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原廠隨車的音響系統最大的弱點大概就是低音的系統,當然也有像 LEXUS 等高級的車種在前門板就配有 10" 的大口徑單體,不過還是幸運的少數,就算你在門板上挖洞也要考慮單體的衝程即單體的安裝深度,否則就會卡到玻璃。

雖然是一套完整的汽車音響所不能缺乏的,低音系統是比較花錢而且考慮也比較多的部份,至少單體的口徑就比較大,所需要的功率也比較大。低音部份就像交響樂團的低音樂器部份,雖然不是旋律的主角但是它做為整個旋律堅實穩固的基石的角色是不能不重視的,也許你之所以不曾被音樂感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低音系統的缺乏。


I. 以下我們先用分析的方法來介紹低音部份。

音源
低音訊號的來源可以是 CD、MD、VCD、DVD、Tape 與 Radio、甚至是電動玩具的音效,就訊號輸出而言,主機的輸出多半是 RCA,從一對到三對都有。

*只有一對的輸出要做低音訊號的來源當然要借用其它的器材,解決方法有
a. 以一對入多對出的前級處理。
b. 以一對進多對出的的電子分音器分頻出低音的訊號。
c. 某些功率擴大機可以接受一對 RCA 輸入供做多聲道訊號之用,當然此種擴大機都會有內建電子分音以供低音分頻之用。
d. 以喇叭輸出做為訊號輸入給功率擴大機,當然此種方法是萬不得已才使用,因為訊號經過功率放大後進入推低音單體的擴大機,還需要降壓才能做為訊號之用,如此當然會多了許多損耗與失真。

其中以 b 的做法為最理想,因為主動分音器的設計與品質一般比內建於功率擴大機的要好很多,一般也都有升壓功能。

※ 有兩對 RCA 輸出是最常見的,若做 3D 系統的話,兩對就夠用了:一對給前音場、一對給低音系統用,使用獨立或內建的電子分音器還是必須的。

※ 3 對輸出的配置其中一對是為了 suwoofer_也就是低音使用的,這種做法一定會附有調整低音輸出訊號的頻率調整,對於一般使用方便而言是可以省去另外添購電子分音器的費用,但是對要求較高而欲使用電子分音器的愛好者反而是累贅。

許多號稱有 4v 輸出的主機是否能在 3 對 RCA 輸出上都維持 4V 輸出實在是可疑的。若你已經有了電子分音器,建議你不要用 SUBWOOFER 的輸出,以電子分音器去處理你的低音訊號吧。

分頻
分頻的兩個要件,『分頻點』與『分頻斜』,如果你對這兩個名詞仍然陌生,請你到基本名詞解釋的章節看看吧!低音系統的分頻點涉及前音場與後音場的低頻延伸範圍,後音場的低頻如果與低音系統的低頻重疊太多,便會造成低頻無法融入前音場達到低音從前面來的要求,所以有一些玩家乾脆把後音場交給一個 MIDRANGE 單體來處理。低音由前方來的要件之一,在於前音場音頻與低音系統的銜接,前音場的中低音單體 WOOFER 多半是 6.5 吋的,在門板有限的容積下約在 100Hz 以下就會開始因為單體尺寸的特性限制而以約 12dB/8 度音的斜率開始下滑,以 focal6k4411 6.5 吋單體為例,在 105db 開始下滑到 60Hz 就衰減了 10dB,所以在考慮設定低音系統的頻率範圍時必需同時考慮前音場的音頻銜接,甚至有許多三音路的前音場是用 8 吋的 woofer。這部份我們在談規劃時會詳說的。

*分頻斜率的選定的要件

a. 分音斜率,一般以 12dB 為基礎,18dB 乃至 24dB/octave 的分音斜率會讓低音聽起來比較結實,看你自己喜歡那種聲音,若是 bandpass 式的音箱建議使用 12dB/octave 的分音斜率,因為 bandpass 音箱本身就有音頻過窄高頻切削的危險。

b. 分音點,依你的系統而定,設在 75-150Hz;如果分頻點連續可調,那就更好了!

c. Subsonicfilter,有一些器材為保護單體與擴大機,避免功率的浪費特別有 subsonic filter,把 5Hz 以下的低頻訊號濾掉。

d. 低音部的等化器,有些擴大機有內建的簡單低音增益,這通常會類似參數等化的形式,包含增益頻點、增益強度與增益 Q 度,如果你對參數等化器不太熟悉,建議你回過頭去看看等化器那個章節。

低音單體也有類似被動分音器的做法來分音的,只是被動分音器必須配合整個系統來調整分音點,不是一般出廠就可以設定好的,而且此種分音器的分音斜率都是 12dB/OCTAVE 比較不足,如果要製做 18 或 24dB/OCTAVE 的分音器都要自己做,入門者比較不適用,而且低音系統被動式分音器在功率承受與功率損耗上都比較容易出問題,所以比較少使用,我們也不建議。

 

功率擴大機

推動低音單體的功率與單體的 size 有關,單體越大當然所需的功率越大,以 8 吋而言,100w rms 就可以推得很不錯,12 吋的話至少要有 200w rms 的實力。實際上用安培計來測功率擴大機的耗電時,會發現低頻真的是非常耗電的,功率大、聲音又要好的擴大機自然不便宜。

一般處理擴大機少用 monoblock 的擴大機,如果經濟上許可自然是很好的選擇,一般都使用橋接的方式來使用推低音的擴大機,在選擇擴大機時一定要考慮單體的規格,若你的單體是以 free air 方式來安裝效率一定低所以都要用到 2 顆。用 2 顆單體的情況又可以分成單獨或並聯方式推動,以並聯推動時最好是每個單體阻抗為 8 歐姆,如此並聯起來會有 4 歐姆,絕大多數功率擴大機可以承受的並發出預期的功率;反之若以 4 歐姆阻抗的單體並聯成 2 歐姆來推的話,那就得確定你的擴大機可以承受得住並能有預期的功率。

甚麼是預期的功率呢?假設 2 聲道擴大機功率 50Wx2 那麼你應該可以預期橋接 4 歐姆時會有 200wx1,這就是預期的功率。一般而言,2 聲道擴大機對於橋接或 2 歐姆阻抗負載的穩定度與功率的可信度比 4 聲道要來得高,時下流行的 4 聲道擴大機若要做 3D 系統,把兩聲道橋接做低音單體使用的話最好是以裝箱方式為佳。

專門為低音系統所設計的功率擴大機在美國市場上也有,理念上是很有說服力但是前景如何仍待觀察。此種功率擴大機的頻率響應只涵蓋 20-200Hz、monoblock 設計,內建電子分音器與簡單的低音等化器。

還有一種所謂 D-Class 的功率擴大機,特色在效率高達 75%(一般的 ab 類約在 30-35%),可以省去很多空間與電能,因為效率高散熱問題也獲得解決,像近年異軍突起的 xtant 就有一部 monoblock 是 D 類,S/N 比 100dB,各方面規格也是非常優異,1998 年 iasca 音壓冠軍創 174dB 世界記錄的賽隊也是用 D 類的擴大機。D 類擴大機在實用的範疇也有它的優點,以 1.6l 車為例發電機多為最大 65 安培,然而在走走停停的用車環境中能有平均 55 安培已算不錯,以我個人的系統為例單單一部管晶混血機 75Wx2 加一部 A 類 55Wx2加 ab 類 75Wx2,在一般聆聽情況就可能用去 25 安培,這還不算低音單體所用的擴大機,所以加上車輛本身電系所需電量實在有捉襟見肘的可能,此時若用上 D 類amp來推低音,不但應該夠用還能儲存大動態時電容的放電所需,所以 D 類擴大機有待市場的考驗。

電源方面除了發電機發電量的估算外,電容的添置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理論上電容就像快速提款的提款機以備不時之需,但先決條件是發電機的發電量超過系統的負荷,否則電容的功能自然不彰。

 

單體與音箱

說單體是低音系統的靈魂一點也不為過。一般店家很喜歡裝 free air,把單體裝在後障板上、不願意去做音箱,其道理何在?主要只有三個理由:一是為賺錢、二是怕麻煩、三是不會做,但店家都推說“顧客不願意”。

Free-air 的裝法有好有壞,但效率很低,以 free air 與密閉或通氣式音箱的效率相比一般要低個 3dB 左右,也就是說 2 個單體雙倍功率才能有一樣的音壓。兩倍功率兩個單體是多少生意呢?店家有沒有考慮兩倍功率加上前後音場功率發電機能不能承受,以前後音場耗掉 15 安培計算,低音部份常聽 100Wx2 rms 效率 33% 計算 600W 消耗至少 45 安培加上前後音場 15 安培 = 60 安培,再加上車子本身用掉 15 安培總共就要 75 安培。再說低音單體的廠家多由家用單體修改而來,能適用 free air 裝法的單體根本不多。

低音單體的參數非常重要,就算你是買現成的音箱請你一定要索取單體的保證書與參數資料,各位不健忘的話就會記得有位同好裝了 2 個 eton hex/50 的 11 吋單體,在店家與前後兩任代理商處都問不到單體參數吧,如果你實在是找不到參數,不妨可以到 www.solen.ca 這個站去找找。

另外是效率的問題,也要注意。某些人認為效率越高越好,然而實際上發現單體效率越高的,在低頻的效率反而較差,否則就是要很大的音箱才能有理想的低頻。以 focal 的 vx27 與 vx33 為例,效率相差 4dB,但實際上在低頻的響應並沒有這麼大的差別,所需要的音箱容積也相差 2 倍。另外 cerwin-vega 某些單體的靈敏度高達 96dB 而 JL audio 的單體靈敏度約 88-89dB,果真是一顆 cerwin-vega 能抵 4 顆 JL audio 嗎?所以不必太在意靈敏度的問題。

靈敏度的標示也要注意,有些單體資料喜歡標示 XXdb/2.83v,請注意只有阻抗為 8 歐姆的單體 2.83v 才是等於一瓦特,若是 4 歐姆單體就是 2w 了。

值得一提的是 Velodyne 的 servo 低音單體,它有一個可以伺服單體的情況,在失真時切斷輸入,這套系統在家用的使用上獲得相當的好評,此類單體的低音延伸頗佳,價位也很高貴,但國內似乎很少見到。

選擇低音單體的幾個要素:效率低頻延伸低頻暫態反應頻率響應的平整功率承受性。這些因素彼此之間有時是無法妥協的,因此說某種音箱是最好的都不是全面性正確的,在某方面優異另一方面就會有妥協。以下的就一一為各位同好介紹

a. Free Air 式

free air 又稱無限障板式,雖然是有行李箱圍起來但是音箱的空氣彈簧效應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那麼小到多少算可以忽略呢?單體的參數有一個 Vas,指相對於喇叭音盆Q質的空氣體積,當音箱的體積大於 Vas 的 10 倍以上的話就視為 free air。因此 8 吋單體裝 4 個在後障板計算起來依然是 free-air,相反的若 15 吋的單體 Vas 可能高達 150L,有可能會變成密封式音箱的效果。 不過行李箱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音箱,這應該不必再多費唇舌了。

單體是否適合做 free-air?可以用單體參數 Fs/Qts 來評估,當 Fs/Qts 大於 100 就不適合做 free-air;當 Fs/Qts 小於 50 時便適合做 free-air,若介於 50-100 之間就比較難下定論。要 Fs/Qts 值低,必定 Fs 值要小、而 Qts 值要大,如此說來也很合理,一般低音單體的 Qts 值多在 0.4 左右;而理想的音箱加單體總 Q 值約在 0.7-0.8 左右,所以當單體 Qts 值在 0.7 以上時也就不必使用空氣彈簧、而僅需做一個障板來隔絕正負相位波的抵消。

Free 的好處大概只有節省空間,缺點是低頻難以延伸、效率低、所需功率大,我個人是不建議的,如果你非做不可,請你先向店家要來參數資料好好研究一番。

b. 密閉式 Sealed

密閉式的音箱在效率上比較差一點。好處是01)音箱若較大時,低頻可以在 30Hz 以下,仍然有適當的延伸;02)對功率的承受較大;03)音箱的製做簡單不容易失敗;04)其低頻衰減斜率約12dB/octave;05)頻率響應曲線很平整,不會像通氣式音箱在衰減臨界點前會有一個突起的波峰,有人認為聲音最為乾淨。

c. 通氣式 Ported

通氣式的音箱,缺點是容積上與單體的 Vas 值、Qts 值配合,否則會在衰減臨界點上有突峰;優點是雖然衰減斜率是 18-24dB/octave 比密封式快,但是同樣體積的音箱,通氣式比密閉式的 F3(與平均頻率響應少 3dB 的頻點,越低表示低頻延伸能力越好)為低,所以在適當的體積下可以取得較佳的低頻。同樣的功率下約可以比密閉式多出 3dB 左右,音箱的製作相對於帶通式比較簡單。至於最頻率響應最平整的音箱容積為

Qts x 2.87 次方 x 15 x Vas


如果有需要讀者可自行用工程用電子計算機算出或用國中數學對數以近似法逼近算出。至於通氣孔的長度與口徑也有公式可以算出,不必借助電腦。

d. 推挽式 Isobaric

此種方式有許多變形,利用兩個單體相對來消除奇次失真;這種方式現在不是很常用,在此略而不談。

e. 帶通式的音箱 Band-Pass

這種做法就是把兩個音箱結合起來,將單體固定在兩個音箱共用的箱壁上,單體朝向帶通式音箱而背對著一個密閉音箱。之所以稱為帶通是說它只讓某一個音頻範圍的音頻通過,很像分音器的 bandpass,所以稱為帶通式音箱。

缺點是01)音箱不易設計、簡易的電腦輔助軟體也未成熟,製作上比較容易失敗;02)因為是帶通所以在高頻的部份也被切掉,因此在使用帶通式設計時要特別注意與前音場的銜接,它不像密閉或通氣式在上段可以與前音場連接;03)帶通式音箱的單體因為受到兩側空氣彈簧的推壓,因此懸邊所承受的壓力比較大,所以在極低頻的部份往往承受的功率無法達到廠方所宣稱的功率,不妨加上低頻的濾波避免對單體造成傷害。

優點是帶通式的音箱在同等功率驅動下,音壓要比通氣式又高上 3dB,不過音壓越高,帶通的範圍就越窄、甚至窄到不實用的地步;但話說回來當音壓比賽以 70Hz 為訊號時,你若可以把帶通音箱的最高音壓點做在 70Hz,自然會有很大的幫忙。正因為帶通的特性音箱可以把高音壓的高原帶設在某些頻段,使得某些樂器聽來份外結實有力。



以上我們已經就低音系統的構成器材做過介紹,接下來我們要談談我們對系統的要求與器材的選擇。



II. 自己對低音系統的要求在哪裡?

音頻
如果你聽的是一些低頻裡面算是中段的搖滾樂,你要求結實而有力的低頻、但是對極低頻的要求不高的話,設計良好的帶通或通氣式音箱值得你考慮一下;如果是對極低頻要求很嚴格、專門喜歡聽聖賞管風琴協奏曲的話,那可能大容量密閉音箱或通氣式音箱與大口徑的單體會比較對味;若你的錢很多、又不想占去行李箱空間,你也許可以裝幾個單體在障板上玩玩,但對極低頻不能要求太多。一般建議把低頻截止點設在 40Hz 左右應該可以滿足大多數人。

音色
擴大機方面除了管機可能在大動態低音略顯吃力外,只要是功率足電源充沛,應該都可以推出有力度的低音。不過事先要知道音色方面可就吃力一點,因為低音單體動輒 12 吋、車用的有用到至 25 吋的怪物(家用的有看過75公分直徑的),這麼大單體要配上適合的音箱才能聽出端倪,不像小口徑單體隨便把線一接就可以試聽了,所以老美有一些做好音箱的成品、裡面的做工用料也都不錯,接上去聽比較能有個底。

暫態反應
這也是同好所注意的,這方面可能以小容積的通氣式與帶通式為佳,此時音箱的容積要經過嘗試求得最佳化,並非越大越好。帶通的頻段若做得很窄時,暫態反應也可能很不錯;然而頻段窄意味著另一個兩難。所以音箱的設計上真的是有兩難,所以才會說沒有一種音箱是全面都好的。

效率
以頻段窄的帶通式為最高、通氣式次之、大容積的密閉最低,所以頻率響應與效率又在此相衝突。對 8 吋裝箱方式而言,100W RMS 絕對足夠,10 吋裝箱的話 150W RMS,12 吋單體裝箱 200W RMS,15 吋裝箱 300W RMS。對於入門者 15 吋單體應該是夠用了。

失真
失真在極低頻往往問題比較大,在極低頻的範疇以密閉式的失真較少,但在 30-80Hz 差別就很有限的。尤其通氣式在 35-56Hz 之間的失真頗低,有人認為比密閉式的失真還低。

低音從前方來
低音單體若是在 10" 以下的也許有些車勉強裝得上去,其它的人就只好裝在後行李箱,然而聲音應該從前面來的觀念仍然有人不能接受,低音單體在後面兒聽起來卻從前面出來,宛若引擎室裡藏了個大單體、更是令人覺得好奇與不可思議。不過究其原理無非是利用低頻的無指向性將之融入前音場,等於是愚弄了人們的大腦。所以要做到低音從前面來的話,有幾個要件:

 a. 前音場定位必須儘可能精準。
 b. 低頻的量要夠大,才能打到前座。
 c. 低音音頻要夠低,才能達到無指向性,那麼有指向性的中高低頻呢?只好靠前音場的 woofer 來承接了,這也就是我們為甚麼一在要說銜接而且銜接點要合理的低的緣故,但這種合理的低本身受到 woofer 單體特性的影響所以不是很容易修飾的,如同我們曾揭示的 focal 6k4411 6.5 吋單體,在 60Hz 與 105Hz 之間會相差 10dB。而所謂較無指向性的低頻一般認為是從 70Hz 開始,單體衰減的斜率如此的陡峭,分音器的分頻是無能為力的,將近 8dB 的落差硬要以等化器來硬拉硬ㄠ也只是破壞音質而已,門板上有限而又不理想的音箱對於低頻的延伸恐怕也是水杯車薪,因此“低音從前面來”的程度是有很多層次的,遇到極低頻的樂段,有些系統遇低頻在限力不足、而前後銜接不佳時,就會變成低頻忽然融入又忽然糢糊的現象。
 d. 有些前輩認為相位很重要,個人倒是不這麼認為,一般的相位調整都僅止於 0 與 180 度、也就是相位的反轉,其實意義並不大、且相當粗糙,因為相位的反轉可以從喇叭接頭的互調達成,然而實際上我們曾經聽過反轉後低音還是由前方來的實例。對大多數只有一個低音單體的系統來說,與低音單體頻率重疊而造成護相底消的情況並不多,除非你的低音系統沒做低通分音,否則是不會有太多重疊的,就算後音場的 woofer 也應該避免與低音系統的頻率太接近;既然沒有因為相位而抵消的問題,頂多是覺得低音太快或太慢,並不會有抵消的問題。就算相位很重要我們其實也沒有能力去調整的(當然有些家用的低音系統是可以做 0-180 度連續調整),況且就器材本身來說的話,所有的聲道之間也都有相位差,例如擴大機的聲道之間差個 3-5 度是很普通的事,這一些相位差累積起來卻只能用 0-180 度來切換,豈不是很可笑?再者,像交響樂的定音鼓與站最前面的獨奏者可能差個 15 公尺,那豈不是也差了一個相位?事實上卻沒問題,那又是為甚麼?如果是低音大提琴協奏曲,會不會獨奏者與後排的人剛好差 180 度而抵消?老實說,事實上是不會有大問題的。若有高明的前輩看到這裡有不同的意見希望能為晚輩解惑好了,如果你對你的低音系統的要求已經相當清楚,那麼開始我們的低音計畫吧!



III. 低音系統作戰計畫

低音系統

系統的取得可以是把單體、音箱與功率擴大機都內含的主動式低音系統,購買這種現成系統的好處是價格便宜,可以預期完成時的效果,往往七八千塊的花費把兩三萬的 FREE AIR 系統殺得片甲不留。若你的預算有限,此種選擇是很不錯的,況且這種系統雖然用料不會太好但卻也很完整,一般都附有簡單的分音器,等化器與相位反轉裝置。

音箱方面,許多廠商也有為各種車種設計的音箱,有些就依後椅背、備胎室等等形狀做的非常省空間,進步也很多所以越來越受歡迎了。國內也有做好現成的音箱不過都是各單體通用的,用料方面也是能省就省,所以品質上與進口的音箱無法相比;如果為了省錢的話,通用型的音箱以密閉式較穩當,因為通氣式與帶通式音箱都要與單體相配合才行。

自己做音箱的話其實也並不麻煩,我們在本章的最後會簡要說明一下音箱製做的要點。如果你不想用現成的東西,那麼就得選擇器材了。

單體

單體的選擇,free-air 的單體我們已經做過介紹了,以 Fs/Qts 的方法,其它形式的音箱單體的選擇除了音色外主要的考慮在於所需音箱的大小,單體 Fs 高的、Vas 大的都會需要比較大的音箱,夠水準的店家應該都有單體參數數據與電腦輔助設計軟體,購買單體時幾家比較,有規模的廠家除了附有單體參數外,甚至都還附有建議的音箱類型與尺寸,從密封、通氣、帶通,尺碼由 0.5 立方呎到 3 立方呎,還附有該種尺碼音箱簡單的頻率響應數據,使得 DiY 變得很容易而電腦設計軟體變得不需要,也有的廠家乾脆在網站上一單體型號提供線上軟體操作,這說明了低音音箱與單體同等重要的觀念;不能題供足夠資訊的廠商無法使他們的單體發揮功能,也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

單體的阻抗與你是否準備並聯單體有關,另外雙音圈設計的單體在並聯應用時會有較大的彈性,尤其在多單體串並聯時,在升級時也會有一些好處。舉例,當你從一個 12" 雙音圈、每音圈 4 歐姆的單體與一部 100wx2 的擴大機開始:你可以各以 100w 去推一個音圈(變成 50wx2)、也可以把兩個音圈並聯起來成 2 歐姆,以 100Wx2 橋接成 800wx1 去推(通常是達不到 800w)、亦可以用串聯兩個音圈成 8 歐姆,以 200Wx1 去推。

當你升級多買了一個相同的單體、而功率擴大機仍是 100wx2,你可以把單體的雙音圈並聯成 2 歐姆,以每聲道 200Wx2 去推;當你存夠了錢,又買了一部 100Wx2 的擴大機,各用 100w 去推一個音圈;也可以用兩兩聲道橋接,兩兩音圈橋接成 2 歐姆,變成 800Wx2;也可以用兩兩聲道橋接 兩兩音圈串聯成 8 歐姆,變成 200Wx2,有著非常大的彈性。

假設你很有錢,有 8 個雙音圈、每音圈 4 歐姆單體,你有更多花樣可以玩。你可以當成 16 個 4 歐姆音圈;可以兩兩音圈並聯,變成 8 個 2 歐姆的單體;再將之兩兩並聯,變成 4 個 1 歐姆的單體(絕大多數擴大機無法負荷 1 歐姆);將 4 個單體串聯變成 4 歐姆或兩兩串聯變成 2 歐姆;可以兩兩串聯,變成 8 個 8 歐姆的單體;將 8 個兩兩並聯,變成 4 個 4 歐姆;再兩兩並聯變成 2 個 2 歐姆;你可以再並聯成 1 歐姆或者串聯成 4 歐姆。

不過你要注意串並的遊戲固然好玩,但是並不是萬靈丹,也不能憑空生出功率,只是器材的接續方便而已。假設你剛好有一部很棒的 monoblock 擴大機、可以在 1 歐姆穩定 1,000w,那麼你用 1 歐姆 8 個單體才有意義,因為每個單體可以分到 125w,但負載 1 歐姆穩定一千瓦的擴大機也都很貴,貴到你難以想像。

在玩並聯遊戲的時候一定要確定擴大機的能耐。不過雙音圈單體在音色上與靈敏度上並不會與單音圈單體有太多的差別。

擴大機

功率的估算有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前音場功率x1.5,舉例假設是 50Wx2,那麼就用 150w 吧!如果你的單體效率出奇的低、或者你特別喜歡量多的低頻、或者你低音系統涵改蓋的音頻較高,那就得增加低音系統的功率。

音箱
若你決定要選擇現成的音箱務必要用試聽來做決定並選擇優良的廠商,不能單看規格。像 JL AUDIO 與 Bostwick 有用玻璃纖維做好的音箱,但適用的車種多為美國車,與臺灣多數的車主都無緣份。

若你要自己做音箱那麼以下的內容會對你有一定的幫助。原木、粒子板(Particle Board)與 MDF 板(Medium Density Fiberboard)比較容易取得,原木因為有木節等等會造成均質性不佳的缺點,要找到大面積、緊緻均勻的紫檀木花梨木類不容易且價錢又貴,所以 MDF 板是比較實用的。厚度不要少於 3/4 吋(約 2 公分,6 分板),算好尺寸、請喇叭行或建材行幫你切好是個不錯的主意,他們有工具切割準、箱角角度也準,不會把家裡弄得木屑滿天飛,以 8 分板 2.4 公分約在 1,500-1,800 元左右。

如果你怕箱壁不夠厚,可以用兩層板子來做。若音箱容積大於一立方呎(28.3 公升)的話,可能在音箱的接縫與板子之間可能要做支架加強。固定單體的那一面一定會比較脆弱,因為挖了一個大洞,所以相對的這塊板子的厚度要厚一點。在固定單體時一定要注意,所挖的洞要與內框密一點,因為大單體的螺絲很粗壯,如果預留的空間不夠,可能固定會有困難。

一般的資料或設計軟體只會告訴你音箱的淨容積、不會告訴你形狀,一般家用的音箱有一個黃金比例,就是 0.62:1:1.62 約是 1.62 的等比,也有用 1.25 等比的,理由是可以減少駐波,但許多車用的廠家都宣稱音箱形狀的影響不大;根據它們的理論倒也言之成理,它們的說法是音箱與低頻的波長相差太大, 不會剛好是波長的一半或整數倍所以不會有駐波問題。怕麻煩的話就做成正方形吧!我個人則是照 1.62 來做的。不過要以 1.62 比例來做的話,音箱勢必會小的,因為在單體軸心所在的軸上要留一些空間至少要 3 英吋以上,若是通氣式的話管子的底部也要預留約 3 英吋與箱壁的距離不能太近,所以容積上不會小,要與車箱的大小比對一下。

決定那一面要固定單體後先將單體鎖上,鎖時可以用延展性很好的瀝清用吹風機燒軟、將其鋪在單體框與預備固定的面板上可以產生填縫加強氣密性的作用。其他 5 片先固定好,用意是將固定好單體的面板放上去可以測試填充阻尼的量的最佳化,填充用的玻璃棉可以在太原路買到、頗為便宜,填充時不要太靠近單體框架否則效率會變差聲音會變悶。另外一種波浪吸音泡棉也可以使用,價錢比較貴。

板子的接合除了以釘子以外要在接合面以樹脂白膠加強,再從內以白膠填縫或用 SILICONE 將縫填起來,大於 1 立方呎容積的音箱最好在內部做支架加強音箱的剛性。支架的做法並無定則總之就是將六個面做連結以加強剛性。更追求高品質的愛好者可以將音箱的角落修成圓滑使得音箱內容積變成類似球形或蛋形。內壁可以鋪上瀝清制震墊。

完成後以手指敲遍箱壁以發現容易共振或結構的弱點。喇叭線座的接縫要儘可能密閉。至於通氣管可以用現成的 PVC 管,可以在定做音箱的店裡買到,也可以去切一段 PVC 水管、外面再以瀝清制震墊加強管子剛性,管子內徑也要光滑。完成後可以去音箱定做店買有背膠的地毯貼在外壁。

組裝完成後以中等音量試聽,以聽診器檢查箱音,如果一切 OK,恭喜你。由於音箱頗重所以一般以魔鬼氈固定即可,如果你的音箱像個人所使用的 FOCAL VX33 單體有 12.5 公斤重,用 8 分加 6 分的雙層音箱結構,那你得在箱壁上做兩個把手,否則一個人是抬不動的。

別忙,還有一件事沒做,請你的一位友人(最好是男性),請他從行李箱中發出低音。如果你把門窗都關緊而能聽到他的聲音,表示你的低音系統應該能把聲音從後行李箱透到前面,否則你就得另外想辦法,或是在後障板上挖個洞裝個喇叭罩上去美化一番。若你的低音系統在極低頻延伸量很足時,千萬要記得把車上的東西固定好,否則因為極低頻而產生的共振會是個問題。



IV. 校調低音系統

音源
先了解你本身對低音的量,要求量多與量少並沒有一定,低音的量隨個人的喜好是可以增減的,靜止下剛好的量在行進時會因為背景的噪音多來自低頻,所以要略增加 3-5dB 才會剛好,因為車子是要動的所以環境的條件一直在變,每個錄音對低音的量也都不同,所以有些功率擴大機或訊號處理的器材會有低音音量的線控裝置。

雖然我們在設計車內低音系統f3約做到 40Hz 左右,但是因為車內的環境會對 80Hz 以下的低頻增強,所以實際上測起來低音還算是完整平直的。

我們在此還要再重申:車用音響最大的目的是在欣賞而非鑑聽,所以低音的量可以由車主來做合理範圍內的調整。

前級的調整

想以等化器的增益來調整低音系統延伸時要特別注意,因為當你增益 3dB 時表示在那個頻段的功率須倍增,而你所增益的偏偏又是耗用功率最大的低頻,所以第一、要考慮的是電源與功率擴大機的能耐。第二、無論單體與功率擴大機都是類比的器材,也就是說物理特性是連續的,硬要在某個頻段拉抬必然會造成音質的劣化,這是在調整時不能不注意的。第三、單體在極低頻承受功率時要考慮失真,帶通式與通氣式音箱在 30Hz 以下本身就有容易失真的傾向,帶通式單體因為懸吊系統承受壓力比較大因此承受功率也要注意。所以要靠任何形式的等化器調整時都是微調,並且要注意音質不能有劣化。

對於系統本身有缺陷的案例反而適切的妥協會比較實際,舉一位網有的實例:原來的音箱是通用性的現成品,車主因為不滿意而自行到喇叭音箱木工店切割 8 分厚的板子製作,因為音箱體積比原來的音箱為小且內部未做阻尼填充因此我們可以預期的是此單體系統的頻率響應無法像原有系統一般低伸,因此在做擴大機內建簡單的低音等化時把低音的訊號增益調在 60Hz 增益 2dB(該系統只提供 40、44、60、80 四個增益點),該系統的低音質量都比原音箱好很多,理由在於一般的錄音多半不會錄到極低頻,尤其在比較年代久遠的錄音根本很少有低於 70Hz 的,就算是現代的錄音極低頻也多半出現在電子合成樂或管風琴,所以在極低頻勉強系統而把整個系統拖垮不如把常聽的中低頻段弄好對大多數愛好者應該更為實際。

有關相位的問題前面我們已經提過,而且很多實例把喇叭相位反轉並不會破壞低音從前方來的效果(當然若有兩個低音單體的話相位要相同否則會抵消),相位的問題在車用的場合應該是與低音的音源深度比較有關,低音的相位若與前音場的相位不配合,可能會比前音場慢或快(以慢較多),時差太多的話可能大腦就無法正確定位。


※ 轉載自《汽車音響天堂》※

相關報導 》》》》》》》》
汽車音響與家用音響
汽車音響的基本功課:術語與解釋
系統的構成 & 器材的簡介:主機部份
主動式電子分音器
其它前級器材
電源處理
功率擴大機
揚聲器(重低音除外)
店家的選擇與器材價格
DIY 的注意事項與材料來源
雜音的排除
汽車音響的隔音與制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nry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