穌死於西元36年,但至1356年才有關於裹屍布的歷史文獻詳細記載。這塊麻布第一次出現在14世紀的法國,當時一名參加十字軍東征的騎士宣稱在君士坦丁堡取得。1578年,它被送到杜林,作為羅馬天主教的聖物之一,保存至今。

關於裹屍布真偽的爭論一直沒停過。1988年,英國、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們測試其中的碳元素,認定這塊布始於1260至1390年,據此推斷它並非耶穌的 裹屍布,但同時科學家們又無法解釋留在布上的影像,也有人稱1988年的實驗並不可信,因為裹屍布如流傳了上千年,難免會被細菌侵蝕以導致測試結果有誤。

教廷並不參與「杜林裹屍布」真偽的爭論,只表示這是一個讓人們記住耶穌受難的強力物件。

【2009/07/02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聯合報提供

美國專家指出,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以首創的攝影技術及本人頭部的塑像偽造著名的杜林裹屍布。

 

世人長久以來認為,杜林裹屍布顯現的人像是耶穌受難後裹入屍布的顯像,但科學家曾以碳測定法檢驗發現,製作的時期應是中世紀。如今美國專家研究人像容貌的特徵後認為,它以投射的方式呈現,而且可能正是達文西的容貌。

英國每日電訊報和每日郵報等媒體報導,現任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圖解顧問的美國藝術家莉莉安‧席瓦茲(Lillian Schwartz)以電腦掃描裹屍布之後發現,屍布上的人像容貌尺寸、特點與達文西自畫像相同。

她表示:「兩者吻合。這個結果令我非常興奮。我認為,達文西將他提到的比例運用在裹屍布人像容貌的製作過程。」

席瓦茲1980年代用同樣技術發現蒙娜麗莎很可能是達文西的自畫像,讓她聲名大噪。

英國5號頻道電視台在一部紀錄片中指出,達文西使用早期的攝影裝置「照相暗盒」,將自己的塑像容貌印在亞麻質的布面上。

達文西可能曾將這塊亞麻布掛在一間暗房的架子上,並以當時垂手可得的硫酸銀塗抹,以提高亞麻布的感光度。

陽光透過牆上的一個透鏡射進時,達文西的容貌反射在亞麻布上,產生時間久遠的效果。

專研裹屍布的琳‧皮克尼表示:「偽造裹屍布的人一定是異教徒,不怕偽造耶穌的神聖救贖鮮血。他必須對解剖學有一種程度的瞭解,而且手法純熟到能夠愚弄無數世代的人。」1988年的碳測定結果顯示,這塊裹屍布製作的年代介於1260至1390年之間。

皮克尼表示:「如果達文西預知在他死後500年,世世代代的朝聖者絡繹不絕的膜拜這塊偽造的裹屍布,他一定笑個不停。」

紀錄片指出,勢力強大的義大利薩佛伊家族1453年買下品質拙劣的偽造裹屍布,裹屍布隨後神秘消失50年,達文西受託另行偽造裹屍布,最後出現時,被視為真品。

科羅拉多州杜林裹屍布研究中心主任傑克森則說,裹屍布早在14世紀中期就在巴黎展出,100年後達文西才出生,因此達文西偽造裹屍布之說令人懷疑。

※更多新聞請看udn共享書籤》
‧杜林裹屍布耶穌像 假的?

 

【2009/07/02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大事記

林業文化園區貯木池,訴說著太平山從前的風光歲月。(記者江志雄攝)

●太平山1915年開始伐木,盛產檜木,曾是台灣3大林場之一,1982年禁採。

●太平山森鐵在1924年全線通車,運送山區木材下山,兼營載客業務,沿線設有10處停靠站,全長36.7公里,1979年停駛。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2004年規劃,隔年動工興建,斥資1億2000萬元。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免費開放參觀,預定明年收費,位在羅東鎮中正北路118號,電話:(03)954-5114。(記者江志雄整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1/today-north14-2.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蒸汽火車鳴笛 林業園區開跑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昨天開園,台車改裝的仿古蒸汽小火車「羅林號」鳴笛啟動,還冒出陣陣白煙。(記者江志雄攝)

〔記者江志雄/羅東報導〕「火車來囉﹗」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昨天開園,工作人員扮成昔日太平山森鐵車掌小姐、車站站長,並有台車改裝的仿古蒸汽小火車鳴笛啟動,行駛過程噴還出白煙,現場時光彷彿倒轉,營造出濃濃懷舊風。

林業文化園區昨天擠進許多大小朋友,小朋友好奇的參觀各項設施,老一輩則是進入時光隧道,憶起搭乘太平山蒸汽小火車的塵封往事,有遊客把林業文化園區形容成相簿,記錄太平山百年林業的滴點。

園區入口昨天設置時光走廊,展示伐木機具、木馬道、流籠、運木板車,大同鄉寒溪國小泰雅歌舞炒熱會場氣氛;林務局長顏仁德、羅東林管處長林鴻忠一起拉鐘,啟動「羅林號」仿古蒸汽小火車。

「羅林號」由台車改裝,安裝馬達動力,可在鐵軌上行駛,不過,「羅林號」僅一日壽命,開幕式結束後便功成身退。此外,有些遊客造訪復建後的竹林車站,或坐進蒸汽小火車仿古車廂,想像搭森鐵的滋味,藉此過過乾癮。

「聞到檜木香氣,就知道羅東快到了」,羅東鎮長林聰賢說,竹林車站旁貯木池存放的檜木,散發木頭香氣,以前從台北搭火車返鄉,列車接近羅東站時,聞到檜木味,便起身準備下車,他期許林業文化園區為羅東鎮觀光業再創高峰。

林業文化園區占地16公頃,有貯木池、蒸汽火車頭、森林鐵道意象、木屑步道、景觀平台、賞鳥牆、竹林車站、藝文區、生態竹屋、森活館、森產館、森趣館。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1/today-north14.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街新趣 高山處處是寶--------日本岐阜縣

烤味噌飛驒牛。
模仿猴寶寶做成的兔寶寶,模樣真可愛﹗
高山陣屋裡面還有一座雅致的庭園。
飛驒牛握壽司。
圍爐邊品嘗咖啡,有種居家的安適感。
高山老街既古老又時髦,深受年輕人喜愛。
烤飛驒牛牛排。
朴葉味噌是高山知名特產。
飛驒牛生魚片。
金色的猴寶寶非常喜氣。

記者周幸叡/專題報導˙攝影

在擅長保存古蹟與街景的日本各地,老街並不稀奇,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從車站出來拐個彎可能就進入老街。雖是老街,可不能只有「老」和「街道」而已,要如何老得古色古香、蘊含古氣與新趣,讓人逛出興味來,才是奧妙之處。

位於岐阜縣的高山,是眾多老街中的長青樹,定居、行旅其間,不僅能思懷舊悠古之情,又能從中發掘出現代活力與新鮮樂趣,正是它人氣長紅的雋永魅力。

起早看熱鬧 高山朝市

台灣處處有傳統市場,早市、黃昏市場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沒想到高山除老街外,另一個名物竟然是朝市,若起個早逛一圈,可以比較一下和台灣的菜市場有何不同﹖

高山的朝市起於江戶時代,歷史悠久,早上5點多,農家就陸續將自家採的青菜、醃製物一一擺好在攤位上,強調新鮮直送、道地家鄉味,只要買了菜,店家就會親切地教導如何烹煮、存放。

除 了身兼當地居民的廚房外,朝市也有觀光功能,不少金髮碧眼的外國觀光客,也興味盎然地參觀,有的店家也趁勢擺放當地紀念品。其中,販賣木雕品的攤位,竟然 有一個用日文和英文標明叫做「MATATABI球」的藤編鏤空球,裡頭塞著木塊,一個500日圓,原來這是網路上也在討論的貓咪玩具呢﹗

太早起床肚子餓,朝市附近也有販賣烤丸子、烤五平餅,蘸上醬油或是當地的名產味噌,鹹鹹甜甜吃巧又吃飽。

歷史寶藏屋 高山陣屋

花費16年、20億日圓修復的高山陣屋,原是日本江戶時代郡代、代官治理政務的場所,現已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跡,逛完朝市的旅人,腳步總會自動挪移至此。

厚重的御門建於1832年,穿過這裡有如進入陣屋往昔的江戶時光。玄關大廳的一面牆上,繪著藍色波浪形狀的「青海波」,氣勢雄偉,據說是幕府最喜歡的圖案。

沿 著標示,順著木板通道前行,陣屋的內部設施一一展現:「御役所」是當時郡代的辦公室、「大廣間」是鋪有49塊榻榻米的大會議廳,掛著大大的「忠」和「孝」 兩幅字軸、北邊「御白洲」是處理民事紛爭處,有時還做為表彰孝子及節婦場所、另一處御白洲則是處置刑事事件處,各種酷刑道具說明當時查案時有多嚴厲﹗

不光是政務相關場景,裡頭也有廚房、休息室、洗手間等設備,還有大片的庭園,花木扶疏、石頭造景,光駐足欣賞片刻,就換得一身寧謐安祥。

不過,整個陣屋實在是太大了,繞完一處又有一處,到後頭還有數個大倉庫,每個倉庫展示不同的珍貴資料,想要細細觀賞可得花上半天時間。

花小錢血拼 雜貨特色店

高 山老街超級好逛,因為沿途有許多特色小店,琳瑯滿目商品看得過癮,且價錢不貴,血拼起來更不會手軟。和風雜貨是最討女性喜歡的物品,以棉、麻、古布、和服 布料製成的小東西:布包、手提袋、眼鏡盒、髮夾等,日本味十足。 雖然是雜貨小物,但有些店仍然有主題,「兔舍」就是販賣兔子相關物品的個性店,一走進去,大家熟悉的招財貓變成招財兔,伸著毛毛兔手歡迎客人,還有各種兔 玩偶、兔子圖案的手帕及裝飾品,可愛極了﹗

另一個隨處可見的人氣商品是當地的猴形吉祥物「猴寶寶--SARUBOBO」(當地方言叫小猴子 為SARUBOBO),它被視為有消災除厄、締結良緣功用,常用做祈求良緣、守護孩童的護身符。最常見的是紅色的猴寶寶,不過也有藍色、黃色、綠色、粉紅 色,甚至還出了喜氣洋洋的金猴寶寶呢﹗當手機吊飾的猴寶寶,3個約1000日圓,送禮自用皆宜。

就要這一味 飛驒牛料理

岐阜縣的「飛驒牛」,也是日本牛肉界中的頂級品。要冠上「飛驒牛」稱號可不簡單,必須是縣內養殖14個月以上的肥美黑毛和種豬,肉質為A或B的3~5等級資格才算。凡是採用飛驒牛的商店或餐廳,都會擺出標明牛肉等級的證明書,絲毫騙不了人。

飛 驒牛的美味,嘗過一次就會上癮。肉質外觀呈現鮮美誘人的粉紅色,白色油花分佈勻稱,有如一幅霜降美景,光看就賞心悅目。待放入口中,細緻肉質讓舌尖觸感溫 柔舒服,闔上口一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的油脂和細緻肉質一起散開,還未使勁咀嚼,整塊肉就在口中融化般,帶出上等油脂的甜味和肉的鮮味,不油不膩、香滑 柔美,直到吞下肚,愉悅的品嘗過程,仍像一首動人樂曲,在腦中層層漾開。

品嘗飛驒牛,該點什麼料理才好呢﹖以下4種菜色各有千秋,值得細細品味。

◆飛驒牛生魚片

◆飛驒牛握壽司

◆烤飛驒牛牛排

◆烤味噌飛驒牛

浮生半日閒 創意咖啡廳

逛遍高山老街,需要充沛體力和耐操腳力,不過,懂門道的還知道一個小撇步:中場一定要去創意咖啡廳歇歇腳,更能感受老街裡頭的迷人處。

在老街大約有30多間咖啡廳、甜點屋,外面的招牌、房屋樣貌都一樣古樸,遊客光從外觀看,其實很難窺知裡面是何種風情﹖不妨先探個頭瞧瞧,看對味的再坐下來點餐。

位在三之町三角窗的「藍花」咖啡廳,以懷舊煤油燈為招牌,這是標榜炭火焙煎咖啡老店,以來自神戶荻原咖啡的豆子製出的咖啡,搭配長崎福砂屋的蛋糕,很有日本大正、明治時期的浪漫風情。

「BAREN」和「布久庵」,是兩間很有藝術味道的甜點屋,前者以各種版畫作品裝飾,後者以當地藝術家創作為掛軸、屏風等,讓人一邊品嘗甜點,一邊欣賞藝術。

最得我心的是「手風琴」,這是以往大官住宅改裝成的咖啡廳,屋內保留許多古董,甚至還有圍爐,店內最受歡迎的是可麗餅。在陽光從三層樓高的天井灑下的午後,坐在圍爐邊,切一口薄餅配一口咖啡,幸福滿溢。

旅遊資訊

◆航班及交通:可搭乘長榮至小松機場,再轉搭巴士至高山。

◆簽證:日本免簽證。

◆時差:日本快台灣一小時。

◆ 日本政府正在推行VJC(Visit Japan Campaign)活動,提出「YOKOSO﹗JAPAN 」(歡迎蒞臨日本)口號來迎接觀光客,為了配合這項政策,各縣市單位均努力招攬國外觀光客。利用長榮直飛小松機場航班,國內旅行社也設計一系列相關的北陸 一帶旅遊產品,詳情可洽詢燦星(02)81783000、東南(02)25310555等各大旅行社。

◆相關資訊洽詢:

1.社團法人岐阜縣觀光連盟「MITUKETA、岐阜。」網址:

http://www.kankou-gifu.jp/ch1/index.html

2.高山市觀光協會網址:http://www.hida.jp/chinese/index.htm

3.高山陣屋網址:http://www.pref.gifu.lg.jp/pref/s27212/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30/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勾」的源起,在於因應文字大量書寫的需求,為了提升效率、加快運筆速度,於是在隸變的過程當中,容許以「句」為部件的字改用俗體寫法。最遲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進一步連正字「句」也可俗寫作「勾」。
【文/王書輝】

由此可知,《廣韻》的編纂者雖仍將「勾」視為「句」的俗字,但不再是無條件的一體適用,而是只有「古候切」一音而已;金人韓道昭《五音集韻》也是只在音 「古候切」的「句」字底下說「俗作勾字」。《五音集韻》可能是第一部將「勾」列為字頭的韻書,音「古候切」,釋義則說:「與句同,俗用字。」這顯示從宋代 開始,「勾」為「句」之俗字已逐漸發展出具備特定音義範圍的限制條件,「勾」不再無條件地委身於「句」,而是只在「句」的某一特定音義(古候切)之下才能 通用。然而,元人熊忠《古今韻會舉要》卻又把「俗作勾」的音從去聲轉移為平聲(居侯切);明人梅膺祚《字彙》「與句同」的「勾」音讀也是如此。無怪清代前 期官修的字書《康熙字典》和韻書《音韻闡微》,音「古侯切」和「古候切」的「句」都可「俗作勾」了。

從上述諸多訊息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理出「句」、「勾」二字的演化脈絡──

「勾」的源起,在於因應文字大量書寫的需求,為了提升效率、加快運筆速度,於是在隸變的過程當中,容許以「句」為部件的字改用俗體寫法。最遲在兩晉南北朝 時期,就進一步連正字「句」也可俗寫作「勾」。唐代以前,以俗代正的音義範圍原本沒有限制,但是常用字「句」的音義演化日漸繁複,終於使「勾」也開始扮演 起「分憂解勞」的角色,並逐步向某一特定音義集中。從《廣韻》、《五音集韻》等韻書來看,「勾」的音義範疇原本限定在去聲「古候切」的「句當」之義。「句 當」是辦理、處理事務的意思,後來引申為名詞,表事情之意,現今則多用來指稱壞事,也就是「勾當」。後來「勾」的範疇又擴張至平聲「古侯切」,也就是說, 只有念ㄍㄡˋ和ㄍㄡ的「句」可以俗寫作「勾」,但是念ㄐㄩˋ的「句」就不可以。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已見「句踐」與「勾踐」並存,以明監本為底本的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史記》亦然,這表示這幾個版本的刊刻者認為念ㄍㄡ的「句」都可俗 寫作「勾」。筆者以為,即使明清時期的「勾」已在某些字、韻書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當時「勾」字尚未獨立,普遍仍認定其為「句」的附庸,故而改「句」為 「勾」尚無可厚非;但今日「句」、「勾」二字已然各自獨立,且「句」在某些語義裡還保留著ㄍㄡ音,這就不宜輕言改字了。更何況改易古代人名專用詞也可能額 外造成不少問題。或許有人認為若是人名非得從古不可,那麼句踐之名就應按「越王句踐劍」的銘文寫成「鳩淺」才對!

不可否認,「越王句踐劍」既為先秦楚墓出土的古物,自然代表著一定的真實性;然而兩千多年來,「句踐」之名隨著《國語》、《史記》等典籍相承至今,許多動 人的故事傳說早已深化人心,而「鳩淺」在古籍裡卻連個驚鴻一瞥都沒有,那麼我們又何須大費周章,非替「鳩淺」搞個正名運動不可?也有學者認為所有念ㄍㄡ的 「句」都應改寫作「勾」,以符合「句」、「勾」分化的原則,改用「勾踐」才是進步的表現,堅持「句踐」則是泥古。當然,對於這樣的意見我們仍應表示尊重, 畢竟「勾」確實原是「句」的俗字,現在也承擔了「句」音ㄍㄡ的諸多用法,況且現今人們還是可以明白「勾踐」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嚴格說來,這只是一種用字習 慣,無關是非。不過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將來哪一天我們給小朋友講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提到句踐時還必須額外解釋──故事裡的勾踐,本來叫做句踐,可是現在 「句」不念ㄍㄡ了,所以我們就幫他把名字改成勾踐囉!──這樣會不會太累了點?

在清代以前的字、韻書裡,即使把「勾」列為字頭,普遍的觀念還是將其視為「句」的附庸。時至今日,我們對語言文字進行了諸多標準化、規範化的工作,同時也 讓「勾」在字典裡取得了獨立平等的待遇,使它與「句」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雖然我們都明白「勾」其實就是「句」的分化字,但現在使用時就是分得相當清 楚,例如稅務機關「勾稽」查核人民的稅賦,若是有人崇尚復古寫成「句稽」,反而讓人覺得奇怪;在某欄位「打勾」,沒有人會寫成「打句」;小朋友喜歡「勾勾 手」,也不會搖身變為「句句手」。反之亦然,古籍裡的「句卒」、「倨句」、「句戟」,國語都念ㄍㄡ,但我們也沒必要將之改寫成「勾」。念ㄐㄩˋ的「句 號」、「詩句」更不會有人傻傻寫成「勾號」、「詩勾」。既然「句」與「勾」在現代漢語裡的分工已日趨明確,我們又何必讓「句踐」與「勾踐」在字典裡繼續摸 稜兩可呢!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句」的本義是曲折、彎曲的意思。從古文字的形體來看,是「丩」與「口」的組合。我們現在書寫「句」字外圍的「勹」,其實是「丩」的訛變。「丩」是糾纏之意,亦即「糾」的古字,「句」的本義就是由此而來...
【文/王書輝】

越王句踐之名,史籍大多从口作「句」,但在較晚近的古籍版本或今人論著裡,寫成「勾踐」的也大有人在。贊成者認為文字是約定俗成的,既然古代的「句」如今 已分化為「句」(音ㄐㄩˋ)與「勾」(音ㄍㄡ),那麼把句踐的「句」改成「勾」也未嘗不可。反對者則主張「句踐」是專有名詞,不能隨意改字;況且在句踐的 時代,「勾」字根本尚未出生!雙方的主張各自言之成理,彼此相持不下,迄無定論。一般讀者未必在意這些學術論辯,用字遇到疑惑時就查查字典吧!然而以中小 學教師及社會人士最普遍使用的網路版《重編國語辭典》為例,竟是兩者兼收!「句踐」條的解釋是:

人名。春秋時越王,父允常,曾為吳王闔閭所敗。句踐立,於檇李打敗吳師,後又為闔閭子夫差所敗,困於會稽,句踐派遣大夫向吳求和而成。歸國用文種、范蠡為相,臥薪嘗膽,矢志復仇。後興兵滅吳,並渡淮水,會諸侯,受方伯之命,橫行江淮間,名震中國。亦作「勾踐」。

「勾踐」條的解釋則相當簡短:

人名。春秋時越王,曾打敗吳王夫差。見「句踐」條。

從釋義推敲,辭典編纂者應是認為「句踐」方為正解,但從俗寫成「勾踐」也未嘗不可。然而,「句」與「勾」的關係到底如何?現在的字典早已將倆字並列為正字,那麼這樣通用是否合宜呢?

「勾」本是「句」的俗字

「句」的本義是曲折、彎曲的意思。從古文字的形體來看,是「丩」與「口」的組合。我們現在書寫「句」字外圍的「勹」,其實是「丩」的訛變。「丩」是糾纏之 意,亦即「糾」的古字,「句」的本義就是由此而來;至於「口」則是「句」的聲符,用以表示「句」的讀音。《說文》解釋:「句,曲也。从口、丩聲。」釋義是 說對了,但字形分析應當是「从丩、口聲」才對。以目前可見的材料觀察,先秦時期的「句」只有一種讀音(見母侯部,王力擬音為〔ko〕),寫法則無論甲金文 或戰國文字如何歧異,也只有从「口」一種而已(見圖一)。

「勾」本是「句」的俗體,推估其出現的時代應不晚於秦漢之際,起初只見於文字的偏旁。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是墓葬時代屬西漢早期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 法》的「鉤」(見圖二A),其偏旁「句」裡的「口」已呈現三角化的態勢,也就是「厶」的早期原型。居延漢簡裡的「拘」(見圖二B),還有刻於東漢建寧二年 的〈史晨前碑〉「鉤」字寫法也是如此(見圖二C)。這種變形顯然是為了提升運筆速度以應付大量文字書寫的需求而產生的,這在文字隸變的過程中屢屢可見。

一般而言,這類變形通常是先發生在筆畫較多的文字的偏旁部件,一旦形成書寫慣性之後,就會連帶影響偏旁部件的獨立形體。以「勾」來說,我們所看到的漢代文 字材料,「勾」只出現在偏旁;至於以獨立文字形態出現的「勾」,則須遲至晉祀后土殘碑始見(見圖二D)。此字的部件「厶」仍作三角狀,是漢隸筆法的遺存; 後來隨著書體的嬗變,以點畫收筆的「勾」才逐漸定形(見圖二E)。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認為「勾」雖然是從「句」分化出來的,但倆字最大的差別在於「勾」只讀ㄍㄡ,「句」則兼有ㄍㄡ、ㄐㄩˋ二音,「句」與「勾」的分化在於讀音不同。然而事實卻非如此,請看唐代敦煌寫卷的幾條文例:

讚歎一佛菩薩一四句偈。(敦研276《金光明經》卷2) 從一句一偈,乃至八萬四千法聚。(敦研030(2~2)《大智度論》) 濕生者:如是之人,多受匿法,得一句一偈,不曾說向之諸人,貪愛潤己,不解為眾宣揚。以是因緣,便墮在濕生之中。(S2073《廬山遠公話》)

這些文例裡的「句」都是章句之義,但在卷子裡都寫成「勾」,顯然這些卷子的寫手是將「勾」視為「句」的俗字,且正俗字之間沒有音義的分別。唐人顏元孫編著 的《干祿字書》也以「勾」為「句」之俗體,不另注音釋義;北宋初年郭忠恕《佩觿》卷上說:「句有九遇、古侯、古候三翻,俗別為勾。」也透露出同樣的訊息。

在公元11世紀奉敕官修的幾部重要字、韻書──《廣韻》、《大廣益會玉篇》、《集韻》、《類篇》──裡,均與《說文》一樣有「句」而無「勾」,且除了《廣 韻》之外,其餘三書在「句」字的說解裡也一概不提「勾」字,顯然此時的「勾」不過是個不登大雅之堂的俗字罷了!元人李文仲《字鑑》和明人焦竑《俗書刊誤》 都以俗書「勾」字為非,即是此一思維的延續。

「勾」逐步邁向獨立

《廣韻》「句」一共有四個讀音,其音讀與釋義分別是:

其俱切(今音ㄑㄩˊ)──冤句,縣名,在曹州。

古侯切(今音ㄍㄡ)──《說文》曲也。又高句驪,遼東國名。又句龍,社神名。亦姓,《史記》有句疆。

九遇切(今音ㄐㄩˋ)──章句。

古候切(今音ㄍㄡˋ)──句當。又姓,《華陽國志》云:王平、句扶、張翼、廖化並為大將軍,時人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俗作勾。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棉紡和毛紡織業也在這一時期抓住了主要的發展機遇。雖然1797、1799和1803年財政危機也影響到了這一工業部門,但是「反彈也是相當驚人的」。美 國1783年發明的軋棉機使其原棉出口大幅度增加,從1783年的50萬磅左右增加到1801年的20000多萬磅。
【文/姜鵬飛】

工業革命帶來經濟刺激

戰爭給英國經濟帶來了另一種動力和刺激。誠如亞當‧斯密所說,戰爭會改變需求,在某些類型的勞動中創造出賣方市場。供不應求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在城市建設、 交通運輸等方面迅速表現出來,由此而帶動諸多行業的繁榮。以城市市政改造為例,1801~1808年通過的改善法令幾乎是1785~1792年通過的兩 倍。建築業隨之而興旺起來,還出現了新的運河、橋樑和造船廠,倫敦的西印度造船廠、東印度造船廠和商業造船廠都是在1802~1813年開辦的,其中僅西 印度造船廠1801年一年就訂了2400萬塊磚。造船廠是體現戰爭對經濟刺激作用的重要生產領域之一。查塔姆、樸茨茅斯、德文港的巨大海軍造船廠都進一步 擴大,成了大規模生產製造的先鋒。巡洋艦在此期間也獲得了極大的改善。

棉紡和毛紡織業也在這一時期抓住了主要的發展機遇。雖然1797、1799和1803年財政危機也影響到了這一工業部門,但是「反彈也是相當驚人的」。美 國1783年發明的軋棉機使其原棉出口大幅度增加,從1783年的50萬磅左右增加到1801年的20000多萬磅。源源不斷的供貨和不斷擴大的市場使棉 紡織業發展非常順利,到1802年夏天,曼徹斯特或其附近就建起了大約20座工廠。英國的紡織業在全世界的地位已經無出其右,甚至拿破崙的士兵在1807 年和俄國人打仗時身上穿的都是英國人生產的大衣。在約克西區,英國、俄國、普魯士、和瑞典軍隊的衣服和毛毯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甚至像諾維奇這樣的毛紡織 業老工業中心都享受到了戰爭繁榮。

最直接受益於戰爭的當然是鋼鐵工業,戰時訂貨是鋼鐵業發展的主要原因。這一時期,英國鋼鐵業在規模和技術上都已經超過了法國。鋼鐵廠主在世紀之交,面對迅 速增長的需求量,已經開始抱怨煤碳產量供不應求。鋼鐵貿易不僅在傳統基地興旺發達,而且在蘇格蘭中部和南威爾士也是如此。到了1806年,3個最大的鐵廠 已經在南威爾士的新興地區建立起來。鋼鐵業的發展對採煤業有連帶的促進作用,正是這兩大產業奠定了英國稱霸世界的基礎。

戰爭也使農業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展。十八世紀90年代無論對於新興大農場主來說還是對小農場主來說都是黃金時期。圈地和開墾的速度仍然很快,資本投入明顯 增加,改善的交通擴大了市場,新的農業生產方法和技術得以推廣。1815年,大地主從高地租中獲得的利潤、租地農場主從戰時價格以及農作物出口獲得的利益 要比20年前多50%。

商業貿易雖然因為大陸封鎖令而受到了影響,但是也由此而出現了暴利的走私熱潮。並且隨著半島戰爭的開始,英國和西班牙、葡萄牙之間貿易正常化,封鎖令的遏 制作用也打了折扣。在拿破崙封鎖令不起作用的巴西和拉美,投機利潤不菲。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英美貿易因美國關閉港口而造成的損失。

事實證明,戰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為英國和英國人帶來了機遇,英國人也適時地利用了這一機遇。「國家沒有被敵對勢力打垮,工商活動沒有遭到遏制,反而增加 了。」但是英國之所以能夠充分利用此機遇,歸根究底還是在於反法同盟戰爭正處於英國工業革命期間。日趨健全的經濟制度和生產環境在戰爭的刺激下,猶如高速 運轉的機器,產生巨大的生產力,使得英國有實力經營反法同盟、維持持久戰爭。這是「皮特的金子」源源不斷的根本所在,是英國以金錢組織反法同盟的前提,沒 有這種經濟實力,充任反法同盟的組織者根本無從談起。當然,在具備經濟實力的基礎之上,仍需要具體有效的方式方法,在保證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保障援 外資金的供應暢通。在這方面,英國人表現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皮特的金子」確保資金不虞匱乏

為了滿足戰時開支的額外需要,政府通常會求助於三種權宜之法,即借貸、印鈔和增稅,英國的辦法主要是借貸和稅收。早在十七世紀中後期,英國政府就將國債制 度作為緩解危機的主要手段,國債發行數額、國債利率以及國債發行等相關規定和制度日趨完善。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的對外擴張中,國債制度已經發揮了非常積極的 作用。

戰爭開始最初幾年,皮特主要依靠國債借貸來維持戰爭開支,這也是十八世紀的傳統方式。小皮特上台後進一步完善了國債制度,並鑑於美國獨立戰爭後留下的巨大 債務而專門設立了償債基金,積極改善了英國的財政。到1793年,他已經將國家債務消減了1000多萬鎊,從而增強了政府信譽,為國債在反法戰爭中繼續發 揮作用奠定了基礎。從1794年到1797年,英國國債貸款從1100萬鎊增加到了3200多萬鎊。1793年到1798年間,90%的戰爭開支都是來自 這種國債貸款。及至十九世紀初,有人估算歐洲全部公債高達380至400億法郎,其中英國獨占四分之三還多。公共信貸已經成為「英國政治的奇蹟,使歐洲各 國既驚訝又畏懼」,第二屆皮特政府甚至自豪地宣稱「這個民族的生機乃至獨立建立在國債基礎之上」。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國債增長的速度逐漸超過了稅收的 償付能力。到1797年6月,債務超過了35000萬,利率也達到了最高點。不斷增加的財政壓力迫使英國政府在實行國債政策之外,也在稅收方面動腦筋。

英國基本稅收形式是間接稅,最常見的是消費稅和增值稅。和法國的直接稅相比,間接稅因為隱藏在消費背後而不容易被覺察,所以也不太容易引發抗議。從 1784年開始,皮特加大稅收力度,通過各種消費專案廣泛徵稅,從車馬、窗戶到飾帶、蠟燭,不一而足。反法戰爭開始之初,皮特有意增加間接稅以滿足戰時需 求,但考慮到可能會打擊窮人、激起反抗而作罷。在1798年的財政預算中,皮特建議減少國債借貸,同時通過新稅來籌集資金。1799年通過所得稅法案,所 有收入超過60鎊就需繳稅。儘管這在稅收歷史上具有開創性,但是在皮特生前,所得稅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達到他期望的收入數量。但是在他去世後,隨著稅收管 理制度的完善,所得稅的徵收開始顯示出其重要的成果:十年間就徵收了1億7200萬鎊,保證了債務的最終償付。

總的來看,從1793年到1815年,稅收幾乎占了英國政府所有開支的一半,通過稅收,英國儘量保證國債的償付,維護國家的信用,惟其如此方能維持國債制 度的運轉,確保源源不斷的資金以支撐脆弱的反法同盟。可以說,國債和稅收相輔相成,完善了國家的財政制度,提高了英國籌集資金、維持持久戰的能力,在英國 用「金子」維持反法同盟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於不同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理念,特別是由於英法的利益衝突,英國對法國大革命的態度逐漸從歡欣鼓舞轉為恐懼和仇視,進而干涉阻撓。限於兵力及地理位置,英 國主要採取了利用歐洲大陸諸國之間的矛盾、以金錢組織反法同盟的方式進行反法戰爭。這種方式之得以運用離不開英國經濟實力在工業革命基礎上、在戰爭刺激下 的增強,更離不開英國政府在財政制度建設方面的努力。反法同盟戰爭於英國而言是在經濟上打了一場勝仗,這場勝仗意味著法國終於確立了英國人可以接受的制度 安排,也意味著長達百年的英法爭霸鬥爭終於以英國的勝利而告一段落。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十三世紀,英國就逐漸形成了一種限制王權和注重議會政治的民主傳統,並從貴族民主向近代民主演變。孤懸於歐洲的地理環境、堅韌開拓的社會要求,相對平穩的社會發展歷程,使英國人形成理性、審慎、穩健、克制的民族性格...
【文/姜鵬飛】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陷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爆發。這場革命卻從1793年起,遭到業已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不斷干涉。在22年的 時間裡,英國國內雖政府更迭,但對外政策一以貫之,即聯合荷蘭、西班牙、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瑞典等歐洲國家先後組成7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整個 過程反反覆覆,頗有置法國於「死地」而後快的意味,結果終以1815年6月18日的滑鐵盧一役徹底擊敗馳騁歐洲的拿破崙,實現了法國的君主制復辟。

失控的革命思潮

在7次反法同盟戰爭中,英國無疑是最堅定的組織者。「皮特的金子」從英國源源不斷地輸往歐洲,維持著矛盾重重的反法同盟。同為資本主義國家,卻如此急於「相煎」,和仇視新制度的封建君主制國家相比,英國自有她的原因。首先,英法兩國的政治文化大相逕庭。

自十三世紀,英國就逐漸形成了一種限制王權和注重議會政治的民主傳統,並從貴族民主向近代民主演變。孤懸於歐洲的地理環境、堅韌開拓的社會要求,相對平穩 的社會發展歷程,使英國人形成理性、審慎、穩健、克制的民族性格,在政治上容易安於現狀,重視傳統經驗,不易受極端、理想觀念和個人感情的支配,樂於遵循 某些古板陳舊的、約定俗成的習慣法和規定形成了英國式的保守主義政治文化。而法國雖然在十四世紀形成了三級會議,但其作用主要是服務於王權而不是限制王 權。經年累月,強大的王權和專制制度使法國在政治上缺乏自由,深感弊端之苦卻看不到醫治良方的人們,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要麼全盤忍受,要麼全盤 摧毀國家政體」,由此而認同啟蒙思想家那種用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和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取代統治社會的複雜傳統習慣的主張。這就使法國的政治文化帶有文學 式的理想色彩、浪漫主義情懷、以及不可避免的激進主義特點。這種政治文化,特別是表現日益明顯的非理性特徵必然與英國保守的政治文化相左。正是這種差異決 定了英國對法國大革命態度的轉變。

大革命爆發伊始,海峽對面的英國第一反應是普遍的驚喜。儘管出發點各異,但從上到下都出現了歡迎革命的傾向。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從波旁王朝的覆沒中看到了 「正義」之手——如果法國國王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不與共和叛軍聯手會有這樣的下場嗎?首相小皮特則認為革命將給法國以沉重打擊,至少使法國在短期內不再能 夠成為歐洲的一個強國。小皮特的政治對手、輝格黨領袖福克斯說:「巴士底監獄的陷落是世界歷史上發生的最偉大的一件事。」不信奉國教的大臣理查‧普萊斯公 開感謝上帝,因為法國人終於「從沉睡中醒來,打碎了身上的枷鎖,從壓迫者手中爭取正義」。陶瓷業實業家威奇伍德也向這「驚人的革命」致敬,認為其開創了啟 蒙和智慧的新時代。

更熱情的是詩人和知識分子:威廉‧布萊克在倫敦街頭帶上了象徵自由的紅帽;羅伯特‧伯恩斯還向巴黎的國會送去槍支;還是學生的科勒律支就巴士底監獄的陷落 寫下了熱烈的詩句;年方19歲的華茲華斯直接去了法國,沉浸在「歐洲歡欣、人性重生的時代」中。比他還年輕4歲的羅伯特‧索西後來在1824年回憶了在革 命爆發的時候「舊事物是怎樣地看上去一去不復返,除了人類的重生而再無他夢」。只有愛德蒙‧伯克和一部分有產階級從一開始就認為革命完全是罪惡,擔心法國 成為暴虐的楷模。可是隨著法國大革命的開展,這種比較普遍的歡迎態度漸漸起了變化。

1792年9月2日,一部分情緒過激的巴黎群眾衝擊巴黎各個監獄,不加區別地處死在押犯人,共進行3天,死者1000多人,倖免者僅及半數,這就是有名的 「九月屠殺」。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10月處死了瑪麗王后以及21名吉倫特派成員。11月,羅蘭夫人和一批立憲派成員也死 在斷頭台下。如此慘烈的革命進展使英國年輕的改革者們開始重新思考,輝格黨的賽繆‧羅米利承認弄錯了法國民族的本性,甚至不無諷刺地說「人們想到在這樣一 群怪物中間維持自由政府,或許恰似想到在非洲某些叢林中建立一個老虎共和國」。華茲華斯、科勒律支、羅伯特‧索西相繼從讚賞大革命轉為抗拒所有的革命理論 和實踐。連著名的自由主義者約翰‧威爾克斯也說法國不是民主而是暴徒統治。儘管英國內戰中也曾將自己的國王送上斷頭台,也曾經歷過派別鬥爭和獨裁,但英國 人一向為和平的過渡而額手稱慶,為沒有流血的「光榮革命」而感到驕傲。法國血雨腥風的革命方式、摧枯拉朽的破壞力度逐漸令保守的英國人無法接受。

尤其讓英國的統治階層坐立不安的是法國大革命前所未有的煽動性,這是英國所以干涉法國革命的第二個原因。這種煽動性在於啟蒙思想宣揚的社會契約學說和天賦 人權理論在法國人頭腦中催生出平等代表制的政治理想。為了這種脫離傳統與習慣的理想,法國人摧毀國王的權威、沒收教會的財產、迫害貴族、醉心於民主,嚴重 威脅到現有的社會秩序。特別是革命的群眾運動方式、無政府主義特徵,很容易為他國民眾所模仿、產生反叛或不滿,從而危及統治者。湯瑪斯‧潘恩於1791年 發表的《人權》更是加深了保守勢力對法國大革命的恐懼和對國內政治動盪的擔心。這篇政論文針對愛德蒙‧伯克持批判態度的《法國大革命沉思錄》,大膽提出了 人民權利和民主改革。在下層人民中間,這本小冊子和潘恩的思想廣為傳播,「織工車間、閱報室、工廠廠房、甚至煤礦礦井,到處都有人在讀這本書」。到 1793年,《人權》的銷售量已經達到20萬冊,再版次數也遠遠超過了《法國大革命沉思錄》。

受《人權》政治思想的激勵,十八世紀80年代初衰落下去的英國激進運動在1792年進入一個新階段。各種激進協會在英國紛紛湧現,掀起強大的集會結社高 潮。激進派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宣傳社會政治改革,同時伸援法國革命。有的激進組織還與法國國民議會保持聯繫,宣傳人權理論。對此,英國統治者和保守輿論 深感憂懼,支持法國革命的福克斯在下院的威望明顯下降,愛德蒙‧伯克的觀點則為更多人所接受。皮特宣稱「我們若放縱潘恩的主張,我們必將有一場流血的革 命」。

更糟糕的是,法國大革命還推動了愛爾蘭人民爭取獨立的反英鬥爭。1791年10月,沃爾夫‧托恩組織了愛爾蘭統一黨,領導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運動,直接危及 英對愛爾蘭的統治。而法國則在1792年11月頒布了支持他國革命的「博愛法令」,這讓英國人更是如坐針氈,越發認為干涉法國革命是保衛英國憲政和政治價 值準則的必然之舉。正如皮特所說:「我們獲得的最好安全將是摧毀那種野蠻的無政府體制。」有鑑於此,干涉法國革命、阻止大革命思想及原則的濡染傳播,已經 成為越來越多的上層人士的要求。

英法利益上的衝突

但是英國堅決打壓法國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其與法國的利益衝突已經成為歐洲的主要矛盾,不可調和,當然也不願意法國革命扭轉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爭奪戰中初具 優勢的局面。十七世紀末葉起,英、法在爭奪世界商業霸權和殖民地霸權上就存在著矛盾。七年戰爭後,法國雖然被削弱,但英法矛盾仍然尖銳,特別是法國在北美 獨立戰爭中的反英政策,更使英國懷恨在心。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資本主義迫切需要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於是掠奪殖民地就成了英 國對外政策的頭等大事。恰好在擴張殖民地方面,法國處處都是英國的競爭對手,而拿破崙又一直把英國作為他的主要敵人,特別是拿破崙執行的「大陸封鎖政 策」,更使英國難以容忍;而拿破崙進軍印度的計畫和出兵占領西班牙並奪取其美洲殖民地的政策,更使英國感到切膚之痛,誓與法國勢不兩立。

另外,受法國革命的影響,英國政治中的激進派和共和派興起,掀起了反政府和爭取選舉改革的運動,使英國統治者對法國雅各賓主義在英國的傳播不寒而慄。所有 這一切,都使英國統治者感到法國革命直接危及到了他們的利益,英國絕不容許法國得勢。1792年9月,法軍趁著瓦爾密大捷的勝利,越過萊茵河,將反對外國 武裝干涉的戰爭推移到法國境外,進占比利時,將三色旗插到了荷蘭邊界。低地地區一直被英國視為門戶,而荷蘭更是英國神經最敏感的區域。法國的軍事行動震驚 了英國統治集團,他們認為這已經威脅到了英國的安全和海上交通自由。經過一系列外交交涉之後,法國毫無讓步之意,英國遂於1793年1月決定與普魯士、奧 地利合作,干涉法國革命。

在干涉的方式上,英國沒有過多的選擇。英國沒有強大的陸軍,和法國50萬訓練有素的軍隊相比,英國4萬多人的軍隊在數量、素質上都差得太遠。更重要的是, 英國龐大的殖民地更需要保護,在軍事上深陷歐洲大陸向來是英國所極力避免的。從策略角度看,英國作為同盟的組織者也比直接出兵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一切決 定了英國的干涉方式主要是通過財政資金糾集歐洲大陸國家組成反法聯盟、進行聯盟戰爭。就戰爭結果而言,這種干涉方式未嘗沒有效果,但代價也是巨大的,勝利 的快意掩蓋不了巨額的戰爭開銷。迄至1815年,英國為反法戰爭花掉了15億7千300英鎊。1791~1805年間,英國提供的貸款和補貼就達到 1600萬英鎊。人們不禁訝異:以其蕞爾小國,未經政治動亂,未遭經濟破產,如何能提供如此龐大的戰爭費用,維持這樣一場持久戰爭?又如何能反覆發起反法 同盟,「矢志不渝」地武裝干涉法國革命?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邁克爾‧卡門著、譯/王晶】

然而,在別處,就像路易斯‧埃文斯在1753年評論賓夕法尼亞的「荷蘭人」時說得:「目睹我們的偏遠殖民地令人十分愉快,那裡的穀倉大如宮殿,而 業主住在木棚裡;然而,這是農業興旺的標誌。」巨大的困難和一系列畸形物的源頭在於,殖民地農民一邊在正式的田園讚美詩文學中受到推崇,一邊又在描寫美國 農業的現實作品中受到譴責。牧歌文學起源於英國,有著抒情傳統。然而,當來訪者和殖民者本身開始直接觀察美洲農民時,他們常被所看到的激怒。土地具有廣闊 的潛力,但是農民似乎忽略了這點。實際上,無數證據顯示純真的田家郎有著不小的毛病。

英國的牧歌傳統已經被殖民地詩人熱情地接受了,他們斷言既然鄉村是乾淨、自然和美麗的,那麼在其土地上工作的人們不可避免會吸收它的美。然而,18世紀出現了對美國農民精神的批評。1758年《美國雜誌和月刊編年史》上一篇匿名文章講述了原因:

居民中,曾囿於本國狹小農場的占了多數,他們對土地的欲望永不滿足,與 其說提高土地的價值,不如說糟蹋土地,使它們變得貧瘠。許多人養成了不 安分的性子,對勞作和節儉變得不耐煩,糟蹋自己的農場,賣掉它們,再搬 回印第安人的邊境,購買新的土地。

傑 佛遜為強健的自耕農唱的讚歌和同一時期喬治‧華盛頓的批評之間的距離是何其大:「這個國家的農民如果可以被稱做農民的話,目標不是充分利用土地,這是廉價 的或者一直是廉價的,而是充分利用勞力,這是昂貴的;這樣做的後果是許多土地被翻遍了,卻沒有一塊像應該的那樣得到耕種或改善。」

牧歌般 的田園詩與耕地的浪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此外,和自耕農幹著同樣的活(也許更多)的雇傭勞力和奴隸都不享有神話賦予自耕農的尊嚴和榮譽。這種勞力的雇主們 可能本身不幹什麼體力活,但是依然能夠享有神話的慰藉。富足中的貧困的自相矛盾開始縈繞在許多有思想的殖民者腦中。羅伯特‧貝弗利在1705年寫道,「他 們從英格蘭進口各式各樣的衣服」:

但是那裡的亞麻和大麻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生長得好;他們的羊大量繁 殖,長得很好,但是他們給羊剪毛只是為了使羊涼快。桑樹的葉子是蠶特有的食物,但是人們讓桑樹在那裡像野草一樣生長,卻不擔心蠶的茁壯成長有沒有風險。他 們帽子所用的毛皮可能首先是從當地出口的;而當地產的大多數皮革只用來在漏雨的房子裡遮蓋紡織品……他們是如此令人討厭的壞莊稼漢,儘管他們的國家樹木遍 地,他們還是從英格蘭進口所有的木製品:他們的櫥子、椅子、桌子、凳子、櫃子、箱子、車輪和其他所有東西,甚至於碗和樺木掃帚,這永遠要怪他們的懶惰。

作為矯正富足中的貧困的方法,人們也在殖民地社會中發現了勢利的人道主義的源頭。例如,在南卡羅來納的查爾斯頓,個人通過相互之間狂熱地競爭做善事來建立 他們崇高的威望。過分慷慨的慈善事業成了新富鄉紳的特徵。慈善事業既能滿足他們的人道主義同情心,又能滿足他們在公共貢獻方面超過他人的願望。不過,查爾 斯頓也是被卡爾‧布里登博一直稱為「卡羅來納悖論」的中心:「一個貪婪的社會的不貪婪的消費標準。」人們拚命地試圖聚斂財富;但是以同等不計後果的熱情來 揮霍它。殖民地時期,美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資產階級貴族。它的起源是中產階級,首要目標是獲得財富和地位。地區差異固然存在,畸形物也大量存在於這些差異 內部。為了宗教利益而建立的新英格蘭殖民地成為資本主義精神的實驗室,而為了商業利益而建立的南方殖民地最終形成了不宜全面發展商業的環境。~未完,詳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利酋長頭顱 法歸還紐西蘭

頭上刺青為毛利人傳統,象徵武士或酋長地位,卻在歐洲殖民時期遭獵殺斬首運到歐洲,當作奇風異俗展覽。(美聯社)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法國國會可望在二十九日批准一項提案,將歐洲殖民時期獵取的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頭顱遺骸,歸還給紐西蘭。面對殖民時期不把原住民當人看的帝國遺緒,支持者讚揚,這項提案改正歐洲殖民者當年的錯誤。

07年就要還 文化部長反對

提 案初稿大綱指出,歐洲對紐西蘭殖民期間,毛利人傳統在頭顱刺青,讓歐洲人產生興趣,私人收藏家開始獵取人頭,並成為一項野蠻貿易的目標。為了滿足需求量, 甚至在其他奴隸頭上也刺上原本象徵毛利人武士或酋長地位的刺青,然後將他們斬首,充作毛利人頭販賣,「這些至今仍分散在歐洲、美國博物館的毛利人頭顱,有 一段提醒著我們殖民主義最糟糕時刻的歷史。」

法國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UMP)人士透露,儘管政府態度仍有所保留,但國會仍可望通過此 案;曾經在二○○八年阻止法國羅恩市歸還一具毛利酋長頭顱的文化部也支持。法國羅恩市博物館○七年決定,將一八七五年收入館藏的一具毛利酋長頭顱還給紐西 蘭,但次年遭當時文化部長阿巴奈封殺,擔心此例一開,法國收藏的大量埃及木乃伊也得比照辦理。

支持者指出,近年來澳洲、歐洲和美國若干博物館已經對「紐西蘭的正當要求」做出正面回應,法國卻自外於此一普遍性行動。全球各地博物館收藏的五百具毛利人頭顱,其中三百具已還給紐西蘭,法國擁有約十五具。

這類文化爭議對法國來說並不陌生,被暱稱為「黑色維納斯」的南非霍騰托特族原住民婦人巴特曼遺體就流落法國逾百年,直到二○○二年才還給南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29/today-int3.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熙帝六十一年的君主生涯,做了許多事情。在歷史的天平上,康熙帝對 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的最值得稱道的重大貢獻有哪些?
【前言】

康熙帝六十一年的君主生涯,做了許多事情。在歷史的天平上,康熙帝對

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的最值得稱道的重大貢獻有哪些?

 

 

他留給後世的歷史財富又是什麼呢?

 

 

 

第三、中華文化傳承。

 

 

清朝帝王為了鉗制知識分子的思想,鎮壓異端、打擊政敵,實行文字獄。清代文字獄始於順治、康熙,發展於雍正,大行於乾隆,約計近百起。康熙朝主要有《南山 集》案一起。這是應當批評的。但康熙帝在文化方面,也有巨大的貢獻:其一、興文重教,編纂典籍。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 成》、《律曆淵源》、《全唐詩》、《清文鑑》、《皇輿全覽圖》等,總計六十餘種,兩萬餘卷。其二、移天縮地,興建園林。康熙帝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 木蘭圍場等,雍正帝、乾隆帝又大興「三山五園」 ─香山

 

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峰。其三、引進西學,學習科技等。李約瑟博士稱康熙帝為「科學的皇帝」。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文明中斷,而中華文明在清朝於曲折與艱難中得到傳承,不僅沒有中斷,且激發了活力。康熙朝國家一統、國力強盛,中華文化在交融中傳承、在曲折中發展。這既是康熙帝治國的功績,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現。

 

第四、經濟恢復發展。

 

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重視耕織,恢復生產。治理黃河、淮河、運 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培育新的稻種,取得很大成績。蠲免田賦,賑濟災荒,沒有見到「人食人」現象的記載。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戶部庫存銀五千萬兩, 「時當承平,無軍旅之費,又無土木工程,朕每年經費,極其節省,此存庫銀兩,並無別用,去年蠲免錢糧八百萬兩,所存尚多」(《清聖祖實錄》卷二四 0)。上年十二月,徵銀二七八0四五五三兩,加上課銀二九五七二八兩,共徵銀二八一00二八一兩(《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六)。康熙朝強調藏富於民,減免天 下錢糧共達五四五次之多,其中普免全國錢糧三次,計銀‧五億兩。康熙朝國家一統、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經過戰亂、災荒後,有所恢復,也有所發展。這既是康熙 帝治國的功績,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現。

 

第五、社會秩序安定。

 

康熙朝社會安定,主要是指康熙二十二年三藩之亂平定以後,雖然社會矛盾也有,民族糾紛也有,但沒有大的、嚴重的社會動盪。康熙帝很有幸,他 執政的後四十年,中國社會處於由亂到治、由動到靜的歷史時期。原有的社會衝突已經平息、原有的動亂能量已經釋放殆盡,新的社會衝突、新的社會動亂,能量還 沒有積聚起來。

 

康熙朝社會安定,我舉三個例子:

 

1.從康熙二十年到六十一年,中原地區四十一年間,沒有大的廝殺爭戰,沒有大的社會動盪,也沒有大的社會危機。在中國兩千年皇朝史上,統一 王朝皇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有六位:漢武帝、唐玄宗、明世宗、明神宗、清聖祖和清高宗。漢武帝有天漢民變、唐玄宗有安史之亂、明世宗嘉靖帝有庚戌之變、明神 宗萬曆帝有薩爾滸之戰、清高宗乾隆帝有王倫起義,而中原地區連續四十多年無戰爭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2.秋決死刑比較少。死刑的案件,康熙十二年,「死犯共有八十餘名」(《康熙起居注冊》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一日),後來「決一年之罪犯,減至 二三十人」(《康熙起居注冊》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康熙十六年,終歲決斷死刑,「不過十數人焉」!當時有多少人口呢?當在一萬萬以上。當時有多少個省 呢?全國設十八個省,包括直隸、江蘇、安徽、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福建、浙江、江西、湖廣、偏沅(偏沅巡撫,明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設。康 熙三年分湖廣置湖南,巡撫於長沙。雍正二年改為湖南巡撫)、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平均每省每年死刑一人。對於一個上億人口、十八個省的大國來 說,一年死刑十餘人,死刑數字,算是很少。這就說明:當時社會相當安定。

3.康熙帝多次四方出巡。他三次東巡、六次南巡、六次西巡、三次北征,還四十八次去木蘭秋獮、五十三次到避暑山莊(前面講過)。試想:如果社會動盪,康熙 帝四方出巡是不可能的。如康熙帝第五次南巡,到山東,民眾扶老攜幼,隨舟擁道:「夾岸黃童白叟,歡呼載道,感恩叩謝者,日有數十萬。」(《清聖祖實錄》卷 二一九)到江南,縉紳士民數十萬人,夾岸跪迎(《清聖祖實錄》卷二二八)。以上難免有官員組織民眾夾道歡呼以博得聖上喜歡的舉動,也難免有官方誇大輿情的 現象,但可以透露出當時社會比較安定。

 

 

康熙朝國家一統、國力強盛,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這既是康熙帝治國的功績,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現。

 

「盛世」的「盛」是強盛、繁盛、興盛的意思。康熙朝的後四十年,在中國皇朝史上,的確是一個相對強、繁、興的局面─「強」,當時是世界上強大的帝國;「繁」,當時是比歐洲國家繁榮的帝國;「興」,當時是亞洲興隆的帝國。

 

康熙帝國有內在矛盾、有潛存危機嗎?有。

 

 

(本文轉載自閻崇年《康熙大帝》聯經出版出版)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熙帝六十一年的君主生涯,做了許多事情。在歷史的天平上,康熙帝對 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的最值得稱道的重大貢獻有哪些?
【前言】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帝的主要三大貢獻是:奠定中國版圖、協和民族關係、傳承中華文化。他的主要三個缺憾是:八旗制度未能徹底改革、文化差異未能深入彌合、學習西學未能形成國策。

從總體上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盛世景象

他留給後世的歷史財富又是什麼呢?概括說來,主要有五:

 

第一、中國版圖奠定。

 

我們打開中國地圖和東亞地圖,看看當時的清朝疆域。

 

在東南,統一臺灣,金甌完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侵占臺灣。清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 認南明的正統地位)。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內訌、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文武兼施,征撫並用,統一臺 灣。設臺灣府,隸屬於福建。臺灣府下設三縣─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臺灣。從而加強了中 央對臺灣的管轄,並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東北,抵禦外侵,締結和約。黑龍江流域地區,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清軍入關後,沙俄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占領雅克薩(今阿爾 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康熙帝統一臺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康熙二十八年,同俄國在尼布楚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外興安嶺以南,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土地,歸中國所有。這是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同外國簽訂的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清朝加強了對黑龍江地區的管轄,初步奠定了後來黑龍江等行省的規模。

 

在正北,多倫會盟,善治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帝則進一步解決了漠北蒙古、初步解決漠西蒙古的問題。從秦漢匈奴到 明朝蒙古,兩千年歷史的北疆難題,到康熙帝時才算真正得解。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秦漢以來,長城是中原農耕民族用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康熙之後,蒙古是中華各個民族防禦外國南侵的長城。

 

在西北,三次親征,敗噶爾丹。康熙帝先後三次親征,遏制噶爾丹勢力東犯,不僅穩定漠北喀爾喀蒙古局面,也穩定漠南蒙古的社會,並有助於安定 西藏,更有利於中原地區的社會安定。在西南,進兵高原,安定西藏。清初,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西藏已完全歸屬於清朝。康熙帝又派兵平定西部蒙古勢力對西藏 的擾犯,冊封班禪額爾德尼,任命西藏政務官員,在西藏駐軍,設駐藏大臣,維護西藏的社會安定。

 

康熙朝國家一統、國力強盛,周邊國家沒有出現動盪,也沒有出現威脅(俄國侵犯被擊退)。這既是康熙帝治國的功績,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現。

 

第二、中華各族協和。

 

清代民族關係,從康熙朝開始,是中國皇朝史上最好的時期。在東北,打敗俄國的侵略,解決並鞏固了自遼河到黑龍江流域各民族的問題。東北的達 斡爾,前代所謂的「邊徼」之野,清朝則成為「龍興之地」。在北方,中國自秦漢以來,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邊患。明代的蒙古問題始終未獲徹底解決,己巳 (一四四九)與庚戌(一五五0),京師兩遇危機,明英宗甚至成為蒙古瓦剌部的俘虜。清朝興起後對蒙古採取了既完全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的做法,也不同於金代 女真皇

帝的做法。先後綏服了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西蒙古)。清朝對蒙古的綏服,「撫馭賓貢,敻越漢 唐」。在西北,後乾隆帝對南北疆維族等統一。在西南,進兵安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後乾隆「欽定西藏章程」制定,設立金瓶掣簽制度,西南雲貴川的苗、 瑤、彝等,改土歸流,清朝實現了中國皇朝史上多民族的協和。

 

 

康熙帝的家庭、他的血緣也是民族協和的例證。康熙帝的祖母是蒙古族,父親是滿族,母親是漢族,所以,康熙帝身上有百分之五十的漢族血緣,百 分之二十五的滿族血緣,百分之二十五的蒙古血緣。康熙帝本身就是一個民族協和的象徵。康熙朝國家一統、國力強盛,多民族協和在一個中華大家庭中,沒有出現 大的民族動盪、民族分裂。這既是康熙帝治國的功績,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現。

 

 

(本文轉載自閻崇年《康熙大帝》聯經出版出版)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委員會認為康乾時代不是歷史的盛世,而是專制黑暗時代。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由此啟發我思考一個嚴肅的課題:怎樣評價康熙朝的歷史地位?
【前言】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帝的主要三大貢獻是:奠定中國版圖、協和民族關係、傳承中華文化。他的主要三個缺憾是:八旗制度未能徹底改革、文化差異未能深入彌合、學習西學未能形成國策。

從總體上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盛世爭議

西方人繪製的康熙帝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對康熙帝的歷史評價,辛亥以來,眾說紛紜。我先從一個真實的故事說起。

 

一個故事

 

二十世紀0年代初,香港回歸之前,香港大學要做一個歷史研究課題:「論黃金時代 ─康乾盛世」,並成立一個由香港、北京兩方面的學者合作的課題組,約我參加這項課題研究。但課題組主持人說:這個課題要經過一個專家委員會審議通過。結 果,課題沒有被通過,其理由是:專家委員會認為康乾時代不是歷史的盛世,而是專制黑暗時代。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由此啟發我思考一個嚴肅的課題:怎樣評 價康熙朝的歷史地位?

 

三種觀點

 

對康熙帝歷史功過的評價、對康熙朝歷史地位的評價,清朝人是充分肯定的;辛亥革命反滿派觀點是否定的;當代學者又是怎麼看的?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康熙朝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黑暗的時期;

第二、康熙朝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強盛的時期;

第三、康熙朝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一次落日的輝煌。

先說第一種觀點。持康熙「黑暗」說者,主要論據是說康熙朝為「封建專制」。但我們看,封建君主專制從秦始皇到宣統帝,其間有三百多位君主, 不可一概而論,不可不加分析。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洪宣之治」等,也都是「封建專制」。因此,以「封建專制」作為否定「康熙盛世」的論 據值得商榷。

 

次說第三種觀點。

 

論者認同康熙朝出現「輝煌」,但這是落日的輝煌。這個提法很有道理,但日出的輝煌與日沒的輝煌,終究都是一次輝煌。《尚書大傳‧卿雲歌》 曰:「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其實,康熙朝也好,整個大清朝也好,其他朝也好,都像日出日沒,月升月落一樣,既要觀察其是日出或月升,日沒或月落;更要觀 察日出月升時,是被烏雲遮蔽,還是光亮天下。本文討論的是學術界存在的第二種觀點。

 

再說第二種觀點。

 

我個人不提「雍正盛世」,因為雍正朝十三年,時間太短;也不提「乾隆盛世」,因為爭議較大。我贊成「康熙盛世」的說法,有什麼根據呢?因為,康熙之世有五種景象。

 

 

 

 

(本文轉載自閻崇年《康熙大帝》聯經出版出版)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問:康熙大帝為什麼要擒拿輔政大臣鰲拜呢?是因為鰲拜想篡位嗎?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康熙大帝》中第八回「鰲公府初議劫宮闈」、第十二回「逆種各起屠龍心」,說鰲拜有「劫宮」、「屠龍」的政治野心。
【前言】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帝的主要三大貢獻是:奠定中國版圖、協和民族關係、傳承中華文化。他的主要三個缺憾是:八旗制度未能徹底改革、文化差異未能深入彌合、學習西學未能形成國策。

從總體上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為何要剷除權臣鰲拜?

有人問:康熙大帝為什麼要擒拿輔政大臣鰲拜呢?是因為鰲拜想篡位嗎?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康熙大帝》中第八回「鰲公府初議劫宮闈」、第十二回「逆種各起屠龍 心」,說鰲拜有「劫宮」、「屠龍」的政治野心。昭槤也說「鰲拜藏刀」,似欲對康熙帝不利。鰲拜如真有篡位野心,真要搞政變,他可以在府宅設伏兵,何必在床 前刺殺康熙帝呢!康熙帝到鰲拜府邸,必然帶著侍衛,鰲拜一把匕首怎能將康熙帝殺死呢!況且,鰲拜已經年邁,康熙帝卻風華正茂,身邊還有貼身

侍衛。到現在為止,沒有史料證明鰲拜想搞宮廷政變。那麼,康熙與鰲拜的矛盾是怎樣激化的呢?

 

事情發展,總有原委。上一講我講過,順治帝臨終前同孝莊皇太后商定,由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 旗)四大臣輔政。康熙初期,四大臣尚能協力忠誠,輔佐政務,不結黨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四個輔政大臣的格 局發生了變化─索尼雖位居四輔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隨之過世;蘇克薩哈以子為額駙、入侍禁廷,雖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死後率先舉發,但畢竟受到牽連;遏必隆 雖與鰲

拜都屬滿洲鑲黃旗,但性格軟弱,依賴鰲拜。鰲拜這個人,雖立過大功,卻居功驕傲、專橫跋扈;雖久經歷練,卻個性張揚、鋒芒外露。於是,四臣輔政,失去平衡。

 

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十二歲的玄燁舉行大婚典禮,索尼之子、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宮。皇后的叔父索額圖為宮廷侍衛。

 

康熙五年(一六六六),發生改撥圈地的重大事件。鰲拜專權的突出例子,是圈換土地事件。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七月,玄燁十四歲,輔臣索尼援引先帝福臨十四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康熙帝徵得祖母太皇太后同意,允索尼所奏,同年七月初七日,御太和殿舉行親政大典,當日在乾清門御門聽政。

 

鰲拜以首輔索尼已死、次輔蘇克薩哈已誅,自己又與遏必隆同屬鑲黃旗,從而形成鑲黃旗獨掌朝政的局面。「班行章奏,鰲拜列首」。鰲拜自我膨脹,逐漸專權。康熙與鰲拜的衝突是怎樣引起的呢?我講兩個歷史故事:

 

第一、圈換旗地的故事。

 

順治初實行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永平府一帶原定圈給鑲黃旗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這件事當時曾引起 一場風波,但事過二十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康熙五年(一六六六),鰲拜重新提起此事,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討好自己與遏必隆 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這也是鑲黃旗對正白旗的一個報復。

 

此事朝野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滿洲正白旗)認為不可,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漢軍鑲白旗)以此舉 造成萬民失業、顛沛流離而抗疏。時士紳百姓,告門訴求:「號泣之聲,聞於數里」;「哀號乞免,一字一淚」。保定巡撫王登聯(漢軍鑲紅旗)以圈撥擾民而疏請 停止。鰲拜以蘇納海、朱昌祚「與蘇克薩哈係一體之人,將他滅戮,壞去蘇克薩哈一手一足」(《明清史料》丁編第八本),矯詔誅殺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總 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行刑之日,旗民哀之」(《八旗通志》卷一八九〈朱昌祚傳〉)。

 

第二、蘇克薩哈的故事。

 

康熙帝親政後的第六天,蘇克薩哈請求到孝陵(順治帝陵)守靈,以保全晚年。鰲拜藉機給蘇克薩哈羅織罪名:皇上新親政,你要去守靈,這是對皇 上親政的不滿等等,共擬蘇克薩哈二十四條大罪,請求將其凌遲處死。康熙帝「堅執不允所請」。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清聖祖實錄》卷二三),揮臂咆 哮,橫行朝廷,脅迫十四歲的皇上同意。鰲拜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將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斬的、絞的、發配的,抄家滅門,一族殆盡。

 

在這裡插一句:電視劇《康熙王朝》說太皇太后下旨斬殺蘇克薩哈,而史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孝莊太皇太后沒有垂簾聽政,她沒有權力也沒有先例可 以當廷宣布懿旨。蘇克薩哈被殺後,隨之索尼病故,鰲拜因與遏必隆同屬鑲黃旗,更加驕縱,肆無忌憚。康熙帝內心雖對鰲拜極為不滿,卻在表面上同其周旋。

 

這兩起事件、兩個故事,折射出朝廷五個關係,矛盾突出。

 

第一、皇權與旗權的矛盾。

 

八旗在建立初期,實行八王分理國政,早年曾「分月輪值」。康熙帝強調:「天下大權,當統於一。」四輔政大臣,都是關外老臣,他們掌握朝廷實 權、大權,一個有作為的君主,是不能容忍皇權旁落的。尤其是鰲拜目無君主,一個有作為的君主,豈能容納?因此,康熙大帝期待君主大權,統歸於一。

 

第二、新銳與舊勳的矛盾。

 

康熙帝身邊的大臣,如索額圖、明珠等,都是一批年輕有為、朝氣蓬勃的新銳,他們不滿意滿洲舊臣的保守。要前進,就要朝廷大員的更新─排除保守勳舊,起用先進新銳。任用先進新銳是康熙帝親政後採取的一項重要的舉措,而鰲拜等排斥新銳。

 

第三、滿洲與漢人的矛盾。

 

清初推行「首崇滿洲」的國策,出現滿漢的嚴重矛盾。在滿與漢的天平上,如何擺平滿漢關係,這是一個領導藝術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多爾袞 攝政時期,因為清軍剛入關,八旗大員是清朝入關的勳臣,給予優待。多爾袞死後,順治帝作了一定調整。順治帝死後,滿洲勢力抬頭,以「罪己詔」的形式讓順治 帝作了自我否定:「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 生未遂。」四大臣來了一個反題,撤銷內閣、翰林院,恢復內三院,排擠漢族官員,任用滿洲老臣,將權力集中到輔政大臣手中。

 

第四、文臣與武將的矛盾。

 

順治帝「罪己詔」又說:「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而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 其實,這主要是那些開國武將、滿洲勳舊的意見。遷都北京之初,需要漢官「引路」,需要重用文臣,所以在一個時期重用漢官、文臣為勢所必然。但鰲拜等人片面 重滿官、用武臣,這同太平發展的局勢不相符合。

 

第五、兩黃與正白的矛盾。

 

在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上三旗內部也存在矛盾。在多爾袞時期,因多爾袞親管正白旗,在用人、行政、圈地、特權等方面,關照正白旗的利益過多,引起兩黃旗不滿,鰲拜曾要求調換土地,就是這種不滿的一個突出表現。

 

所以,在調整皇權與旗權、新銳與舊勳、滿洲與漢人、文臣與武將以及上三旗的關係中,康熙帝同鰲拜等的矛盾日漸激化,雙方衝突,必不可免。

 

康熙帝皇權旁落,更甚者,還有三事:一是鰲拜常在御前「呵斥部院大臣,攔截章奏」;二是又對冊立索尼孫女為皇后不滿,「阻攔啟奏」;三是朝 政大事常在鰲拜家裡商定後再到朝議。鰲拜目無君主,舉朝大臣震驚。皇帝大權旁落怎麼辦?康熙帝同太皇太后密商之後,決定:擒捕權臣鰲拜,剷除鰲拜集團。

 

 

(本文轉載自閻崇年《康熙大帝》聯經出版出版)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
【前言】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帝的主要三大貢獻是:奠定中國版圖、協和民族關係、傳承中華文化。他的主要三個缺憾是:八旗制度未能徹底改革、文化差異未能深入彌合、學習西學未能形成國策。

從總體上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時勢與英雄 共同創造歷史

康熙帝像,聯經提供

十七世紀四○年代,在世界上兩個偉大的國度裡─亞洲的中國和歐洲的英國,幾乎是在同時,發生了兩件現象相似而又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

 

清順治元年三月十九日(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黎明,中國北京內城被李自成的軍隊攻破,明朝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門外的萬歲山(在今景山公園),披髮跣足,自縊而死,就是披頭散髮,赤著腳,吊在樹上,自殺身亡。

 

清順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一六四九年一月三十日),英格蘭倫敦的上千名市民,走向白廳廣場,目睹了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國王還發表演說。之後,劊子手揮起斧頭,砍下了他的頭,查理一世身首異處,悲慘而死。

 

這兩個重要歷史事件,雖然時間相近,只差五年;但是兩位君王的結局、兩個事件的變局,後果不同,相差甚遠。崇禎皇帝上吊後,明亡清興,由清朝取代了明朝, 中國歷史,清承明制,仍沿著封建體制路線圖運行。而查理一世被議會判決處死後,英國歷史,幾經曲折,卻沿著資本主義路線圖運行。

 

歷史車輪滾動近兩百年,出現了一個誰也沒有想到的變局:強盛的大英帝國,以船堅砲利打開

 

了大清帝國的國門。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清帝國,逐漸變成了任西方列強宰割的羔羊。

 

所以,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難解難讀的朝代:一方面,從歷史縱向座標來看,它曾經文緯武,寰宇一統,創造過「康熙盛世」的輝煌;另一方面, 從歷史橫向座標來看,它同列強差距,愈拉愈大,蒙受了喪權辱國的恥辱。因此,清朝歷史不僅得到眾多史學家的研究,而且受到幾代中國人的關注。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走近清朝的康熙大帝,透過了解康熙大帝不平凡的一生,回到十七、十八世紀之交的年代,觀賞歷史的波瀾壯闊,考察清朝的興盛衰亡,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汲取寶貴的經驗教訓。

 

康熙大帝

(一六五四─一七二二年),姓愛新覺羅氏,名玄燁,八歲繼位,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歲,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康熙大帝開創了「康熙盛 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歷史的典冊上,他與幾乎同時代的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齊名,位列國際名君,聲名遠播世界。

 

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康熙大帝畫像,一般是這樣的:康熙帝端坐在寶座上,身著龍袍,表情嚴肅,完全是中國帝王的模樣。但在本書的第一講,我首先要展示給大家 的康熙皇帝的畫像,卻是捲頭髮,藍眼睛,鷹勾鼻子,身著洋裝。在康熙帝之前,近兩千年的三百多位皇帝,很少有人被畫成洋人模樣。那麼,康熙帝被畫成洋人的 模樣,說明了什麼?說明康熙時代中國已經和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了。所以,要了解康熙帝,就要從他所處的時代講起。

 

康熙皇帝之所以成為「大帝」,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時勢與英雄的關係,古今中外,爭論不休。我認為:是時勢與英雄共同創造歷史。

 

(本文轉載自閻崇年《康熙大帝》聯經出版出版)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廠神社修護 不忘護蛙

台糖人員將派遣人力,為神社古蹟進行管理維護。(記者林孟婷攝)

〔記者林孟婷/台南報導〕永康三崁店糖廠神社遺蹟遭破壞,台糖人員緊急展開環境整潔及派人管理維護,台糖表示,該區域為諸羅樹蛙棲息地,為維護樹蛙生存環境,不宜大肆整修,將採取有限度管理方式。

台糖表示,永康三崁店糖廠神社保留日治時期神社風貌,國民政府來台接手後,成立永康糖廠並規劃宿舍、活動中心等設備,目前有多株老樹,維持相當完整風貌。

台糖指出,由於該處環境多年無人居住,且周遭成為保育類諸羅樹蛙棲息地,保育人士重視諸羅樹蛙生存環境,故在環境維護上需有多方考量。

台糖表示,為避免破壞樹蛙棲息地,先針對神社附近環境管理維護,但會與保育人士溝通,討論合適的整修方式,期望兼顧環境整潔與保存樹蛙棲息地,呼籲民眾不要在神社種菜,以免破壞古蹟建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26/today-south27.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山車站 早年專辦貨運

華山車站煤台拆除前舊觀。(讀者杜先生提供)

華山車站闢建於日治時期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當時稱為「樺山驛」,至今已有72年歷史,國府來台後改稱華山車站,啟用後均專辦貨運。

華山車站在1986年廢站即閒置至今,文化界人士均認為是「好運」,因為華山地區有多項開發規劃,相關單位認為「早晚要拆」,才能陰錯陽差保存至今。

煤台又稱加煤台,顧名思義,是作為添加火車煤炭之用。在台灣鐵路縱貫線開通後,火車行駛區間拉長,沿線大車站就得承擔補給煤炭與水的責任,煤台是蒸汽火車時代大車站才有的建築。

工人先將煤炭由堆煤場運至煤台上,等火車靠站後,從煤台上將煤炭剷入車斗中;煤台下方的空間,則可作為放置各種推煤、剷煤器具的空間。華山車站煤台是台北市僅存的蒸汽火車煤台。

(圖:讀者杜先生提供/文:記者曾鴻儒)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26/today-life8-2.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團體搶救瀕拆華山老車站

煤台遭拆除後,文化人士發起搶救華山車站運動,希望保留台北市僅存的日本時代車站,圖為已經閒置的華山車站建築。(記者曾鴻儒攝)

北市僅存蒸汽火車煤台遭夷平

〔記者曾鴻儒、林相美/台北報導〕台北市府為美化市容推動「台北好好看」計畫,竟將日治時期就已闢建的舊華山車站煤台夷為平地,文化團體為免有七十二年歷史的華山車站也步上後塵,緊急發起搶救運動,希望將華山車站列為暫定古蹟。

多數台北市民都不知道台北市曾有個「華山車站」,甚至連台北市府也不知道,日治時期闢建的華山車站煤台,月初遭推動「台北好好看」計畫的市府拆除;相當諷刺的,鐵道煤台也在鐵路節前夕遭夷為平地。

盼將車站列為暫定古蹟

由於華山車站與煤台僅相隔一條林森北路,鐵道文化協會等相關團體得知消息後,上週緊急向台北市府提出申請,希望能將華山車站指定為古蹟。

鐵道文化協會會長嚴裕欽指出,華山車站已有七十二年歷史,是目前台北市僅存的日治時期車站建築,在指定古蹟程序完成之前,北市府應先將華山車站列為暫定古蹟。

台 北市文化局二科科長鄧文宗表示,今年三月文化局接獲民眾通報後,曾邀文資委員至華山車站勘查,委員認為,華山車站目前僅存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建物也未達文 化資產價值,因此未將華山車站認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物,建議未來當地重新規劃建設時,可將原有車站建築元素設計納入新的建物設計。

鐵道專家鄭銘彰指出,華山車站從日治時期到一九八六年廢站,共運作了五十年,因為只辦理貨運業務,多數民眾並不知道台北市還有這樣一處車站。

在華山車站旁理髮四十幾年的台鐵剃頭師傅高先生說,華山站早年盛況空前,光是處理貨物的員工就有四、五百人,貨車、貨商、台鐵人進進出出,熱鬧程度不下台北車站。

鄭銘彰說,早年公路運輸尚未發達,貨運主要仰賴鐵路,全台各地物資運往首都台北,進口物資也由台北運往各地,華山車站是全台貨運的集散地,早年可說是台鐵的「金雞母」。

他強調,華山站的歷史比民主紀念館、比景福門上的黨徽都要久,在產業文化、交通運輸史上,都有相當特殊的地位,從任何角度看,都有保存價值。貨運站用地被開發雖是世界潮流,但華山站可保留作為藝文空間,為後世子孫留下具有歷史意義的休憩、文化場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26/today-life8.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種子島看21世紀最美日全食-----日本九州

種子島的宇宙科學館內展示多具實際發射過的火箭。
種子島宇宙研究中心的火箭火射台。
7月22日從宇宙研究中心往東方天空展望,將可看到日全食。
門倉岬上方的鐵砲傳來紀功碑是觀賞日全食的最佳地點之一。
屋久島上因群山林立,而且終年多雨多霧,觀賞日全食的條件反而不如種子島。

撰文˙攝影/朱家瑩

21世紀最壯觀的一次日全食,即將於今年7月22日登場。這次日全食的可見帶橫跨整個亞洲,從印度、中國南部,一直到日本南部,都可以看得到,然而天文迷對日本南部的幾個小島情有獨鍾,尤其是號稱「日本距太空最近的地方」之稱的種子島,更是炙手可熱。

遼闊海天映潔淨蒼穹

去 年三月我曾造訪種子島,當時和幾個同伴躺在沙灘上仰望星空,潔淨的蒼穹度在我們眼呈180度展開,繁星幾乎伸手可及,那種震撼的經驗至今難忘。光是想著那 一大片遼闊的海天,我就可以想見當日食發生時,會是如何壯觀的景象,所以也就不難瞭解,為何內行的天文迷們把它列為首選,搶著到種子島預訂日全食前一天的 旅館了。

種子島位於日本九州南方近海上,它和鄰近的屋久島遙遙隔海相望,但知名度遠遠不如名列世界遺產的屋久島,平日遊客也頗為稀少,寧靜迷人的海邊,只有溫暖的海水日復一日地親吻著沙灘,是一座充滿南國氛圍的小島。

在 今年7月的日全食中,種子島南部將可以看到百分之百的日全食,食甚持續的時間大約1分58秒。雖然它在日本眾多可以觀賞到日全食的小島中不是時間最長的 (最長的是北硫磺島的6分40秒),但因為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而且地形平緩,視野中沒有高山阻擋視線,再加上晴天數多,雲霧較少,所以在觀賞條件上,更勝 群山林立、長年雲霧繚繞的屋久島。

日本距太空最近之地

種子 島「號稱日本距太空最近的地方」。這裡最著名的當然是南部有一座日本最大的火箭發射基地和宇宙研究中心,它從1969年設立以來,為日本發射了數十具火 箭,載送人造衛星進入軌道執行任務。遊客來到種子島,可以透過預約,免費參觀火箭基地及附設的宇宙科學技術館,館內展示著歷年發射的火箭實體,還有人造衛 星、太空站等的模型。當參觀的巴士到達火箭發射台前廣場時,解說人員還會很貼心的讓大家下車拍照,為這趟參觀畫下完美句點。

看著渺小的人類 興高采烈地在火箭發射台前留影,我突然明白了,原來人們對天空的熱情幾千年來從不曾改變。在火箭帶著探索太空任務,飛離地球的那一剎那,人們對無垠宇宙的 夢想也隨之起飛。曾經,人類無知地把日全食當成「天狗吃日」;到今天,卻已經有能力送出太空船去探索廣大的太陽系。只要我們對天空的熱情不減,也許那天, 人們搭乘太空梭從空中觀賞日全食,會變成像去日本賞楓之旅那麼方便。

種子島賞日全食Tips

◆最適合觀賞日全食地方

7 月22日的日全食帶北限剛好就在種子島火箭基地附近,所以包括火箭基地附近的高地、種子島最南端的門倉岬及門倉岬上方的鐵砲傳來紀功碑等地,都是觀賞日全 食的好地方。種子島日全食的初虧開始於當天上午9時37分左右,到中午12時22分左右復圓結束,全食發生的時間約在上午10時58分。

◆如何安全觀賞日全食

日全食從月影開始移動到太陽一角的初虧、偏食,到全部覆蓋的食甚,然後慢慢移開的生光,一直到全部離開的復圓,整個過程將近3小時,不論在那一個階段,用眼睛直視太陽都是相當危險的事,所以在觀賞時,一定要用可以過濾強光的護目鏡來保護雙眼。

市售的日食眼鏡是最方便的選擇,如果臨時買不到日食眼鏡,也可以用曝光過的底片權充護目鏡,不過要注意,至少要用2片以上重疊來觀賞,而且一次不要注視太久,比較能確保眼睛不致受到傷害。

2009日全食小檔案

今 年7月22日上午的日全食,號稱21世紀最完美的一次日全食,它的食甚(太陽完全被遮蓋)持續時間最長可以達到6分40秒,日食帶(可以看到日全食的區 域)廣泛通過整個亞洲南部,包括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緬甸、中國南部、日本南端,及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等地,都可以看到月影遮蔽太陽的日全食奇景。

台 灣雖然不在本次日全食涵蓋的範圍,但可以看到食分71%到82%的日偏食,只要選擇東方地形開闊,沒有高山或建築物擋住視線的地方,就可以觀賞到日偏食的 奇景。整個日食過程(從初虧到復圓)依南北不同,大約從8:40持續到 11::00左右,偏食最大時為9:40(以台北為例)。

日本除了 種子島之外,九州南方海上的「南薩列島」有多處可以看到日全食的小島,包括屋久島全島、口永良部島、中之島、諏訪之瀨島、惡石島、寶島、小寶島、喜界島及 奄美大島北部等,都可以看到日全食。只是除了屋久島和種子島之外,其他小島距離鹿兒島的船程都在5個小時以上,而且船班也不是那麼多,不是那麼容易前往。

中 國大陸也有多處可以看到日全食的地方,包括上海、武漢、成都、重慶等大城市,都在日全食帶裡面,可是因為大陸的城市多半有空氣染的問題,天文專家並不建議 到這些大城市裡觀賞。有些人口比較稀少、空曠的鄉下地方,可能比較適合觀測,可惜又因交通不便,食宿條件也不是很好,也不建議外國觀光客前往。

旅遊資訊

◆交通:種子島距鹿兒島海岸約43公里,可由福岡搭九州新幹線至鹿兒島市(2小時10分鐘),再由鹿兒島南碼頭搭乘高速船,航程約1.5小時可達。

◆時差:比台灣早1小時。

◆簽證:免簽證。

◆匯率:新台幣一元約換2.9日圓。

◆相關資訊:

1.種子島宇宙科學技術館www.jaxa.jp。

2.鹿兒島觀光資訊www3.pref.kagoshima.jp/kankou/。

3.美國NASA網站20090722日全食專頁eclipse.gsfc.nasa.gov/SEmono/TSE2009/TSE2009.html。

4.日食護目鏡網站www.eclipse-glasses.com/index.php。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22/today-travel1.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東日本鐵道公司17日在宮城縣利府町實驗中心公開新一代新幹線列車,這款新列車時速可達320公里,預定2011年開始往來東京與青森之間。這款新列車特別採用超流線型的長鼻車頭,更能有效減少空氣阻力,也能減輕列車進入隧道之際的氣流微震反應。
法新社

【2009/06/18 聯合報】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種重視的背後是日本對中國長期的覬覦之心,所以參謀本部是研究《紀要》的本陣。當時日本軍方特別注重兩部書的研讀,一部是《讀史方輿紀要》,一部是《大清一統志》。後者名為徐乾學編修,主其事者其實是作為幕賓的顧祖禹...
【文/王鼎傑】

《紀要》在日本

原來,在國人對《紀要》長期淡漠的同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卻對這部書高度重視。

這種重視的背後是日本對中國長期的覬覦之心,所以參謀本部是研究《紀要》的本陣。當時日本軍方特別注重兩部書的研讀,一部是《讀史方輿紀要》,一部是《大 清一統志》。後者名為徐乾學編修,主其事者其實是作為幕賓的顧祖禹、閻若璩、黃儀、胡渭四人,而其中的軍事指導和方輿考證主要是由祖禹主持。所以日本人拿 這兩部書作研究,確實是下了番知己知彼的功夫的。

這個風氣同樣存在於當時日本的學術界。錢穆先生早在抗戰前就注意到瀧川資言寫《史記會注考證》,提到地名必引《紀要》,而且是反覆徵引,不厭其煩。當時錢先生就提醒國人注意此點。(事見錢穆《師友雜憶》)

到民國26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日軍可以說是絕對的有備而來。其在北線用兵,不從北面攻北平,而是先集中兵力取南苑,然後自南向北逆向席捲二十九軍。其 南下追擊,避開鐵路,而以子牙河與大運河為補給線,用兵路徑每出乎守軍意料之外。其入晉,先取陽高和三千戶嶺,再攻天鎮,兵不血刃而陷大同,再取道平型關 入晉中。以第五師團自北向南攻忻口,威脅太原正面,繼之以第二十師團、第一○九師團主力和第一○八師團部分兵力自東向西,由河北入山西,取道娘子關,襲太 原之側背。其在南線,於淞滬會戰後期登陸杭州灣夾擊我軍側背。取勝後向南京方向追擊,除以一路向「長江─太湖」之蜂腰地帶作正面推進外,更以一路在海軍支 援下沿長江推進,一路經太湖之南向南京做周邊包抄,再以一路兵濟舟橫越太湖,迂迴攻擊我蘇南既設國防線之後背。得手後,仍兵分數路,在制空權和制水權的支 持下,以大迂迴姿態分進合擊,先在周邊斷我南京守軍去路,再向南京城展開突擊。其中一路部隊甚至已經迂迴至長江之北。

這些個打法可以說都是頗得《紀要》之「用」的故智。可嘆國人今天講起這段歷史反而多感到茫然,輕率歸因於漢奸的引路。卻忘記顧祖禹早就告誡國人,苟有備而 來,用「鄉導」已經是最後的末節了。最簡單的一點,當時日軍手中的中國地圖竟普遍比中國軍隊使用的還要精確詳細,單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好好反思了。

丁文江與《紀要》的再運用

值得慶幸的是,日本人雖得《紀要》之用,卻未通《紀要》之體。他們太執著於功利性的短平快之「用」,沒有一個宏觀的戰略本體,只是支離破碎的用兵,終不免 越陷越深。當時中國雖然整體的國家實力和國民教育水準不如日本,但在知識精英中卻產生了一批能夠繼承儒林傳統的豪傑,為國難而奔走。丁文江算是其中的一個 代表人物。

丁文江,字在君,江蘇泰興人,生於光緒十三年三月二十日(1887年4月13日)。6歲前就已熟讀《三國演義》,6歲後開始看《綱鑑易知錄》,擴展於前四 史、《資治通鑑》,乃至於宋明儒學的語錄學案。對於顧亭林的《日知錄》、王船山的《讀通鑑論》、黃梨洲的《明夷待訪錄》尤其喜愛,反覆攻讀。他寫文章先是 師法韓愈,後改宗東坡。在這個基礎上,丁氏16歲留學日本,有感於留日學生不學無術而喜談政治,乃於18歲轉赴英國繼續求學,當時他只學了兩個月的英語, 手邊的錢剛好夠買船票。在英國,丁氏從中學開始上起,一年跳三級,兩年考入劍橋大學,因無力承擔高昂學費而於半年後退學,後考入葛拉斯哥大學,最終獲得動 物學和地理學的雙科畢業。這期間他學的都是西洋的自然科學,但可貴的是他從未曾失去一顆中國文化的心靈。他26歲回國,很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徐霞客遊 記》,深為震撼,開始對中國固有的方輿著作,進行一個新的梳理和研究。並要求自己學霞客所未學,記《遊記》所未記,時人稱讚他是「當代徐霞客」,絕不為 過。不僅不為過,筆者妄議先賢,以為丁氏不僅是一個徐霞客,直可以說是徐霞客與顧祖禹的合體。

丁文江雖未像左宗棠那樣用上幾年時間專門研讀《紀要》,卻能在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勘測中,自悟其體用。不僅對華夏河山有一番自己的戰略解讀,而又能將這個解讀與當時的國際關係分析相結合,最讓後人擊節驚嘆。真不愧是顧祖禹的隔代知音。

他認為,顧祖禹著書,和顧亭林一樣,都是「身經亡國之痛,終身研究地理,其實是終身研究軍事,研究戰略,他們都是有遠見的,有深意的」。而當時中國的基層軍官普遍素質不高,很多人上完軍校還不能讀圖,不免令其心憂。他認為軍校一定要改革,要做到:

1. 教員的選擇必須採取嚴格的學術標準。
2. 學生的選擇必須廢除保送制度,必須用嚴格的入學考試來選拔最優秀的人才。
3. 學校必須有第一流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學系,要使學軍事的人能夠得到軍事以外的現代學識。

這三點建議,他向孫傳芳說過,後來也對蔣介石說過,可惜都沒有得到落實。而日本的侵略步伐卻不會因為中國當局沒有準備好而放慢。

早在民國16年的4月,丁氏在寫給胡適之的信中就提到「中國存亡安危之關鍵在於日本」。四年半後,日本果然發起九一八事變,鯨吞東三省;22年又入侵熱河。中國軍隊開拔前竟向民事機關要地圖,而民事機關只好匆忙從市面上買些簡圖交差,形同鬧劇。

在這種國事日非的環境裡,丁文江一面致力於北大地質學的學科建設,一面開始系統的探究中日關係,於是也才有了24年夏天的戲劇性一幕。

我們知道,自九一八國難之後,中日關係急轉直下,戰爭只是個時間問題。由於敵強我弱,所以未來的戰爭注定是持久戰,東部地區很難長期堅守,要退往西部作持 久抵抗。一開始,南京方面把抵抗的大本營定在了西安,但經過考察覺得不合適,於是轉向西南。到24年夏天,經過對川、滇、黔、陝各省的考察,政府高層終於 確立了「四川黔陝為核心,甘滇為後方」的基本抗戰方針。

這是當時最高的國防機密,國民政府下面的很多封疆大吏都是不知道的。沒想到,西南考察剛一結束,天津《大公報》就在7月21日登載了丁文江〈蘇俄革命外交 史的一頁及其教訓〉的文章,向國民呼籲:「華北是我們的烏克蘭,湖南、江西、四川是我們的烏拉爾山……雲貴是我們的堪察加……我願我們大家準備退到堪察加 去!」

這幾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是作者長期歷練中得出的肺腑之言。早在世紀之初,他就深入邊陲,勘探地質,開發民生,如入世外桃源,竟不知一戰之爆發!九一八後, 丁氏知中日必有一戰,意識到中國的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河南與山東,而這四個省一旦開戰全部難以長期堅守,所以他號召國人開發西南,加大戰略縱 深,為即將到來的中日決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注:丁文江自己說到做到,身體力行,並最終獻出自己的生命。)胡適稱這個呼籲是「一個真實的愛國者」「最 後的哀呼」,實不為過。

此文一出,南京政府高層震動,第一反應就是認定這中間發生了洩密事件,於是展開秘密調查。調查的結果是根本就沒有洩密,而是丁文江異曲同工的自己找到了相 同的答案。於是情報部門採取了冷處理的方法,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總之不發表意見,以免弄巧成拙,引起日本的注意。而日本沒有想到這就是中國的整個戰略,更 沒想到中國人能夠以空前的組織力和極堅強的意志力將之實現。

一場潛在的危機就這樣消於無形。有驚無險之後,據說蔣介石事後也不得不對丁氏的戰略眼光表示佩服。

寂寥一奇書

故國百年夢,彈指一揮間。

自然界多變遷,歷史中同樣充滿了滄海桑田。在抗戰都似乎已經恍如隔世的今天,再談顧祖禹和他的《讀史方輿紀要》,似乎不免有些食古不化的迂腐。君不見,在今天很多大學的圖書館裡,都可以輕易的找到新版的《紀要》,但見整整齊齊的擺在書架上,常年一動不動。不免令人唏噓。

山河依舊在,寂寥一奇書。

其實有時候想一想,寂寞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前所述,《紀要》在清朝也曾經很火過,所以顧氏後人才能靠以40兩銀子一部的價格出售抄本補貼家用。但那卻是一種虛火,表現的正是當時知識界的墮落,與其在虛火中喪失其本真,倒不如在寂寞中保留一份真面目更好。

實際上,就算是在西力東漸、弱肉強食的十九世紀後半葉,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二十世紀前半葉,中華文明的傳統仍頑強的在夾縫中傳承。無論是錢穆先生 的強調歷史地理與制度研究是史學的兩大支柱,還是其高足嚴耕望先生的以一己之力獨撰《唐代交通圖考》,都無不給今日的國人以深深的激越。顧氏九泉有知,也 當欣慰「吾道不孤」。今日海峽兩岸14億人在這錦繡河山間繁衍滋長,豈無臥虎藏龍?很有可能,徐霞客、顧祖禹就在我們身邊,丁文江也正在泛舟歸來……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顧祖禹積畢生之力,著述該書,耗盡形神,最終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辭世,享年61歲。在他有生之年,除於康熙五年在朋友的資助下,曾以《二十一史方輿紀要》的書名,出過一個早期簡編本外,全本並未刊行於世。
【文/王鼎傑】

這裡的「鄉導」指的是戰爭中對地理資訊的技術性搜集,與現代戰爭中由衛星、預警機、偵察機、偵察分隊組成的立體偵搜系統,可謂一脈相承。《孫子》說,「不 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顧祖禹認為這是知本之論,是因為孫子先有一個戰略指導思想為本,再以鄉導為用,所以能取勝,其實質是戰略思想與技術單位的結合。 地理認知可以通過平日的資訊收集和理論分析得到,但運用卻需要戰略思想作指導。後人不知其本,認為取勝的關鍵就在於技術本身,這就是捨本逐末。一定是要先 有思想,而後孫臏才能借馬陵之險,「定入魏之謀」;韓信才能列背水之陣,「決勝趙之計」。山河依舊,而名將不常有。同樣是圍魏救趙,孫臏能不入趙而救趙, 袁紹卻既丟了烏巢又沒有攻破曹操的大營。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能滅人一國,馬謖卻覆己一軍,而地利依舊只是一個地利啊!

第五,對方輿學的適用範疇進行了新定位。顧氏認為,方輿學的適用範疇可以分為兩大類六小類。

第一大類為戰時運用,包括:

1. 技、戰術層面的運用,略相當於今日之軍事地理學;
2. 戰略層面的運用,略相當於今日之地緣戰略學。

第二大類為平時運用,包括:

1. 治理國家層面的運用;(從定都到政治區劃,無不需要瞭解方輿學)
2. 國際關係層面的運用;(天子外交,和「宰相佐天子以經邦」,處理邊疆問題,規劃內部發展,都需要瞭解方輿學)
3. 經濟發展層面的運用;
4. 民眾基本生活中的運用。

這個劃分和界定到今天依然有重大指導意義。

第六,全書能致廣大,但又能盡精微。

《紀要》一書,不僅架構宏大,而且內容精巧,高度注重細節。舉凡河流的河道變遷、分合生滅,一城一地的名稱變化、區劃沿革,同一地區不同時代的地理氣候變 遷,同一時代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差異,都是極瑣碎、極繁複,但又極重要的難題。而祖禹都能細心求證,反覆辯難,逐條證明,並最終落實在圖、表上,最令後人 嘆為觀止。

熱鬧中的寂寞

顧祖禹積畢生之力,著述該書,耗盡形神,最終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辭世,享年61歲。在他有生之年,除於康熙五年在朋友的資助下,曾以《二十一史 方輿紀要》的書名,出過一個早期簡編本外,全本並未刊行於世。他去世後,一開始顧家並不輕易以該書稿本示人,後來實在是家庭窮困,才以出售抄本補貼家用。 於是各種抄本便開始在世間流傳,後來又逐漸出現了刻本,而且出現了多個版本,儼然有「暢銷書」的勢頭。

究其原因,在於該書規模宏大,很宜於妝點門面,加之圖文並茂,所以逐漸得到兩類人的青睞:一類是以類書妝點門面的有錢階層,一類是以藏書為樂的有閒階層。因此之故,個別版本刻印非常精美,附圖都做成對開的彩頁,極其適合藏書家把玩,更使該書身價不菲。

在這熱銷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一種深深的寂寥。因為祖禹當年感於時變,秉承先祖遺志,寫出這部書,絕不是用來妝點門面的,更不是供人把玩的。其一番經世濟 用的志氣竟最終湮滅在藏書家的把玩裡,不能不令人喟嘆。之所以如此,是和清朝的科舉制度與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有莫大關聯的。

清朝繼承明朝的遺制,以八股科舉取士,並以此作為加強統治階層輿論控制和文化控制的一個國策推行。當整個國家都為這種功利化的教育觀所左右時,統治階層的 政治控制也就不知不覺的滲透到了知識界的深處。在這種環境下,科舉考試的內容雖然是「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卻是直接和一個人的前程密切聯繫,經世致用之 學反而沒有地位。顧祖禹的《紀要》能在藏書家之手得以推廣,尚且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總比同時代那些徹底失傳的書籍要幸運些。 但《紀要》的曲折經歷卻沒有就此結束。

左宗棠與《紀要》

《紀要》遇到的第一個能學以致用的讀者是左宗棠。在同治中興四大名臣裡面,左宗棠是科舉成績最差的,而其成績之差正是拜《紀要》所賜。

本來,左宗棠的科舉成績是很好的,他15歲時取得童生的資格,16歲參加府試還是第二名的好成績。接著再通過院試就可以成為生員,如此一路考下去,本可以 順風滿帆。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左的母親不幸去世。按清朝的規矩,孝子要丁憂27個月,期間官員必須離崗,考生不能考試。就在丁憂期間,左很偶然的在書店 買到了一部《讀史方輿紀要》,一讀之下,不能釋卷,深深為其內容所激盪。而更巧合的是,左的母憂還沒有結束,他的父親又去世,於是接著守父孝。也就等於他 可以有更長的時間,心無旁騖的鑽研《紀要》中的經世致用之學。

有時候人的命運就是這樣被很偶然的改變。左宗棠在丁憂前還是一個專心科舉的好學生,到守孝結束,就變成一個慨然有志於事功,而對科舉喪失興趣的有志青年了。在當時那種環境中,左在丁憂期間看《紀要》,被看作是一種很不著調的行為。他的同學「莫不竊笑,以為無所用之」。

果然,從此之後,左的科舉成績直線下降,先是靠捐錢買了個監生,接著又僥倖考了個舉人,再後來就難以為繼了。到他40歲的時候,還是要錢沒錢,要文憑沒文 憑,要職務沒職務,只能當個教書先生。他雖然先後遇到過兩個欣賞他的封疆大吏,一個是陶澍,一個是林則徐,但陶死得早,林又因鴉片戰爭被貶官。左宗棠不免 哀嘆,除非當今皇上也像當年殷高宗做夢訪賢,周文王占卜找到姜子牙那樣見到自己,恐怕自己這輩子是沒有出頭之日了。

但太平天國戰爭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這場戰爭,左異軍突起,盡展平生所學,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由一個在野舉人,變成了閩浙總督,並加太子少保銜,賞穿黃馬褂。當時人都震驚於左的超級官運,但很少有人想到左過人的軍事才華,和他長期忍受的寂寞和煎熬。

再後來,左宗棠經略陝甘,出兵西北,剿滅阿古柏叛軍,收復新疆,更是達到他一生功業的頂端。左經略西北,在外交上利用英俄矛盾,在軍事上主張緩進急戰,沿 途招攬流民屯田,開發水利,種樹綠化,緩和民族矛盾,以求從生態、民生上根本解決西北問題。前後歷時七年,備嘗甘苦,此後又推進新疆的立省工作。其以武功 始,而以文治終,觀其前後所規劃,每多得益於《紀要》一書。但遺憾的是,《紀要》一書卻沒有因為左的功成名就而彰顯於世。 按理說,以左的特殊經歷,本該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才對。但相反,他在西征期間,以一品大員的身分上書朝廷,要請假回京參加科舉考試,成為京師的天字號大新 聞。別說這個時候軍情緊急,就算是和平年代,朝廷也不會讓他老頭子去參加考試。最終以特恩賞他一個進士出身的文憑而結束這場鬧劇。

為什麼左如此注重「科名」呢?因為按大清的規矩,沒有這個「科名」,再大的功勞,生前不能入閣,死後不能得到「文」字打頭的諡號。所以左還是一個很注重這 些得失的人,而且是一個很精明的人。唯其過於精明,不免逐漸融入現行的官僚制度,而失去昔時的一番銳氣。所以根本不用等到左宗棠辭世,《紀要》一書便已經 再次迅速的湮滅在一片歌功頌德、文過飾非之中,湮滅在科舉考試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之中。這是時代的悲哀,更是左宗棠最大的遺憾。

梁啟超對《紀要》的再闡釋

歌功頌德與文過飾非終於救不了大清,在列強的交相侵略下,大清朝最終因為應對外力不當,而亡於內部革命。

舊秩序就此瓦解,新秩序卻未能建立,中國遂不幸陷入一個長期的軍閥混戰狀態。另一方面,歐美文明對中國的影響逐漸加大。在這個雙重衝擊下,一批激於世變的學者,開始對中國的歷史與文籍作新的梳理,於是《紀要》一書始成為學術界鄭重關注的對象。

其中梁啟超對《紀要》一書評價甚高。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稱該書為「曠古一絕作」,又在《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史》中,稱該書為一部「極有別裁之軍事地理」著作。

當時頗有一些人認為,在海通(全球化)後的當今時代,中國所面臨的形勢和古代已經根本不同,而《紀要》一書所載仍是中國傳統範疇,其價值主要在於歷史考 據,已經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對此,梁啟超認為,直接從《紀要》中提取「用」的內容確實面臨著一個時代變遷的問題,但如能把握該書的研究方法和著述體裁,仍 可有大用。

問題的實質在於,任何一本書都是有體有用。體是根本,是作者的思想與智慧,可以超越時代的局限;而用是末節,往往受時代與技術的限制。關於《紀要》的 「用」,梁任公認為,當年顧祖禹著述《紀要》,是包含了光復明朝的志向,今天時過境遷,如果直接用來「自強」,已經是「半不適用」了。但由於中國的內戰還 在延續,所以《紀要》仍可發揮直接功用。

這個評價在當時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沒想到歷史多情,比梁任公還青睞《紀要》一書的「用」。就在任公辭世三年後,日本開始逐步蠶食中國,並最終在任公逝世八 年後,與中國陷入全面的戰爭狀態。在這一場歷時八年的空前慘烈的長期戰爭中,由於敵強我弱,戰爭基本上是在中國的國土上進行的。這個時候,本正是《紀要》 大放異彩的機會。但不幸的是,歷史留給中國人的記憶,卻更多的是一種切膚之痛。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徐霞客相比,顧祖禹一生的活動範圍非常有限,基本上沒有出蘇南。如果說徐霞客的「奇」,奇在他能以身為不繫舟,遨遊於天地間的大江湖之上,足跡遍天下。顧祖禹的「奇」,就奇在他「閉門造車」,卻能「出門合轍」。如椽巨筆,再寫春秋。
【文/王鼎傑】

從晚明到清初,蘇南先後誕生了兩位堪稱千古奇人的高士,寫出了兩本千古奇書。這兩個人就是南京的徐弘祖與無錫的顧祖禹,兩部著作就是《徐霞客遊記》與《讀史方輿紀要》。

說到徐弘祖與他的《遊記》,今天的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說到顧祖禹與他的《紀要》,知道其人其書的,已經不多,能夠讀其書、知其世、識其人者也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奇人、奇書

顧祖禹(1631~1692年),字復初,又字景範(一說景範為號)。籍貫無錫,出生於常熟,後遷居無錫城東之宛溪,世人尊稱為宛溪先生。

和徐霞客相比,顧祖禹一生的活動範圍非常有限,基本上沒有出蘇南。如果說徐霞客的「奇」,奇在他能以身為不繫舟,遨遊於天地間的大江湖之上,足跡遍天下。顧祖禹的「奇」,就奇在他「閉門造車」,卻能「出門合轍」。如椽巨筆,再寫春秋。

顧祖禹自幼在史地方面便表現出了很高的天賦,所以他雖然去的地方不多,但每能得其精髓,反求諸史書,互相印證,互相發現,再由史籍記載反推實地,往往能舉 一反三,雖「獨身閉一室之中,心周行大地九萬里之內外」(見彭士望所作敘言)。他考辨史籍疏漏,論實地險易遠近,每能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甚至親臨其 地的人,看了他的著作,也嘆為觀止,為其記述詳細準確而瞠目結舌。至於自然地理變遷背後的軍事因素、區劃沿革、興衰治亂,更是如數家珍,讓親臨其地的人汗 顏無比。

顧祖禹從29歲開始著述《讀史方輿紀要》,以二十一史為基本文獻,結合地方志,出入經史子集之間,旁及稗官野史之言「凡百十種」;考訂同類著作一千餘家, 列為書目。這在交通、通訊極度落後,學術資源極難獲得的古代,是高度令人震驚的。他寫作時使用的很多書籍是歷盡艱難、徒步遠行借來的,全靠自己手抄備份, 以保證如期歸還後還可隨時查閱。又因為他堅決不接受清朝的官位俸祿,生活非常拮据,他靠教授私塾支持自己的研究,雖然「子號於前,婦嘆於室」,也從不放棄 自己的志向。如此用了21年的時間,十易其稿,終於寫成是書;此後又用了11年的時間反覆修改,至死方休。

溯本追源,顧祖禹能寫成《紀要》一書,是有其不同尋常的家學淵源的。據祖禹的父親顧柔謙臨終所言,顧氏家族自兩漢以降,就是蘇南的學術領軍。至於近代,更是相繼湧現出好幾位對方輿學很有貢獻的先人。

首先是祖禹的高祖父顧大棟,關心邊防問題,曾在嘉靖朝親自去北部邊疆考察,寫成《九邊圖說》一書刊行於世。(注:明朝以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 肅、薊州、太原、固原為「九邊」)曾祖父顧文耀,萬曆年間出使九邊,悉心輿地,收穫頗豐。祖父顧龍章,「請纓有志,攬轡無年」,在祖禹父親顧柔謙9歲那年 就不幸過世。顧柔謙精通史學,痛感科舉無益於世,有志於制度史和人文地理研究,以補《大明一統志》「於古今戰守攻取之要,類皆不詳;於山川條例,又復割裂 失倫,源流不備」的缺失。不幸又遭逢明朝滅亡的大亂世,舉家避入常熟虞山隱居,最終貧病交加而死。臨終喟嘆「四海陸沉,九洲沸騰」,自己這一代人只能做到 在下葬時保留故國的衣冠去見先人,後事如何,還看不到分曉。故國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園陵宮闕、城廓山川儼然在望,而十五國(注:指明兩京十三布政使 司)幅員、三百年之圖籍泯焉淪沒,文獻莫仿,能無悼嘆呼?」故而告誡祖禹,希望兒子能繼承先祖遺志,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以竟自己未竟之志,也算是對歷 史、對家族有一個交代了。

顧祖禹「匍匐嗚咽」,拜領父命,也才有了窮一生之力著述《讀史方輿紀要》的壯舉。等於說他是積五代人之力,窮一生之皓首,才完成了這一部曠世奇作。

那麼,顧祖禹積五代之功,耗時32年寫成的《讀史方輿紀要》,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祖禹的兄弟之交,著名學者魏禧評價此書為「數千百年所絕無而僅有之書」。另一位著名學者,同樣是祖禹好友的彭士望則評價該書:「讀古今上下數千百年之書, 以自成一書;兼括數千百年之上,使數千百年下之人不能不讀。」倒是很讓人聯想到古人對《孫子兵法》的評價: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彭士望在為該書寫的敘言中還特別強調,這本書是文人和經生所根本寫不出來的。所謂「文人」,指的是文學才子或以幫閒文字為生的人;「經生」則指的是那些在科舉考試的功利導向下,以獵取功名為目的而讀死書、死讀書的人。

下面就讓我們具體看一下,這究竟是怎樣一部奇書;又為什麼說文人和經生寫不出來?

《紀要》的傳承與創新

書名《讀史方輿紀要》,關鍵字有兩個,一個是「史」,一個是「方輿」。史就是歷史,那什麼是「方輿」呢?

方輿,典出自宋玉的〈大言賦〉:「方地為輿(一作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輿」就是車;「方地為輿」就是地載萬物如同車的意思。在中國傳 統文化的語境中,「方輿」逐漸演變為地理學的代名詞,其中同時包含了靜與動,自然與人文兩層含義。「方」(地)主自然,主靜,但包羅萬象、四時更迭中自有 變化。「輿」主人文,主動,但人類接觸自然、發現自然,賦予自然山川以人文精神的目的,卻是動中求一靜。也就是《大學》所揭示的「知止」,最終達到「止於 至善」的目的。所以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是駕馭自然,而是求天人合一;不是征服別人,而是超越自我。

顧祖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他在敘言中將方輿定義為:「地道靜而有恆」為方,「博而職載」為輿。依然是一個動與靜,自然與人文的合一。而他將 「讀史」與「方輿」結合在一起,就是在動與靜、自然與人文的平面結合的基礎上,再加上歷代的治亂興衰、河山變遷的縱向維度,形成一個立體的綜合,最終擇其 「要」而「紀」之,成為一家之言。

一部《紀要》,130卷,280多萬字,附輿地要覽圖36幅,沿革表35份。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卷首錄有魏禧、彭士望寫的兩篇敘,和熊開元、吳興祚寫的兩篇序,以及祖禹自己寫的三篇敘。在第一篇自敘中,祖禹追述了自己的家世,並揭明撰寫該書的緣起和目的。第二、第三篇敘,則以主客問答的形式,闡明全書大義,並附有凡例26則,介紹全書的寫作體例。

正文130卷,前9卷寫「歷代州域形勢」,以歷史為經,以方輿為緯,從上古一直講到作者的時代。等於是用作者自己定義的「方輿學」的視角,將中國歷史重新梳理了一遍。

接下來的114卷,按照明朝兩京(南、北直隸)、十三布政使司的劃分,逐區講述,以方輿為綱,歷史為目,一山一水,一城一池,和戰攻守,治亂興衰,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實在是研讀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百科全書。

接著用了6卷的篇幅講川瀆異同,最後以一卷天文分野結束全書。 全書以地理始,而以天文終。如高山,如巨海,包羅萬象。這樣一部書放在今天,不知要集合多少學者,花費多少資金、時間,還不一定能完成。而顧祖禹卻在惡劣的環境中,靠一人之力完成於孤鄉僻壤,給國人留下這樣一個寶藏。不能不讓後人深表敬服,三致意焉。

前面說顧祖禹在繼承中有創新,其創獲歸納起來,主要有下面六點:

第一,將歷史學與方輿學作了立體嫁接。這一點前面已有論述。

第二,認為「方輿」是處於不斷變化中的一個動態概念。故而要以方輿解史,還要以史證方輿,二者要相互為用。

首先,自然的方輿是不斷變遷的,如河道、土質、氣候都處於變動狀態。不能以不變的眼光盲目將一時的方輿資訊套不同的時代。其次,人文的方輿也是不斷變化 的。論其體,在山川固定的情況下,由於國都所在不同,一山一水的價值也會隨之變化。論其用,遠近險易都是相對的,如函谷關和劍閣,是公認的天險。但是, 「秦人用函谷,卻六國而有餘,迨其末也,拒群盜而不足。諸葛武侯出劍閣,震秦隴,規三輔;劉禪有劍閣,而成都不能保也。」所以把握了自然地理資料及其變 遷,只是在技術層面具備了分析的基本前提。還要將之放進具體的區劃、制度、社會環境中,才能真正做到從方輿入手,得治亂興衰之本。所以說,「陰陽無常位, 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知此義者而後可以與論方輿」。

第三,將地利分為自然的地利和人文的地利,並指出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昇華。戰爭中真正的決勝因素,不是自然的地利而是人文的地利。

所謂自然的地利,指山林險阻、江河湖沼這些自然地貌在軍事活動中對通達性的影響;而人文的地利則指人的理解與運用。一般人只知道名山大川、金城湯池為險, 卻不知道名將運用之妙,可以以直為直,以迂為迂,還可以以直為迂,以迂為直;可以以險為險,以易為易,還可以以險為易,以易為險。如趙奢之救閼與,鄧艾之 滅蜀,蒙古軍之大迂迴,都是靈活駕馭地利制勝的典範。所以說:「知求地利於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際,烏足與言地利哉?……地利之微, 圖不能載,論不能詳,而變化於神明不測之心,所謂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者乎!」

第四,彰顯戰略指導的功用,認為平日對地利的研究,重於臨時對鄉導的依賴。前者是一個思想概念,後者是一個技術概念;技術是割裂的,思想是統一的,技術要有思想指導。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在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梅里斯區舉辦最具該民族傳統特色的庫木勒節盛會。節日當天中午時候,達斡爾族人盡情沉醉於歡樂的歌聲與樂曲中,盡興品嘗美味的鮮柳蒿芽燉鯰。族人們與來自各地的友人舉杯互祝...
【文/佟光英(作者為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理事長)】

長久以來,達斡爾人最愛吃一種叫「庫木勒」,俗稱為水蒿的柳蒿芽。他們將此特殊飲食文化,轉進發展為社會文化的「庫木勒節」,頗有獨到之處。每年5月中旬 6月初,達斡爾族婦女會到江河湖畔和溝邊壕沿,一邊唱歌,一邊採集柳蒿芽。這種菊科、蒿屬、多年草本生的水蒿,遍布生長於大陸東北、內蒙、日本和俄羅斯西 伯利亞的河谷岸旁,還有一些水草茂盛的地方,也可見到水蒿的生長。從古籍和現在科研機關的研究,證明柳蒿芽具有清火解毒、護肝益腎、開胃健脾、利尿通便、 止血鎮咳、降解血脂等作用。柳蒿芽做湯做菜兩相宜,拿來燉鯰魚,味道最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柳蒿芽,有益於強身健體,增強人體的綜合免疫力。

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在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梅里斯區舉辦最具該民族傳統特色的庫木勒節盛會。節日當天中午時候,達斡爾族人盡情沉醉於歡樂的歌聲與 樂曲中,盡興品嘗美味的鮮柳蒿芽燉鯰。族人們與來自各地的友人舉杯互祝,歡欣氣氛灑遍綠色原野,成為嫩江之濱最有特色的民族節慶活動。族人藉著品嘗柳蒿 芽,來咀嚼昔日的苦澀,品味今日的甘醇。

在達斡爾族的各種傳統體育表演中,有顯示民族團結的拔河,也有象徵個人力量與智慧的摔角,還有摔馬角、賽馬、頸力、拉棍、找寶、射箭、下鹿棋和曲棍球等比 賽。青少年穿著傳統的民族衣服,打起火球,拼勁十足,尤其是在傍晚或夜晚打火球,更讓人感覺刺激有趣。此契丹民族流傳下來,獨具達斡爾族特色的曲棍球運 動,分為木球、毛球、火球3種,其中以打火球最為驚險刺激,發揮了該族傳統勇猛精神。用細柞木製成前端彎曲的棍子,可以打杏樹根旋製而成的木球,或以牛毛 製成的毛球,或以硬化樺樹白菌疙瘩穿孔填料引燃的火球。這提醒大家,原來曲棍球運動最早發源自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達斡爾族。

傳統薩滿儀式

每年8月,梅里斯區還會舉辦敖包會,達斡爾族與蒙古族皆有祭敖包的風俗儀式,但是兩者崇拜的形式和內容,仍然有些差異,例如達斡爾族祭禮簡單,主要祈求農 作物豐收,而蒙古族的祭禮則較隆重,祈求牲畜繁殖興旺。目前,達斡爾族仍然保有主要的6種祭祀活動,他們與許多北方少數民族相同,都信仰薩滿教。達斡爾薩 滿被認為是具有法力,能在人與神之間溝通的使者,他們並非部落領袖,也沒有固定的津貼和宗教活動場所。薩滿精通於請神、送神和驅魔等說唱儀式,人們請他們 施展法術後會拿些毛皮、布料和肉食等,送給薩滿做為酬勞。

薩滿施法時,他們穿戴著具有達斡爾族特色的法衣帽,帽頂有銅鷹和銅鹿角裝飾,法衣上縫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銅鏡、銅鈴和銅鈕。手上拿的法具,乃是以榆樹根和 牛、羊皮製成的薩滿鼓,還要彎弓射箭,祈福驅魔。敖包祭主要是祭拜天神、地神、山神及水神,春、秋季各舉行一次祭典。五月春祭,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畜牲興旺。8月秋祭,主要是感謝諸神的保佑恩賜。祭祀活動中獻祭用的畜牲,牛、豬、羊都有。為了祈求兒童平安,羊也被當做獻禮,由薩滿及其助手進行殺羊祭 拜儀式,羊隨後被大家分食。每當農村收成好時,農民也經常會帶香燭和祭品,到大樹神前跪拜感謝。

狩獵曾經是達斡爾族人最傳統的生產活動,早期他們除了獵食野豬和鹿等肉食動物外,更擅長捕捉一些細毛野獸,如貂、水獺、狐狸和猞猁等,以精緻的毛皮換取族 人日常生活用品。其實,當年沙俄東侵,貂皮都是他們主要的掠奪之物。清朝在入關之前,與明朝進行貿易時,最受歡迎的物資,乃是黑龍江地區的貂皮和科爾沁的 蒙古馬。

至今,達斡爾族人仍傳承了先人留下的捕漁技藝,例如以細柳條製成圓型魚罩。魚罩下方開口大,上方開口小,可利用夜間或混水,迅速插入河底,再以手從上伸 入,抓取罩中亂竄的魚。他們還擅長叉魚、亮子、魚簍、魚網等捕魚方式,主要捕捉的對象是鯉魚、鯽魚、鯰魚、鰲花、胖頭和草魚等。不過,最能享受過程樂趣的 捉魚方式,仍屬於冬季冰上捕魚或鑿冰釣魚。熟悉河川湖泊環境的釣者,可以在冰凍結冰的河湖面上,輕易找到大魚藏身所在,鑿開一個冰洞,將釣線垂下,就可享 受釣大魚的樂趣。

每到慶典活動中,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及濃郁草原風情的精彩歌唱舞蹈表演,總是最受矚目。哈肯麥舞永遠是節日表演的重頭戲,達斡爾族婦女特別喜歡在春天及金秋 時分,群集表演至少已有500年歷史的哈肯麥舞。傳統哈肯麥舞蹈語彙並不很多,其欣賞價值在於精湛舞蹈藝術的表現力,主要表現在優美的壓腕以及雄鷹展翅高 飛的雙臂動作,讓人有落落大方及遨遊天空感覺。穩健的腰姿與胯部的左右搖擺,顯現出穩中有動,動中有靜之美感。獨特的曲線行進拖步動作,讓人叫好。其歌詞 多是模仿鳥獸的鳴叫聲,舞姿也是模仿鳥獸的型態和動作。

美哉嫩江梅里斯

即使不是在節慶期間,遊客到了梅里斯,仍然可以在「中國達斡爾族第一村」──哈拉新村的民俗展覽館中,看到達斡爾族傳統的各式各樣衣食住行用品與文物等。 其中有木頭製成的類似製麵條機器,頗具創意。由各種精美的皮帽、手套、靴子、繡花服飾等展品,能看出達斡爾族婦女的手藝極巧。她們的縫紉功夫,整齊細緻, 竟然看不到針線痕跡!

哈拉新村兼具自然、人文和民俗三方面資源優勢,並突出特色旅遊品牌,結合豐富的森林、濕地和江河旅遊,形成以哈拉古城為中心的民俗旅遊基地,加速黃花島與 青松之建設。同時,利用每年盛大舉辦的敖包大會和庫木勒節,擴大宣傳,增加客源,提高旅遊業競爭力。梅里斯還有一些美麗的景點,如位於臥牛吐的黃花島,清 淨嫩江水環抱四周,一望無際的花草,保有自然古樸原始風貌。森林、草原、濕地、一江三河和大平原,形成絕美的綠色自然生態旅遊環境。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0多年前,部分達斡爾族遊牧部落,從嫩江上游遷徙來此,世代生息,繁衍至今。關於達斡爾族的源流,有契丹、蒙古和室書後裔等好幾種說法。根據專家們考證後,以契丹後裔的說法較多,此民族還有達古爾和達虎里等十餘種稱呼。
【文/佟光英(作者為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理事長)】

被認為是契丹後裔的達斡爾族,在清代抵禦沙俄入侵,極有貢獻。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可讓人認識魅力無窮的達斡爾族文化風情。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轄內的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是大陸唯一的市轄達斡爾族區,與縣級市同級。梅里斯區地處松嫩平原西部,嫩江中游右岸,轄有7個鄉鎮,其中有 2個為達斡爾族鄉鎮。全區達斡爾族約有1萬2000多人。梅里斯之達斡爾語意為「有冰的地方」,全區耕地、草原、水面、林地、礦產及光熱等資源,十分豐 富。因為以往未被過度開採,土壤條件較好,有機質含量高。肥沃土質加上適宜氣候,以及清潔無汙染的嫩江、阿倫河、音河、二溝河於境內交匯,帶來豐富水資 源,使得梅里斯區農牧業發展暢旺。

達斡爾族驍勇善戰

300多年前,部分達斡爾族遊牧部落,從嫩江上游遷徙來此,世代生息,繁衍至今。關於達斡爾族的源流,有契丹、蒙古和室書後裔等好幾種說法。根據專家們考 證後,以契丹後裔的說法較多,此民族還有達古爾和達虎里等十餘種稱呼。直到清乾隆時期,才根據八旗姓氏通譜,將大賀改為達斡爾的稱呼。在契丹皇室貴族的墓 室裡,留下了許多契丹人的圖像,但是隨著朝代興替與各民族間融合,契丹民族彷彿已消逝。有專家認為,契丹民族因戰爭的遷徙,大量的族人融合於蒙、漢等民族 之中。

當後金改為大清之後,在黑龍江流域的達斡爾人繼續向清廷交納貢品,這時沙皇也鼓勵俄國人加速入侵中國。1644年2月10日,沙皇政府在給雅庫次克行政長 官的書面訓令裡,即明白要求:「……要是新土地上的任何居民變得難以駕馭,……就應用武力鎮壓,並使他們居住的地方變為廢墟……藉著扣押人質手段,可確保 從新征服土地居民與其他臣服居民中徵集貢獻。」俄羅斯人入侵黑龍江地區之後,讓很多當地人的耕地,變成荒土。在開始為自衛反擊波雅爾科夫、哈巴羅夫、斯捷 潘諾夫等沙俄入侵黑龍江戰鬥中,達斡爾族站在最前線,為保衛家園及中國領土完整,做出英勇巨大的犧牲奉獻。

人口不算太多的達斡爾族人,平時勤勞能幹,戰時則驍勇善戰,故達斡爾族八旗軍,向來享有「八旗勁旅」美譽。自康熙年間起,歷經雍正、乾隆,直到嘉慶末,達 斡爾族八旗兵參與無數大大小小的平定叛亂行動。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起,清廷開始在地勢能威脅雅克薩的璦琿、呼瑪建造木城,在寧古塔造戰艦,在吉林 烏拉至璦琿間修築驛站並造兵船,開闢盛京至璦琿的水陸聯運交通線,為黑龍江駐軍增援福建藤牌兵與使用火器兵種等。康熙二十四年六月,有500名達斡爾族官 兵參與清軍包圍雅克薩戰爭。隔年七月,仍有500名達斡爾族官兵編入清軍,參與戰鬥。兩次雅克薩對俄戰役中,達斡爾族官兵約占清軍總數的六分之一,該族成 為清軍反擊沙侵略及的提供軍需給養的重要支柱。後又平定西北疆的新疆準噶爾叛亂,也參與八旗軍遠赴西藏,擊退以善戰及傭兵聞名的廓爾喀入侵部隊。第一次及 第二次鴉片戰爭,達斡爾族官兵駐防於山海關、錦州、天津及昌黎等海口海岸線。中日甲午戰爭,達斡爾族官兵鎮守於安東與九連城等地。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 達斡爾族官兵參加璦琿保衛戰與大嶺阻擊戰,英勇抵抗沙俄軍隊。當年達斡爾族八旗兵的足跡,幾乎遍及全中國,當然也包括參與收復台灣。

清代,各路官兵在巡邏查看各河口與源流時,堆疊作為識別標誌的石堆,稱為「封堆」或「鄂博」。清代達斡爾族官員敖常興曾撰寫《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巡查 記》,後被簡稱為《巡邊記》,此乃證明達斡爾族在清代巡邊制度的重要貢獻之珍貴歷史文獻。英薩將軍曾將敖常興的巡邏邊境情形,呈報朝廷,這份奏摺現存於北 京明清檔案館。當《尼布楚條約》簽定後,清政府在沿著國境線內側,建立系列卡倫。卡倫由內而外,內為常設、外為移設、更外為添設,惟有常設卡倫是常年由八 旗官兵駐守之哨所,其他哨所受季節氣候影響,寒則內遷,暖則外移。達斡爾族八旗兵對於清代防止沙俄入侵的卡倫駐守制度,亦頗有貢獻。

到了清代末年,總人口數不到3萬人的達斡爾族,在不斷的參戰後,因征戰有功而被大量加封晉爵,達斡爾族產生了許多軍政要員,包括鎮守吉林、盛京、烏里雅蘇 台、綏遠、伊犁、荊州、寧江等將軍,以及陜甘總督、內務府大臣、欽差大臣等。根據《黑龍江誌稿‧人物誌》記載,清朝共有94名不同官職的達斡爾族:包括將 軍9名、都統11名、副都統43名、總管5名、一等侍衛8名,其餘則為統領、協領、佐領、護軍及參軍等。

民族文化特色

由於齊齊哈爾市已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個「綠色食品之都」,梅里斯區的綠色有機農業,因而也顯得欣欣向榮,正建設成為齊齊哈爾市的「生態衛星城」、「綠色基 地」和「後花園」。此區域多屬於草原及耕地,地勢平坦,生長大片牲畜特別愛吃的羊草,另有赤芍、大黃及龍膽草等,皆是珍貴的中草藥材。達斡爾族人多以農、 牧業為主,捕魚和狩獵兼為副業。現代的達斡爾族人,已逐漸改變為以農業及畜牧業為主,並且農民現正由傳統農業,逐漸發展從事精緻兼具高經濟效益的綠色生態 農業。他們已體認到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生態保護逐漸取代了往昔的打獵,發展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與生態旅遊,這對於達斡爾文化傳承與梅里斯區發展來 說,乃互蒙其利之好事。

達斡爾族的牲畜飼養,頗有特色。他們採取定居放牧,並且只喜歡養馬養牛,不太飼養提供肉食和皮毛的羊,與採取遊牧的蒙古族,以及部分居住在內蒙的達斡爾族 的放牧方式,明顯不同。有「地上龍」美稱的馬,以及由馬或牛拖拉有「草上飛」稱呼的大轆轤車,是該族主要的陸上交通工具。牛是耕地的主要動力,奶牛還提供 日常生活所需的奶品食物。獨木舟與叫「特米」的小筏子,是他們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4 Sun 2009 12:12
  • toot

說到toot,我不得不推。它可是我最愛的品牌。

其實,前幾年toot台北有代理店,日本總店那邊認可的,那時衣蝶有設櫃。

曾經跑去那邊看過,只能說,台灣的貨色不齊全,而且新貨會比日本延遲。

它的內褲跟衣服很適合亞洲人體格,至少是台灣人體型與大小是ok的。

因為他的L才只是歐美的M型號;歐美的版型比較適合西方人,TOOT是以日本人

體格來做版型,因此對於我們而言還蠻合穿。

他有官網,可以直接送到台灣,(要的話私下寄信),而且,官網上次我跟他訂購

,還送我兩件限量版的T恤,真的服務很不錯。我其實一直不信網拍所賣,至於BF他

也是代理,但貨色有限。它雖然是中高價格,不過,買了真不會後悔就是。

如果版友愛穿低腰小三角泳褲,TOOT不能錯過^^

他的官網必須先註冊才能成為會員並且購買後可以累積點數,以上。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鐵道旅館雖已不開放多年,但仍保有當時建築風貌。(記者林孟婷攝)

〔記者林孟婷/台南報導〕慶祝鐵路節慶,台鐵台南火車站昨天特地開放位於2層樓的鐵道旅館,已經有多年歷史的鐵道旅館已經關閉24年,但仍保有原始建築風貌,吸引許多鐵道迷前往拍照留念。

台南火車站原為1層樓木構建築,因不堪使用於民國25年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重新設計改建為2層樓建築,1樓為車站大廳,2樓則設計為餐廳,並將餐廳空間加以規劃,成立台南鐵道旅館。

當時鐵道旅館共有2間套房與7間雅房,公用空間則有大、小餐廳,當時台南鐵道旅館是台南市區內唯一洋式旅館,日人經營偏向貴族化,專門招待達觀要人,當時 採用西式裝潢、設備齊全,為台南政商名人高等社交場所,台灣知名畫家顏水龍的婚宴就是在鐵道旅館舉行。 2次大戰後鐵道旅館分為鐵路飯店及餐廳2部分經營,由於民營飯店現代化設備不斷更新,因不堪市場競爭,旅館部分於民國54年停止營業,餐廳部門也因不堪虧 損,於民國74年結束營業。

長久以來處於不開放的鐵道旅館,因維持當時建築風貌及具有文化發展意義,一直是鐵道迷想要參觀之地,台鐵台南站表示,每年舉辦慶祝活動,皆會開放一天讓民眾參觀,希望保持原有風貌,讓民眾可以重溫當時的鐵道風華。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14/today-south15.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蘭遺址 草淹記憶

巴蘭遺址缺乏管理,逐漸淹沒在荒煙蔓草間。(記者張存薇攝)

〔記者張存薇/卑南報導〕卑南族巴蘭遺址於民國85年發現,隨即引發文化保存、尋根探訪熱潮,縣府並於95年公告為「縣定遺址」,不過巴蘭遺址也因又缺乏管理,遺址逐漸淹沒在荒煙蔓草間。

巴蘭遺址位於卑南鄉初鹿村西南側約3公里山區,海拔高度626.6公尺,面積約0.834公頃,林務局開闢的登山步道長約1143公尺,途經桂竹林、闊葉林等。

根據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考古挖掘,遺址共發現7座完整或部分完整的房屋結構,存在時間約在距今6百至1千年間,屋裡則有室內葬情形,也發現黃、藍色等陶質及石質珠子。

「巴蘭」是指大石頭很多的地方,在地陶藝工作者廖光亮說,除了是初鹿部落口耳相傳祖先居住之地,因為山區常聚集雲霧,也是初鹿部落祈雨地。

他說,另有一說是早年山區住有矮人,可能因生活習慣等不合,往下遷徙、沿卑南溪口一路往南至達仁鄉一代,成為排灣族人的祖先。

廖光亮表示,卑南族雖然有不少關巴蘭遺址的傳說、歌謠,但室內葬、建築結構等與魯凱族、排灣族類似,尚待進一步解謎。

不過他說,由於缺乏經費進一步保護管理、遺址無法活化利用,再加上常有人上山盜採牛樟、牛樟菇,有破壞水土保持作用之虞,十分可惜。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12/today-south5.htm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雜碎,即是雜燴的安徽方言。具體言之,燴指的是兩種以上的食材共烹,早在6000年前的陝西半坡先民,即懂得這種燒法。此法自發展迄今,其取材非但水陸俱陳、有葷有素,而且高檔貨和凡品相混,以質地軟、嫩、脆、滑,且色、香、味俱美著稱。
【文/朱振藩】

雜碎,即是雜燴

然而,雜碎到底又是什麼「名菜」呢?

所謂雜碎,即是雜燴的安徽方言。具體言之,燴指的是兩種以上的食材共烹,早在6000年前的陝西半坡先民,即懂得這種燒法。此法自發展迄今,其取材非但水 陸俱陳、有葷有素,而且高檔貨和凡品相混,以質地軟、嫩、脆、滑,且色、香、味俱美著稱。常在筵席出現,深受食客喜愛。至於將魚與肉煮成的雜燴,古名 「鯖」,其中最有名的一道菜,首推西漢樓護所創製的「五侯鯖」,此菜出於突發奇想,是以已故的「川菜大師」熊四智,便把它歸納為「偶成的異饌」,在食材上 占有一席之地。

樓護是個奇人,世代為醫,口才極佳,曾出任京兆吏(似今首都台北市政府的官員)。當時政壇最炙手可熱的人物,分別為漢成帝的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和 王逢等五人,他們因同日封侯,世稱「五侯」。五侯雖是「同根生」,但彼此「相煎」不已,「賓客不得往來」。樓護手段很高,居然可以串門其間,且令五侯「競 致奇膳」。據《西京雜記》及《語林》的說法,樓護吃膩這些山珍海味後,一日,閒著也是閒著,「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

不過,「五侯鯖」雖在雜燴菜中大享盛名,但被近人艷稱的「李鴻章雜燴」(又名「李公雜碎」),不僅後來居上,甚至取而代之,確為食林異數,值得記上一筆。

相傳「李鴻章雜燴」乃李鴻章訪美時,隨行的廚師為圖方便,便將剩餘的食材胡亂燴成,供外賓食用的一道急就章菜式。竟然受到讚賞,從此大受歡迎,流行美國各地。

另一說出自《清稗類鈔》,稱李氏「奉使歐美。其在美時,以久厭羶腥,令華人所設餐館進饌數次。西人問其名,難以具對,統名之曰『雜碎』」。

還有一說則是民國初年《廣州民國日報》的說法:「蓋雜碎二字,出在李鴻章宴美公使之古典。當時肴饌中有燕窩一味,為最珍貴。因雜以雞絲、火腿片等物,故名之為『雜碎』。」

照以上三說來看,雜碎確因李鴻章之故而聲名大噪,而現在的安徽菜中,也有「李鴻章雜燴」或「李公雜碎」這道菜。妙的是,一度盛行北美華埠中菜館的雜碎 (註:清末民初時,僅「美之紐約一埠,已有雜碎館三、四百家。此外,東方各埠如費爾特費、波士頓、華盛頓、芝加高、必珠卜等,亦無不有之,全美華僑衣食於 是者,凡三千餘人,所費可銀數百萬」),反而未被列入廣東菜譜內,細究其原因,方知這種半調子的雜碎,製作甚易,價格極廉,名同實異,混個一飽尚可,若真 叫來請人吃,還真上不了檯面哩!

然而,雜碎之所以能成為美國中菜館的招牌菜,應與所謂的「中國熱」有關。這股熱潮起自九一八事變,到了七七事變時,在美華僑踴躍捐輸救祖國,更助長其聲 勢;接著「民族英雄」蔡延鍇、張發奎兩將軍先後訪美,萬人空巷,觀者如堵,大開流水席。經此一加溫下,持續擴大影響。1941年時,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 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熱」遂迸出燦爛火花,一向高傲的美國佬,自動放下身段,樂得與炎黃子孫為友,亟欲認識中國之歷史文物。中餐館一下子爆紅,炙手 可熱到極點。為了迎合老外口味,原本不登大之堂的雜碎,終於鹹魚翻身,成為熱門菜肴。曾撰寫〈李鴻章雜燴〉一文的張伯駒即云:「雜碎馳名海外。凡在歐、美 中國餐館,莫不有此一菜。」寥寥數筆,頗能道出雜碎在西方世界的盛況。

尤有甚者,當時多數美國人一直認為:「中國菜即是『雜碎』,『雜碎』就是中國菜。」等到中國菜供過於求時,新開張的中餐館為廣招徠,乾脆在其招牌上,直書 「雜碎」二字,門外還用霓虹燈顯閃著Chop Suey(音譯為雜碎)二字作廣告。而今,美語的詞彙裡,已收有Chop Suey一詞,足見其影響力超大,非同凡響。

又,20世紀40年代已在美國大紅大紫的雜碎,迄60年代才逐漸走下坡。可是直到80年代初,它與叉燒、咕咾肉等,仍是大部分中菜館的主力。「九七大限」 前,香港一些大廚及餐館經營者,紛紛走避美、加,另起爐灶,加上台灣及大陸的師傅們也湊上一腳,如此一來,豐盛而味美的中式佳肴,終讓美國人眼界大開,見 識到了高檔的中國菜,雜碎從此不再吃香,現已日趨消沉。

有段時間,雜碎在用料上,呈現規格化,其搭配的食材,分別是花肚(牛百頁)、叉燒、熟豬肚、熟蝦仁、雞下水、香腸和青菜這7種。當客人點叫時,只消把下水「拋油」後取起,再把青菜炒至將熟,然後倒入另6種略炒,再稍勾芡即成。即炒即吃,非常方便,點食者眾。

說正格的,雜碎本是雜燴的安徽方言,籍隸安徽的李鴻章,只是吃自個兒的家鄉菜,竟被好事者「吹皺一池春水」,搞得沸沸揚揚,他若是地下有知,不笑破肚皮才怪。

在正統的安徽菜譜內,「李鴻章雜燴」的用料十分考究,絕非含糊打混。其製法為:取發好的海參、魚肚、魷魚、熟火腿、玉蘭片、腐竹等均切成片,鴿蛋12枚煮 熟去殼。雞肉、豬肚與10粒干貝加蔥結、薑片、料酒上籠蒸透入味後,雞肉與豬肚亦分別切片,干貝則搓碎撕後,並用剁成魚肉茸泥滾沾干貝絲成球狀,再上籠蒸 熟。接著將切片的各料和熟鴿蛋、干貝絲球,水發香菇一起下鍋,用雞高湯及調料燒燴入味。以上描述的,乃前置作業。

接下來拿一只大碗,從燒燴的各料中,先把香菇撿出,平放在碗底,菇的邊緣圍上鴿蛋,其他各類按色澤調開,整齊排列碗中,各種碎料放在最上邊,澆上燒沸的原 湯,上籠蒸五分鐘取出,原湯汁再傾入鍋中。然後蒸碗中的物料,倒扣在大湯盤內,並在上面勻撒熟的火腿絲和雞肉絲,原湯鍋置灶上沸,勾薄芡淋上明油(註:熟 豬油),澆淋在大湯盤的雜燴上面。末了,在菜正中央的高點上,擺一枚鹹鴨蛋黃,另用一根帶菠菜葉的梗,斜插在蛋黃之下,做成滿清的官帽形狀即成。

此菜的特點在多味複和,鮮醇味厚,香而不膩,鹹鮮可口。其做工之繁複與形式之優美,遠非後來的雜碎所能望其項背,且其在滋味上,相距尤不可道里計。

梁啟超雖對李鴻章有所批評,但也流露出對他時不我予之感慨,稱:「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至於雜碎的際遇、發展和興衰等,亦如李氏,千變萬 化,幻化無窮。它即使今非昔比,確也曾大領風騷。或許是菜如其人,叱咤風雲40年,如此諸般的巧合,更增加其話題性,可以歷久而彌新,予後人不盡相思。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直到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直上」,不僅賜紫禁城騎馬,賞戴三眼花翎,均乃師國藩所未曾有,而且光緒十九年時,他年已70,由兩宮賜壽,更是無上榮典。然而,好景不常。
【文/朱振藩】

在中國近代史上,李鴻章確為「第一緊要人物」,故梁啟超指出:「讀中國近世史者,不得不曰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者,亦不得不手中國近世史,此有識者所同認 也。」殊不知與李鴻章息息相關的這道雜碎菜,亦在美國食界有一定之地位,其影響所及,絕不少於李氏縱橫外交的那「四十年」。有趣的是,梁氏亦嘆李鴻章「不 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源,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 智小術,欲與地球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最後給他個「不學無術」的考語,若執此標準以視雜碎,正可謂殊途同歸。

因馬關條約而風光不再

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曾從曾國藩遊,講求經世之學,曾氏稱其為「氣象崢嶸,志意沈著,善才也」。只是鴻章初在鄉,隨他父親辦團練,頗有擾民之事, 鄉人為之揭帖(即今之大字報)云:「翰林變綠林。」譏誚中過進士、改庶吉士、官授編修的鴻章,行徑一如強盜。後往依安徽巡撫福濟,落落不得志,反學得欺詐 之術。直到二次回曾國藩營,在國藩特加青睞,於「政治、軍務悉心訓詁,曲盡其薰陶之能事」後,這位「皖北人才」,總算是開了竅,整個人脫胎換骨。

國藩進而薦鴻章可大用,受命招募淮軍,後任江蘇巡撫。而他所編練的淮軍,方開抵上海時,洋人恥笑不置,謂之叫花子兵。李一笑置之,表示:「軍貴能戰,非徒 飾觀美,迨吾一試,笑未晚也。」及戰,洋兵數敗,華爾率洋槍隊棄青浦,走松江。李部則乘勝攻泗涇,解松江圍。這是鴻章與洋人打交道之始,他日後之所以看不 起「洋鬼子」,即以此為濫觴,凡交涉時,「尤輕悔之」。

直到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直上」,不僅賜紫禁城騎馬,賞戴三眼花翎,均乃師國藩所未曾有,而且光緒十九 年時,他年已70,由兩宮賜壽,更是無上榮典。然而,好景不常。甲午中日一戰,清軍一敗塗地,李鴻章個人的命運也跟著急轉直下。

光緒二十一年簽訂馬關條約後,鴻章由日本回國,舉國上下,視其為賣國賊,背上漢奸罪名,翰林院亦聯名彈劾。李因而被拔掉任職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 臣,改成「入閣辦事」,實則是打入冷宮,當個閒差,寓居北京賢良寺,嘗盡人間冷暖。即使是市井販夫,也以嘲弄李為能事,真個是情何以堪。

當時最有名的,乃名丑楊鳴玉(又名楊趕三)。早在平壤戰敗時,詔奪李三眼花翎及黃馬掛,趕三在演〈丑表功〉一劇時,臨場插諢云:「我有汗馬功勞,奈何奪我 三眼翎,褫我黃馬掛。」觀眾反應強烈。楊食髓知味,更在演〈紅鸞喜〉這齣戲的乞丐頭兒,要移交替人時,擲去帽上所插的草把,口中說著:「拔去三眼花翎。」 又脫掉乞丐衣,大叫:「剝去黃馬掛。」正巧李鴻章的姪兒坐著看戲,一怒之下,送去官府問罪,挨了幾十板子。楊受此一驚嚇,沒多久便死了。於是好事者撰聯 稱:「楊三已死無昆丑,李二(鴻章在家排行第二)先生是漢奸。」傳誦一時。

鴻章背負此罵名,依舊忍辱負重,絕不無故告退,曾對左右說:「我老師(指國藩)的《挺經》,正用得著,我是要傳他的衣缽的。我決計與他挺著,……。」

幸好危機即是轉機,當俄國出面干涉還遼時,已和李私下講好條件,孰料李回國失勢,俄人的希望落空,未分得一杯羹。於是在俄國駐華大使的運作下,以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為由,賄賂權閹李蓮英,改派鴻章為赴俄祝賀的欽差大臣,並全權辦理酬俄事宜。

意氣風發世界遊

光緒二十二年初,李鴻章風光出使俄國,並到英、法、德、比、美各國親遞滿、漢文的國書。當一月下旬李離京時,眾人在東大門替他餞別,「是日適有大風,揚沙 撼木,車行極為困頓,……即於棚中設席,合尊促坐,棚搖搖震憾作聲,如欲拔地飛去,飛塵眯目,席間盤盂盃盅,悉被掩蓋,幾無物可以下箸」,鴻章則「高談健 食,意興豪舉」,並高談闊論道:「我每次出門遠行,不是狂風,就是暴雨,走個海路,也總是遇上驚濤駭浪。」眾人乃附和說:「大人豐功偉業,所以連雨師、風 伯這些神靈,都會前來餞行。」其意氣之風發,真是不可一世。

等到鴻章結束歐洲行程,即於七月二十一日,搭乘英國「淑女沙龍號」豪華洋輪抵達紐約。這對美國而言,可是大事一椿,早在兩星期前,政府就公布接待的時間 表,並動員大批軍、警維護其安全,就連當時正在度假的克里夫蘭總統,亦兼程趕回紐約。二十一日當天,更有許多人在接近海港、碼頭的街頭露宿通宵,只為一睹 這位中國名人的丰采。美國世界新聞社的一位女記者,即著墨當時情形如下:「在這個大喜的日子,天才剛亮,紐約市民就傾巢而出,湧向曼哈頓區的港口碼頭。大 街上早已擠成幾道人牆,水洩不通,海港碼頭附近、高樓頂上,也都是萬頭鑽動;窗口、樹上、路燈柱上、港內所有的船頂上,擠滿了人,真是人山人海!這是美國 有史以來,民間自動熱烈歡迎外國嘉賓,最虔誠且破天荒的大場面,這情境使我激動得流了不少熱情愉快的眼淚。」

到了中午12點,這位中國神秘人物、美國的特別貴賓,終於珊珊到來。他站在船板上,面露笑容,環視左右,顯得和藹可親。待中國駐美領事及訓練有素的華僑商民,整齊劃一的對他行了一個90度的鞠躬禮時,美國人可樂壞了,笑成一團。接下來,開始李鴻章的「個人秀」,噱頭十足。

但見李鴻章一行人,有隨員18位,僕人22人,後面跟著300件行李。另有金轎一頂,珍貴奇鳥八籠,其中包括兩隻活潑可愛、會說英語的奇種鸚鵡,還有雲南 特產的長尾金雞。而在行李中,除了衣物、日用品外,尚有酒、菜,和大量天山瓦罐泥封口的雪水,專供李氏燒茶飲用。其餘則是宮廷特製的桂花皮蛋等,千奇百 怪,應有盡有,無法列舉。而這樣的排場及道具,滿足人們的號奇心理,讓老美們瞧得目瞪口呆。

行遇外交場合的禮儀後,李便乘金轎,頭蓋黃龍傘,自曼哈頓港入住華爾道夫旅舍的「總統套房」。隨後,參加克里夫蘭總統、國會議員、政壇重量級人士、紐約州 州長和名流名媛舉行的國宴。接下來的幾天,都是拜會活動,包括謁見總統,拜訪西點軍校,會晤宗教領袖,並招待新聞記者。當結束所有拜會活動後,鴻章在華爾 道夫旅舍設宴,回請美國各界人士。此宴會場面之浩大,令美國人大開眼界,至今猶嘖嘖稱奇,津津樂道。

此宴完全依照大清國宴之程序,每席不少於1000美金。菜單的順序,則依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排列,菜名尤絕,例如:福如東海魚(紅燒魚)、壽比南山掌(燒鵝掌)、嫦娥餅(甜點)、貂嬋如意湯、貴妃雞等均是。其影響所及,至今世界各國的中菜館,有的仍沿襲其名。

李氏此次訪美,對當時的中國的政治、外交並未造成太大波瀾,卻在紐約大為轟動,也使美國政府對華僑的態度有所改善。當七月二十九日他啟程前往加拿大時,紐 約歡送的人群,竟從第五街排到二十三街出口處,盛況空前。翌日紐約時報即報導:「在一般美國人心目中,皆一致尊崇李鴻章的形象,就是活生生的孔夫子。」將 李鴻章比擬成孔子,實在不倫不類。但可確定的是,李鴻章所譜出的這頁傳奇,確實在美國歷久不衰,此也和雜碎菜一樣,行諸久遠。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游振昇/豐原報導】豐原火車站昨天舉辦台鐵一百廿二週慶生   
活動,安排熱鬧表演,當CK124蒸汽機車開抵月台時,受到大人小孩    
的熱情迎接,鐵道迷也早已架好腳架,準備為這輛老火車拍下一連串   
的回憶之旅。                                                   
                                                               
昨天的慶生活動,在豐原火車站廣場安排義診、紀念月台票、親子寫   
生等活動,現場有免費的按摩,許多人先排隊按摩,讓全身放鬆,站   
內另有鐵路文化與老舊照片展。                                   
                                                               
豐原火車站長林景山說,台鐵因應高鐵的競爭,本月有大改點,並加   
強服務,希望民眾繼續支持台鐵這家百年老店,他隨即和來賓立委楊   
瓊瓔、台中縣副縣長張壯熙等人共同切蛋糕,為台鐵慶生。           
                                                               
上午10時20分,ck124蒸汽機車從彰化緩緩開進豐原站,蒸汽機車在    
遠方早已鳴笛,伴隨白色蒸汽,「鳴鳴」聲傳來,引起現場一陣歡呼   
,小朋友墊著腳跟看遠方喊著:「來了,來了」。                   
                                                               
當蒸汽機車停靠第一月台時,眾人迫不及待下鐵軌和蒸汽機車合影,   
七十歲的林先生說,他讀書時曾搭這輛蒸汽機車,現在重逢,感覺很   
溫馨,他帶著小孫子搭上蒸汽機車,重溫舊夢,爺孫倆又多了共同話   
題,蒸汽機車從豐原站開出後,抵達大甲鎮稍作休息,再開回彰化站   
,結束這趟百年歷史之旅。          

 

http://blog.udn.com/taichungshen/3020487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料理東北軍,老饕有口福---------日本東北美食大觀

到「千歲館」可以一邊品嘗日本料理,一邊欣賞藝伎表演。

撰文˙攝影/吳毅平

日本美食節目裡,老饕們不惜成本搭乘新幹線或開數小時車,到鄉下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只為品嘗一碗麵;或是頑固的料理師傅,為找尋最佳食材,親自跑到深山或 漁港向農民直接訂貨。這些地點中,日本東北地區占了很大部分,這裡緯度高、四季分明,加上乾淨的水源及三面環海,農漁業都發達。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如米澤 牛、青森蘋果、仙台牛舌等,都位在東北地區。

有人說,在日本,隨便找一家店,即使只是一個幾十元的麵包,都能讓人吃到幸福的感覺。所以來到日本東北,除了欣賞新綠、櫻景與楓紅,千萬別忘了品嘗各縣的著名美食。

青森縣 蘋果&扇貝

青森縣是日本本州位置最北的縣,人口少,緯度高,最北端已接近北海道,蘋果是日本生產量最大的水果,而青森縣又是全日本蘋果最大產地,產量幾乎占全國一半,是聞名世界的富士蘋果發源地。

日本的精緻農業加上此地的氣候、水質,造就香氣濃郁、鮮甜多汁的青森蘋果。光是地名就能幫產品加分,蘋果前面放上「青」與「森」2字,單是觀看就覺得新鮮無比。

青 森縣推廣蘋果不遺餘力,路旁的鐵欄杆都做成蘋果形狀,每年還舉辦「蘋果馬拉松」,在蘋果園內跑步。然而農產品無法自行攜帶回國,所以好吃的青森蘋果只能在 當地享用,不過還是有五花八門的蘋果製品可帶回國,如蘋果形狀的蘋果派、蘋果果醬、蘋果口香糖,任何東西都可以製作蘋果口味。在日本,即使是鄉下地方,土 產紀念品都做得極為精緻且價格統一,不必擔心被騙。

因為三面環海,有太平洋與日本海,還有下北半島與陸奧灣,這裡的海鮮也非常有名,種類新 鮮繁多,價格比大城市便宜許多。扇貝是青森最有名的海鮮之一,許多飯店附贈的早餐竟是扇貝定食。除了最新鮮的沙西米吃法外,如果煮熟食用,店家通常直接把 整個貝殼放在酒精爐上煮熟,打上一顆生雞蛋,霎時,大海的鮮味撲鼻而來,還有什麼比用貝殼當盤子直接加熱更新鮮的吃法呢?青森的扇貝主要養殖地在陸奧灣的 淺虫市,在這裡可以吃到最新鮮扇貝外,還可買到各式扇貝餅乾、罐頭等產品,甚至還有扇貝雪糕,想嘗鮮者不妨試試。

宮城縣 仙台牛舌

仙台是東北第一大城市,雖有歷史人物伊達政宗與仙台城遺址等古蹟,但是一般人講到仙台,下面2個字一定是「牛舌」,牛舌料理店在這裡無所不在,著名的店家一到用餐時間,門口一定大排長龍。

一隻牛只有一根舌頭,價格當然不便宜,但是這食物當年可是物資缺乏下的產物。二次大戰後,美軍進駐日本在此消費了許多牛肉,老外們當然不吃牛舌,戰後經濟情況不佳,當地人就想到把這塊沒人要的牛肉再利用,結果風味異常獨特,成了現在的高級料理。

牛舌吃法多種,有生食、涮涮鍋、鐵板燒,或燒烤配上牛尾湯的定食等,有些店家堅持使用美國牛肉,也有店家覺得既然叫仙台牛舌,當然要用當地高級的仙台牛,許多店家會將牛肉來源的證書掛在門口,顧客可憑喜好選擇。

燒烤牛舌一般來說都比較厚,咬起來有韌性,咀嚼時炭燒的香味、店家特製的醬汁與牛舌鮮嫩的口感混合,與牛「舌吻」的感覺真是奇妙啊!

仙台有超過100家牛舌店,若不想花太多時間到處搜尋,不妨到JR站3樓,這裡有條「牛舌通」,有許多家店可選擇,知名店家在此也設有分店。

岩手縣 一口蕎麥麵

看 過大胃王比賽嗎?不但要吃得多且要吃得夠快,一般人在家裡大概不會玩這種遊戲,台灣的餐廳也很少辦這種比賽。但是到了岩手縣,許多蕎麥麵店裡就可讓你玩這 種遊戲,只要你點了「一口蕎麥麵」,就可以無限量盡情吃,碗裡只有一口,吃完後舉手,服務員就會再加一碗,不僅如此,店家還放一個計數器在桌上,怕你忘了 自己的紀錄。

在這種地方吃蕎麥麵,人的潛能會被激發出來,因為其他顧客一直重複扒麵、舉手、按計數器的動作,而且一樣的價錢,多吃幾碗才划得來,所以來到這裡,就算是女生,吃個2、30碗是很正常的,如果是一群人一起,一陣起鬨較勁絕對免不了。

岩 手縣是一口蕎麥麵的發源地,每年這裡會舉辦正式比賽。去年在盛岡市舉辦的15分鐘大賽,冠軍竟然是女生,共吃了340碗!比第二名足足多了100碗。比賽 結束後她還表示,要是沒有時間限制,她還能再吃100碗,實在是太驚人了。下次到岩手縣,記得這個紀錄,試試自己的能力吧!

福島縣 喜多方拉麵

日本美食電視節目裡常有的鏡頭:一間位在荒郊野外的拉麵店,門口卻大排長龍,許多人開車來到店裡花了一小時,但吃完一碗拉麵卻只用了10分鐘。想要親眼見識這種對拉麵的熱情並且吃上一碗,一定要來福島縣的喜多方。

和 另外2個日本拉麵聖地(札幌與博多)相比,這裡真是鄉下地方,喜多方雖只有4萬人口,卻擁有120多家拉麵店,密度全日本第一。和札幌的味噌口味與博多的 豬骨湯底相較,喜多方拉麵的醬油風味較為清淡,不會過於濃稠或太鹹,當中,喜多方地區富含礦物質的優良水質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麵身部分採用扁平捲曲、經過 2天以上長時間熟成的麵條,咬下後可感覺到其彈性。

不過,120多家拉麵店要從何選擇呢?當地一些較具歷史的麵店成立一個叫「老麵會」的組 織,除了向外界推廣喜多方拉麵外,並且提供認證,許多店家都會掛上老麵會的旗幟來顯示品質。當然也可以憑個人喜好多試幾家,然而要是真吃遍每家拉麵店,並 能分辨出味道差異,也可以去參加電視冠軍節目了。此外,這裡還有拉麵博物館,讓你了解喜多方拉麵的歷史,並可看到製麵及煮麵的過程。

山形縣 米澤牛&藝妓表演

與拉麵一樣,日本的牛肉也有三大,分別是兵庫縣的神戶牛、三重縣的松阪牛,以及位在東北山形縣的米澤牛。前面2種知名度較高,但是近來許多老饕都覺得米澤牛是最好吃的,因為神戶與松阪牛肉雖然非常柔軟,但油脂含量較高,吃起來過於油膩。

米澤牛的品種是優質黑毛和牛,生長於高緯度的東北地區,冬夏溫差大,且有乾淨的雪水與牧草,再加上日本人在農牧業上的專注與絕招(例如讓牛喝啤酒、聽音樂),造就出如此鮮美的牛肉。

在 米澤,幾乎所有人都會推薦「登起波」這家店,一樓販賣生牛肉,2樓是餐廳。有名的原因除了已有百年的歷史外,店裡還展示你所吃的牛的「身家調查」,包括飼 養的農家、檢驗者、牛的名字,牛的父母的名字,甚至還有該牛的「鼻紋」,就像人的指紋一樣,每隻牛也有不同的鼻紋。自從狂牛症發生後,日本人更加重視牛肉 的安全,如此驗明正身是要讓顧客確定吃到真的日本牛。

不過,要吃到米澤牛,並非得要到高級餐廳,觀光景點常可見發財車停在路邊,販賣米澤牛可樂餅,米澤車站裡也有販賣米澤牛便當,讓預算有限的人也可一嘗米澤牛滋味。

另 外,山形縣是日本目前少數仍有藝妓培育學校的地方,而「千歲館」成立於明治9年(1876),已有130多年歷史,外觀是大正初年的西式洋樓,內部則有日 式庭園造景,宴席需事先預定,並可安排藝妓表演,如此用餐環境,真可稱為原汁原味的日本料理吧!值的一提的是,此店對台灣客人特別親切,因為老闆娘的年輕 媳婦是台灣人,到日本留學時當了少東的中文家教老師,進而成為未來的老闆娘。

旅遊資訊

◆航班:可搭長榮至仙台。

◆時差:快台灣一小時。

◆簽證:免簽證。

◆匯率:新台幣一元約兌換2.9日圓。

◆相關資訊洽詢:

1.東北旅遊官方網站:http://www.tohokukanko.jp

3.米澤觀光協會:http://www8.ocn.ne.jp/~yozan。

4.喜多方觀光協會:http://www.kitakata-kanko.jp

5.千歲館當地電話:023-622-2007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8712人死亡,18000人失蹤,其中5335個是學生。5月7日的官方新聞發佈會最終公佈了死亡與失蹤的數據。它像是對一個長期公衆質疑的傲慢和不耐煩的回應——你們不是需要數據嗎,那麽我就給你數據。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時,我想起了梁啓超的國權與民權之爭,想起德富蘇峰對於中國人的「個體主義精神」的感慨。很多方面,它已發生了變化。

 

資訊已如此暢通,災難不會被遮蔽。政府也不再無能到袖手旁觀,它出動直升機、軍隊,並動用國有財政。但是在一些基本邏輯上,它卻又沒有改變。儘管政府的發言人早已使用了現代西方詞語,學會了新的宣傳方式,但「保民和牧民」的思想卻依舊如此。

 

這種感覺在死亡人數的公佈上,是如此明顯。一直到5月6日,距離去年的地震已將近一年。中國公衆仍不清楚有多少同胞在這場災難中遇害。讓人不安與氣憤的是,其中到底有多少個學生,仍然是個秘密。

 

政府也阻止試圖瞭解真相的人。那些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和親屬,遭遇恐嚇和非法拘留,他們被禁止談論自己的苦難、憤怒和疑問。死亡的數據則成了禁區,一些獨立調查者們在試圖收集有關地震資訊時,遭遇到搪塞、拒絕或者暴力攻擊。

 

死亡或許暫時驚醒了公衆內心的良知,卻顯然沒有驚醒那個漫長、龐大、令人恐懼的官僚體制。而這個體制,隨時準備吞噬人們所有的善意和溫暖,還之以冷漠和怯懦。

 

68712人死亡,18000人失蹤,其中5335個是學生。5月7日的官方新聞發佈會最終公佈了死亡與失蹤的數據。它像是對一個長期公衆質疑的傲慢和不 耐煩的回應——你們不是需要數據嗎,那麽我就給你數據。它的潛台詞是明確的,這個數據只能由官方來提供,其他任何個人、社會組織,都無權過問。它沒有耐心 給出更詳細的解答,這些死亡者姓甚名誰,一個抽象的、整體性的數據取代了具體和生動的個人。

 

這些數據的給出的過程,也暗示了這個國家最根本的挑戰所在——官僚權力的壟斷。它壟斷著這個國家的政治權力、最重要的經濟利益,甚至公民的死亡。這種壟斷不再是向毛澤東時代那樣無處不在,卻仍然是強大得令人窒息。

 

在它的核心價值體系中,所有人仍只是實現某種目標或者展現權力的工具。官僚權力和公衆之間,不存在平等的可能性,前者施捨,後者接納,後者 永遠不可能挑戰前者。前者掌握了主要的政治與經濟資源,它可以展開廣泛的收買,塑造一種附庸關係。所有頭腦精明的人都會很快意識到——一旦進入一個特權階 層,臣服於某種遊戲規則,你將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富足。

 

作爲公衆,你可以表現你的同情、正義和參與,但是必須在政府指定的區域內。倘若,你要超越這個區域,那麽迎接你將是重重障礙。大多數人在探 尋的過程中,變得心灰意冷,最終可能丟失掉最初的所有熱忱,而放棄或變得冷嘲熱諷。而一小部分人堅持下來,但經常也變成了憤世嫉俗的鬥士形象。一個我們渴 望的、健康的公衆群體、社會力量,總是難以實現。

 

1902年的梁啓超,把滿族統治者視作社會進步的障礙,號召中國青年像日本人「驅逐幕府」一樣去驅逐滿人。而現在的中國呢,如果以某種不一定準確的類比,這個仍在不斷膨脹的官僚體制,是壓在中國人身上最大的障礙,它自身的意志和利益,早已超越了這個民族的利益。

 

當然,歷史提醒我們,一切並非這麽簡單。我們以爲越過一個障礙就輕車熟路,卻發現度過了一個障礙後,掉入另一個更大的陷阱。

不過,這希望與幻滅的交替,不正是人生的本來面目嗎?

(作者電郵:edmund.z.xu@gmail.com,更多文章參見 《2009:中國紀事》

 

【2009-06-05 聯合新聞網】

BIOTHE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