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標題,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沉重,幸好今天走到十字路口的人不是我,而是某位名叫Irene的客人面臨人生的抉擇。
這位Irene小姐也很耍寶,沒有Pixnet帳號,卻又在我的留言板以隱藏的方式留言,我不知道要怎麼把留言從隱藏改為顯示,卻知道我回了留言她也看不到,想當作沒這回事,又覺得她會求助於陌生人,就表示她真的需要一些建議,後來想想,也許她的問題也是許多在美留學生的問題,索性就把要回給她的信轉成文章了。
下面是她的留言:
您好。
第一次接觸您的網誌是從「面試」,「履歷表」…這幾篇開始的,那也是我和老公即將要面臨的事情…
我老公現在拿到綠卡了,由於他的家人都在美國紐澤西,所以他預計今年9月帶我回美國,我個人是不排斥去美國,但最近美國的景氣不是很好,想請教您目前美國的就業市場是否真的很悲觀,我和老公都是資訊業的,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
謝謝。
以下是本文:
看到她的留言,我第一個反應是:妳可以在美國合法工作嗎?美國移民法愈來愈嚴,移民局官員也就跟著愈來愈雞巴,動不動就刁難我們這些合法移民,諷刺的是,他們對非法移民卻一點辦法也沒有。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所有問題的核心。老公有綠卡,不代表配偶就一定有綠卡,就算以配偶的身份在美國等待綠卡,勞工部也不會發工作許可,在這樣的前提下,妳要嘛不是家裡蹲,要嘛就是唸書,不然就是私下接點家庭代工業(這個可以「非常廣泛」地去解釋)來玩玩,但不管怎麼安排,正式工作是絕對不可能找的到的。
不過,既然她沒有提到身份的問題,我就先當她已經拿到綠卡,可以在美國合法工作。
她的留言重點只有一個:在美國是否好找工作?
如果純粹就就業市場來看,現在要在美國找工作的確比以前難,沒道理美國經濟正在走下坡,人力市場卻逆勢上漲,從美國勞工部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的態度就可清楚地看出人力市場的走向。由於美國人力市場緊縮,勞工部以往對外國人在美工作的態度也從寬鬆走向嚴格審查,目的就是在保障美國公民的工作機會。美國經濟走下坡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實,我並不認為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會再次出現,但隨著經濟狀況疲軟,各公司對於人力需求或者說人力素質的要求一定會跟以往不一樣,很多公司要嘛不是凍結人事預算,停止雇用新人;要嘛就是改變面試策略,也許原本是從10個面試者挑出一個最優秀的錄取,現在可能改為從20個面試者中挑選,每家公司的作法都不一樣,不過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找工作比以往困難。
換句話說,Irene擔心的事正在發生,沒有人知道會持續多久,而且,還有更糟的狀況等著她。
在台灣或許找工作的問題會比較容易解決,人親土親,再怎麼草包,只要掌握面試的訣竅,嘴巴又吐的出東西,還是會有搞不清楚狀況的老闆上當。但是換個環境到了美國,問題不但沒有比較簡單,反而要加上那些在台灣不會遇到的難題,好比說語言,工作文化,工作簽證...等等。如果曾經因為在台灣找不太到工作而灰心喪志,來美國找工作本人拍胸脯保證負面情緒會更強烈。舉例來說,在台灣面試的時候,厲害的求職者可以隨機反應,與面試者見招拆招,不過相同的狀況不同的場景,能夠保持同樣能力的求職者恐怕是少數中的少數。當然,一個人的能力不會因為環境改變而消失,問題是,讓你表現應變能力的「載體」換了,就有可能讓你的能力施展不出來,這裡所說的「載體」,指的就是語文能力。
就算你今天克服了語言及其他障礙,順利通過面試拿到的offer,你還必需去考慮這個工作是不是你想要的。可能有的人會覺得奇怪,就是有興趣才會去面試,既然拿到了offer就應該高高興興的去工作才對,不過這種理想狀況通常很少發生,大多數人並沒有辦法從工作職稱及工作內容上判斷這個公司對求職者的期望,也因此才有面試這種儀式存在,公司想要秤秤求職者的斤兩,相對地求職者也應該要搞清楚自己在談的是什麼樣的工作,經過這樣的方式還原公司的期待才是面試的精神所在。很多人在面試之後才發現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浪費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上,如果談到一半就發現正在面談的工作不是想要的反而簡單,麻煩的是那種看起來是又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像這種工作可能是你不討厭,但又沒喜歡到願意犧牲一些東西去交換,而且一個外國人在美國找工作要顧慮的往往不僅僅只有興趣而已,有時候可能還要顧慮公司是否願意擔保工作簽證及綠卡,或是拋棄這個機會,是否還有機會在同樣的區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看到這裡,千萬不要以為我在告訴人家不用來美國試了,那不是我做人的原則,既然她敢問我這個陌生人,我就敢告訴她,來美國之後剛開始會無比挫折辛苦,但還是值得來美國拼一拼。
重點就在於「拼」這個字。
很多來美國唸書的台灣人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除了工作簽證緊縮的原因(註1)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台灣人認為反正在美國找不到工作回台灣就好了,抱著這樣的想法,通常就是真的回台灣。回台灣工作絕對沒有不好(說不定更好),但如果一開始就有回台灣工作的想法,那何不在畢業之後乾脆在美國大玩特玩,把以後的份都先玩掉再回台灣好好工作?真的,我看過太多人三心二意,最後玩沒玩到,工作也沒找到,兩手空空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台灣工作才在那邊唉聲嘆氣當初沒有好好去玩,連我都替他們覺得可惜。這些人因為有退路,就不會有「拼」的想法,自然也就沒有辦法把最好的自己表現給面試者看,那怎麼有可能找到工作?人都喜歡走比較簡單的路,如果有兩條路給你選,一條平坦開闊,路邊還有大樹遮蔭,盡頭是屬於你的小房子、小車子、還有小小堆金子;而另外一條路佈滿荊棘,大樹沒有,只有仙人掌,但是路的盡頭卻是屬於你的大房子、大車子、大大堆金子,你會走哪條?連我自己有時候都會想要走簡單的路,自然也就沒有資格笑別人沒guts,不敢走難走的路。
如果有「拼」的想法,Irene的問題基本上就解決了一半,如果能再斷了「混不下去就回台灣」的想法,Irene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初到美國英文可能會是個障礙,但只要努力,這個障礙遲早會消失,就算剛來美國沒辦法適應,也可以先回學校唸書,不管是研究所,或是社區學院唸英文都是很好的選擇。之前假設過Irene已經拿到綠卡,所以可以申請學生貸款以解決經濟問題(前提是一定要當學生),至不濟白天先去端盤子,晚上進修也行(我自己就在UPS當過苦力),利用在學校的一年或兩年時間當作台灣及美國生活的緩衝,好好地加強英文,觀察美國文化,對在美國立足絕對有很大的幫助。
再說,不容易找工作不等於找不到工作,既然Irene沒了工作簽證的問題,找工作就比外國人方便太多。剩下的只是要不要接受薪水、福利條件,或是工作內容。景氣好的時候與景氣不好的時候,考量點並不一樣,但原則都是一樣:將自己的機會最大化。千萬不要眼高手低,覺得自己在台灣已經幹到什麼等級而不肯低就,說真的,美國人一向不把美國以外的工作經驗當作工作經驗,我在台灣工作了五年,經驗值一樣被歸零。眼光看遠點,放下身段,迅速累積自己談薪水或職位的本錢,說不定將來可以拿到的更多;如果只看眼前,老是要求自己非得拿到什麼樣的薪水,或者聽起來很屌的職位,搞的自己找不到工作,又虛恍掉時間,豈不全盤皆輸?既沒工作,又沒收入,更拿不到美國人要的美國工作經驗,時間一久,要怎麼去解釋這段時間的空白?工作嘛,說穿了不過就是賺點錢糊口飯吃,真有什麼理想抱負,除非自己當老闆,不然還得看人家要不要給你機會是不是?沒有機會的時候有沒有機會的過法,平常好好充實自己,機會來了拿出看家本領咬下來,我就不信到那時候在美國還混不下去。
我能說的大概就是這些,其實我不認為Irene有太多選擇,老公要去美國了,她也不可能留在台灣,我可以了解她問我這種問題只是想要讓自己安心點,不過就事論事,情況的確不樂觀,但人嘛,有時候就是絕處逢生,想太多綁手綁腳反而搞死自己,不如頭也不回的往前看,一步一腳印,我不敢保證將來一定更好,但我可以保證,一定不會比較差。其他同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希望這些小小的建議能夠讓你們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喇賽時間:
1. 工作簽證(H1 Visa)其實不能說是緊縮,而是申請的人變多,導致以往只要申請就核准的狀況不再存在,現在碩士(含)以上學歷的人,就算找到工作,也得透過抽籤才能拿到H1,這樣看起來也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緊縮。
- Jul 23 Wed 2008 04:21
人生的十字路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