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內隱測量與內隱態度?

        社會新聞常會將精神分裂患者的攻擊行為過度渲染,讓許多人都認為精神病患是危險的、怪異的,盡量不要接近這些患者,但是當被詢問「你會歧視精神病患嗎?」,為了避免被人說自己歧視精神病患,多數人可能都會說「不會」。由此可知我們會有不願讓他人得知的態度,Fazio (1990)將個體不願被他人得知的態度稱之為內隱態度。
 
      「態度是一種內隱(implicit)、驅力產生的反應」(Doob, 1947) 「假如我們能意識到我們的態度,那態度便可預測我們的行為」 (Myers, 1990, p. 40) (引自 Greenwald & Banaji,1995)

        在1947年Doob當時的背景是精神分析盛行的時代,可以理解他把態度視為內隱的、驅力產生的,但在認知行為學派興起後把態度視為非意識下的說法便逐漸消失,然而到了1990年Myers暗示態度可能存在非意識的層面,且會對行為產生影響,這樣的看法顯示態度可能有兩種狀態,可意識到的態度與不能意識到的態度。
 
      Fazio, Sanbonmatsu, Powell, & Kardes (1986)提出態度可觸接模式(attitude accessibility model),指出僅僅與態度對象物接觸便會產生評價並引導行為。該實驗程序先讓受試者在螢幕上看一個物體(例如,蟑螂)200ms,間隔100ms後再讓受試者看一個形容詞(例如,污染的),讓受試者依據這個形容詞來辨別好與壞,結果發現當先前的刺激物與後來的形容詞在評價上是一致時,受試者的反應較快,當先前的刺激物與後來的形容詞在評價上不一致時,受試者的反應較慢,且這個結果並非受試者有意的控制造成的。後續的研究也支持態度可以是非意識下的運作,其運作的速度較透過意識的運作來的快(Bargh, Chaiken, Govender, & Pratto, 1992),也可被閾下刺激(subliminal stimuli)所誘發(Greenwald, Klinger, & Liu, 1989)。這種在非意識運作的態度可稱為「內隱態度」(implicit attitudes)。 內隱(implicit)的意義使用在記憶表現上稱之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是指行為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但個體卻不覺得受到影響,例如受試者先看北極熊的閾下刺激(subliminal stimuli),再做字幹填充測驗,受試者填出與北極熊有關的詞較多,而之前沒看過北極熊閾下刺激的人在字幹填充作業便沒有受到影響。
 
       內隱概念使用在態度上也有相似的意義,例如上述的文獻指出當呈現目標物時,我們就會自動的做出評價反應,而不用去意識到如何回憶起過去經驗做比對(Bargh,1997引自Bohner, 2002, p. 40)。 起初Fazio (1990)將內隱態度視為個體不願被他人得知的態度,可由間接測驗測量,例如投射測驗,而使用自陳量表測量的態度便稱之為外顯態度(explicit attitudes)。但Greenwald & Banaji(1995)進一步指出內隱態度是無法辨認的過去經驗之痕跡,調節對社會客體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思考或行動,為沒有被個體察覺到的評估,且會影響內隱反應(implicit response),而這個內隱反應是非自主控制或當表達時沒有覺察到的。Wilson, indsey, & Schooler(2000) 也採用相似的看法,認為這種內隱態度產生並沒有明確的起源(人們不知道這種評價的基礎怎麼來的),例如人們覺得對某個物體有正向態度,但不知道這是重複接觸的結果造成的;接觸態度對象物時會自動產生且會影響內隱反應。由以上對內隱態度的定義可知,內隱態度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個體有意識到的態度,但不願意讓他人得知的;另一個是連個體自己也不知道的評估。這兩種成分都會影響行為。不過Fazio & Olson(2003)提醒內隱態度的概念包含無意識層面需要特別謹慎,因為目前的間接測量工具不能指出在評估的當下受試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只能說受試者沒有足夠的機會去修飾自己的態度,因此Fazio建議暫且不將無意識層面納入內隱態度的定義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v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