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科站於2007年底啟用,為因應台鐵捷運化而設立
它是一座非常特別的車站,不但建築在S形彎道上
且位於平面至高架之間,還得跨越一條小溪
南北兩端出口一為平面一為高架,站體長達650公尺
算是台鐵最「長」的車站

歷經諸多風雨,汐科站原本要與百福站一起通車
不過百福站於2007年5月8號率先營運
汐科站因工程延宕,延到12月底才投入營運

汐科站,原名應該是汐科園區站
通車之後使用縮寫的簡稱,就連英文也翻為「Sike」,足教人Orz


汐科站名牌,英文為Sike,距離汐止站僅1.3公里,還不是最近的站距

從站裡到站外,汐科站有許多獨到之處,非常特別
首就由站體位置講起吧
它位於樟樹灣-汐止之間,適逢台鐵鐵道由平面到高架的區域
車站南端為平面,月台部份開始爬坡,北端已是完全的高架了
要說它是高架車站也可以,說它是平面車站也沒錯
(詳見下面配置圖)




汐科站南段,為平面鐵路,與大同路處同一平面


到了北端,鐵路已經高架化,並進入汐止密集的大樓群裡

它的出入口設在月台南、北二個端點之外100公尺處
以四條長長的通道連結,像是四條長長的觸角般
南站體架在平面鐵路上方,成了「跨站式」站房
北站體因鐵路已高架,所以站房在鐵道下方,形成二種截然不同的風情

南站臨東方科學園區,但與之連結的通道尚未施作
目前僅單側出口到大同路上
站房設計採中央尖兩側低的斜頂,呈一個五角形
兩側還伸出尖尖的鋼柱,高高在上
遠觀之頗為Kuso,像是鐵金剛的大頭盔

後註:根據網友回覆的資料,2008/12/15南站與東方科學園區的步道已啟用~


汐科站南站體,跨站高起的站房,外觀像是鐵金剛

北站體的設計概念與南站相同
屋頂形式也是以對稱的斜頂為主軸
外觀則和百福車站一樣,使用棕色木質感的材料
只是北站蓋在鐵路下方,站高度自然較低


北站體在鐵路下方,外觀的設計和南站體是同樣概念

北站的招牌原僅「汐科站」三字,後來又加了個「北」字
卻未更新四字的排列位置,這麼一來和台鐵mark就不對稱了
(原本「科」字置中,若加了「北」字,置中點應該移到科與站兩字中間)
或許有人會說,小細節何足掛齒
可我覺得,台鐵不論軟體硬體,太多小細節都不被重視
日積月累下,才會導致今天的負面印象


北站體新增「北」字,汐科站三字位置卻未跟著調整,形成不對稱的招牌

北站及南站,車站大廳距離月台均有約100公尺遠
旅客必需穿越長長的連通道,才能抵達月台,這對趕車的民眾很不方便
南站體可能是地形考量,若站體北移,鐵路正在爬升為高架,站房勢必架更高
而北站大廳若往南移,會遇到「康誥坑溪」,且距離聚落太遠...


第一月台(南下月台)往北站大廳的長通道


往北站大廳的通須道跨康誥坑溪(鐵橋為高架施工時的臨時軌路線)


南站大廳通往第二月台(北上月台)的長通道

就人潮來觀察,北站大廳的人氣比起南站旺了許多
就位置來看,北站離聚落也比較接近,車站外就一堆大樓
當電車抵達汐科站時,絕大多數旅客都往北站方向而去
往南站的人屈指可數,稀疏零落
汐科站的站務中心,也設置在北站房
南站僅設置2台自動售票機,沒有人工售票口
大廳規模也不大,有些燈也沒開,昏暗且冷清
原本不打算派員值守,因為安全因素,經地方反映
才有人員駐守南站房


汐科站南站大廳,相較冷清許多,燈光也未全開


南站自動售票機處在小空間內,也沒有開燈

相較起來,北站大廳就熱鬧許多了
售票機、人工窗口,不時都有人排著隊買著票
才通車半個月,設站位置又偏離聚落
汐科站還能獲得如此的利用率,也算萬幸
可惜的是紀念車票早就銷售一空,原本以為沒啥宣傳,應不致於賣這麼快
不過也獲得通車紀念章,做為彌補


汐科站北站大廳,人氣較旺


汐科站付費區,擺滿了慶賀通車的植栽,生氣較南站活絡不少

逛完了車站大廳,接著來到了月台
汐科站有兩座側式月台,直接蓋在東西正線旁
設計上由淺藍綠色的鋼骨構成,造形特殊
兩邊月台的屋簷的橫樑伸到空中,向中靠攏,可做為架設電纜線的空間
以避免在狹小的月台上再架設電線桿
這種設計在日本的火車站很常見
台鐵汐止站也採用這種設計,只是延伸的鋼樑沒有汐科站這麼密

它的雨庇,只有在月台的正上方
探訪當天的風雨,已證實這小小一片雨庇沒太大作用
月台上早就溼淋淋一片


汐科站月台由淺藍綠色的鋼骨構成,北上「傾斜中」的太魯閣號正快速通過


向中間延伸的鋼樑,可作為架設電纜線的空間

汐科站月台非常的「長」,總共有15車的位置
做為短程通勤站而言,似乎過於長
4輛編組的區間電車,靠站位置在6-9車;8輛編組則為8-11車
由北站大廳進站,除了得步行近100公尺的通道,抵達月台時僅是第15車的月台端點
必須尚再往前走4到6節車廂的長度,才能順利搭上車
南站大廳更慘,最遠再必須走7節車廂的長度,才能搭車

因為距離太長了,地方曾經要求裝設「電動步道」
但所費不貲,又得向兩旁徵地,被鐵工局回絕


長長的S形月台,是汐科站的特色,共可容納15節車廂


北站通道抵達月台上,是15車的位置,要搭車須再走到第9車的位置

最為人詬病的是,汐科站的月台寬度非常狹窄
最窄之處,黃線警戒區域內,加上月台鋼柱所佔去的空間
剩下能行走的地方只剩一塊地磚,大概50公分,僅容一人行
不停站的列車快速通過本站時
站在月台邊,明顯地感受到極大的風力和吸力
汐科站通過列車的班次很密,稍有不慎,意外可能就此發生
納悶的是,當天在月台上,似乎沒看見任何一位管理員...

如果「有心」的話
台鐵可於不停站的快速列車通過前
大聲廣播於月台上,仿大站模式
告知旅客即將有列車通過,請勿靠近月台邊
或者仿平交道模式,在月台上裝設自動警鈴
列車經過站外的感應器時,月台上便發出警告的聲音(南下、北上各二種聲音)
也許礙於人手不足,也許是我多心雞婆要增加台鐵的工作量
但也不希望意外發生後,才知道什麼是補救措施...


月台之窄,立柱空間距離黃線僅剩一塊地磚的空間,列車通過時非常危險

在10至11車的位置,兩側月台向後方加寬
這裡有配置兩座樓梯,以及一座電梯,連結兩邊的月台


中央有一塊較寬的候車區域,但沒有雨庇,座椅成了淋浴專用席

順著樓梯,走到下方(一樓)的連通空間,出現一道謎團
在這塊較寬的區域,南、北兩邊各有兩座樓梯,中間則是電梯
到了一樓,也就是高架鐵道的下方
兩座樓梯及電梯的位置被鐵欄杆圍成了三個區域
這三個區域互不相通
你走北邊的樓梯下去,就只能從北邊樓梯上來
搭電梯樓梯下去,就只能再搭電梯上來....

很好奇這謎樣的空間,設置初衷為何?
原本可相通的區域,卻要用二道欄杆圍成三塊互不相通的區域?
後來,我猜想,這塊多出來的腹地,有可能是未來做為汐科站第三出入口之用吧?
因為橋下有預留搭建站房的鋼樑、鋼柱
且緊臨大同路的欄杆亦有三道鐵門(均被上鎖)
指示月台方向的燈箱也是對著外面馬路
中間燈箱甚至是寫「出口」而非「緊急出口」
外圍人行步道亦均舖上了地磚及路燈
加上南北二個出口相距650公尺
中間南興路的居民要進出汐科站得繞好長的距離
若第三出入口設置完成,將方便不少人

若真為未來第三出入口的預留空間
現階段也不必用欄杆圍成這麼多區域吧..


前方月台下,外展的空間步道、路燈均完成,可能是第三出入口預留空間


預留空間內,兩側樓梯及中間電梯,被欄杆圍成三個互不相通的區域

目前汐科站以通勤的區間電車為主力
班次密度,平均6分鐘就有一班車,逼近捷運的密集
細看時刻表,有些時段仍然要等上20-30分才有車搭
未來改點後,若在時差過大的時段再填補幾班區間車
甚至再縮短尖峰時刻的班距
那麼汐科、百福這些新設立的通勤站,也就能享有捷運般的便捷了


汐科站平均6分鐘一班區間電車


月台上三色顯示的LED


南站房外的公車月台

至於因捷運化設置的通勤站過多,導致行車時間被拉長
則有待區間快車的大量推行
而「台鐵捷運化」的口號,在台北基隆之間也漸有成果
只是,台鐵的軟體方面,如服務態度、秩序維護等,仍要加強
汐科站這麼長且危險的月台,竟然沒人值守
當天晚上在基隆站甚至遇到兇巴巴的剪票人員
讓人不得不想到台鐵打的口號「新台鐵,心服務」
這顆「心」究竟放在哪裡?台鐵應該好好思考



【更多汐科站相片,請移駕相簿觀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