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字殺人》是一本乍看標題會令人興奮的作品,當初我還聯想成會不會是什麼特別詭譎的殺人手法,但事實上不然。「十一字殺人」本身,不過是代表兇手內心滿滿的殺意罷了。

閱讀之初,我便知道這是東野圭吾早期的作品,所以會有興奮感,或許也源自於此。早期的東野作品仍會蘊藏著本格的味道,對於詭計尚能花較大的篇幅詳加策畫(如《放學後》、《畢業前殺人遊戲》等),因此,我確實期盼能在本書得到這方面的滿足。

然而,又再一次「不然」了。

本書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詭計,或者說,那根本稱不上詭計。但奇妙的是,我卻很喜歡這部作品,甚至勝於東野某些晚期的作品。東野圭吾晚期的作品,總是充斥著滿滿的沉重與宿命,說實在的,這也沒什麼不好,可是我不希望學會適應這種永無天日的悲哀。若是東野早期的作品,固然也撇開不了類似的情緒,可最起碼,氛圍可以平淡一點,即使東野在耍悲沉時,力道也會輕一點。

《十一字殺人》描述的是女主角因為男朋友被殺一事,而深入追查事實真相的過程,在這其中,女主角卻意外發現另一樁看似意外卻可能是謀殺的海難……

架構真的很簡單,簡單到我讀到一半大概就清楚兇手與動機為何了。但我之所以喜歡它,便在於東野的文字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在女主角查案的過程中,她無可避免地遭遇了險阻,明明是理所當然的事(不然內容怎麼掰下去?),可是我卻不受控制地被東野圭吾牽著鼻子走。讀到真相快揭曉時,我剛好要開會,我還一邊開會一邊偷偷地讀(笑),因為太想知道事實是否真如我所料想。

從東野早期的作品,已經可以窺見他目前擅長的寫法,著重於犯罪動機的形成、人性深沉的描繪,以及逃不開的宿命論等。儘管《十一字殺人》尚未包含這麼多的寫法,然而,它已經將人性深不可測的那一面表現出來了。書中無論犯罪者、加害者或受害者,都未必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隨時隨地身份都可以翻轉過來。孰是孰非,根本無法定論。這令我想起《彷徨之刃》,東野果然擅長將這種兩面是薄冰、踩上哪個都是死路一條的選擇扔在讀者面前。 

PS.本書成書時期是1987年,請參見東野圭吾作品年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