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釣魚的三重青少年基地
◎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看完基地的報告,我要對人本、以及三重青少年基地致上最高敬意,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撈回被放棄的孩子,更讓孩子重新被社會接納,解決很多可能的社會問題,並促成了許多新的可能性。

如果每個家庭、學校都達到它的功能,社會就不會有問題,但這可能性非常低。以下,我們就不從改變既有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而從彌補社會結構不足的觀點出發,來看看基地的工作是如何進行的。

每個孩子都是從家庭、學校、社會的脈絡中,去經驗他的人生、長大成人,多數孩子可以順利長大,然而,有些孩子不幸生長在不健全的家庭、進到不適合的學校,要怎麼辦呢?這時候只剩下社區的力量,而基地在這個區塊上,就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

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從基地學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包容別人,這是我們在改變所謂”有問題”的孩子時,非常重要的關鍵。一個人願意包容其他人的基礎是「安全感」,覺得被欺負的人,不會有胸襟包容別人,當他覺得權益不會受到損害,包容的意識才會產生。基地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大人展現包容的態度,孩子看在眼裡,覺得這樣的行為會帶來好的結果,在這過程中,慢慢產生安全感、學習包容別人。這個過程是社會學、心理學常說的social learning,social learning的過程中,modeling是關鍵,基地大人提供示範,讓孩子知道,他可以用不同的行為模式,去獲得別人對他的不同待遇,從而帶來好的改變,因而學會了包容。

孩子們也從基地獲得一個寶貴的經驗:學習到良好的水平人際關係。對一個人來說,水平關係很重要,跟別人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互動,這是構成一個健康的成人最重要的經驗。然而,大多數孩子沒有這樣的經驗,雖然在家裡有手足關係,在學校有同學關係,可是我們知道,大部分孩子的家庭經驗是垂直的親子關係,學校經驗是垂直的師生關係,這種經驗是不平等的,他們被管制、被照顧、被監督、甚至被監視,這些經驗構成他生活的大部分,在這種關係裡面,他學不到怎麼平等對待別人。基地的孩子學到良好的水平關係,就這一點來說,我蠻羨慕他們,因為相較那些所謂幸福的、卻學不到這種經驗的孩子,他們其實更幸福,而且佔著優勢,這一點絕對可以大聲講出來。

三重基地以社區的力量在做社會實踐,從這個觀點來看,基地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在既有的成就上,下一步該怎麼做?

首先,要如何推廣基地的作法?基地提供的服務方式是非常高成本的,要派一個人像家教那樣顧著一個孩子,就目前情況,一般學校是做不到的。如果在社區每走三、五步就有一個三重青少年基地,那會很好,但若沒有辦法這麼做,我們就必須討論如何把基地的經驗推廣出去。

其次,要把基地的定位再拉高,不讓孩子再背負所謂「弱勢」的社會印象,讓他們也能參與社會的改變、成為社會的先驅。從報告中我們看到,基地孩子很勇敢地參與改變社會的行動,比如參加樂生的遊行,這是很好的社會力的展現。台灣政府的施政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他們認為台灣社會蘊藏很豐富的民間社會力,卻苦於不知如何凝結這些力量,並展現出來,從基地我們卻看到,他們組織這些孩子,去參與社會活動,展現出超乎學校跟家庭的行動力。對個人來說,參與改變社會的行動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透過組織的方式,就讓社會力一股腦展現出來了。這些所謂弱勢的孩子,就算他們在學習上比較困難,但透過組織,他們名正言順參與社會,拋掉「弱勢」的印象,成為社會的先驅,並擁有了他的社會地位,這一點很值得嘉許,並讓人期待未來的發展。

最後,再拉回社會結構來看,我們要如何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人們常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但現在我們希望,除了教他釣魚,還要給他魚池。孩子被鑲嵌在家庭、學校、社區的脈絡裡,當家庭、學校功能不彰,他們被放棄,我們在社區這一塊把他承接下來,給他能力,在這之後,要讓他的能力有表現的空間。這不是說基地有責任要提供這樣的結構,但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能力要有適當的場域才能發揮。我們花了這麼大的力氣,讓小孩從谷底翻身,但他有可能會再跌回谷底。我在做研究的過程中,看到很多孩子,他很努力到達一個地方,但他背後的結構拉力太強,當他超越結構的那一剎那,那拉力又把他拉回去,那時候的挫敗感會遠大於第一次面對結構的無力感。這個結構、這個「魚池」要如何改善,是我們所有台灣社會的成人要好好思考的。

若從升學角度來看,基地的孩子也許永遠無法獲得基測考300分的孩子所獲得的,但基地大人教給他的不只是唸書,還有生活的能力跟態度,他們透過在基地的學習,找到信心,找到他長大成人的道路,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謝謝基地,也期待所有的大人們一起努力,把基地的經驗推展出去,讓孩子身處的環境更美好。

版權所有,若欲轉載,請註明出處。
2008年基地工作報告完整閱讀

基地2008工作報告邀請函
工作報告前言
評論一:修復與重建我們的學習機制◎柯華葳
評論二:教孩子釣魚的三重青少年基地◎吳齊殷
評論三:讓孩子產生力量讓社會有所改變◎胡中宜
報告一:打破心智階級—以愛喚起愛,以學習喚起學習◎江思妤
報告二:基地國一數學課◎閔柏陵
報告三:修復與重建孩子的學習機制◎李思慧
報告四:我們這樣成為一個班◎郭珮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en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