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壽全,字欽安,四川邛州固驛鎮(今邛崍固驛鎮)人。生於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卒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享年87歲。鄭欽安學醫於一代通儒兼醫劉止唐先生(劉氏著有《十三經恒解》及有關子、史、詩文集等書數十種),教其熟讀深思《內經》、《周易》、《傷寒論》諸書。鄭氏窮二餘年之精力,探索三書的精髓,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義。故其學術思想之基礎,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論》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述而兼采其長,故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著有《醫理傳真》、《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書傳世,成為後世追奉“火神派”的理論指導。

鄭氏在其著述中,不僅善辨陰陽,擅抓陰陽,同時鄭氏在陰陽兩綱之中,特別重視陽氣,認為“有陽則生,無陽則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賴此先天一點真氣。真氣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氣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氣,氣即陽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故論治時即強調“治之但扶真陽,內外兩邪皆能滅,是不治邪而實治邪也”。他特別強調坎中一點真陽的作用,為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其說:“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真氣命根也,火種也,藏於腎中。”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陽,臨症時必首先考慮元氣虛實損傷情況,以扶陽救逆,抑制陰邪。他善用大辛大熱的薑、附、桂之類來治療陽虛虛損之證,而且屢用大劑量治癒許多群醫束手無策的大症、重症,被人們尊稱為“鄭火神”。可以說,他把傷寒三陰病理法方藥發揮得登峰造極,大量運用理中湯、四逆湯治療諸多雜病百餘種病證,均能見微知著,活法圓通,技巧獨超,療效卓然。他認為“四逆湯力能扶先天之真陽”,並非專為少陰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備。複謂“此方功用頗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數百種病,因病加減,其功用更為無窮,余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余為姜附先生”。因此,後世尊稱其為“鄭火神”,蓋猶昔人稱善用熱藥之良醫為一爐火也,鄭氏的這種在影響在四川一帶尤為快炙人口,並且形成鄭欽安學派,近代稱之為“火神派”由此而來。

鄭欽安晚年收一弟子名為盧鑄之先生,在最後的十餘年時間就是由盧鑄之先生相伴隨而度過的。到了清代的末期,鄭欽安的第三部書《傷寒恒論》發行,主要是由盧鑄之先生參與整理,因為那時鄭氏已經九十多歲了。鄭氏去世以後,盧鑄之遊學三年後返回四川成都,在光緒末年開設了“養正醫館”。由於盧鑄之也善用扶陽藥物,臨床療效顯著,屢起固屙,享譽巴蜀,世人也尊其為“盧火神”。盧鑄之之子盧永定先生,出身中醫世家,繼承和發揚了鄭欽安、盧鑄之的學術思想,善於運用大劑量辛溫扶陽的姜、桂、附等藥物治療外感疾病、內傷雜病,和父親一樣也被尊為“盧火神”。在1911年,盧鑄之在成都開設了一個“扶陽醫壇”,主要講《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以及鄭欽安的三部書。他每週講兩次到三次,每次講一至兩個小時,講臨床醫案,講中醫經典。那個時候來聽課的有雲南的吳佩衡、上海的祝味菊(先在四川,後到上海),以及成都的范中林、田八味等諸多學者。盧鑄之去世以後,盧永定先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繼續開辦這個講壇,也是開放的、免費的,講醫理,講欽安、盧氏學術思想,講臨床所得。在那個時候,成都的唐步棋(著有《鄭欽安醫書闡釋》一書問世)等也來開始聽講學習欽安、盧氏學術思想。盧氏傳人盧崇漢教授(1947~),師從其祖父盧鑄之先生、伯父盧永定先生,盧崇漢深得祖父二輩悉心教培,醫道日進,十七歲即懸壺成都,十九歲已有醫名,臨證也善用桂附起沉屙大疾,深得扶陽三味,亦有“火神”之稱,現供職于成都中醫藥大學,著有《扶陽講記》一書問世。

文章來源:現代健康

延伸閱讀 :
《扶陽講記》
《鄭欽安醫書闡釋》
《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2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