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個不痛不癢的颱風路過台灣,沒有放假,倒是引進了西南氣流,南部下雨淹的嗚呼哀哉,比賽也不用打了。接著聖帕真的來訪,外面的颱風颳的厲害,又沒有中華職棒可看。接著幾天又是連續陣雨,球場繼續積水,比賽繼續延期。到昨天為止,八月已經延了十四場比賽,許多球隊都已經超過一週沒有比賽可以比了,投手輪值也因此變得亂七八糟,更不用說球員因此喪失球感了。

  最近沒中華職棒可以轉播,緯來體育台只好重播舊比賽,從兄弟贏的比賽,播到兄弟輸的比賽(因為有球迷指控緯來只播兄弟贏球的比賽)。接著只好播國際賽,除了「又是高志綱」之外,亞錦賽、青棒賽、世界盃……統統出爐,我們可以看看小時候的曹錦輝、潘威倫、林智勝。再更之後,連中華職棒的經典賽事味全龍都出現了,不過還是讓人很失落,畢竟我們還是想看最新的比賽。
  天氣的因素老實說很難掌握,這也是各國職棒相當傷腦筋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巨蛋」?每次下雨延賽,總會有人談到巨蛋的問題,然後又從1991年行政院長郝柏村的故事開始,接著就是爭論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一顆巨蛋。這些都是老話題了,不論巨蛋是不是真的有要蓋,也不管台灣是不是真的需要巨蛋,從十多年來的經驗,這顆蛋恐怕還有得等。與其總是談論遙不可及的巨蛋,還不如來討論在沒有巨蛋的狀況下該怎麼辦。

  當然我們無法改變天氣,不過至少可以就延賽的決定,還有延賽的安排來討論。台灣常常有下午雨下不停,才宣佈延賽,沒多久就放晴的狀況,這跟台灣夏季經常有午後雷陣雨有關。午後雷陣雨往往就是只有下午下雨,晚上通常是放晴的狀況。如果聯盟沒有分析好,常常就會變成決定延賽後沒多久,雨就停了的狀況。有時候午後雷陣雨也會導致球場積水,就算晚上放晴也沒辦法打,所以預防積水如帆布的鋪設時機也都得抓好,否則一旦慢了一步,可能又是一場延賽。所以在延賽的判斷還有避免上,也都更該下點功夫,畢竟補賽對票房的影響也是很大。
  另外一個就是延賽決定的方式,老實說我最近兩年都很不認同中華職棒一旦碰到延賽,就優先把比賽排到補賽週的作法。上半季就延到六月,下半季就延到十月。畢竟補賽週最原先的目的是休兵週,讓上半季與下半季、下半季與季後賽之間能有個緩衝期,明明知道台灣容易下雨,五六月梅雨季,七八月颱風來,半季總是會延賽個十場,補賽週總是被塞的滿滿的,根本沒什麼緩衝到。就算中華聯盟近年來考慮到容易延賽,把補賽週的時間拉長,但是最後還是被塞滿。
  而且因為每一年狀況都不太一樣,如果該年雨下的特別厲害,再加上場地跟移動的考量,有時候補賽週都還不夠打,變成還是要夾在季賽中間補賽,甚至要安排同一週雙重戰解決。像今年上半季,甚至把補賽週全部用掉也來不及補賽,有兩場比賽必須夾在下半季當中打,上半季的排名至今下半季都進行了快兩個月也無法確定,這實在是有點誇張了。

  既然台灣總是受到梅雨跟颱風的影響,總是需要頻繁的補賽,那以後在安排補賽的時候,是不是不要優先排到補賽週,而設法挑一個最近的日子進行呢?如果允許的話,也不妨多多考慮週一補賽或雙重戰的方式,不要老是等到沒地方排了,才來東塞西塞,球季都快結束了還剩下一堆比賽。提早補賽,一來可以避免補賽週壅塞,二來可以讓戰績早點確定,更能夠減少屆時因為補賽密集而發生的投手荒。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今年許多比賽在因雨延賽後,本來預定在南部的賽程,都移動到新莊、天母、新竹等北部球場,讓許多南部球迷直跳腳。雖然北部的票房原則上來說會比較好,但是本來排在南部的比賽,不就是希望給南部人看嗎?北部的比賽已經相對較多,對於球迷來講會稀釋新鮮感,票房也未必會因此增加;南部的比賽相對較少,球迷難得有機會進場,票房也未必說就會很差,我不太能理解補賽地點移動的想法。
  當然,補賽地點跟時間不是全部由聯盟決定的,也多半跟球隊有關,球隊會考量到投手戰力跟票房的因素,儘量的把比賽散開,然後往人多的場地移動,也造成這種延賽結果。為了散開補賽跟增加票房,週一補賽跟雙重戰也往往不是他們會考慮的作法。但是最後往往變成球季末補賽大爆炸,投手更加不夠用,是不是有點因小失大了呢?

  總而言之,為了減少延賽的數量,希望聯盟在碰到雨天的時候,能夠審慎的評估並且做好防範措施,不要每次大晴天的卻宣佈場地積水不能打。又為了適應台灣經常有雨的狀況,補賽也不要每次就先往補賽週塞,而可以考慮再比較近的時間補賽,以避免每年季末都補賽一大堆,投手爆光光,比賽很難看的狀況。

◎延伸閱讀
因雨延賽的魔咒(運動摩人-蔡明里9.01c)
好個因雨延賽(nimio data)
有多久沒比賽了?(挨滴貨的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城之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