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小獅在看卡通巧虎,我也跟著看了一下。
巧虎有一個朋友叫巧馬,巧馬留電話給爺爺時,誤寫了一個號碼,剛好是巧虎家的電話(卡通嘛,當然巧合連連)。
結果,巧馬爺爺打電話到巧虎家找巧馬,巧虎一直說自己不是巧馬,但巧馬爺爺似乎有聽沒有懂,一直對著巧虎說,叫他去車站幫忙拿東西。直到後來他們見面時,才爺爺才發現這個錯誤,就說了一句──「因為巧馬和巧虎的發音很像嘛」。
這就讓我想到一個問題(職業病發作)。
馬和虎在日文中的發音很像(?),馬是「u-ma」,虎是「to-ra」,巧馬爺爺是老人家,或許很容易聽錯,但中文的「巧馬」和「巧虎」發音有一點差異,混淆的機率比日文的這兩個名字的混淆機率小很多。
當然,因為卡通影片有影像,巧虎是一隻老虎,巧馬是一隻馬,所以,非這麼翻譯不可,但職業病發作的綿羊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是在書籍的翻譯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會怎麼處理?
目前想到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按照原文翻譯成「巧虎」和「巧馬」,並加一個譯註,說這兩個音在日文中的發音很相像,所以容易混淆,但有時候會覺得點明了「梗」在哪裡,就少了那麼一點味道(或者不用譯註?)。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巧馬」翻譯成「巧鼠」,因為「虎」和「鼠」發音很像,老爺爺聽錯也是情有可原。當然,可能「老鼠」不討人喜歡,可以改成「巧兔」或是其他發音和「虎」相似的動物。當然,或許有人認為這違背了作者的原意,不過,作者在編「巧馬」這個角色時,或許正是利用了日文中「馬」和「虎」的發音相似啊,所以,雖然改成了「巧鼠」,其實才是真正貫徹作者的用意。
這當然就是翻譯的取捨問題,如果按照對、錯來分,就只有一種譯法,作者說是「巧馬」就是「巧馬」,有時總覺得翻譯小說之類的文學作品,更應該注重小說的精神和意境。
不知道大家認為怎麼處理比較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