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有股莫名的失落,覺得空虛、匱乏,卻找不到原因;有時候我們感到似曾相識、熟悉的負面情緒,卻尋不著相關的記憶。有的人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感受,逃避面對真實的情緒;另一些人則感覺和他人有距離,害怕承諾、對親密(感、關係)感到恐懼……。不禁讓我們困惑,這到底怎麼一回事?
 
我們都有被愛、被信任、被瞭解、被接納、被尊重的需求,也希望能有安全感。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需求在孩童時期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若這些需求沒有被照顧、被滿足,將影響我們日後對愛的體會、信念,以及對人的信任。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我們稱他(她)為「內在小孩(inner child)」,是我們兒時經歷過的身心創傷留存於心理的經驗,是我們當時重要需求受到挫折、沒有被滿足所遺留的痕跡。如果這些負面經驗和感受沒有得到抒解、處理,往往會影響到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人際互動(親密關係尤甚),以及社會行為。
 
也有人認為,內在小孩是童年未受傷的自我狀態,這種看法接近我們常說的「赤子之心」,是自發的、愛玩的、天真的、具有創造力的。隨著社會化的過程,或者毒性教條的污染,這個內在小孩被忽略、被否定,甚至被嫌棄。和內在小孩疏離的結果,往往使我們產生情緒上的問題。
 
因此,當我們經驗到憤怒(生氣)、感覺受傷、覺得焦慮時,我們需要停下來,找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透過靜思、書寫等方式,好好傾聽我們內在小孩的聲音,看看他(她)到底怎麼了,確認他(她)的需求,檢視內在小孩與外在環境的衝突,進而照顧他(她)、撫慰他(她),滿足他(她)的需要。這樣的過程,讓我們得以更親近自己,更瞭解自己,使過去創傷慢慢被醫治,使我們心志的力量被增強(empowered)。
 
當然,必要的話,我們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註:
勵馨基金會製作了一段關於內在小孩的動畫短片:「你聽見你在哭」,可點選短片名稱欣賞。(若您的瀏覽器為Firefox,網頁可能無法正常顯示,建議使用I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ber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