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繳交期限是每週日晚上12點前,逾期遲交一律不予計分。
 

【一杯清水250億】

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都是互相牽涉、密不可分的,就如同食衣住行一般,心中所希望的,總是跟不上現實的變遷。整水工程的用意本應是爲人民的安危著想,可是誰知道龐大的經費砸下去,造成的卻是ㄧ連串更大的噩夢呢?

就節目看起來,似乎政府裡面規劃工程的人,比一般民間的研究人員還有沒有治水概念,有沒有實地勘查過當地地形我都很懷疑,搞不好只是拿地圖畫了幾筆,就決定了接下來龐大資金及資源的耗竭。如果身為相關負責單位的人都缺乏專業知識及應有的態度,那我們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便會蕩然無存。

從節目裡的訪問我們可以發現,不僅是專家,還有當地居民,許多人的意見都遠比政府規劃的改善方案好很多。政府做事缺乏與民間溝通的橋樑,花錢做工程又往往比誰都快,口頭上很會說、也很會檢討,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去負責、統整意見。我想這是政府在組織規劃上,需要改進的地方,方案很多,至於哪一個才是最好的,若沒有人能夠去整理實行,設再多的單位、花再多的錢、建再多的工程,都是白費功夫。

節目越看越讓人心情沉重,人民所能做的實在不多,畢竟多數人的意見有時候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這時候要靠的當然是有效地溝通。然而,政府偏偏又常用巧妙性的語言將我們騙的團團轉,得到利益者是誰,我們已不願去明講,只希望人民能睜大眼睛,看清真相,真實反映各自的心聲。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是我們的島。而每天新聞填充給我們的是無關緊要的綠卡風波、發現台灣美食,保釣等攸關國家安危的大事成了政治秀與愛台灣與否的喊口號比賽。追逐收視與新鮮的話題,新聞傳遞真相卻反而模糊了台灣的真實面貌,從「我們的島」裡則又看見暴露在每個角落,關於這塊土地的模樣。

 

〈單車進行曲〉

  以在都市單車族的問題與困擾延伸到政府對都市的規劃、面對問題的應變措施與態度,我覺得是ㄧ個很棒的切入點。採訪了許多單車族,除了點出問題所在也大大的推廣了騎單車的好處。雖然可以從中了解到關於單車族的權益、路權,但是卻忽略了使用其他交通工具的群眾,規劃單車道可以保障用路人的安全是必須的,缺少了其他族群的聲音卻是使節目變得主觀的缺憾。

  不論單車族是廣大的群體或是稀少的族群,政府都應該重視並且規劃,做全盤的考慮,而節目中就傳達了這樣的省思,我覺得很值得作為政府施政的參考。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車進行曲〉
        在此部影片當中是針對單車族來作一系列的報導,一開始先訪問了許多用單車來通勤的上班族,使我發現其實在都會地區還是會有很多人放棄開車、搭公車,反而選擇腳踏車來當代步的工具,有些人是因為要省油錢、有的人因為溫室效應對地球的影響,而選擇了無排放廢氣的腳踏車、有些人是爲了身體健康,騎腳踏車有許多好處,但是在城市裡的單車族,必須要很小心行車安全,每年腳踏車的意外事件就有一百多件,所以單車族才會上路要求他們的路權。
        現在有立法說自行車必須要遵守交通號誌,不可以闖紅燈、要戴安全帽......等,市區也有一些行人和腳踏車步道的出現,表示市府有在重視單車族的用路安全,使單車族不再只有騎在窮鄉僻壤、河濱步道的權利,也可以騎到市區。台北市政府更規劃了捷運與腳踏車步道的結合,使單車族在用路安全上可以更有保障。不過在影片中有提到「隱形車道」的疑慮,雖然政府有規定馬路上有一米的隱形車道是要給單車族行駛的,但是好像只有單車族的人才知道,其他汽機車族的人並不會特別去注意到此項規定,這樣的規定形同虛設,我想政府的政令宣導還是要注意一下。
        影片中有提到《練習曲》的一句話「想做的是今天不做,以後就沒有機會做。」,捷安特的董事長以這句話來當作他環島旅行的動力,他未了環島旅行做了充分的準備,每天由台中的家中騎腳踏車到大甲的工廠上班,因此鍛鍊出不輸給年輕人的體力,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會騎機車環島,如果他們可以改成騎腳踏車環島,是不是可以減少耕多CO2的排放量,也可以使身體更健康。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島》─〈單車進行曲〉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GIANT董事長劉金標奉行練習曲中的這句話,開始騎腳踏車上路。

騎腳踏車的理由除了讓身體健康、減少CO2排放量以外,最主要的理由是因應高油價時代,所帶來的龐大負擔,因此,路上的自行車族似乎有增長的趨勢。

台灣,是塊地小人稠的土地,在3見方的道路中,不只是汽、機車爭道,現在自行車族也加入搶路權的行列;不幸的是,在這些交通工具當中,自行車族在安全上是處於絕對弱勢,某些駕駛故意的恐嚇舉動,都顯示出對於道路使用權的爭奪戰已經開打。

3月時台鐵也推出讓兩鐵(鐵馬+台鐵)一起旅行的方案,主要便是爭取單車族的客源,雖然一開始有很多單車愛好者嘗試,但對於此方案的感想還是認為台鐵釋放出的善意不夠。不論是票價、空間等問題,其實對於單車族來說,並不一定特別方便。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杯清水‧250億》,剛開始看到標題,其實感受到的震撼力很大,一杯清水跟250億的強烈對比,很吸引人想看的標題。看了影片後,才深刻體會到政府的很多工程政策,真的是有很大的缺失,這一方面是在平常的新聞媒體報導上很少見這樣深入的報導,從影片當中看得出製作群很用心的搜集材料、當地居民、專家以及民間團體的聲音都有如實的呈現。
政府到底是如何使用納稅人的錢?其實應該要讓納稅人清楚的知道,納稅人有知的權利,可惜的是,除了政府本身腐敗以及制度的不完善之外,最大的原因還是出在納稅人身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羊都不關心自己的毛如何被剝削使用,那農夫何必自尋麻煩,簡單講就是我們並不關心自己納稅的錢如何被使用?
再更近一步的想一想,為什麼我們不關心呢?其實不是不關心,而是沒有自覺的意識,每天我們一睜開眼睛,就從大眾新聞媒體接收到很多資訊,往往我們都不會去懷疑,這些報導有沒有問題?報導說的是真實的情況嗎?很遺憾的是,完全是沒有去懷疑過,這方面除了發送資訊的新聞媒體有缺失以外,其實接收資訊的民眾,根本是沒有自覺的意識,因為從來沒有人跟我們說、也沒有人教導我們去懷疑、去發現問題。
所以這是雙方面的問題,看了《一杯清水,250億》影片後,很希望更多的人去注意到類似政府工程問題,這只是一個個案而已,也發現到要讓政府把錢花在刀口上,是需要人民的監督,而像我們的島這樣的報導,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車進行曲】
      世界所有原物料的上漲,逐漸反映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就單從台灣近年來油價不斷上漲的問題來看,對於大眾的生活造成了許多影響,而這影響的範圍及造成的連鎖反應,已經日益可見、日益明顯。
      公視─我們的島《單車進行曲》,僅僅用自行車,卻彰顯許多議題,舉凡環境問題、交通安全問題,生活空間規劃,到人體自身健康,都提出了很確實的想法。自行車不需要加油,靠的是一雙腳,帶來的好處會是身體健康;因為不需要加油,就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只要少一輛車,就會排放少一些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減少,有助於溫室效應的緩和,如此累積,數目是可觀的;交通安全的規劃,需要的是實地勘查及政府與民眾的配合。然而,即使單車風氣已逐漸形成,要完成此計畫還是有所阻礙的。在這「連鎖漲價世代」,自行車也已有漲價的蠢蠢欲動意願,要是漲幅太大,是否會影響大眾的購買意願?再者,台灣的交通安全與道路問題,對於大眾是否騎自行車上路的意願,也是一項偌大的考驗!
      再從公視─我們的島《一杯清水250億》則是探討環境議題,提到的是自然與人工彼此間的衝突。
一項工程的開發,需要考慮的,無非是當地的環境與人們的生存。自然界的天災是必然的現象,也許人們為了求得一絲生存的空間,必要時需要與自然力爭或是抗衡,政府做某些開發的出發點固然是為了人們著想,但在工程開發之時,是否也應該做事前的勘察與詳細的規劃?就像影片中所說的,有些地段實是沒有工程製作的必要,但政府卻仍然做了,在未詳細思考之結果,變成了天災與人禍同時降臨,而受難的,仍是當地居民。這樣的治標不治本,想得到一杯清水,代價恐怕不只250億,還有萬物無辜的生命!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車進行曲〉
近年來由於物價的上漲特別是油價不斷的攀升,加上環保議題的發燒,使得「自行車」再次變成眾所注目的交通代步工具。
    騎自行車的好處有哪些呢?目前看來最明顯的就是能節省生活的開銷,且能減少CO2的排放,促進地球環保,並且能增強身體健康等等。但自行車是否確實能替代日常上下班通勤的代步工具?目前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又有哪些呢?
    其實目前政府所規劃的最大宗的自行車道規畫多為休閒的河濱、郊區地區,是以休閒為主要目的的單車道。但是在城市中,以自行車為上班交通工具的人,卻面臨的種種問題,包括凹凸不平的路線、行進中的汽機車所帶來的危險,以及路邊停放車輛開車門所帶來的危險性等等。
    影片中分為兩部分來探討第一是單車騎士自己可以注意改善的。第二是爭取單車路權的改善。影片以第二部分著墨較多,裡面提到幾種目前政府正在施行的方法1人車共道2隱形車道等等,但是影片中談到這些政策的緩不濟急,並且無法對目前單車族最迫切的需求進行回應。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車進行曲 一杯清水‧250 各自探討2個迥然不同的主題,一個是隨著環保意識高漲而日漸受到重視的 單車族,令一個則是與民生權益息息相關的溪流整治工程。然而,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議題,卻共同提出了一些問題及思考方向。在 單車進行曲 中, 我們的島 製作群訪問了自行車騎士、單車俱樂部成員、自行車騎士協會秘書長...等;藉此了解他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選擇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的原因,同時聆聽他們遇到的種種不便、危險及阻礙。相較於 單車進行曲” “一杯清水250 則更加嚴肅的輕聲批判政府處理問題的瞻前不顧後。

        單車練習曲 中,我們可以從單車族的感言體會他們對單車運動的熱愛,對他們而言,單車不僅僅是環保的代步工具,更是促進身心健康、建立新價值觀的途徑。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發起人周盟桂先生不但與同好組成俱樂部,更創立了種種名詞,也在活動中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這些人的熱忱在台灣山林美景的映襯下讓單車運動顯的格外吸引人,但鏡頭轉回喧囂的城市,似乎就不是那麼愜意的事了。以自行車代步,不僅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可以省下不少油錢;但在路線規劃不完善的道路上,自行車不但可能面臨自己與汽機車用路人互相爭道的窘境、更可能發生被追撞的事故意外。關於自行車專用道的規劃層面, 自行車騎士協會的秘書長何麗卿提出:「政府規劃路邊一公尺寬的隱形車道,但每個人對一公尺的認知卻不盡相同,再者,自行車不能超越自己擁有的那一公尺路權,別人能不能超越進來卻無從判定。聽起來政府似乎是把一件事情完成了,事實上,這個隱形車道可以說是不存在的。」由此不難發現,單車族的崛起,不但需要政府有心的支持,更期盼政府在提出對策時,有完整的考量予配套措施。雖然與其他蔚為風行的國家相比,台灣的路況在推行自行車道上有一個相當大的困難---機車數量明顯較多,但既然已經崛起這樣一群有志一同的自行車族,政府與人民共同面對這樣的挑戰,也許有朝一日真的能夠改變台灣的交通型態;前提是,要有計畫的著手進行。 因為 有些事情,今天不做,明天就不會做了一杯清水250 同樣的指出政府處理民生問題的草率。石門水庫集水區的面積是台北市的3倍,但很諷刺的,桃園居民每逢豪雨便面臨無水可用之困境。針對嚴重的泥沙淤積問題,政府斥資250億的巨額資金,以保育為名,展開一連串的工程。然而,卻未在施工之前實際探究問題根源,也沒有與當地部落一會協商,只是一股腦的想用工程解決眼前的問題;一個工程帶來令一個工程,施工過程中犧牲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更多自然與生態原貌。一昧的以固床工、跌水工應對泥沙、沖刷淤積問題,卻破壞了更多天然屏障。政府的責任並非 做一件事、給一個交代 ,應該是用合理的資源,把事情做好。

事實上,在觀賞 我們的島 幾個節目後,我發現一件現實的問題,他並不算是一個 吸引人 的節目。為什麼呢?節目製作用心、題材有深度、探討的角度更是貼近社會大眾的生活,實為不可多得的 良心事業。然而,正是因為他的省思、監督政府功能遠大於娛樂功能,在觀看的同時必須相當投入,隨著節目一同思考;不同於能夠邊吃零食邊聊天的綜藝節目那樣輕鬆不費神。坦白說, 一杯清水250 讓我看的相當傷腦筋。因為自己對相關的水利工程知識一無所知,對影片中的專有名詞更是一頭霧水,前後看了3遍才稍微得出輪廓較為清晰的結論。對我而言,觀看這樣的節目與閱讀原文書的感覺很類似--- 開始時苦不堪言,結束時卻樂於有了新的收穫。看似不有趣的事物,學著去看、習慣去看,也許都能夠慢慢發現其中價值,體會箇中趣味。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了「我們的島」單車及整治工程的兩個議題之後,會覺得像這樣的節目也許才能夠真正做到監督政府的工作,人民很多事情都不懂,卻也很少人會去看這些節目。所謂的新聞,每每到了大雨過後,報導的都是官員下鄉探訪,甚至於官員承諾撥出經費來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但是這些經費是否受到最有效的使用呢?
    「我們的島」在單車的議題裡,是透過腳踏車的用路人安全來著手,不過,有時候我個人想想,腳踏車的風行是不是一個陰謀呢?新聞上常常報導環保問題、物價上漲、原物料不夠使用等等,最近掀起一股騎車上班的風氣,或許公視的節目裡面並沒有探討這一個問題,只是從已經既定的〝風氣〞來做探討。新聞更是誇張,在這一波製造出來的單車風氣裡,新聞後續發展卻是腳踏車到處被偷的景象,在這當中可以延伸出許許多多的議題來探索,但是現在的人民也許仍然盲目。用路人的安全真的是一個迫切須要的事,畢竟風氣都已經造成,而且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風氣,雖然不知道是不是腳踏車業者或是環保商品業者的一個利益勾結,撇開這個不說,安全是當之務急的要事,台灣的人民上路可真是目中無人,節目裡面雖然提倡要請政府一起來創造一個單車的安全道路,但從人民的教育著手也是很重要的,畢竟現在居然可以看到機車騎在人行道更或者是騎樓下的誇張情景。
    〈一杯清水 250億〉裡,或許比較周詳的去探討,引用了當地居民、專家、民間團體等等的聲音,也實地去勘察這些奇怪的工程,發現可疑的利益勾結,人民如果沒有經過這些知識洗腦或許也不會發現到底山上砂石車怎麼這麼多?錢似乎都被政府用到那兒去了?我看過了這一個報導才知道,原來這一個工程是下一個工程的開端。很多事情不是新聞中會告訴我們的,目前媒體主流的精神已經偏離了監督政府的一個傳統,線再也只能說是一些花邊或是消費的新聞,看著節目裡面說到:民間團體的腳步往往趕不上工程的進行。如果有更多人能夠去監督,更多人能夠去關心,也許不會花這麼多浪費的冤枉錢。
    到底這些真正的正義節目是要做給誰看呢?人民不會喜歡這種既不刺激又花頭腦的議題,大家都只想著看些愛看的東西,等到問題發生了之後,出來綁上布條氣憤的抗議之後,其實都是威脅到自己的利益了,政府也並不會真正的去關心這些議題,只要問題不要發生在我這一任的任期,發生了就花更多的錢去堵塞,暫時能讓人民安靜就好,大家不懂真正如何去爭取利益,新聞也沒有告訴我們,我覺得「我們的島」這個節目這種發現問題並且去探討的精神,那些主流媒體都該去學習,社會才會更好,否則問題只會延伸另一個問題而已。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造假新聞」整個問題又回到了搶收視率的問題,媒體認為獨家會有收視率,而且越是人們想看的,越是有造假的必要,比如說「瀝青鴨事件」,這種社會民生問題,是家庭主婦一定會關心的,社會也會針對這種危害身體健康的事件進行討論,勢必有更多的收視也可以花更多的時間來報導。但是這種造假新聞一定會危害到某些人的利益,像是日本的〈石器發掘〉,大家滿心期待,在日本或是其他歷史研究將會有重大突破,但是卻是一個捏造出來的消息,這會使大家失望。其實「造假新聞」的內容大多符合人民會〝想看〞的心理狀態,更會想要鎖定追蹤這些事件,比如前一陣子火紅的「水蜜桃阿嬤」,很多人會去關心這種家庭故事,啟發大家的善心,但利用人民這種心理反應,但其實是一個假新聞的話,是一種欺瞞的行為,這牽涉到記者的倫理問題。
    有了「造假新聞」就會有著手調查的「踢爆新聞」,社會大眾內心的天枰會是偏重於「造假新聞」,因為那正是符合他們內心的事件,踢爆新聞根本是打破他們內心的憤慨或是被激發的善心,大部分的人根本很難接受自己〝被騙了〞,他們寧願活在謊言下,像是日本的〈石器發掘捏造〉被新聞媒體揭露出來之後,日本人所關注的考古卻是一場捏造出來的謊言,應該都會傻眼吧?揭露這種假新聞固然是必要的,尤其當他危害到人的利益時,更是一定要去揭發它,比如超級市場的食物不新鮮等等,消費者往往不清楚真相,大家一窩蜂的只知道往便宜、或者是對他們有利益的地方去,但是假如有記者出來將這件是揭露,其結果對大眾是「良善」的,只是在揭露的過程卻是辛苦且必須冒險的。
    「偷拍」應該要下一個定義,如果只是狗仔隊為了有更辛辣的消息,那就的是偷拍,基於人民大眾的利益來說,使用隱藏式攝影機來拍這攝過程我認為就像是警察持搜索票可以翻遍你家的那種感覺,文章中說到新聞媒體使用了,「恐嚇、利誘、欺瞞」的手段,比如說應徵員工而實質上進行偷拍,那我覺得就違反了新聞倫理,雖然這種方式可以更快、更準確的得到消息。事實上真的要得到一個真相調查,必須費下一番苦心,可能記者要踢爆〈黃禹錫科學造假〉的事件,記者必須有很深厚的科學知識,才能從中發現蛛絲馬跡,但這實在太慢、太難了。
    我覺得偷拍必須建立在維護公眾利益,但是手法必須是正大光明,雖然很矛盾,舉例來說:美國超級市場食品不新鮮的事件,不能使用欺騙(應徵屠夫)的手法,而是應該去從食物化驗,或者是偷拍內部人員回收舊食品等等,既然敵暗我們也必須站在同樣的地位,而不是敵明(欺騙潛入)我暗(真偷拍)的方式。以倫理的角度來說,「造假新聞」一定是不容許的,但是我認為為了社會大眾「偷拍」是可以的。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偷拍造假VS.新聞倫理
本文舉用了兩個非常成功的新聞調查案例來指出調查報導的目的「揭發醜聞」、「打破權威」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反應還有必須承擔的風險「新聞倫理的被質疑」。在韓國黃禹錫的案例中,調查記者以「欺騙」「恐嚇」的手法來取得新聞情報,雖然以結果來看的確是一則成功的調查報導,但最後該台仍須為其不當的新聞手法公開道歉。
調查手法的「正當性」,是本篇文章主要探討的重點,以日本考古學界有名的藤村事件為例,指出事件後大家對其調查手法的討論,文中引用其採訪編輯的話「就算這樣就是偷拍,為了公共性也必須犧牲」作結束。這段話彷彿帶著「記者太道德將無法做好他們的調查工作」這樣的思考。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在任何新聞事件中為了得到情報任何的手法都是被允許的嗎?林照真女士在文中引用「獅子飲食(Food Lion)超級市場案」調查報導訴訟案敗訴以及「調查記者與編輯組織」主任休斯頓對不正當手法的懷疑來反駁這樣的想法。那麼如何分辨「何時」與「何處」的欺騙,在調查新聞學中可能被認為是正當就變得很重要。他指出「所有道德方法已經用盡」或「故事本身具有急迫的公眾性」,否則不該輕易使用欺瞞或其他不正當手法,並引學者藍貝詩(Edmund B. Lambeth)的話,認為欺瞞又可以依不同形式與程度作分類,以身分區分:扮成一般民眾是「消極欺瞞」,喬裝特定職業身分則是「積極欺瞞」;以領域區分:觀看公開的活動是「溫和的」,喬裝打扮深入調查情境是「侵略的」。另外,隱藏式攝影機的使用也是近來調查手法中非常有爭議性的一種,由於近來爆料文化的盛行,常可見到記者或記者請託他人以隱藏式攝影機偷拍的調查手法。根據刑法第 315-1 條(妨害秘密罪)有下列行為者:一、無故利用工具或設備窺視、竊聽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 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二、無故以錄音、照相、錄影或電磁紀錄竊錄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如有「製造「或「散布」之行為,影響尤為嚴重,應有處罰必要!
記者在碰觸這些手法時,如果本身沒有自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為什麼要區辨欺騙的手法和使用時機?為什麼要探討手法的正當性?在這些技術性問題的背後更值得深思的是:欺騙手法帶來的道德與法律問題。欺騙手法固然可以得到珍貴的情報,但畢竟不符合倫理,一旦遭到濫用必然使民眾對於媒體的信任度降低,觀感變差;更嚴重的甚至會違反法律,到時就不只是道德問題,還必須承擔司法上的罪責了。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報導在現在的時代環境下,充斥著許多不安穩的因子,不管消息來源是否準確、使用方法合乎道義……都無法改變調查報導在使用匿名滲入、被調查的對方無法知曉的狀況下,所獲取的任何資訊皆屬於偷拍不正當性質。

  即使新聞內容是無誤的,但萬一牽扯到所謂的侵犯他人隱私,又演變成新聞倫理的衝突。在法律上,很明顯的並沒有給予任何使用偷拍、角色扮演欺瞞等的調查記者保障,並且在新聞道德上又是很矛盾的,為了取得內幕,在沒有任何其他方式下使用欺瞞偷拍手法是唯一選擇,一旦新聞正義即使實施了,卻又得面對被調查者可能給予的官司,而這往往會是讓記者蒙上陰影的。

  因此,正如文中作者所提到的:調查記者一定要會分辯「何時」與「何處」的欺瞞會被認為是正當的。但是這樣的判別仍是很困難的,萬一內容不合乎社會正義、或者是與大眾利益並沒有任何關聯、甚至是在被表現現象胡弄過去後才發現真相的失誤,將容易遭致到批評與社會大眾的不信任,更使得新聞公信力淪喪;如此以來,即使日後再有真正確實的調查報導,將會如同韓國的〈黃禹錫科學造假〉一樣,不被信任,甚至難以讓社會大眾相信並且認同。

  然而臺灣的媒體社會顯然已經濫用了這樣的報導手法,並且不是在調查報導上,而是追逐著名人的醜聞、八卦、桃色新聞,相對的使得調查報導受到影響,公信力只要在調查報導無法提出確切的消息來源與方式下,變得像狗仔新聞一樣不被重視,頂多只是引起當下閱聽人的憤慨不平,並不會特意去深入了解認真。甚至是調查記者的心態逐漸改變,使得調查報導的水準幅度大幅降低。

  因此,偷拍造假在調查報導中屢見不鮮,甚至無法讓人去辨別這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報導,這些都有賴於調查記者的心態,維持公信力的意念,否則調查報導仍舊會淪於公信力不彰、甚至是不被認為是真正的事實。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調查報導的存在,是為了揭發一般採訪手法與程序下所無法呈現的弊案真相,因此記者往往需承受極大風險進行偷拍、隱藏記者身分等非常性做法以求達成採訪蒐證目的。本文作者林照真說到 記者太道德將無法做好他們的調查工作 這樣的想法深植在不少人心中,《每日新聞》報社編輯渡邊雅春更認為:「就算這樣是『偷拍』,為了公共性也必須犧牲」。然而,這並不代表此一手法得以無限上綱;「獅子飲食」超級市場一案,美國廣播公司的兩名記者應徵進入超級市場並得以拍攝此家超級市場回收過期食物再上架販賣的惡行惡狀,揭發種種欺瞞消費者行為。這個偷拍採訪內容一樣涉及公共利益,兩名記者卻在超商提告之下敗訴;由此案例可知,雖然調查報導有其存在必要與正當性,卻同時不代表記者不需承擔所有採訪過程與手法帶來的法律問題。

隨著媒體與大眾追求越來越煽色腥的畫面與故事,隱藏式攝影機在今日竟逐漸由調查報導的 輔助工具轉為調查報導的 代名詞;透過隱藏式攝影機的角度,會畫面中的人物看起來都像是罪犯,這樣的特質在今日便被部分媒體用以爲新聞 增色,以調查報導之名,行偷拍求畫面之實。關於這樣的陋習,自由攝影工作者艾瑞克‧隆格巴迪力申:「調查報導是由內容來決定,與是否使用隱藏式攝影機無關」。 偷拍不僅僅涉及法律問題,也常常與道德倫理與愛國主義產生衝突。若是記者在進行採訪時,並未告知對象而使用隱藏式攝影機,即使能夠藉此獲取更真實的內容與反應,卻剝奪了受訪者自我保護的權利,因此在新聞倫理的前提下,未知會受訪者便進行拍攝其實已違反新聞採訪原則。韓國文化電視台的〈黃禹錫科學造假〉揭露了黃禹錫論文造假等不當科學倫理,遺憾的是,即使報導內容千真萬確,也避免科學歷史上寫下錯誤的篇章,卻成為韓國眾矢之的。韓國民眾對黃禹錫的期待,使他們難以承受、接受這樣具衝擊性的事實,由此案例,更大大彰顯了調查報導所需承受的風險與壓力---即使呈現事實,也不見得能得到認同。此外,由於「PD手冊」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欺騙受訪者,違背新聞採訪原則,在事件後不得不出面致歉,也模糊了這個重大的新聞報導事件。這個案例同時提醒了記者,即使達成新聞使命、只要出現新聞倫理爭議,便可能導致種種努力付之一炬。

林照真最後提及另一種倫理爭議---金錢介入;在金錢問題上,不可避免的又回到了新聞採訪的大原則---需與公共利益有關。在這麼複雜的社會,也許金錢宇資訊的利益交換的確能夠掌握其他管道無法觸及之地,但也難以避免假消息的充斥。我認為,對記者而言,如何從中取捨並同時顧及倫理的拿捏,與報導的事件本身同等重要,也同樣需要學習、經驗的累積。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此次的文章後,讓人有種處於曖昧不明的灰色地帶的感覺,倫理道德與社會正義兩樣看似同性質的東西,竟然也會因為某些人的操作而產生衝突。如同壹週刊的行為,內容不僅參雜妨害隱私的圖文報導,還出現採用些許畫面而加以毀壞別人名譽的造假報導,ㄧ經揭發後,即使有向大眾道歉,卻已經失去民眾對媒體的信心。

關於「偷拍」的行為,只能說其本身在大眾普遍意識中就不能算是良好的行為。因此,當它被媒體人選用來當作採訪的ㄧ種手段時,必然會造成許多人不同的爭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也的確曾經被使用而揭發了許多重大事件,讓我們得到了「本應該知道卻不被告知的訊息」。例如韓國的〈黃禹錫科學造假〉、日本的〈石器發覺捏造〉及美國的〈獅子飲食超級市場案〉的報導等,這些報導使人民擺脫惡意的欺騙深淵,報導的價值及成就也遠大過於其在倫理道德方面的污點。我想在這方面是我們的法律及法令所應該給予記者的保障才是。沒有人會想做「拼死拼活去換得大眾及法律的撻伐」的這種事,然而我們現在社會中的調查報導,不容質疑,是這樣被大眾對待。

為了提高及保有調查報導的聲望及品質,記者本身即要有強力的規範來約束。美國資深記者羅伯特.格林提出「除非所有收集故事的道德方法都用盡,或是本身具有急迫的公眾性,否則,類似欺騙或是角色扮演是絕對缺乏正當性的。」這樣的看法是讓人認同的,畢竟欺騙與偷拍都是不好的行為,如果能不使用此種手段當然是最好的。如此ㄧ來,才能提升調查報導的品質,增加大眾對其公信力的肯定。

至於付費制度的意義,是令我不能苟同的。一旦與金錢扯上關係,媒體便不再令人信任,反之,成為人人撻伐的對象。如果說沒有金錢的誘發就沒有資訊,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反之,有錢的話,就可以不停地製造消息,爆料文化也可能因此興盛。如果公共利益竟然是需要用金錢來等價交換的東西這種事,我想社會道德也已經淪喪殆盡了吧!而且,即使是付費了,其背後的風險仍然存在,訊息的提供者在收到錢的同時,便已喪失一切保障,媒體要怎麼去利用或是強化改造訊息的本身,訊息提供者在也管不上邊。

最後來談的是,社會崇拜人物的調查報導所造成的衝擊。大眾對於這種衝擊,有時是基於一時的ㄧ股悲憤心情,導致寧可不要知道真相的想法出現。然而如果不知道真相,我們就只能永遠處於被剝削利用的ㄧ方。所以,調查報導所產生當下的抨擊批評,在之後的探討過程中,它的意義與價值才能真正的被認清吧!人民是盲從的,雖然如此,並不代表今後不會從中學習到辯明真相的方法,調查報導如果不將本身的品質優化,很快便會被大眾所鄙棄。

class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