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故事裡有一則關於阿波羅愛情的神話。
太陽神阿波羅因為取笑愛神邱比特,於是被邱比特作弄,愛神的箭讓阿波羅愛上河神的女兒達芙妮 (Daphne),卻讓達芙妮一生只愛山林樹木。 

阿波羅在山林間不斷追逐達芙妮,希望能得到伊人的回眸眷顧,受到驚嚇的達芙妮只好央求父親的拯救,於是,河神將達芙妮化成一棵月桂樹。
 

 

當阿波羅追上達芙妮的那一刻,也同時失去了她。

阿波羅輕擁月桂樹,親親的吻著,哀傷的喚道:「你雖然不能作我的新娘,至少你是我的月桂樹。」

「我美麗的可人啊!你將成爲我的樹,以後我的勝利將成爲你的專利。我將用你的枝葉編制勝利的花冠,用你的樹枝做豎琴,用你的花朵裝飾弓箭讓你永遠青春永駐,不必擔心衰老,將你和那些勝利的人們歸屬在一起。」 

這個故事流傳千年,人們都在歌頌著阿波羅的癡情,即使一個女人為了要躲避他的追求,寧願化成一棵樹,大家仍是將這場「單戀」視作丘比特的惡意捉弄。

每一段感情中的付出背後都有其目的,也許是希望也能同樣被愛,也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征服欲,抑或是其他原因,但雙向的「交流」與「溝通」主宰了一段感情的成與敗。


在書上看到一段話寫著:「看到情感受挫的人受苦常讓人覺得感動,但無可否認地,愛一個不願被愛的人,或是追逐另一個人讓他來愛你,這種行為本身確實有其攻擊性。單戀或甚至是單戀裡蘊藏的攻擊性並非人類的專利,但人類確實較常以含有敵意的物化行為來表現。」
 

這種攻擊講白話點,就是死纏爛打的糾纏與付出,自以為「癡心絕對」的苦情形象。有的人藉由「付出」來攻擊別人,而有的人藉由「虐待自己」(不論是精神或是身體)來攻擊他人。

於是,我們可以在各大連續劇中看到這樣的台詞:「我這麼愛你,為什麼你不愛我!」、「我對你付出這麼多,你一點也不感激!」

總有女人以自殺要脅對方回心轉意;男人用手搥牆壁表達自己的痛徹心肺,還不忘血淋淋的跑去女友家展示……

之前,我一直無法為這些東西找到個代名詞,現在我用「攻擊」來形容它。

因為無法接受自己感情上的受挫,於是用「攻擊」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是的!這麼一說,我突然懂了很多事。

 

如果,愛的源頭是「自由」與「平等」,我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安才得以給予對方等量的自由?

又要如何將情感量化,達到相互平等的付出與回饋?

(這些有點難回答,基本上,我不懂要如何才能將感情量化……鬼打牆的問題)
 

一段成熟的感情,不該建立在自信的建築與情感的救贖上,即使「佔有」及「控制」的慾望是人的本能驅力,一旦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或是自我深層的認知,感情終究只是男歡女愛的遊戲。(可惜人往往會將渴望與佔有擺在情感的前端)

 
我很慶幸的愛我所愛,也獲得被愛,卻也不免面臨到採取「攻擊姿態」愛人的方式。

「攻擊姿態」指的是關於一廂情願的付出,以及期待對方也有等量(甚至更多)的付出。
但是,這種攻擊有什麼評量標準?
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在「攻擊」別人?或是別人是不是在「攻擊」自己?

書上寫著:「如果你覺得被攻擊,那是因為你真地被攻擊了!……所謂傾聽自己的感覺並不是第六感或什麼神秘的直覺,也不是被動的評估對方,而是主動測試自己的心理反應是否正確,這也是人與人彼此瞭解的最佳方式。」

如果有人對我付出的,超過我所能負荷的,而他又期待我以相同的方式回應,那……或許這就符合「攻擊」的條件。
同理可證,如果我也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就像拚命給吃飽的人灌下大杯的牛奶與麵包,然後不斷問他:好不好吃?好不好吃?」

不論「付出」出自善意或是其他,超過對方的需要,便是一種攻擊。

傾聽,不只是自己,還有他人!




(唉呀呀!說的我又難以判斷了啊!也許,等我經歷了更多,我會更懂得拿捏其中的分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ogs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