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julianwang3剛剛上來的留言,
我把他所提供的網頁,原文全部刊出,剛好是今天的聯合電子報首頁。
我們站應該介紹過挑戰2008,我再給大家溫習一下。
這個計畫,是現在民進黨砲手游錫坤在當行政院長時,2002年5月宣示通過的。整個計畫包含很多項目,從數位,生物科技等﹔當然內涵文化創意產業。但是經費比例不到1%。
如何執行這個文創計畫?最初設計是在行政院下面設置一個專門小組,類似委員會方式,並交付各相關部會實際執行:文建會,新聞局,經濟部等。文建會屬文化產業,新聞局為媒體,經濟部屬各種設計,版圖大約如此。其他詳細計畫,請進我們政府與政策的分類中去找。
當時,陳其南在位,任政務委員,02-04年間一時新氣象勃發,國內文創產業口號漸漸熱起來。當時,現在所謂的文創法與文化部等,都成為熱門議題。
後來,陳其南轉任文建會主委,最後蘇揆上任後,主委也改為現在的邱坤良,計畫還是執行拉,但是各位就可知道政治是跟人綁在一起的,原本設置到行政院層級的單位,其實也動不起來,經費與執行,也就直接落在各部會去執行各自的業務與計畫。

下面的幾個新聞,主管單位應該是文建會。所以你去問經濟部與新聞局,她們會說不關她們的事情。那各位會說,文化部成立後,就可透過一條鞭改進,我的觀點是未必,我的理由說過不少次,請搜尋一下過去我們的政策文章。

宜蘭縣文化局長呂春山表示,「生了無法養」。說的真是貼切。花樣少年少女,一時衝動當了14歲的母親,借了錢生下寶寶,卻無法見容於社會,而花樣少年少女也無力將他養大,只好棄置垃圾堆。這是現況。
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指出,文化產業必須有成本效益評估與投資報酬率概念,「免費」活動可以提高民眾參與,但不是永續經營的正常方式。這些文化官員,也都知道問題所在,更知道免費無法解決文化產業問題。
事實上,英國等,各地都有博物館與圖書館,像在地圖書館之類的地方,看似不花俏,其實都是文化產業的司令台與操練場,可以讓在地居民對在地文化快速聚集與認同,只要配合得當,在地文化就靠這種方式復活與保存了,蓋的這麼館,為何不朝向這個方向設計?

我們談一些老人問題,在現代社會,似乎即將爆發大戰﹔事實上,老人很多時候是無形文化財,因為他有年輕人沒有的經歷,是想現在80歲的老人,經歷過台灣的戰爭,在記憶與那些日子以來的事情,是活教材,如果地方文化可跟她們合作,現成軟體不就進駐了?
遠見等雜誌,還在想什麼機器人經濟,方向錯了,老人,如果沒有癡呆症,還願意說,透過其他技術的保存,老人的退休不再是米蟲,而是無形文化財。

先前,我們透過一篇讀者投書,看到台灣如何對老藝人的殘酷,也看到日本如何活用她們的老演員成為無形文化財,台灣人已經知道硬體過剩,還使用不當,但是關於軟體與人才如何進駐?一般的觀點是從科技導入,但矛盾的是,文化產業,卻仍以科技為思維,並恐懼未來老年稱霸的問題,為何不能化危機為轉機呢?
(歌舞伎者尾上菊五郎,現電影明星寺島忍父親,被認定為日本無形文化財)

(我們談老藝人的文章為  看奧斯卡老將笑傲…想我老藝人http://blog.pixnet.net/ccindustry/post/2506761)

===============
250個地方文物館 蓋完後沒人管
 
【聯合報/記者紀文禮、王紀青、戴永華/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南市運河博物館被樹擋住,應設明顯標示。
記者柯佩君/攝影 


位於高雄縣桃源鄉的原住民文物館,因無經費陳列文物,館內空盪盪。
記者阮正霖/攝影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一天不到十個人上門。
記者林全洲/攝影


◎前言:為保存地方文物,全台各縣市興建各式各樣文物館,其中固然有經營出特色的,但為數不少的文物館因營運不善,虛擲公帑,閒置荒廢。本報今起以系列報導(共三天),從各面向探討問題,找出因應對策,希望地方文物館走出新方向。

●落實本土意識,地方政府近十年在各地蓋了一百卅六個地方文物館,若連同行政院文建會補助輔導的在內,全台將近有二兩百五十個文物館,投資超過八十億;這些定位「保存地方特色」的館舍,疲態畢露,有的一關館就是八年。

耗資上億 形同廢墟

各地公立文物館以台南縣十六個最多,南投、高雄、苗栗、台中等地都超過十個,但不論是原住民、客家或何種名目的文物館,均因政治、選舉、經營理念等因素,陷入「乏力營運」窘境,花費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文物館被譏為「廢墟」。

台南市熱蘭遮城博物館十多年未更新展品,門可羅雀;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鯤瀛藝廊八十三年啟用後,只維持了三、四年,閒置迄今。台南市民政局民族事業課代理課長楊雅苓說,地方客家文物館「十四間有十間閒置」。

爭相興建 只為選票

「台灣為什麼有很多『蚊子館』,這與台灣的政治生態和文化生態息息相關」,高雄縣文史工作者蔣耀賢一語道破,地方首長、民意代表以爭取經費來比誰行、誰罩得住,「誰拿到經費就誰贏」,硬體建設完成後,大家都撒手不管;中央握有經費,選票永遠是考量。

高雄縣文化局局長吳旭峰無奈地說,中央政府的盲點是,一個文化政策出來後,看到的只是經費,卻忽略文化是有地方差異性。

蘭陽博物館組長林正芳這麼比喻:「地方文物館興建容易,往往鄉鎮市公所一大口咬下去,才知道消化不了。」絕大多數鄉鎮市公所缺乏經營文物館的經驗、人力與經費,「生了無法養」,讓地方文物館成了燙手山芋。

像宜蘭縣兩個山地鄉總人口加起來不到一萬人,省府時代卻補助大同、南澳兩個山地鄉各興建一座泰雅文物館;大同館從籌建到開館,花了十年時間,南澳館今年才勉強開放。

人有我無 搶建再說

文建會副主委、前台灣工藝研究所長洪慶峰認為,許多原住民、客家文物館,都是在「別人有,我也要有」觀念下興建,沒有永續經營的規劃與配套,只要拿到建館的工程費,大張其鼓先蓋再說;空盪盪的文物館連在地人都不愛去,外地人怎會有興趣。

一直用心耕耘地方文化的高雄縣長楊秋興說,政府要建文化館或藝術文化中心時,應先評估、了解需求性,而非各地勢力競逐後的結果。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副教授曾梓峰指出,文物館明明是地方生活空間、經驗的展現,如今卻行政化,「長官想看歌仔戲,地方文化館就老演歌仔戲」,如此一來,與地方生活脈絡切斷,「地方文物館要活化,就是去行政化」。

【2007/02/11 聯合報】@ http://udn.com/
 
=============
民眾感慨:像廢墟,誰想來
 
【聯合報/柯佩君、謝玲玉、莊亞築、林錫霞/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市府經營文物館虎頭蛇尾,每任市長作法不一,十多年未更新展品,誰會想再來看…」台南市西門里長謝聰洲感慨,廿多年前風光一時的熱蘭遮城博物館與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如今都已休館像廢屋。

九十二年設立的運河博物館,因市府人力不足,僅在周末開放。平安里長蔡陳阿麗說,博物館位於安億橋下,不仔細看根本不知道有博物館。

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鯤瀛藝廊八十三年配合全國文藝季啟用,廣受知名藝術家捧場,只維持三、四年即出現疲態;九十年以後閒置迄今。

位於雲林縣三條崙海水浴場內的鄭成功文物館,平日大門深鎖。這座花了六百萬元興建的文物館,雖將神像、神轎、祭祀用品等保留下來,但缺專人管理,鄉公所曾辦過鄭成功文化節,但知名度仍低,不少鄉民都不知道。

苗栗縣羅福星紀念館開幕時美輪美奐,不料隔年因颱風侵襲,全館封閉。災修經費爭了兩年無結果,鄉公所只好半開半關。

【2007/02/11 聯合報】@ http://udn.com/
 
==========
芒果、蓮花館 快撐不下去
 
【聯合報/記者鄭光隆、洪肇君、謝玲玉、莊亞築、施鴻基/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台南縣文物館的數量最多,有不少產業型文物館,如芒果文化館、蓮花產業館、鹽水蜂炮文物館,營運不久,開支即成負擔,經營日感吃力。

台南縣玉井鄉芒果種植面積達二千公頃,為吸引觀光客,鄉農會自八十六年起,前後花費一千多萬元打造芒果產業文化資訊館,風光時,每月吸引近千人次參觀。近四年,遊客到了玉井鄉,只見館門深鎖。

玉井區社教站召集人江永隆說,館藏過於靜態,資料老舊未更新,缺乏吸引力。經營芒果館的玉井鄉農會也不諱言,農會經營能力大不如前,光是一個月水電費就要四、五萬元,「實在難以支撐」。

白河鎮蓮花館的蓮花節這兩年愈辦愈落寞,蓮花館幾乎沒有人來,夏天過後大門深鎖,一年只開三個月,除非有團體預約,否則不開館不開燈以節省經費。

雲林縣四湖鄉有個農村文化館,不到十分鐘就可以逛完,翻開訪客紀錄簿,平日參觀民眾寥寥可數。鄉公所人員坦言,農村館興建時硬體設備就不足,缺乏與民眾互動的功能,不符時代需求。

台東縣米鄉池上文化館九十一年由活動中心改建,文建會每年雖有補助,但鄉公所籌不出錢添設軟體,目前除每周二、五有社區合唱團、國樂團利用,大多時間大門深鎖。附近居民不曉得有這麼一個文物館,笑著說,「那是活動中心啦,連我們都很少去」。
=============
官方說法:地方苦哈哈 BOT非萬靈丹
 
【聯合報/記者王紀青、戴永華、紀文禮/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宜蘭縣文化局長呂春山表示,「生了無法養」,是地方文物館最大的通病,有些鄉鎮市公所沒錢,轉而向縣政府要求補助營運費用,但地方也是苦哈哈,不可能長期支撐。

高雄縣文化局局長吳旭峰強調「文化有地方差異性」;台北人需要的可能是更多的兩廳院,偏遠鄉村需要的卻是屬於在地文化的保存。

政府興建藝文中心後,往往採公辦民營或BOT方式營運,高雄縣長楊秋興說「這種方式不是萬靈丹」,委外經營常導致基層民眾消費不起。

高雄縣政府原住民局長阿浪.滿拉旺認為,鄉鎮公所不能只有硬體的概念,未來應該更重視資源區域整合,才可避免每個鄉鎮都要建文物館,結果沒有一個能經營成功。

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指出,文化產業必須有成本效益評估與投資報酬率概念,「免費」活動可以提高民眾參與,但不是永續經營的正常方式。

【記者賴素鈴/台北報導】「挑戰二○○八」曾經是個豪語,但審計部去年七月曾提出審核報告,批評支用八千五百多億元的「挑戰二○○八」計畫,執行成效欠佳。「地方文化館」計畫今年邁入第六年,也是最後一年,總計將投入廿六億餘元。

文建會主委邱坤良看遍各地方文化館之後,指出人才培育是問題核心,要「把民間活力激發出來」。文建會不主張採「退場機制」,而是傾向訂定標準,以功能、營運角度切入,再依空間屬性及層級分為九類組評量。

邱坤良透露,未來將結合社區、鄉鎮圖書館、地方文化館等設施,以「地方文化生活圈」的概念加以串連。

【2007/02/11 聯合報】@ http://udn.com/
 

===============
原民文物館 生了不養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吳淑君、李蕙君、施鴻基、阮正霖/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民國八十五、六年間,省府補助全台廿多個山地鄉設置「原住民文物館」。十年下來問題不少,文史工作者邱水金就質疑政府「生了不養」,浪費公帑。

宜蘭縣有南澳、大同兩個泰雅文物館,其中南澳文物館當年省府補助八百萬元,但只夠蓋個殼,之後軟體設施無經費挹注,一擺就是七年,去年才開放。

大同鄉長陳傑麟說,大同文物館從籌建到開放「整整花了十年」,開放後鄉公所打算公辦民營,但業者興趣缺缺。

「宜蘭縣兩座泰雅文物館興建至今,還稱不上是真正的文物館。」宜蘭縣文化局長呂春山說,像南澳文物館位處偏遠,館藏不豐,每天參觀民眾只有個位數。

蓋好九年、閉館長達四年的台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去年七月好不容易在文建會大專工讀生與志工協助下重新啟用,但暑假一過,常好幾天沒有人上門。認養管理的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台東召集人朱士杰說,問題出在地方政府不支持,「最重要的是人力、展示品等軟體。」

台東市民張良晟在網路上發現台東有個布農族文物館,開了一個多小時車抵達,卻發現大門深鎖;半個月後再去,門雖然開了,但內部空洞。附近民眾說,他們都很少去,因為「要看的東西家裡都有」。

同樣的場景,出現在高雄縣。三民鄉、桃源鄉各有一座原住民文物館,因缺乏展覽內容,花費數千萬建造的公共建設,宛若空殼子,不少遊客敗興而歸。

對於縣內兩座原住民文物館花了四千萬元,蓋好後卻閒置,高雄縣政府原住民局長阿浪.滿拉旺感嘆,文物館沒有整體規劃或效益評估,結果風光落成,裡面卻空無一物。宜蘭文史工作者邱水金質疑,山地鄉位處偏遠,難以吸引遊客參觀,全國要這麼多山地鄉文物館有意義嗎?

【2007/02/11 聯合報】@ http://udn.com/
 
===============

眷村博物館 像破落戶
 
【聯合報/記者林全洲/新竹市報導】 2007.02.11 03:28 am
 

記者林全洲/攝影
新竹市有座全台最早設置的眷村博物館,熱心提供文物的擎天協會理事長劉金屏看到博物館因收藏室漏水,文物受潮而毀損,相當不捨;市府雖花一千四百萬元重整,大家還是覺得不夠好。

新竹市有四十六個眷村,民國八十年前後眷村大批改建,擎天協會成員呼籲政府保存眷村文物,好不容易爭取到市府同意,九十一年十二月,在東大路二段環保局舊大樓設置眷村博物館。

提供文物的陳姓老榮民說,「文物一落一落的擺,字畫沒有地方掛,全部收到收藏室,不到百坪的展示空間像破落戶,看到文物不被重視,很傷心,都不想再來了。」

劉金屏說,眷村改建時大家在怪手下搶救文物,像新竹三廠眷村民眾使用的「飛機副油箱水塔」,戰鬥機報廢的副油箱,象徵眷戶克勤克儉生活哲學。

劉金屏表示,博物館的外觀被廣告招牌遮住,誰看得到?當然一天等不到十個人來。她最不捨的是,收藏室下雨天會漏水,文物受潮,毀損不少。

去年十月廿八日,眷村博物館重新開館,劉金屏說,如果把三樓研習室開放讓老榮民教習書法,「有人活動,才可以讓眷村博物館真正活化起來」。

【2007/02/11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