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無名小站的雜物間
之前曾經寫了一篇有關同志的心得:愛情的原型 [鱷魚手記讀後感]
認真算起來……是八、九個月前的事了,
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算是對同性戀持很正向的態度了,
碰到《異 / 同之外:雙性戀》這本書,
才大大體悟:原來我還愛的不夠!
為什麼要談雙性戀?
另類情慾議題從學院派性別論述裡,溢散到了電影、文化與藝術的場域,甚至一路跨入了主流媒體;近年來關於同志╱雙性╱跨性的題材愈加受到注目歡迎,儼然成為消費市場中非主流中的「主流」。儘管台灣的性別研究與同志運動落後西方數十年,但八○年代末期之後,以奇蹟似的速度急起直追,我們從同志、酷兒╱怪胎、一路走到跨性,在研究論述上幾乎毫無時差地與國際「同步接軌」。有論者憂心,這論述上的「突飛猛進」恐怕過於快速、跳躍,是否可以接合在地文化脈絡,根基紮得夠不夠穩當深入,都值得深思觀察。不過至少,就在這些斷裂和跳躍之中,某些議題似乎真的就跳過了、存而不論了,比方說,雙性戀。由於那些不符合主流性╱性別標準的、偏差越軌的、混雜流動的、在情慾階層底層的主體,好比邊緣同志、雙性戀、變性、反串、SM等,都可被歸為酷兒一族,因此,雙性戀很容易就這麼混在「酷兒」議題中,希哩呼嚕給一併談掉了。
雙性戀是什麼?
......在和諧噤聲的表層底下,潛藏著對於雙性戀的恐懼、歧視與偏見。......除了來自異性戀社會與同志社群的「恐雙症候群」之外,還有另一種常見的說法讓雙性戀更不具有正當性與能見度,「那只是一個過渡或是混淆的階段而已,他們終究會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言下之意,雙性戀根本不存在,充其量只是一個邁向終極認同(異性戀or同性戀)的過程而已。
(本文摘自該書序文/商周提供)
看到這本書開頭的序文,我便有種心驚膽跳的感覺。
開宗明義的「定義」,作者問是的普羅大眾,
而我只能瞠口結舌無法作答。
很不幸地……我是屬於膚淺的異性戀者,
對「雙性戀」二字的直覺反應:
愛男人也愛女人。
(我是女的,把「愛男人」放前面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深層一點的去想,異性戀/同性戀的定位是很二分法的,
那麼,雙性戀的版圖又佔據在愛情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異性戀者會不會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那一半,
將雙性戀納入他們的圈子裡?
哈,我想,實際情況恐怕是以相反者為多吧?
同性戀者的情況應該如斯。
挑明了說,雙性戀是「混種」。
1/2和1/2的血統,使它比之同性戀,
對異性戀者的衝擊比較沒那麼大,
因為「他們有1/2的機會和我們是一樣的」。
於是異性戀著對他們的韃伐就少了,
換句話說:不是媒體會有興趣炒作的新聞。
(引申之意:大眾不會注意到他們)
定義的問題還沒解決,
書裡面又說: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截然獨立的異性戀人口、雙性戀人口和同性戀人口,
用數學的觀點去理解,在愛情的線段上,他們是以「連續的點」的方式存在。
書裡面有個異性戀/同性戀量表 (by 金賽),
說明了一件事:人的性向是多面向的。(昏)
[補註]
光是「女人愛男人/男人愛女人」,就可以讓一個人暈頭轉向,茶不思飯不想,
造就多少傳頌千古的好文章和在各領域有所成就的(廣義)藝術家,
來一個「男人愛男人/女人愛女人」,就可以在世界掀起一股浪潮,
讓多少人從心理醫師和精神病院中獲得解放,得以正名重回自由懷抱。
(這一段歷史真是晦澀艱辛...)
人,會有這麼多抗拒和困惑,
產生問題的源由只有一個:尋求自我認同。
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思維,
雖然我們嘴裡說「愛情不分性別」,
實際上絕對不是那麼一回事。
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
也就等同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感。
這點,是在探討異者(the aliens)與他者(the others)時很重要的關鍵。
(↑我個人的想法 文學理論這一塊我不熟...)
這本書,我想,是帶出了「雙性戀」這樣一個議題到檯面上來,
但是對於這三個字後面的文化意涵和歷史脈絡、情感處理,
可能就要讀者自己去慢慢思索了……。
雙性戀並不是掩飾自己身份的同性戀,也不是掩飾自己身份的異性戀。
雙性戀是另外一種性表達(sexual ex<x>pression)方式。雖然雙性戀同
時包含了異性戀行為和同性戀行為的元素,但它本身是一種獨立的存
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並沒有比異性戀或同性戀來得更好,但也沒有
更壞。
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