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karova and Baryshnikov’s Giselle
1977 American Ballet Theater Production for Lincoln Center

欣賞這對傳奇的ballet partner是我認識Youtube這位好朋友後最大的收獲之一。Youtube上所流傳Makarova與Baryshnikov 的Giselle Act II Pas de deux就是出自這場演出的片段,不過因為沒有完整上載,樂質和畫質都有待改進,總覺得有些可惜。僅管如此,還是一看再看這精彩的表演。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另一個好朋友,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發現館藏有這場演出的LD,二話不說得一睹為快。這大概是我看過最棒的Giselle!看到起雞皮疙瘩,看到快熱淚盈眶,現場看到表演的觀眾是何其幸運,once in a life time!

雖然Giselle的舞蹈和音樂都很美,但過去一直不太喜歡Giselle這齣舞劇,因為覺得Giselle是個瘋狂的笨女孩,Albrecht是個沒路用的軟腳王子(他最後也真是跳到軟腳),無法去欣賞故事中動人的愛情與浪漫的成分。不過,Makarova的Giselle和Baryshnikov的Albrecht卻令人屏息感動。

兩個主角在技巧上的呈現幾乎是登峰造極,Makarova的平衡、跳躍、旋轉毫無挑剔之處,Baryshnikov的大跳、旋轉和搭配Makarova的雙人技巧幾乎可以作為舞者範本,更嘆為觀止的是兩人的默契和水準的協調。如第一幕簡單並肩的temps de fléche,輕巧移動中看到手與腳相同的高度角度和時間點,不論是平行或對稱式相對的grand jeté,看到的是落在音樂拍點上同時的起跳和落地,一模一樣的拋物線和雙腿延伸的角度。如第二幕雙人舞中不論是高舉或輕舉,Baryshnikov都讓Makarova看起來自然輕盈無比,如同飄動在空中的幽靈。但動作技巧的準確度和掌握度是所有首席舞者大多遊刃有餘的,如何區分出經典舞者則要看舞台上的魅力,這魅力以技巧表現為基礎,然後從音樂性、角色的生氣與能量、戲劇張力的呈現和舞者間的互動及默契中來看。

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們百分之百的融入角色。

從Makarova和Baryshnikov的演出中,我第一次感受到Giselle和Albrecht是真心相愛。從第一幕開始兩人共舞、在手勢啞劇 (mime)表演中,看到兩個熱戀年輕戀人的感覺,青春洋溢,有些俏皮的挑逗,情不自禁的甜蜜。後來雖然Albrecht已婚定某貴族女子的事情被揭露,Giselle無法接受而陷入失心狂的絕望中而死,或許因為這個版本安排落幕的鏡頭以Albrecht在Giselle氣絕的身前悲慟為框架,Baryshnikov所詮釋的Albrecht給人一種真正的憤慨,想要反叛追求真愛的勇氣。不像其他版本的Albrecht被安排奔出舞台,只是哭泣好似要逃避面對自己所造成的悲劇。到了第二幕,Albrecht帶著雪白的花束獨自進入黑暗的森林來到Giselle墳前,絲毫不畏陰森鬼譎,當Giselle的鬼魂出現,兩人感情仍舊延續發酵著。Giselle不捨的求情與Albrecht生命受迫的爭取,人鬼戀情的矛盾和限制終究只有現實愛情中的不完美句點。

Makarova在第一幕就展現過人的演技,在舞台上有舞台該有的誇張效果卻又不失自然。以她當時應該已經三十好幾的年紀,因她較嬌小的身材,配合輕盈的步履和浪漫的表情,演起少女Giselle仍具說服力。開始的花樣青春,時而向戀人撒嬌,時而在母親肩懷的害羞模樣,看到貴族女子華服首飾而羨慕憧憬的鄉村少女天真反應,到了發狂場景的無法置信、激動、悲傷、恍惚失神到放棄一切的心情轉變,完全在她所有的肢體動作與表情中展現。到了第二幕化為森林中的幽靈,一開始麻木無謂,後來與Albrecht相愛的回憶被慢慢觸動,愛情轉換成保護的心境,心理層面加入人性。最後進幕的pose絲絲動人,那Arabesque、眼神、整個神情和動作,帶出終需遠離的不捨和保住愛人性命的淡淡滿足,不因大半身體要沒入後台而有所斷續或減少。身體狀態方面完全重現幽靈的無重虛渺,一方面展現極度控制中的爆發力(尤其在剛出場被Myrtha點醒時著地arabesque 旋轉),一方面是跳躍的輕和在空氣中的飄動感。從人到幽靈,真的看到Giselle角色的戲劇性和Makarova深刻的詮釋。

Baryshnikov的演技也不遑多讓,他的Albrecht沒有肉腳愛哭的感覺,而充滿深愛Giselle所產生的勇氣和決心。最動人的是第二幕Pas de deux一直到終幕的表演,在連續高難度的Allegro大跳中,Albrecht給的是「如果跳到精疲力竭可以換回Giselle,他願意跳得一次比一次高,挑戰自己的極限;如果跳到精疲力竭最後以死亡結束,這也是他願意選擇與Giselle在另一個世界相聚的悽美方式」,那樣一種孤注一擲無所反顧的心意。在精準無比地完成所有Albrecht variation的動作中,Baryshnikov投注其中又外顯散發更多驚人的情感。

他們的演出有收有放,你可以看到外顯的奔放情感,也可以感受到內心的細微變化,透過動作與舞蹈,澎湃的情緒和滿溢的熱情在快速的Allegro及開展的動作中流洩,但也可以從無比控制及穩定優美的Adagio中呈現,反之亦然。角色的特質與故事精神是多面向、具深淺層次的立體表現。

主角的精彩演出加上整個團隊相當水準的搭配更是印象深刻。Production director Paul Blair對全劇做了意境不凡的安排,除了第一幕結尾給Albrecht一個痛心表現的機會外,第二幕的結束也是餘韻無窮。當Giselle隨著破曉離去,保住性命的Albrecht拿起獻在Giselle墳前的白花,帶著蹣跚的步伐遺憾走開,手與心卻無法再堅持下去了(hold it together),花朵朵散落在地,彷彿破碎滿地的心。配角和整個舞團的部分也不負American Ballet Theater的聲譽:第一幕農夫雙人舞的兩位獨舞者展現紮實的舞蹈;第二幕Myrtha技巧雖然普普,但冷酷和憎恨男人的形象倒是十分貼切;整體舞團在群舞不論是動作的一致性、能量氣勢的協調與空間的掌握運用都可圈可點。另外,從LD中帶著耳機可以較清楚地聽到現場管絃樂團的伴演,幾段主奏還算掌握音樂和舞劇的情緒,但我特別驚喜的是二聲部伴奏部分細膩卻不喧賓奪主的烘托。

整體來說是非常精彩高水質的演出。可惜沒有收錄最後curtain calls的畫面,只收錄了掌聲和喝采做為credit list的背景聲音。但聽到那些掌聲,也不禁感動熱血沸騰。不可諱言的,畢竟看到所謂「唾棄鐵幕、投奔自由」的兩位明星舞者與American Ballet Theater在紐約同台演出,台下美國觀眾的熱烈掌聲多少有冷戰時期下那種觀奇觀(spectacle)加上政治上勝利感的成分。不過,就藝術的觀點而言,那樣的掌聲和喝采一點也不為過。有時觀賞一個美妙的表現時,最後謝幕時全場轟動的氛圍和與台上表現者間神奇感人交流是種難以言喩的情境和情緒,好像觀眾也成為了演出的一部份,用鼓掌和叫好作為參與的表現,產生了最具體的互動。

除了最後結束的謝幕外,觀眾也毫不吝嗇地在許多炫技、variation和重要的場景後熱情回應。印象很深的是第二幕 Pas de deux Giselle variation結束後,觀眾熱烈的掌聲不斷,雖然舞劇那時的發展不適合中斷,不過那時觀眾喝采的氣勢是到了Makarova不再出場接受他們的掌聲不打算讓表演繼續下去的程度。結果Makarova以極度優美但不是敬禮的方式簡單地「飛」出來示意後又「飄走」、毫不拖延舞劇進行的方式滿足觀眾的熱情。敬禮真的是大學問,舞者通常以符合劇中角色特質的敬禮動作和形式來答謝觀眾的掌聲,尤其是幕中的révérenece,考驗舞者的判斷也考驗樂團指揮的敏銳度(要不要,怎麼做,做幾次)。

看完LD後努力搜尋出版品,可惜沒有DVD,連VHS也都沒有。我猜想有不少版權製作的問題,不管是Lincoln Center的著作權或Paramount Home Video的製作發行權,都希望有機會把這樣的演出紀錄保留下來,讓愛舞者可以收藏這樣的作品。

表演藝術有趣和動人的地方就在此,沒有兩場演出會有一樣的過程、結果和氣氛,每一個時間點都是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觸動,稍縱即逝,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二手的錄音和錄影是種補償且是日漸重要的一種記錄方式,否則傳奇經典真的只能留在心裡。

寥勝於無,在我下次再去圖書館看LD、(如果真的有一天)出DVD之前,感謝Youtube上不相識的好朋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ihHAu56pWw (Act 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OIcjtbB1es (Act I Mad Sce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leD_vcNmAU&feature=related (Act II Albrecht first met Giselle as Will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1Tl2m0pc_M (Act II Pas de Deux Adagi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8__iRsxG_A&feature=related (Act II Pas de Deux Albrecht’s Variation)

延伸閱讀:Youtube完整演出影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