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蒨、陳韋劭、胡世澤╱連線報導】聖誕老公公現身家扶基金會!台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兼任副教授林宏裕,昨赴台中市捐給家扶一千兩百五十五萬元,資助脫貧計劃,是家扶有史以來最大單筆捐款。為善不欲人知的他,還扮成聖誕老人才肯留影。他事後受訪說:「錢夠用就好,多出來的錢,幫助清寒學生較實際。」 



曾供房屋給自殺者


昨天一早,一名用白鬍子遮去大半張臉的善心人士,走進家扶基金會,拿出一張支票說:「我要捐款。」並指定協助「向上提升脫貧計畫」,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看到支票上的金額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名善心人士不願曝光,只同意家扶對外稱他為「北科大林姓副教授」。何素秋說,林老師去年捐一百二十萬元,認養五十個國外貧童、資助七十八名國內大專生。

何素秋說,三周前,林老師來電詢問「向上提升脫貧計畫」,沒想到林老師昨親自來捐款,且款項正是計劃總經費一千兩百五十五萬元,這筆捐款將使兩千一百八十五名兒童及學生受惠。

經《蘋果》追查,這名善心人士是北科大副教授、陽光電子儀器公司董事長林宏裕。多年來,林宏裕捐助學校、慈善團體或個人;前年二月,台北有戶人家一家四口喝農藥自殺獲救,林宏裕還主動提供一間三十多坪房子,願讓他們免費居住五年,後來雖然對方並未接受,但林宏裕的善心一直都在。他昨受訪低調不願曝光。

林宏裕說,他小時候家境困苦,曾一天吃不到一頓飯,「捐款只希望不要有孩子再受這種苦。」去年首次捐助家扶,收到一整箱感謝信,聽到孩子們用這筆錢去念書,他很欣慰,於是今年再捐款。 



捐一億成立獎助金


受林宏裕影響,陽光公司員工主動每月捐錢給慈濟功德會。和林宏裕認識七年的北科大電子系主任賴柏洲說,林宏裕穿著樸素、待人客氣,七年前到校任教後,多次在校內外捐助,三年前更在學校成立「陽光獎助金」,將分十年、捐款一億元。

林宏裕小檔案

年齡:56歲

學歷:台北工專電子科畢業

捐助紀錄:北科大「陽光獎助金」1億元、「林宏裕校友實務專題獎助金」每年40萬元、曾捐助宜蘭高中、門諾醫院等單位

資料來源:北科大教師賴柏洲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許峻彬、陳嘉恩、張幼芳、梁玉芳/台北報導】 2006.12.29 03:15 am


四十歲的陳先生在傳播業打拚十三年,只短暫經歷產業榮景,之後每下愈況,現在每天都想換工作,在找到理想頭路前,他無奈說:「我必須不斷抱怨,才不會得憂鬱症。」



陳先生反映「男人四十」對社會變遷及自我成就的焦躁,他沒妻子、沒車子、沒房子,這些他都不在乎,讓他煩躁的是台灣社會太亂、工作環境惡劣,想做愛做的事,又擔心沒有目前的待遇,外在環境不盡滿意,只好追求心靈平靜,「以前我聽流行歌曲,現在都改聽莫札特、巴哈。」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認為,四十到四十九歲這一代的中年男性,在台灣產業外移後,傳統的就業技能遠遜於廿多歲的小伙子,歐里桑很容易變成結構性失業的一群,心情當然不會好。


他分析聯合報的民調指出,除了個人經濟展望是決定台灣民眾自覺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外,「比較」更是影響快樂與否的主觀因素


。在大都市中,貧富差距明顯,民眾的「相對剝奪感」也高,容易覺得「不夠好」,也就容易覺得不快樂,這是高雄市、台北市民眾雖收入相對高,快樂感卻不高的原因。


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也說,不要「比較」,人會比較快樂。長遠來看,台灣需要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就可大幅減輕「相對剝奪感」,有投入、有成就,就會有快樂。



除了主觀的感受,測量「快樂」還有客觀的指標。據統計,近三年的自殺傷亡人數、憂鬱症門診數及醫療費都不斷上升,台灣不快樂的人愈來愈多了。

「這是個連憂傷都私密化的時代。就算憂傷,也會告訴別人:

『嗯,我還挺快樂的。』」


詹偉雄說,個人化的社會是如此看重個人成就,每個人得使出混身解數來打造「理想的自我」,包括美麗的外表、堅強的個性,「不能隨便在辦公室抓狂」;許多看來光鮮亮麗的人,內在未必快樂。


衛生署統計,台灣近年自殺人數攀升,九十二年約有三千一百多人自殺,九十四年已增加到四千兩百八十二人,是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數(約兩千三百人)的一點八倍。


健保局統計,包含憂鬱症等慢性精神病的醫療費用也從九十三年的卅億元左右,一路上升到去年的四十億餘元。


和信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佳璇觀察,自殺死亡人數與自殺率上升,代表社會不夠穩定,脆弱民眾易因此情緒不佳;罹患憂鬱症的人一定不快樂,不過,精神科門診次數變多,也可能是願意到精神科就診的意願變高,願意面對自己不快樂的問題,尋求協助。



詹偉雄說,近日自殺身亡的作家李性蓁是他當年在雜誌社的同事,她常說自己憂鬱,但詹偉雄根本不信,還以為那是「另一種自我的展現」,結果,她真的自殺了。如今他感嘆:「我怎會如此殘忍?」


詹偉雄表示,「在極度個體化的社會裡,人心的荒涼寂寞」課題,解方是「向哲學借智慧」,如英國衛報的哲學專欄大紅.東方哲學裡的「空」,就是過度的物質追求後的解答,以「空」處理「有的匱乏」「空」才是最多的「有」。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說,當台灣窮困時,只要能填飽肚子就會快樂;

但經濟發展後,精神上的貧乏讓人無力、無意義,當然就快樂不起來


「快樂是一種心態,」林火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工作的內在價值,就像清道夫能覺得他把城市清掃得很乾淨,對社會很有貢獻,即使錢賺得少,也會感到快樂,「其實,忘了快樂反而更容易快樂。」


【2006/12/29 聯合報】@ http://udn.com/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就是一場表演 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 表演才算落幕




在不同的場合 環境 氛圍 面對不同的對象 不同的關係



扮演不同的角色  呈現不同的心態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有人記得什麼是「謙遜」嗎?就是小學時代老師教導的那種謙虛禮讓,接納雅言的生活態度。

在當前這個不斷揭弊、抗爭,堅信打拼才會贏的台灣社會,對許多人來說,「謙遜」只是一個依稀模糊的老朽概念。尤其是整個台灣島正為國務費、特別費吵得沸沸揚揚,烏煙瘴氣之際,談論「謙遜」不但顯得不合時宜,更有些不識時務。

但是,「謙遜」,真的與現代社會行為脫節了嗎?我的朋友社會心理學家汝瓦特博士(Wade Rowatt)最近完成的一篇有關「謙遜行為」的專題研究,卻從實用的角度提出了一個雋永睿智,發人深省的結論。他認為:謙遜的行為能增加人們生活中的優勢。

辭典裏對於「謙遜」的註解是:謙虛有禮的人格特性。其實謙遜還具有自制、誠敬、腳踏實地和不固執己見的含義。放眼近來台灣社會上和政界一齣齣的醜聞鬧劇,也許人們對於「不謙遜」的定義更為熟悉。那就是:傲慢、自負、貪婪和硬拗。 



社會空轉沒方向感


汝瓦特博士的研究還發現謙遜與其他的人格特徵如自尊、敬業、自我期許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都成正相關。這說明了謙遜者有更臻成熟的社會性格。同篇報告中也歸納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多秉性謙遜。而謙遜的亞洲運動員比自我意識強的歐美運動員具有更佳的心理素質,競賽中的失誤也較少。在他選樣研究的當代政治人物中,謙遜的政治領袖受到群眾愛戴的程度較高,其所領導的施政團隊也更穩定而有效率。

其實,不必透過社會心理學家用計量統計分析總結,一般人也都樂於與謙遜的人交往。因為謙遜的人注意他人的感受和群體的福利,不自我中心。經驗也告訴我們謙遜行為能提升生活的安適度和工作競爭力,因此謙遜是具有實際生活意義的人格品質。

無可諱言的,台灣正經歷著巨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遷。選舉文化融合市場經濟,產生了一種競爭與打拼的生存哲學。高度的都會化與崇拜物質文明,讓人們不再那麼強調守望相助,而是處心積慮的去成就自我。構織社會經緯的多元族群被分類成選票和商品促銷的板塊。這種個人與社會定位的脫節,引致了價值與經驗斷裂。自我與大我之間的依附關係已非必然。整個社會似乎正以超高的速度空轉,卻沒有方向感。尤有進者,政治人物對於輿論公評和歷史定位似乎都不甚在乎。握緊權與錢才是當務之急。有人認為這是社會沉淪的明顯徵象。但是也有人會說:競爭與打拼不正是奮發向上的表現嗎?上世紀台灣出現的經濟奇跡,掙脫威權政治的民主成就,以至於三級貧戶之子當上總統,不都是打拼與競爭的成果嗎? 



不講厚道才是沉淪


關鍵在於人生的理想和社會的整體價值觀。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靠著堅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都可能得到。但是只有最基本的,如誠信和廉恥,失去了就不會再有。當人與人只顧競爭而不講厚道,當社會只看到繁華而沒有了價值依託,當生活只為追求成就感而缺少了那份優雅,當人們窮得只剩下錢……,那才是真正的失落與沉淪。











作者為旅居加拿大自由作家



耿慶文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誕節將至, 而中東戰火仍頻,許多人渴望和平早日降臨, 尤其在這個象徵平安 快樂的節日中慶祝。 回顧二次大戰期間,德英兩軍廝殺得不可開交。直到某個夜晚德國軍突然熄火,並且傳來德語的平安夜歌聲,英國士兵聽了之後也放下武器,許多人流著淚,跟著唱起聖歌,原來當晚是聖誕節前的平安夜。儘管兩軍交戰,許多士兵的心底其實都渴望和平的到來,聖誕節提醒了他們遠方的家人,或許也正為他們祈福,希望他們早日返鄉團聚。 



信望愛廣布人間


相對於當年德英兩軍的激戰,半個世紀後的中東戰火會不會因為平安夜的到來,而暫時停歇,而和平有望?誠如最近美國《生活》周刊(Life)出版的「世界各地的聖誕節」專輯中提到,這個慶祝基督誕生的偉大節日,傳統以來就象徵著愛、溫暖、歡樂、及憐憫慈善,無論從荷蘭到伊索匹亞、從美國甚至到台灣,許多人都會在聖誕節舉辦慶祝活動。其實這個節日包含許多習以為常卻值得提醒的特色。首先是耶穌基督降臨前,祂在世上的雙親瑪利亞與約瑟兩千年前花了六天徒步橫越一百哩(大約160公里)的沙漠艱苦行程,來到伯利恆這個小村莊,尤其是即將分娩的瑪利亞如何在寒冬中走完如此遙遠的路程,因旅店客滿而被迫在馬廄中產子,這是幅多麼艱險的畫面。

其次,聖誕節也象徵著歡樂「merry」的來到。據說早在基督誕生前,羅馬人早已開始慶祝聖誕節(雖然慶祝的是另一個農神節),主要是許多北方地區在經歷漫漫寒夜後,期待見到一線曙光,於是在歲末年終之時予以慶祝。直到耶穌降臨後,這個原本是少數人的信仰,竟能透過《聖經》將教義傳遍世界,可說始料未及,這應與聖誕節所代表基督的信望愛廣布人間,吸引人心有關。

另外聖誕節習俗中所布置的聖誕樹也非來自偶然。例如北歐的居民於聖誕節期間,砍樹加以裝飾,代表在嚴冬中有一絲重生的綠意,無論是羅馬人、德國人與各地都承襲了這個習俗。早期透過燃燒聖誕樹橡樹(Oak),取暖點火為光明與獻祭之用,這天晚上以不能留一滴血,以此來慶祝基督的誕生,而聖誕樹又名「聖嬰耶穌的樹」,則象徵溫暖、和平與安詳。 



深思節日的意義


至於寄聖誕卡十九世紀之前只是由個人繪製向親友報平安的象徵,因為許多人在忙碌經年後總算找到一個時間能夠和親友捎信報平安。到了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聖誕歡歌》(Christmas Carol),這本倡導關懷窮人的書發行之後,出版商突發奇想在書內附上一張問候卡,上面寫著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祝你聖誕快樂與新年愉快),沒想到這樣的構想竟改變了全世界,光是二十世紀一百年間,全球就發行了將近45億張聖誕卡片。

當然近年來聖誕節也變成人們交換禮物的時刻,其實在基督教的傳統中禮物與小孩都是重要表徵,因為上帝在這天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世人作為禮物。之外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包括以前有三個美麗的女兒,因缺少嫁妝而待字閨中,一個名叫尼可拉斯的富人連續三天經過他家並投錢到她們的窗戶內,作為每位女兒的嫁妝,這種善舉變成日後聖誕節送禮物的由來。而這個富人更成了後來的聖誕老公公,從十四世紀開始扮演著聖誕夜挨家挨戶給孩子送禮物的傳統。

總之,聖誕節在國內雖非正式的節日,但在舉世慶祝歡度聖誕節之餘,也能夠重新去回想這個節日所帶來人類追求和平、安詳與感恩的背後意義,尤其對於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惜福與對戰火中人民的愛與關懷。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周祝瑛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7 Sun 2006 03:48
  • 弔詭

人生是很吊詭的



往往 你不想要的東西 卻可隨手取來 不費工夫

但是 你想要的東西     在耗盡全力後 卻是一場空



這不是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不知好歹



而是一種不平衡落差的遺憾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 侯文詠 "我的天才夢"其中的一小段



我忽然覺得

生命何嘗不是一趟迪士尼樂園的旅程呢?

我們都只是在這裡盡情歡樂的遊客

時間到時 我們都得離開


因此 輸贏與成敗都只是遊戲的一部分

而人生美麗 時間寶貴

沒有人會因為跌倒而覺得挫折

更沒有人願意坐在陽光下哭泣


我們彼此微笑 因為我們快樂的心情滿溢

沒有人在這裡累積財富 權勢

因為在這裡歡笑的時光比外在的一切的擁有還要珍貴


我們只想盡情玩耍 恣意歡笑 我們要排所有的隊伍 參與所有的遊戲

我們用要用盡力氣 拍掉所有的底片 看盡所有的風光

直到夜幕低垂 華麗的遊行隊伍 走在夢幻的大街上

一波又一波的煙火綻放如潮似浪

那時候 閉園在即 夏夜微風 滿天星斗 回憶的心情動人而愉快


那時 我們才願意無怨無悔地離開

我們深吸一口氣 終於告訴自己 夠了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5 Fri 2006 05:14



很悶

悶中帶心酸



很討厭這種感覺

偏偏這又是真實自己的一部分

無法割捨



阿阿阿阿.........╮(╯_╰)╭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入冬以來的第一波冷氣團將於15日傍晚報到



屆時各地氣溫驟降,北部地區低溫下探9度



民眾會真正感受到寒冬來臨!



~~~~~~~~~~~~~分隔~~~~~~~~~~~~~~~~~~~~~~~~~~~~~~~~~~~~~



不用等到禮拜五

今天就很冷了

還下雨

騎車超痛苦的



火鍋 溫泉 我來啦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需要



也是一種很重要 很有意義的生存價值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冷的選舉,缺乏熱情的政治。你可能正在猶豫,今天該不該去投票?

告訴你一則故事。美國總統布希2004選連任時,支持度雖只有二十,他的競選團隊洞悉美國政治弱點,認定只要動員政治及宗教的右派選民,布希必定贏。

這套選戰策略後來被稱為「布希主義」,它的核心概念就是看準美國知識份子的弱點,讀書人、臭老九、愛批評、自命清高,橫豎是一群不會去投票的冷漠選民。布希陣營計算美國極端右派選民約有18%至22%,如果成功再動員宗教極端右派份子,在美國這類選民約佔7%至8%,合起來超過25%選民,四分之一選民投給布希,布希就成了全世界最強大國家最有權力的人。







最精算的政治哲學

布希的算盤基礎在於美國有50%以上的選民長期不投票,而且知識水平愈高的選民,愈不屑或懶得投票,投票率愈低。他把那些長期在《紐時》、CNN、《華郵》批判他的專欄作家看成廢物;這些人及閱讀他們專欄的人都是無意義的美國公民。美國每年投票率不到45%或50%,因此一場全世界最重要的大選,只要獲得願意去投票人口的一半以上,就當選了;哪怕那些選民只佔全美四分之一。

於是2004年布希打破了美國的政治傳統,把美國大選搞的很像拉丁美洲第三世界國家的競選。訴求反恐愛國主義、反墮胎、及減稅……,那些傳統歐美國家競選中的經濟或外交政策辯論不見了,一夕之間美國快成反同志、反AIDS、反墮胎三K黨的天下。

狂熱的政治與宗教主義,淹沒西方民主政治特有的理性主義,他們自動捐錢,當義工,投票當日帶著教友們去投票。

住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教授與外交官冷冷看著這一切,當時還有一位我熟識的美國戰略專家嘲諷,「美國人是如此一群大笨蛋嗎?」

選舉結果,布希居然以佔全國人口總數27%選票當選了。布希主義成了最精算的政治哲學,它像一套新型的達爾文概念,源自對無競爭能力者的輕蔑;西方自盧梭以來的文明反省與價值,在這一套政治輕蔑主義下,全然消失。

直至今年11月期中選舉,美國把伊拉克等問題再拖了兩年,布希主義才在選戰中挫拜。







四年任期審判制度

民主政治是人類政治演化最符合開放與尊重的制度,它依賴許多體系運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投票。

我在政治圈裡很久,政治的確總令人幻滅的很快,但我想告訴大家,政治追求的不是絕對的聖人或真理,它找的是better,是我四年後可以換掉你的任期審判制度;不是best。

候選人不夠令你滿意,或政黨使你失望,都不足作為你不投票的理由。布希主義是個活生生的教訓;政治上愈冷靜理性的選民,雖是穩定社會的支柱,但他們習慣性在選票中缺席。於是我們等同把國家的決定權,交給極端的選民與工於此種計算的政客。

不要等答案出來後,才後悔今天你為什麼不去投票。對政治愈理性愈有理想的人,愈應該在今天記得走到投票所。





陳文茜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