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poverty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ase of Nanjing, China
出處:Habitat International 30 (2006) 1–26
作者:Guo Chen, Chaolin Gu, Fulong Wu
都市的貧窮問題在都市研究中一直佔有重要的角色,
因此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都市貧窮?成為學者追蹤的目標。
相較於西方社會所定義都市貧窮,
也就是因為低收入、低消費,
或是相關工作、居住、健康看護、教育,
甚至是社會網絡的個人地位
都是都市貧窮所關注的目標,
而新都市貧窮的出現,造成的原因
將遍及單親家庭、社會救助的提高、失業人口的成長、債務人口的增加,還有無家可歸的人增加,
換言之,新都市貧窮的本質是來自社經地位的降低,
而非源自貧窮的家庭,
本文研究地區的中國南京,
正值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
透過家庭訪談找出這些因為新經濟重新結構所造成的新貧人口,
而空間的散居成為與西方都市新貧人口的差異。
- May 08 Thu 2008 10:53
中國南京的新都市貧窮問題
- Mar 27 Thu 2008 08:57
英國不只是公路建築的M1公路建築
‘Operation motorway’: landscapes of construction on England’s M1 motorway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31 (2005) 113–133
作者:Peter Merriman
說實在的,在這本歷史地理雜誌裡發現這篇討論公路建築的文章,
還真有一點適應不良,更適應不良的,是將公路建築抽離成地景意義來談。
「公路」一般在地理學不就是交通要道,
在某個程度是一條線狀的符號罷了!
但是在一篇文章中,
公路建築其實是一連串流動的活動所造成的結果,
機器、勞動者、甚至是當地報社,
文本來自公關部所散發的小冊子,
用直昇機所拍攝的角度,暗喻視野的延伸,
而軍事化的用語,更使得該建設成為一場戰爭的隱喻,
真是傷腦筋,
一個工程地景怎麼搞出這麼多花樣?
- Mar 12 Wed 2008 07:16
南非祖魯蘭不自然的Hluhluwe自然保護區
Images of ‘Wild Africa’: nature tourism and the (re)creation of Hluhluwe game reserve, 1930-1945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31 (2005) 220-240
作者:Shirley Brooks
這一篇文章作者最直接的用意就在於,
一般所謂的自然保護區到底是真的「自然」還是假的「自然」,
站在地理學粗略的分類,
往往有自然與人文兩種,
而自然地景在第一時間通常會被歸納在自然地理,
但是自然地景一定就是「純自然」嗎?
顯然作者給了不同的答案,
因為眼前短時距看不出人為的力量,
但是拉長時間軸就會發現之所以可以保有眼前的「自然」,
是經過多少「不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結果。
本文以南非祖魯蘭的Hluhluwe保護區為例,
可以發現該保護區與當地人民的互動,
隨著管理員的心態會有所不同,
前者為吸引觀光客會從別地移入非當地物種而遭受生態學家的攻擊,
但是對於當地人民卻採合作的態度,
是當地人民為保護區的一部分,
但是後來的管理單位,
為確保保護區的自然環境,
開始計畫驅離當地人民,
因為「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這個論述聽起來很怪,
但是在台灣的保護區,
某些人不也是有這樣的想法嗎?
- Feb 24 Sun 2008 12:43
再發覺地景的本質
Recovering the Substantive Nature of Landscape
出處: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6,86(4):630-653
作者:Kenneth R. Olwig
這是一篇一篇有一點年紀的文章,
不過透過作者的回顧,
可以清楚地知道地景這個名詞所發展的意義脈絡,
從德文原始的地景Landschaft 所認為的「可感知特別屬性」,
到北歐所顯示的一個「規劃單位」,
或是英格蘭所接植的「county」,
而最後Carl Sauer所提的地景概念大致就是現今常用的概念,
為何要回顧地景的本質,
其實當學科的本質產生疑惑的時候,
要找尋答案通常就是回顧過往的腳步,
這有一點像N年以前日本的連續劇「阿信」一樣,
透過回顧才能找到問題,
知道問題,答案就不遠了。
- Feb 12 Tue 2008 14:05
德國柏林的地景認同
Restoring Berlin's Unter den Linden: ideology, world view, place and space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32:(2006): 352–376
作者:Paul Stangl
本文主要討論二次大戰以後,
象徵德國的一些柏林地景在面臨重建時所牽動的意識型態,
如何被整合到建築物的本身。
在人文主義的研究方法未在地理學風行的時候,
建築物的討論始終圍繞在功能性或是外貌來打轉,
從來沒有想過建築物的本身也可以當作文本來分析,
同樣的建築物其實在不同人士的眼光會有不同的解讀,
當然面臨修復的時候,
也就涉及該修復成什麼樣子,
以象徵德國精神的「布蘭登堡大門」為例,
上面的女神到底是和平女神還是勝利女神,
拿破崙把它搶去法國後,
德國人又想法子搶了回來,
要不要插旗子?
要不要鐵十字?
都將有著意識型態在左右。
建築物只是建築物嗎?
沒那嗎簡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