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最後所附的文章,乃是我非常欣賞的一篇評論文章。

以目前現代人的忙碌時間與資訊爆炸的程度來看,往往沒有時間去看長篇大論。所以如何以一篇簡短的文章表達出自己的看法,並且讓讀者充份了解到你想說的事情,是一件蠻重要的事情。

BLOG上的大多數的作者(例如不才小弟在下我)文學造詣並沒有太好,也無法寫出完整且篇幅足夠的文章。有機會大家可以去觀賞二位超級無比熱門BLOG的文章: 我是女王 或是 酪梨壽司 。這二位女士的文學造詣非常好,也能夠用文章充分表達出其心意感覺,在其自敘中也可以發現其作文得獎無數。我個人觀察的結果,要成為網路上當紅的作者,其文學造詣一定要到一個程度以上,才能夠靠文章本身去引吸人讀者的注意。雖然在網路時代國文造詣比較不受重視,但是結果作文程度卻還是關鍵的因素之一。

在網路上還有一些作者往往有許多精闢的見解,或是在某領域上有獨到的看法,也是能夠成為吸引龐大人氣的blog。可惜其文章往往只有敘述到重點,郤缺乏足夠的"肉"來填滿整個版面,造成"情溢乎詞"的狀況,至為可惜。

還有時候會看到一些立論很好笑的作者,自詡為中立者,能夠"客觀"的分析事物,但是其文章前後往往出現極大的矛盾。上次看到某位"綠色"網友在數篇發言中狂罵抱怨民進黨執政的爛,而且對其政策也非常不滿。結果郤因為馬英久的"一位"黨員在大陸訪問時發言有缺失,就說"不可以投票給馬英久"。這讓我看了只覺得莞爾一笑……

最後最可惜的某些網友,一開始因為其立論精闢、文章寫的精彩而吸引足夠的人氣。一旦成名之後,後來為了吸引維持人氣,就"劍走偏峰",而以非常聳動的文章標題,或是漫罵他人來衝高其點閱數,至為可惜。

本文最後所引述的文章,我覺得在立論基礎與篇幅上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其文章不算長,可以在短短的5分鐘看完。而且對正反二面的論述都有所描寫,同時言簡意駭的提出重點。最後還能夠明確的表明其雜誌的立場,以示對整篇文章負責,這在台灣更是難能可貴的事情。大家不妨欣賞一下 ^_^

-----------------------------------------------------------------------------------------------

布萊爾十年政績 抵不過對伊拉克失策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17 期
譯文者:賴 美

在位十年之後,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終於宣布,將在六月二十七日下台一鞠躬,但很少有英國人會為他掉眼淚。民調老早揭露他的不得民心。五月三日,地方與區域選舉賦予選民將布萊爾踢下台的最後一次機會。他們用雙腳踢開布萊爾,將權力交給保守黨員、蘇格蘭國家主義者、威爾斯國家主義者,以及除了言而無信的工黨以外的任何人。多數人和保守黨的布朗(Gordon Brown)一樣,希望布萊爾去年就下台。 是英國人不領情,還是布萊爾罪有應得?但一如往常,事實還要更複雜。許多數據顯示,布萊爾使英國現在變成一個比一九九七年更好的地方。儘管稅負加重,但持續經濟成長已使得一般英國人富裕許多。低劣的學校和破舊的醫院變少了。儘管許多考試缺乏準確性,但得到高分、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歸功於最低工資與貧窮勞工家庭的稅負優惠,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執政時所得不均的現象已漸消退。


站在自由進步的一邊 讓英國變成開放典範


上述這些政績是可衡量的;不過,同樣具有價值但不容易證實的是,布萊爾已協助英國成為一個包容性更大、更國際化的地方。英國現在有人權法案;同性戀的法定伴侶關係獲得承認;蘇格蘭、威爾斯,甚至北愛爾蘭的自治範圍擴大,而北愛爾蘭的和平更是布萊爾最大成就之一。 在布萊爾統治下,老舊發霉的英國變成國際上的開放典範。大規模移民(尤其是來自前東歐共產國家)推升經濟,而且未引發嚴重的憤怒反彈。擁抱全球化,已經使得倫敦成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布萊爾已經改變了歐洲議題,而且為了迫使人們注意氣候變遷及非洲貧窮問題,他所做的努力比任何一位西方領導者都要來得多。 瀏覽這份清單之後,你可以加註星號與註腳:在經濟上,許多功勞應歸功給布萊爾之前的保守黨;在移民方面,科芬花園裡快樂的捷克女服務生,換來的是憤怒的伊斯蘭教徒;在公民自由方面,他協助的是同性戀而不是受刑人或年輕弱勢者。不過,就均衡而言,布萊爾還是改善了英國,而且他通常站在自由進步的一邊。《經濟學人》不後悔曾支持過他。

 
 
砸大錢施政卻未見效 公部門改革喪失動力


為什麼後來布萊爾會在英國留下酸腐味?對於數百萬人而言,是因為伊拉克,其中透露出的失望情緒更是深遠。 畢竟,他是同輩裡最有天賦的政治人物——起碼在歐洲肯定如此。在執政之前,布萊爾已經達成一項重大成就:將工黨拉回候選資格中心。一九九七年,他不只擁有國會多數,還有一個跟他目標相同的國家——將柴契爾主義得來不易的獲利與社會正義及現代化服務相結合的經濟體。他怎麼會失敗呢? 回顧過去,在天花亂墜的願景說服下,新政府對於如何改善公共服務毫無頭緒。無法展現穩健的進步,布萊爾只好編織進步的形象。他的受歡迎程度仍繼續向上攀升,但職權已遭揮霍,大眾譏諷的言詞逐漸增加。 在第二任期,布萊爾終於為政府部門找到改革模型——保守黨最拿手的內部市場政策模型,但需動用的政府資金遠多得多然後是九一一事件,很快又發生伊拉克戰爭。從二○○三年入侵伊拉克開始,黨內口角不斷,加上布朗太常在場外放冷箭。如此一來,公部門的改革喪失了動力。為了聲望,布萊爾嘗試再往前一步,例如將職位賭在變動制大學學費。不過,實情是儘管服務已經有所改善,但仍相當糟糕;而且已經投入鉅額現金。


錯估海珊的軍火實力 歷史評價將高於今日


反之,在諸多不幸事件的源頭——伊拉克,歷史對於布萊爾,可能比同胞對他的批評仁慈一點。布萊爾確實高估海珊(Saddam Hussein)持有大量毀滅武器的情報。但無疑的,他(和許多其他人)當時確實如此相信。擺脫一個獨裁暴君的世界,未嘗不是件壞事。畢竟,布萊爾建立了由美國領導的聯盟,終結了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的集體屠殺事業;而入侵阿富汗,剛開始時是一大成功。 如果柴契爾夫人在具考驗的時代,給予國家所需要的東西,那麼布萊爾至少可以主張,他給予國家所想要的東西。布萊爾不可能會被視為一位偉大首相,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歷史對布萊爾的看法,將比今天更傑出。
(本文譯自《經濟學人》How will history judge him? May. 10th, 20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jbo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