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鄉民實在是很多來湊熱鬧又裝厲害打嘴砲的。

事情大約是這樣的:

有一個新手跑來某看板問,
「放大率高是不是指物體把畫面佔滿了?」
「放大率高是不是就是跟廣角相反?」
「1:4的放大率為什麼會被說『很差』?」

結果有個一知半解的人跑來推文:
「放大率都是用最近對焦距離來*算的*」
「就算是廣角,只要能貼得很近對焦,放大率也會滿大的」

然後他舉了一個很奇怪的例子:
「如果拿 Nikon AF-S Nikkor 105mm/2.8 G VR IF ED 來拍螞蟻,在最近對焦距離時放大率是 1:1 ,但是如果拿一隻普通的 kit 鏡頭在*貼上去*拍攝,當螞蟻影像大小與螞蟻本身一樣大的時候,螞蟻會是模糊的,這樣的 1:1 放大率沒有意義」



重點是他還不承認他錯。

我知道承認錯誤自己的很難,
但是當別人都馬上在下一篇文章打你個嘴巴的時候,
還能堅持自己是對的,這就有點太死要面子了。
回說:「受教了」或「原來我一直都搞錯」這樣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要堅持自己是對的呢? orz

好,所以讓我們來看一下他的說法到底哪裡有問題。



第一,他說微距放大率是從最近對焦距離「算的」。

要知道他這邊哪裡說錯,要先知道「微距放大率(magnification ratio)」這名詞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放大率是指 object size 與底片上 image size 大小之比,
用 object size 跟 image size 就可以算出來了,
所以我們知道這跟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並沒有關係。

當然,對同樣焦段同樣格式的鏡頭來說,最近對焦距離近一些的話,微距放大率的確會比較高。
不過這是在「同焦段」與「同格式」的前提下,
這位仁兄的言論很明顯不在這個前提下。



最近對焦距離對操作的便利性影響很大,
所以鏡頭廠在設計鏡頭的時候通常都會想要讓最近對焦距離近一些,這樣用起來比較方便。
但是這樣做會有個 trade off,就是影像品質在靠的最近的時候不免會有些下降,
所以一般來說鏡頭廠都在中間取一個能接受的平衡點。

而為了追求使用性能,所以許多現代的廣角變焦鏡的最近對焦距離都相當近,
因為對拍攝的使用須求來說,這種距離的操作是必要的。
所以在許多現代變焦鏡動輒全域 23cm 的最近對焦距離下,
望遠端(35~40mm)的放大率相較於望遠鏡頭來說,自然會大大提高。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有如第二點的發言。

至於最後一點的例子,我只能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在討論攝影的時候,
考慮操作範圍以外的情況............
所有的設計跟規格都是以實際使用為考量,
這種沒有實際意義的規格外狀況本來就被排除在討論範圍之外。



這位一知半解的人的錯誤大概就是這樣。

很明顯可以從他的言論看出來,他應該是一位 135 左右片幅的單眼相機用家,
因為他完全沒有考慮到片幅這件事。

對人類來說,一般生活上所能接觸到的物體大小,
大至上不會比一元硬幣上的字小太多,
既然生活中的物品是在這個大小範圍,自然攝影所要拍攝的 object 也是在這個尺寸範圍。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只要靠近「能夠把我要拍的東西填滿畫面」的要求即可。
例如說,對一個用消費型數位相機尺寸(1/1.8"之類) CCD 的人來說,
他並不需要追求 1:1 的放大率:一元硬幣上的頭像在 1:1 的狀況下可能只有半個而已,他不需要放這麼大。
而對一個使用 4x5 相機的人來說,拍一枚古錢,如果放大率只有 1:1 的話,
那主體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就會很小,不合須求。

所以放大率也不是這麼絕對的東西。

至於一般會覺得微距就要 1:1 的放大率就的主要原因是,
因為一般人用的都是 135 的片幅,這是最普及的東西。
對於 135 片幅來說,要拍的東西在 1:1 的放大率下就夠大了。

對那位新手的問題,最標準的答案應該是這樣:

1.1 放大率是指 object size 跟 image size 實際大小的比例
1.2 通常對器材的要求是:要拍的主體能把畫面填滿,例如消費型數位相機就是這樣,放大率遠不及 1:1 ,但是夠用。

2. 廣角是指視角(field of view)很廣,跟放大率沒有直接關係。

3. 1:4 的放大率之所以會「很差」的原因是他用的是 135 片幅,對 135 片幅來說比較夠用的是 1:2 ~ 1:1 的放大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ig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